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黑土情(家鄉文化印記)

記憶中的

我的黑土情(家鄉文化印記)

Landscape with river in Holland and man on bike

,是一條窄窄的顛簸不平的山路,當車駛入“棗溝”公路,當年的景象早已面目全非,平展展的柏油馬路逶迤攀緣。兩側山峰高聳,柏翠松綠,古藤虯扎,山花爛漫,層巒疊翠的白樺林溝壑相連。車行至黑土坡時,我又看到這個令我魂牽夢繞的故鄉,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一縷縷新鮮的空氣,家鄉升起裊裊炊煙,曾使我依稀難忘。見到二十年朝夕相處的鄉里鄉親們,我的眼睛溼潤了,這就是生我養我,哺育我成長的黑土地。

記憶中

我的黑土情(家鄉文化印記)

農村水汙染

早已不見影蹤,唯獨那口老井還保留在街的中心。記得我曾和兒時的玩伴兒,一到冬季,跑到老井邊,抽毛猴(陀螺),劃冰車,溜冰兒,吃冰錐錐。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呵氣成霜。那時候,小夥伴們誰也不在乎寒冷,有時候凍得小手通紅,鼻涕拉得老長,用衣袖一擦,照樣玩,直到媽媽或吃飯,我們才戀戀不捨相繼回家。童年是那樣無拘無束,那樣快樂,彼此之間那樣純真。夏季來臨,老井旁邊那棵老榆樹如傘如蓋,撐起大片陰涼。吃過午飯,鄰家的幾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把上衣一脫,鋪在老榆樹下的石板上,二郎腿一翹,頃刻間,鼾聲大作,彼此起伏。我們一群小夥伴拿著自家的臉盆,輕手輕腳從井裡打出水,端到一邊去,從頭洗到腳,好不愜意。

我的黑土情(家鄉文化印記)

安徽績溪縣胡家鄉,山裡人家

我們村叫黑土坡,村子就建在山腳下,村前是一條寬寬的、淺淺的一道溝。每到雨季,溝水暴漲,漫過灘地,越過溝岸,淹沒了綠油油的農田。我喜歡看咆哮的洪水,如脫繩野馬,似雄獅出山。波推浪,浪助波,把一個人抱不動的山石旋轉的像陀螺一樣。更喜歡聞洪水來臨前那種濃濃的羊糞味和夾雜著青草淡淡的清香。山水來得猛,去得也快,一兩個時辰,洪水退得一乾二淨。岸兩邊田野裡一派狼藉,原先綠油油的莊稼,橫七堅八,東倒西歪,被黑乎乎的洪水染得黑不溜秋。大人們並不悲觀,幾天後,莊稼從地上慢慢地爬起來,褪掉身上髒兮兮的泥土,露出綠瑩瑩的葉子來,更重要的是地上鋪了一排厚肥肥的羊類土,每到這個時候,大人們的嘴咧開了,今年又是一個好年景。

我的黑土情(家鄉文化印記)

趟過故鄉的小河

從三四月間就開始斷流,只留下了經過河水千年雕琢的乾裂的河床。我曾夢想再到故鄉的小河裡去洗澡的打算也因此而落空。離家這麼多年後的今天,經過歲月的滄桑洗禮,曾經的意氣風發已經不在,而對兒時曾經的歡樂又是那樣的刻骨銘心和無限眷戀。只是重溫兒時在炎熱的夏季泡在小河的流水中嬉戲的情景不能再實現。我只有回味這個遺憾了。

農家碾

我的黑土情(家鄉文化印記)

寧夏,穆斯林打糧食。

的場面,是我和玩伴們最喜歡去的地方。每到秋深季節,一車車高梁、穀子、糜黍被拉進場面裡,垛成又高又大蘑菇形狀。夜間,生產隊在場面中間拉幾排大燈泡,照得如同白晝。大人們忙著碾場、切穀穗,我們一群小夥伴卻從谷垛旁挖個洞,鑽進去提迷藏,直到大人們喊收工了,我們才意猶未盡鑽了出來。

