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楊利偉:我那時是開著“拖拉機”上天,現在都是“小轎車”了

「见证」杨利伟:我那时是开着“拖拉机”上天,现在都是“小轿车”了

楊利偉,1965年出生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他是我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中國首位“太空使者”,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點,是楊利偉最難忘的時刻,也是中國人真正邁向太空的時刻。楊利偉說,那個時刻,以及之後的21小時23分鐘,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全新的。

楊利偉“從我個人來講,可能沒有什麼東西能超越這個了。首次飛行勢必帶來很多未知的東西,也確實有很多驚心動魄的地方。比如說我在太空當中飛行的時候,因為地面有閃電,它的光照到太陽能帆板上,從舷窗又返回到我的返回艙裡邊,突然間就會很緊張,為什麼外邊會亮?我們的舷窗塗層出現裂縫,實際上不是裂了,但我不知道,以為舷窗裂了。沒有人跟我去說,飛行到什麼地方可能會怎樣,每一分每一秒全是新的。”

“神五”飛天,遇到的問題都是可貴的經驗

地面訓練成千上萬次,但太空中的很多場景仍無法模擬,查閱再多的資料、做成百上千套預案,仍無法覆蓋實際遇到的難題。駕乘“神舟五號”進入太空,在楊利偉看來,是為後續任務積累經驗,最可貴的就是充分暴露問題。

楊利偉“在飛行當中會遇到很多疊加的東西,或者是在地面沒法實現的一些東西,有一些是不太正常的,是需要共同完善的,在這一次去暴露、去完善,這也是工程一步一步向前走所必須經歷的。”

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制訂過載人航天的“曙光計劃”,但是因為當時的經濟技術條件都不具備,計劃被迫擱置。80年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引發了世界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深刻的改變。許多國家為了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都把發展高技術列為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986年,我國經國務院批准,通過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航天技術被列入其中。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立項。2003年,“神舟五號”飛天,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自主完整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见证」杨利伟:我那时是开着“拖拉机”上天,现在都是“小轿车”了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加航天員出征儀式

楊利偉“隨著‘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的飛行,我們掌握了天地往返的技術,‘神舟七號’的時候,掌握了出艙太空行走。此外,我們的交會對接技術,‘神舟八號’的無人到‘神舟九號’的有人的這種驗證,從‘神舟十號’的時候,我們就開始了應用性的飛行,它算是成熟產品了。”

中國已經邁入“空間站時代”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一號”飛船,十幾年的時間,我國已有11名航天員感受過太空的浩瀚。楊利偉記得,他駕乘“神舟五號”進入太空的時候,只能吃類似月餅之類的即食食品,而景海鵬、陳冬在“神舟十一號”飛船上有100多種食品可以選擇。

楊利偉“他們很形象地講,我們當時像是坐著‘拖拉機’上去的,那現在可能就是開‘小轎車’上去了。我飛行的時候,只有15%的測控覆蓋率,飛船飛一圈,只有15%的時間能夠跟地面說話,現在我們至少能達到85%的覆蓋率。現在在上邊可以看《新聞聯播》,還可以發短信、上網,可以把手機帶上去,隨時和地面通話,有大量的衛星在做支撐。”

「见证」杨利伟:我那时是开着“拖拉机”上天,现在都是“小轿车”了

楊利偉觀察體驗式的太空飛行僅僅是開始,從最初的發現問題,到為建造空間站打基礎、做準備。我國的航天時刻表正在加速,載人航天工程已經邁入“空間站時代”。

楊利偉“我們計劃在2020年把我們的核心艙打上去,然後到2021年、2022年還有三到四次的載人飛行,此外還有若干貨運飛船的飛行。我們的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會在2021年、2022年發上去,組裝起來之後,空間站的基本構型就建成了。此後,我們後面還有一個大的光學艙發射上去跟它共軌飛行。”

「见证」杨利伟:我那时是开着“拖拉机”上天,现在都是“小轿车”了

現在,楊利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航天員的選拔、訓練和管理上。過去航天員主要從現役空軍飛行員中選拔,現在已經增加了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未來的發射任務更多,對航天員的訓練培養也將更科學。

楊利偉“最早是兩三年發射一次,將來我們的發射任務會更多,一年高峰的時候會達到五到六次,航天員的需求量會更大。在上面將是一種工作,而不是一種突破和體驗。”

航天員是國家任務的執行者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永恆動力,載人航天工程更是融合了多學科高新技術的綜合性探索。CT、核磁共振,最早都是應用於航天領域,無論是醫學實驗還是農作物培植,太空中的探索最終是為了服務於人類,太空技術也會運用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個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講,航天員不只是一份單純的職業,更是國家任務的執行者。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建設“航天強國”作為新時代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只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跟跑、並跑到領跑,目前,中國航天正在加速向並跑靠近。

楊利偉“從載人航天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是繼美、俄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的國家,我們叫航天大國,和一些航天強國有差距。航天強國實際上講的是一個航天能力,無論是‘北斗’也好,還是‘嫦娥’也好,實際上解決的是一個國家的航天能力的問題。只有航天能力足以支撐一個大國或者一個強國的時候,才能夠稱其為航天強國。”

「见证」杨利伟:我那时是开着“拖拉机”上天,现在都是“小轿车”了

——摘自中國方正出版社《見證:我親歷的改革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