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轮回、十殿阎王、孟婆黄汤这些个概念都是怎么来的

因果轮回的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那叫一个大。就算是放到到现在,我们都觉得这是迷信了,可在日常中,还是经常会听到下辈子这类的说法。你可能没法想象,在东汉以前,中国人是没有死后的世界这个观念的。那时候我国并没有太多地考虑过人死后的问题,只有一个最简单的设定,就是人死以后集体会被送去泰山。东汉的记载说,泰山上有一个金盒子,里面有一块玉牌,记录着每个人的寿命长短,这就是生死簿的雏形。但泰山规定了人什么时候寿终正寝来到泰山,却没规定人过来以后怎么办、怎么管理,这些问题则是佛教传入后逐步完善的。

因果轮回、十殿阎王、孟婆黄汤这些个概念都是怎么来的

我们都知道佛教里有轮回的概念,这种轮回的概念始于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印度教把人分为四大种姓和贱民,一共五等。按照最早期的教义,前三等人是可以转世的,但下辈子还会转生为本种姓的人,而后两等人则不能转世。佛教兴起以后,发现这个思想体系在逻辑上把每个阶层的上升通道都封死了,不利于统治,于是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新主张:下等种姓积德行善,来生可以转世为上等种姓;上等种姓作奸犯科,来生也可能变成下等种姓。为了更强地约束人们行善去恶,佛教还设计出了地狱作为审判和接受报应的地点。渐渐地,这种因果报应的说法逐步完善,就形成了轮回。

因果轮回、十殿阎王、孟婆黄汤这些个概念都是怎么来的

因果轮回被汉化以后,我们把它发展得更加生动,固定为六道轮回,让这个循环变得更复杂了,不止限定在人的种姓之间,还涉及恶鬼、畜生和天神等几个不同的维度。比如,《西游记》的猪八戒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天神被贬下界,托生误入畜生道。如果没有轮回体系,这种跨越三种形象的想象是很难实现的。而对地狱,我们也进行了深度的加工,演化出了十殿阎王系统,规定连阎王也要通过轮回,像官僚一样可以换人换届。于是慢慢地,轮回就也脱离了佛教,变成了一种民间的信仰。而且,中国人还很周到地考虑到了轮回的漏洞:如果有轮回,那么为什么人不记得自己的前世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给出了一个很浪漫的设定,那就是孟婆的黄汤——之所以是黄汤,那也是因为中国人最早会酿的就是黄酒,而不是宋元以后才渐渐盛行的白酒。

因果轮回、十殿阎王、孟婆黄汤这些个概念都是怎么来的

好,轮回的体系完整了,一个人的际遇也就可以归入造化的前因后果了,我们的小说家们就开始考虑活着的人怎么被这种观念影响。把因果细化为男女之间的姻缘,就是我们的独创,由此,也就有了月下老人和红线。有了姻缘,也就可以推广至情缘。明媒正娶白头偕老的叫正缘,婚外情则可以叫做孽缘,而种种前因后果,就可以统称为缘分了。比如,《红楼梦》里的木石前盟,或者白娘子和许仙的还愿报恩,甚至推及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许多诸如三生三世的故事,都少不了姻缘宿命的影子。如果缺少了这些,我们的小说、戏剧甚至诗歌都会缺少许多兴发的基础,许多主动或被迫的分分合合也就显得不那么美好了。

因果轮回、十殿阎王、孟婆黄汤这些个概念都是怎么来的

鬼和地狱的说法源于印度教种姓轮回一说,经过我们的汉化,生成了六道轮回和十殿阎王等等体系,也衍生出了姻缘等等说法,成为了我们民间的信仰,也滋养了我国的许多文学作品。

因果轮回、十殿阎王、孟婆黄汤这些个概念都是怎么来的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