大後山有大後山的美,每逢春季,放學後,我們幾個小夥伴拎著籃子上山挖豬菜。一抹橘紅色的夕陽掛在山嘴邊,徐徐山風吹來,撩動著額前的劉海兒。山谷兩岸,金燦燦的馬茹茹(金黃色帶刺的花)花耀眼奪目。時不時有幾聲石雞的鳴叫聲,那是最動聽的樂章了。山中各種野萊多得數不清,不費工夫就滿滿地摘一籃子。

我的黑土情(家鄉文化印記)

淮北農村老人晚年生活現狀

離我家不遠,便是生產隊隊部,我本家叔叔擔任生產隊長,人們都喊他“三愣叔”。院內的老榆樹上架著高音喇叭,三愣叔每天要在大喇叭上喊幾句:“社員同志們,開始出工了。”喊畢,就看見人們三三兩兩荷鋤負鍬走向田野。我們並不關心大人們的勞作,是覬覦隊部院內那幾株杏樹。說來也怪,隊部裡的杏樹長得枝繁葉茂,果實碩大,金燦燦,黃稜稜,十分誘人。每到這個季節,我們鄰家幾個孩子,總要趁大人不在,翻牆爬樹,摘些熟透了的杏子吃。那杏子甜中帶酸,鮮美爽口。有時候被三愣叔撞見,他只是嘿嘿一笑:“下次可不敢了啊!”我們幾個小夥伴揣著杏子,嘻嘻哈哈地跑了。鄰居郝奶奶家和我家一牆之隔,三十年前,那時候郝奶奶就五十多歲了,頭上盤起了髮髻,一身乾淨的青布衫,一雙二不大的腳丫,走起路來一扭一扭,樣子十分好看。我去她家時,老人家正在院子裡摘葡萄,見我進來,端詳了半天才說:“這不是仙兒嗎?”我忙應聲:“奶奶好眼力,還能認出我來。”幫奶奶今年八十七歲,雖然滿頭銀髮,仍然梳得一絲不苟。滿嘴牙一個也沒掉,耳不背,眼不花,身體硬硬朗朗的。老人邊和我嘮叨,邊把我讓進屋裡,我忍不住打量起奶奶的家來。這是近年來新蓋的磚瓦房,鋁合金玻璃窗明明亮底,潔白寬敞的牆體,一幅幅村民喜聞樂見的、通俗易懂的繪畫躍然牆上:這邊是栩栩如生的二龍戲珠,那邊是色彩豔麗的福娃送福。奶奶告訴我,孫子和她在一起生活,娃娃們都很孝順,生活上沒一點負擔,過得很舒坦。

從郝奶奶家出來,舉目望去,平展展的水泥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大車、小車川流不息。夜晚來臨,一盞盞路燈齊刷刷亮了,於是村裡便熱鬧起來,小廣場上,男男女女走出家門,伴隨一曲曲流行歌曲舞動起腰肢。健身器材周圍聚集了不少談天說地的村民,天南海北,趣聞軼事,接著飛出一陣爽朗的笑聲。於是便有姑娘和後生對唱起了山曲兒:“前山人為下後山人,大青山隔不斷妹妹的心。”“山紅雀兒落在背風坡,盼親親早點來娶我。”

……

我的黑土情(家鄉文化印記)

山村用上了節能環保的太陽能路燈

,那是一幅和諧甜美的畫卷。望著家鄉的青山綠水,掬一抔家鄉的黑土,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蘊藏著我深深的譽戀。遠行的遊子,不管你飛得再高,你走得多遠,故鄉永遠是你的牽掛。再回故鄉,站在黑土高坡上,徘徊在乾涸的洪水河畔,在綠萌成行的夏季,我收穫的是深藏在心中一份濃濃的情感,胸膛裡燃燒的是希望。

作者簡介:王月仙,女,土默特右旗溝門鎮人,小學文化,酷愛文學,多年筆耕不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