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理:肥西汪家灣小記



合肥地理:肥西汪家灣小記



近讀刊於“最憶是巢州”平臺上的憶舊文章《離別》,始知葛懋琦教授與汪家灣也有親戚關係。提起汪家灣,在老三河人的口碑中,那可是“在講的”(well-known)大戶人家。

汪家灣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猶如縈繞其流過的豐樂河,波興文瀾,述說不盡……汪家灣舊屬合肥南鄉,今隸舒城縣杭埠鎮。可惜的是,近年出版的安徽地圖上已不見此地名。汪家灣可稱得上是三河古鎮的近郊或後院,位於古鎮西北一隅。其距離下游的三河鎮及上游的豐樂鎮,約四公里左右,俗稱“上七下八”。

合肥地理:肥西汪家灣小記


清凌凌的豐樂河流至此間,拐了一道“S”形大灣,圓融勁健,彷彿書法裡所講的“折釵股”。按舊時的說法,這叫“風氣阻蓄”,是鍾靈毓秀的地方。事實上,僅此一小片區的一河兩岸(俗稱“河南而北”),晚清就出過董大義、董履高、王孝祺等淮軍將領。晚清合肥名士、“廬州三怪”之一的王尚辰,貌似也是豐樂河人,待考。

民國初年,這裡走出一位青年才俊汪元超。約在1922年,汪赴美留學,負笈哥倫比亞大學。其同學中,有馮友蘭、蔣廷黻、羅家倫、邵元衝、陳公博、楊蔭榆、黃春谷、段茂瀾等一眾人物。後來,汪元超不幸英年早逝。噩耗傳至國內,段祺瑞親題挽辭:殞我國華。汪元超之姐汪景藻則撰長聯以寄哀思,其情悱惻,令人動容。此一段汪家舊事,曾轟動肥南,或為《三河鎮志》所載。餘孤陋,不得一覽,小小遺憾。

民初的合肥縣,人才輩出。南鄉汪元超,大約與東鄉撮鎮的鄭大章年齡相彷彿。設若天假以年,此二人日後的成就,當不可限量。(今日合肥也許就不止一個楊振寧,說不定也是“諾獎之鄉”或“院士之鄉”了,“創新之都”一類的slogan喊起來也會底氣更足一些。一粲~)歷史沒有設若。汪元超如巢湖西岸的一株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當代,前致公黨主席董寅初,農工黨中央副主席汪紀戎,都與這道灣有淵源。此灣舊名“公思灣”,不知源自何處,倒像是從某德政碑上鏨下來的……此外,這裡走出去的還有汪家樺,前新華社總社領導之一,與吳冷西、朱穆之、穆青等同事。汪是抗戰時期奔赴延安的,在新華社社史上有其身影。汪永晨,前央廣記者,著名環保NGO“綠家園”創辦人。汪永晨雖生於北京,實乃汪家灣後人。值得一提的是,古人類學家、中科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深講席教授吳新智先生,幼年曾避難汪家灣。時間上,應是1938年5月合肥淪陷前後,大約與楊振寧一家賃居三河鎮一人巷同時。

建國之初,這裡曾一度設置“五星鄉”,轄於三河市(國初,三河的市鎮發展能級不低,幾與合肥相頡頏。)1955年,舒城、肥西二縣邊界調整,以此一衣帶水,分境而治,汪家灣遂劃入舒城。然而,行政區劃出於實際需要,文化脈絡卻早已“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合肥地理:肥西汪家灣小記


汪家灣原有一座汪氏祠,名曰:三畏堂。堂名語出《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此祠為豐樂河流域眾多家族祠堂之一。(汪家灣系瓦屑壩移民。肥西另有一支“汪大牆”汪氏,遷自徽州婺源。)遙想當年,南鄉一帶祠堂林立,可謂是“廬州城外柏森森”。解放後,祠堂用於辦學,為“敦義小學”,蓋取“敦尚風義”的寓意。

相映成趣的是,對岸的董家灣,也曾辦過一所小學,稱為“三義小學”。此校系由相鄰的董家灣、彭家灣、劉家灣三族共建,遂得名“三義”。聽起來,有點“桃園三結義”的意思,學風起於鄉風乎?抑或鄉風起於學風?昔日三義小學的校園,即乃董氏宗祠。此祠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重修於光緒年間,近年再次修繕,現為合肥市文保單位。

董家灣,曾名五四村,今為安徽省傳統村落。與南埂的汪家灣隔河相望,互為表裡。董家灣的北面,古稱“沙灘”,今為沙灘聯圩。這一地名,透露了一點兒歷史信息:這裡曾經是古巢湖的西湖稍。滄海桑田,豈獨神話?陵谷變遷,就在足下。董家灣亦稱“老鱉偎沙”地,大約出於舊時“巒頭理氣”之說。董氏祠的選址,古代匠心頗有“獨佔鰲頭”的立意。拋開本義不論,僅作字面理解,“老鱉偎沙”不就是負暄曝背麼?是多麼的靜然安且逸!董家灣確也地如其名,頗有令“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之境,儼如一幅《盛世燕居圖》。

合肥地理:肥西汪家灣小記


約十年前,一次偶然間讀到一本《三條河之間的小鎮》,倍感親切。此書由汪家後人汪冰輝口述,曾昱晗執筆,講述1930s-1940s的肥南舊事,筆致如話家常,字裡行間潺湲著鄉思——仍憐故鄉水。該書中還記述了一則俚俗語:“汪家灣,姑娘多;潘禮塘,叫花窩”。前半句,大意是指汪家灣的女孩出眾、出挑,言外之意是稱讚汪家灣的閨教好。清代陳宏謀《教女遺規序》中有道:“王化始於閨門,家人利在女貞。女教之所繫,蓋綦重矣。”汪家灣雖然沒有辦過類似貝滿女中那樣的女校或女塾,然而在閨教方面是有一定獨到之處的。在百年前的皖中,例如汪景藻,為女子而能文墨穎異,超越輩流,是罕見的。大概只有桐城的某些世代書香之家,方會有如此開明之胸襟:讓女孩讀書。俚語的後半句,應是執筆人聽音辨字所誤錄的,實際應是指“潘祠堂”。從前,該村可能多有從事“跑船”等漁工水師一類職業的。這是高風險行業,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以求生存。一旦遇上災事變故,可能會傾家蕩產。故而,個人理解,此一說並無多少對潘氏的不恭,只能令人慨嘆往昔民生之多艱。

汪家灣坐落在豐樂河南岸的圩埂上,周邊有董家圩、王家圩等淮軍圩堡,有董氏祠、潘氏祠等古祠堂,還有神靈溝、燕溪溝等水系,可謂文化旅遊資源富集。將來,這裡或將被修葺為豐樂河生態廊道上一處風景區,以“古鎮芳鄰”之姿,躍入遊客的眼簾。是為南鄉一夢,可名:豐樂觀瀾。

2018.12.9 於 紫蓬山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