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旗,有一個詞叫“搗燒酒”

關於酒,有李白的“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飲,也有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勸酒,再者,西方人有“品酒”,《水滸傳》中有吃酒,我們大部分人則稱之為喝酒,但在準旗有一個詞彙也和酒有關,那就是——搗燒酒。

在準旗,有一個詞叫“搗燒酒”

燒酒是準旗人對白酒的別稱,因白酒有辛辣的味道,其入口輕柔,入喉刺激,入腸灼燒,所以稱其為“燒酒”。搗,有“搗亂”,“搗蛋”的意思,還有用重力往下摁的意思,比如搗糕。故“搗燒酒”給人以一種輕鬆,熱鬧,不拘一格的氛圍,更有一種硬往裡倒的無奈。

酒自古成就了不少英雄事蹟,文人墨客。有了酒,武松可以赤手空拳戰死猛虎,有了酒,李太白可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同樣有了酒,準旗人苦悶時借酒消愁,高興時開懷暢飲,待客時先乾為敬,遲到時自罰三杯。

準旗的漢族大都是“走西口”過來的,所以對酒情有獨鍾。在這塊黃土高原的土地上,酒出現在佳節,婚宴,喬遷,壽禮,或聚會或別離這些場合。在推杯換盞間,又多了“猜拳”,“唱曲”這幾道“下酒菜”。這樣一來,不僅把席間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還增加了“搗燒酒”的情趣,進一步豐富了準旗的酒食文化。

在準旗,有一個詞叫“搗燒酒”

酒過三旬之際,便是“漫翰調”出場之時。這個時候“掏沙蒿”,“栽柳樹”,“二少爺招兵”張口就來,不論男女老少,都可飲酒對唱,曲調清脆嘹亮,歌詞有雅有俗,粗野且真摯,樸拙又不失興致。

“搗燒酒”進行到此時,大部分人都醉酒薰薰,這個時候,有哭,有笑,有鬧,有跳。有臨陣脫逃的,有爛醉如泥的,有自酌自飲的,有自言自語的,有回家找不見道的,有丟錢包落鑰匙的!總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狀態,此時這景象豈能“壯觀”一詞能表達出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養身意識的提高,酒駕禁令的出臺,準旗人對“搗燒酒”的興趣也有所收斂,但熱情不變,更平添了幾分文明和理性。畢竟,無酒不成宴,偶遇知己,酒能表達情深義厚;良辰佳節,酒能顯示歡心愉悅;愁緒萬千,酒能澆滅無限憂傷;功成名就,酒能彰顯躊躇滿志。

在準旗,有一個詞叫“搗燒酒”

準旗的酒文化是物質上與精神上並存的,為我們豐富了生活的同時也增添了情感的色彩,從傳統到文明,從狂野到理性,成為了一個時代崛起的見證。

在準旗,有一個詞叫“搗燒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