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絕頂的諸葛亮,一身本事眾人皆知,卻為何不做皇帝?

顓治國


開明宗義的說,諸葛武侯不當皇帝是因為人家根本就不想。

季漢王朝的主體思想是鄭玄開創的康成經學,因為無論是漢昭烈帝還是諸葛武侯,君臣在學術上都是鄭玄一門的再傳弟子。在鄭玄的政治倫理中最被反覆提及的就是“君行仁道,其臣必義”。所以季漢君臣之間一直都是以仁義相尚。

成都武侯祠,也是漢昭烈帝惠陵所在。

從白帝託孤到秋風五丈原,諸葛武侯被當做“人主”的事件至少四次,但是每一次都有其特殊的前後因果。第一次就是昭烈帝的臨終前的話:

君才十倍於曹丕,若嗣子可輔則輔之,不可,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不僅將諸葛武侯日後的對手定位為敵國的國君,而且公開表示為了大業諸葛武侯甚至可以自己直接稱帝,明白了就是把諸葛武侯當做季漢朝廷的周公。這個話與其說是說給諸葛武侯的,不如說是講給同時顧命託孤的李嚴聽。李嚴是益州本土豪門的代表,而益州豪門對來自荊州的季漢朝廷一直貌合神離,隨時都在準備搞事情。在臨終前大樹特樹諸葛武侯的絕對權威,說白了就是暗示益州本土的豪門,你們都得給我“老老實實,不許亂說亂動”。

第二次是漢吳結盟時,吳大帝孫權對諸葛武侯的稱讚:

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

將諸葛武侯作為自己對等的合作伙伴。這個簡單,雖然漢吳結盟,但是剛剛獨立稱帝的孫權深知自己這個“皇帝”的含金量其實不高。強調諸葛武侯,就是淡化當時漢后帝,也就是大漢天子的存在。

第三次是漢后帝說的: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漢后帝對諸葛武侯的忠勤是高度肯定的,所以在日後誅殺了詆譭諸葛武侯的李邈,並大力提拔諸葛瞻 諸葛武侯歸天九年之後,十七歲的諸葛瞻就招了駙馬,然後六年之內,一路升遷至尚書僕射、軍師將軍。諸葛瞻才幹遠遠遜色於乃父,但為人忠烈。後來鄧艾入蜀,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和張遵(張飛之孫)、黃崇(黃權之子)、李球(李恢之侄)全部在綿竹殉國。

最後就是大家常說的那個李嚴勸諸葛武侯加九錫。但是,這隻能作為諸葛武侯威名遠揚的證據,而不是野心膨脹的證據。真要是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那都要要緊牙關忍住不說,或者東拉西扯別的話頭,比如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就會說:

設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而不是像諸葛武侯那樣把對方公開的懟回去:

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偏安一隅之後必然要“尊師相”,才能取得時人的諒解和繼續支持。東晉、南宋莫不如此,而開創這一制度的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南渡偏安的中原王朝——季漢。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諸葛武侯成功的跳出自霍光以來權臣家族要不然“篡位”,要不然“滅門”的兩種宿命,開創了一種幼君與權臣之間不僅雙贏,而且能夠善始善終的新路徑。這才是諸葛武侯最大的成就和最深遠的影響。

諸葛武侯金身。

此外很多人認為諸葛武侯在《出師表》,對漢后帝語氣舉高臨下十分,一副捨我其誰的架勢,就認為這是權相在欺壓幼君。但是看看當初他和昭烈帝之間的對話就可知諸葛武侯一直說話沒有忌憚。《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魏略》記載:

“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

漢朝君臣之間直言無忌是常態,前漢劉向曾在上奏中說漢成帝“縱不為身,奈宗廟何”,而漢成帝反應是“嘆向之忠”

最後要說的是秋風五丈原之後漢后帝不給諸葛武侯立廟也是漢朝舊制,也就是漢儒所強調的政治正確:“大宗不顧私親”


日本皇宮正殿中的幛子是畫有古聖先賢,諸葛武侯正在其中。


陳大舍


最能表現諸葛亮可能想做皇帝的是他回覆李嚴請求他加九錫的來信的《答李嚴書》中那句石破天驚的話:

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如果滅掉魏國斬殺曹睿,皇帝陛下回到故都,和包括您在內的諸位一起加官進爵,就算是十錫我也當仁不讓,何況是九錫?

