大道之源——崆峒问道,黄帝铸九鼎,留下十六字心传,开枝散叶

大道之源——崆峒问道,黄帝铸九鼎,留下十六字心传,开枝散叶

传统丹道的源流

丹道,古称至道,又名医道,修真,丹道,仙道等,据现有典籍记载,发源于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问道于上古仙人广成子。5000余年光阴,转眼逝去,现根据《易经》《道德经》《庄子》《史记》《道藏》等古文献,以及民间密传的种种掌故,为大众重现昔年“崆峒问道”“紫气东来”“孔子问礼”“黄梁一梦”“雪拥蓝关”等情景。跨越远古,先民志士们的鲜活身影历历在目,激励我们探索“生命”这门大学科的未知的学问。

文中对丹道学术流派的划分,仍然以传统“东南西北中”五派的划分为主,综合了“三家四派”的分法。

大道之源——崆峒问道

“轩辕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因土是黄色,能长养万物,故而又称为黄帝。他天资聪慧,秉赋异能。率子民战蚩尤,降神龙,统一中原各部落,建立部落大联盟;他又和臣民一道制衣冠,造舟车,务桑蚕;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等,在他的领导下,普天之下国泰民安。

“黄帝深受人民拥戴,在天下享有极高的威望。轩辕黄帝见天下太平,也感到心满意足,渐渐也就疏于政事。 只注重于调剂身体,娱乐耳目。结果弄得他面色憔悴,头昏眼花,情乱神迷。时间一长,社会出现不稳定的动荡因素,他如坐针毡,忧虑不安。虽竭尽全力挽救残局,然而仍然制止不了日见混乱失控的局面。

“这时,轩辕听说崆峒山上住着一位道德高明的仙人广成子,他非常钦佩,于是就带上文武官员前来问道。第一次广成子为了试验他是否心诚,就把上山的路全部变成了悬崖绝壁。轩辕黄帝无法上山,只好带着兵马全部退下,耐心等了三个月,后来因为天气变寒,粮草将尽,只得回到宫里。 “又过了三个月,到了春暖花开之际,轩辕黄帝第二次带上人马又前来道。

大道之源——崆峒问道,黄帝铸九鼎,留下十六字心传,开枝散叶

“这一次广成子没有难为他,轩辕见到了广成子。他双膝跪地虔城地说:‘我听说先生您明达‘至道’,请问‘至道’的精粹。我想摄取天地的精华,使五谷丰登,来养活百姓;我想掌管阴阳,奉阴阳的变化来顺应万物。您说我该怎么办?

“广成子听了他的话,便严肃地回答道:‘你要问的东西乃是万物的本质;你要掌管的东西,只是万物的残渣。从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待凝聚就下雨,飞鸟不待季候就迁翔,草木不待枯黄就凋落,日月的光辉越来越暗。你这样的人,心境这般浅陋,又怎能与我谈论‘至道’呢?

“黄帝听了广成子的严厉指教,怏怏不乐地退回宫中,反复思考,想从广成子的开示中找到出路。于是,他暂时抛开政事,走出宫殿,辞去随从,筑一间陋室,铺上白茅,独居三个月,进行省己修心,拓宽心境。

“在反思中对广成子说的话细思索详品味,参悟出自己还没有治理好自己内天下,就想正确地掌管外天下,希求仅凭一点天赋的异能,就想掌握自然大道的阴阳造化之权,真是井底之蛙,枉为人君。一则是由于不明至道而骄狂,二则是由于心尘无明而孤陋寡闻。他痛定思痛,于是决定一定要访得至道之理,求得至道之法,用至道内修之于身,用至道外治之于于国

“此时,他怀着一定要亲聆‘至道’的坚定决心,第三次再登崆峒山,执弟子礼,虚心请教广成子,以求至道。

“经过跋涉,轩辕来到广成子的住处,只见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从下方匍匐过去,再次叩头拜礼后问道:“听说先生明达‘至道’,请问怎样修心身才能长治久安?

大道之源——崆峒问道,黄帝铸九鼎,留下十六字心传,开枝散叶

“广成子听后,立时坐直身体说:‘问得好,来,我告诉你‘至道’。持守你内在的虚静,弃绝你外在的纷扰;如果追求智巧,形神便容易败坏。你如果能够舍己全道,我就帮你达到无量光明道的境界,到达‘至阳’的根源;帮你进入极度深远的门径中,到达‘至阴’的根源。天地各司其职,阴阳各居其所,谨慎守护你自身的至道,万物就会自然茂盛。我持守‘至道’的纯一而把握‘至道’的和谐,所以我修身一千二百年了,我的形体却还没有衰老。

“黄帝听了广成子修身一千二百年的经历,深为感动,他当即说:‘仙真已经天人合一了,真是人天之师矣!