九錫(cì,通“賜”)是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君王對臣下最高禮遇的表示,在王莽之前,九錫並沒有什麼負面的含義,王莽腦洞大開改造了九錫的意義,身加九錫之後最終代漢而自立,被後世視為篡逆的奸臣,九錫也就開始改變了其含義,賜九錫—建天子旌旗—移交璽綬——末帝遜位——新天子即位一套流程走下來,6得一逼。

因而,李嚴此舉,一方面或許是討好跪舔諸葛亮,另一方面是設計了一個大坑準備讓孔明掉下去。

諸葛亮的回答誰也沒想到。

九錫都已經是人臣之極,十命是什麼?細思恐極。

但是,蜀漢和諸葛亮本人最大的政治訴求和一生懸命的目標就是『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跟著你殫精竭慮、流血流汗最終是為了建立諸葛王朝?這在政治上完全行不通。而就諸葛亮的本心來說,在道義上這也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諸葛亮在《答李嚴書》中還說:

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

這和《出師表》中: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其實質含義是一樣的。有人覺得讀這幾句,幾乎條件反射一般想到了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的“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之句。

但是這其實完全不同,諸葛亮從來沒有想過要做皇帝。

章武三年(223),白帝城永安宮,彌留之際的先主劉備緩緩說道:

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曾經答應過的事,我永遠也不會背棄自己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管是恭維我的捧殺,抑或是試探我的陰險,我把話說到極致,就是對汝等最大的輕蔑。微笑,滾粗!

成否超然自任天,魂兮長逝別人間。煌煌青史來相照,管樂區區安足擬。
在草廬兮為臥龍,縱橫四海龍飛曠。悠悠千載今猶是,赫赫英名諸葛亮!


談古論金


以我看歷史的體會,沒有人不想當皇帝,小官爭利,大官爭權,當了大官,富貴已極,日享尊榮,自然不愁吃喝,那為什麼歷來朝堂爭鬥,都是那些權牟人主,位極人臣者在爭奪權力,歷史上被殺的,被滅族的都是巨擘,方孝孺被滅十族,另一個叫景澄的被活剝皮,武后當政時殺了多少高官與宗親,這還不是為爭奪權力所致?

爭奪權力是極為殘酷的,失敗者往往株連九族,曹操就經常把謀反的朝臣全家上下數百口,牽至河邊挨個砍頭,河水不流。劉備加入了衣帶詔一黨,嚇得日夜不安,以種菜迷惑曹操,曹操不是青梅煮酒,試探劉備,讓劉備用打雷唬弄過去了,這些人富貴已然到手,為什麼還冒著極大的危險去奪權呢?因為權力對人誘惑太大了,如果可能,我敢說每個人都會選擇當皇帝,不但武則天想當皇帝,連她女兒太平公主,媳婦兒,外甥女,乃至女秘書上官婉兒,都想當,更何況是男人👨呢?尤其是達到權力頂端的男人。

當皇帝不過是熱愛權力的表現形式,歷史上有很多權臣就乾脆廢了小皇帝,自己當皇帝,這正是從曹操開始的,南北朝時,五代時都是這種模式,都學的是曹家與司馬家,為什麼曹操和司馬懿二人掌握了權力,自己不當皇帝,那是因為當不了,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是不會讓他兩個廢了少帝自立的,人家吃的是漢家的飯,當的是漢朝的官,是漢帝提拔起來的,豈能讓你曹操稱帝?司馬懿也是如此,同朝的一批老臣都是曹睿任用的,都在監視著司馬懿。

什麼時候就可以稱帝了呢?當朝中大臣大部分都是你提拔起來的,或是你已爭取過來了,當然他們只擁護你,不接受那個早已無用的皇帝,所以不用曹丕動手,手下人自然給他把一切都弄妥當了,他就等著當皇上吧!這都是曹操給他安排好的。司馬炎當皇帝也一樣,朝堂上都是司馬家的人,自然非得司馬炎當皇帝不可,還有趙匡胤,少帝繼位後,滿朝都是趙匡胤的人,按以前的辦法,趙匡胤早就廢了小皇帝了,但為子孫後代的江山考慮,他假裝不肯,結果手下人想了個陳橋兵變,強迫他當皇帝的計,他才表示勉為其難,你不得不佩服,趙匡胤手段高明,把自六朝以來的篡位之風給破解了。

再說到諸葛亮,從他那篇《出師表》來看,他確實是個比較可靠的人,滿篇憂國憂民的情懷,為官也勤勉正派,為了北伐,積勞成疾,他還遠不到稱帝的地步,一者朝中都是同殿之臣,互相監視,二者他沒建什麼功業,荊州不能恢復,國仇未報,北伐又不成,三者他的北伐總是讓內部人所破壞,怪他窮兵黷武,空耗國力,連北伐都有很多人反對,又怎麼能夠得上稱帝呢?話又說回來,如果他稱帝的各方面條件都具備的話,他也會當仁不讓的,那個後主劉禪,有什麼用呢?


用戶58617410289


帝王所需要的能力:

1、識人之明、用人之能;

2、御下之道,恩威並施。

三國裡那些人能做到?曹操、劉備!

曹操青梅論酒,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

能夠符合一個優秀帝王特徵的只有這兩個人而已。

孫十萬如何?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十萬只是兒子級別的!

那麼聰明絕頂的諸葛亮具備這兩點本事嗎?

1、劉備死前曾說馬謖誇誇其談、不可重用,諸葛亮不然,用之。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諸葛亮並不具備識人之明。至少不具備合格的識人之明。

2、劉備生前魏延、李嚴、廖立等人都能夠得到合理的使用,得到發揮才能的機會。之後、諸葛亮執政,魏延、李嚴、廖立等人被排擠孤立,打擊了不少政敵。自己雖然博得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但這並不是帝王應該鞠躬盡瘁的。帝王,看著臣子幹活就是了。諸葛亮並不具備合格的用人之能。

3、諸葛亮是否懂御下之道,恩威並施?我認為是懂的,但為什麼做不到?性格使然!諸葛亮的性格就不是做帝王的性格。

其他原因:

1、環境。忠於劉備劉禪的老臣還是很多的,譬如、魏延、趙雲、簡雍等人,對劉備、劉禪都是忠心可鑑的,諸葛亮毫無機會。

2、諸葛亮的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古有諸葛亮、近有周總理。都是極偉大的人,叛亂上位?這根本就是對他們這種清澈透明的心的玷汙!


由此可知:諸葛亮即不具備帝王的能力,也沒有做帝王的想法,環境也不允許。怎麼會去想著做皇帝?


皮落痕


第一: 名不正言不順。 劉禪即為以來一直都沒犯什麼大錯,只是在宮裡享樂為主。如果就這樣把他廢了,肯定會有人不服。想那些忠於劉家的人(五虎將的後代),或者地方士族(像譙周等人)都是不會服他的,甚至會起兵反抗。

第二: 託孤在前。 劉備死前,曾託孤與諸葛亮和李嚴。雖然李嚴最後被諸葛亮扳倒了,但是由於劉備已經託孤與你,你不好再去搶他們家的江山(像司馬懿這種人是特例)。何況,那個時候劉禪只是有名無實,當不當皇帝差別不大。但是如果諸葛亮真的把劉禪廢了,那這個篡漢的罪名就得他來背。到時候魏吳起兵伐之,擋得住麼?

第三: 諸葛亮沒有野心。諸葛亮要是真想當皇帝的話,有兩個很好的機會。第一個就是在劉備逝世的時候。他大可以假傳遺詔(當時房間裡只有劉備和諸葛兩人),把自己的嫡系人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去,再設個陷阱把那些忠於劉家的人一網打盡,比方說假傳劉禪召見他們,再與途中設下伏兵一局殺之。除此之外,憑諸葛孔明的腦袋肯定有比筆者還好的方法,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第二個機會是在剷除李嚴之後。當時諸葛亮的威望,實力以上身到頂點。如果他真的想當皇帝的話,一聲令下,就可以廢了劉禪。但是他還是沒有這樣做。除以上的困難意外,最重要的還是他沒有野心。

第四: 一生忠義 諸葛亮的忠義是所有人都認可的。他忠於漢室,忠於劉家。他在出師表寫得很明確,他這一生的目的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所以他不會像曹丕那樣篡漢。古人的心中,一個朝代,只能是一家的。漢朝是劉家的,諸葛亮不可能自己把他的人生目標給廢了。


k並非感同身受


真的不明白為什麼非要當皇帝?

劉封想當皇帝結果怎樣?魏延想當軍政老大結果怎樣?司馬氏當了皇帝結果又怎樣?還不是禍及子孫!到頭來連普通人都當不了,況且曹家對司馬家也不薄,雖然削了權,還照樣有官當。真的還不如當士族吃香喝辣,不管城頭變幻什麼大王旗,照樣穩坐釣魚船。看看曲阜老孔家,誰能比得上?

其實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貢獻,比什麼都來得重要。至於誰做老大,誰做老二,有這麼重要麼?整天用誰有皇帝的氣質,誰沒有來評價一個人的成就高低,有價值麼?


南虢先生


對於諸葛亮來說做蜀漢的權臣比做皇帝要好得多了,對於三國老百姓的瞭解都停留在關於三國演義的影視劇中,而演義終究是演義,影視劇也是藝術加工過的。陳壽的《三國志》有些內容還是可以作為參考的。

蜀國的前期發展路線幾乎可以說是是按照隆中對帶我策略再走的,可是到了中後期發展起來就比較乏力了,曹魏統一北方,儼然已成正統。最重要是的是曹魏人口土地比蜀國多的多,蜀國後期的發展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死局。諸葛亮當不當皇帝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他知道按照這種趨勢下去,蜀國早晚會被兼併,而且他在蜀國中的的勢力可以說一人下萬人上,劉禪儼然已成傀儡。做一個即將亡國的帝王有什麼意義呢?


你說鹿我說馬


原因一: 他開始本無意參政,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出他。學識眼界高了不一定要有野心,內心豐富的反而能不在乎那些權利富貴。

原因二: 請參照曹操,曹操也是權利滔天,他那麼有野心不也沒做成皇帝嗎,怕落人口實失了民心,更何況諸葛亮。


小酒君談歷史


那做皇帝可不是隻拼智力,還拼的是人心,雖然諸葛亮後期大權在握但是朝內朝外還是有很多忠心於蜀漢的,就像司馬懿在叡帝的時候還是隱忍個,等真正的把諸葛亮除了才握住兵權,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諸葛亮他不想在後視留下一個奸臣的名聲。


華源說


愛因斯坦怎麼沒做美國總統?當領導不需要聰明,更需要勇氣,堅毅,有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