“轩辕黄帝于是跪求广成子授予至道,持至道以使人得到解脱,行至道而造福于震旦的苍生百姓。广成子对黄帝说:“你如果想获得至道,那就请你交出一些你最珍贵的东西作为交换的条件。

“轩辕帝说:‘善,不论什么要求,我都答应你。”广成子说:“那就请把你的心、语言和行动都交给我。

“轩辕帝说:‘圣师,经过数月参悟,我已经明白这些基本道理,现在就请您全部收下它们好了。’然后就保持着沉默,一言不发。广成子指点轩辕来到洞中一块平整的石头上坐下,然后就消失在山峦密林之中。

“轩辕坐着一动不动,他的随从和侍卫好不易才在洞中寻到他,向他请示和问候,可是,等候了许久都得不到任何回应。臣仆们无可奈何,只好将皇后和妃子从宫中请上山来,在轩辕的身旁,晓之以情动之以色,但是仍然不能诱使端坐不动的轩辕开口说话。

“大家都无计可施,处于极度的惶恐中,经过再三商议,决定还是到山林中寻找广成子来“救驾”。大批随从进入山林中搜寻,最后终于找到了广成子。

“他们近乎愤怒地对广成子说:“仙长,你用什么妖法迷惑了我们的帝王,让他痴呆不语?

“ 广成子淡淡地一笑说:‘我那有什么妖法,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了。’

“大家一起来到轩辕帝跟前,只见他还是端坐在洞中那一块平整的巨石上,纹丝不动,不言不语。广成子对他说:‘起来!’

“轩辕听话地站了起来。广成子说:‘你现在可以开口说话和行动以及思维。’

“来!我现在告诉你。‘至道’没有穷尽,但人们都以为他存在终结;‘至道’深不可测,但人们都以为他可以究极。得到我的‘道’,在上可以为皇,在下可以为王,丧失我的‘道’,在上只能显露光芒,在下只能附于泥土。

大道之源——崆峒问道,黄帝铸九鼎,留下十六字心传,开枝散叶

“万物都生于土而复归于土,所以我将离开你,进入无穷的门径,以遨游无极的广野。我与日月同光,我与天地合一,迎我而来的人,泯然无迹,背我而去的人,昏然无知,人不免于死,唯我独存!

“轩辕向广成子深深施礼说:‘弟子幸蒙仙师垂怜,至道立心,参得大道,请问弟子今后的行止。’

“广成子说:“你带着他们下山,遵照大道真理,继续去完成你治理天下黎民百姓的责任去吧 ……

“ 轩辕黄帝三次问道于崆峒,最后终于得到广成子的指引,交出阴我心寂然不动,真我圣心莅临身国,领悟了最高的道理。

“得道以后,他内以至道修养心身,外以道显重新回到政坛,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中去,在后来的许多岁月中,他就成了一个没有阴我心,小我意识的明君,心中充满着光明,圣心道尊的意识不断地从他的心身中流露出来,无为而无不为。

“他继续治理着国家,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道治天下,使天下实现了大治而民泰国安,在中华历史上创造了一代道治天下的辉煌历史时期,跻身于三皇五帝道德治世史的不朽行列,成为我们中华道德文化历史宝库中的一座巍峨丰碑,千古流传。

“轩辕黄帝活了 110 岁。在他谢世前,他派人开采铜矿,并在荆山下铸造铜鼎,当铜鼎铸成那天,天上游下一条巨龙,垂着龙髯,来迎接黄帝上天。

大道之源——崆峒问道,黄帝铸九鼎,留下十六字心传,开枝散叶

“当时他的群臣们不忍离开黄帝,有的抓住龙髯,有的抓住他的靴子和衣服,结果龙髯拔断了,衣靴拉掉了,黄帝还是坚持着乘龙升天而去。现在陕西黄陵县桥山尚存的黄帝陵,虽然古柏参天,但是墓中所葬的只是他的衣冠而已 ……

从以上引用的故事中,大众不难看出:(1)丹道之极致,内可与道合真,外可治国平天下,上至天子亦须跪求膝行,方再至再三,方才得到真传,何况平民百姓?(2)丹道虽是广成子传黄帝而流传,但广成子已修身千二百余岁,可见丹道起源当为更早的无文字时代的上古。故事中铸九鼎而升天的典故另有深意,在此也不能一口尽说,读者会意即可。

黄帝铸九鼎升天前,将此夺天地造化的至道传给儿子少昊,少昊传颛顼.尧.舜,禹,并留下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