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墓裡面埋的是真的武松嗎?

唐那人


邏輯文史姨對地方典籍很感興趣,比如有人說關於武松的信息能在清河、臨安、杭州等到,但由於我的檢索水平實在有限,連一本相關的書籍也沒找到,好不容易找了一本光緒年間發行的《清河縣誌》,結果一看不是河北的居然是蘇州的,那自然我也沒找到關於武松的記載。

作為水滸愛好者,邏輯文史姨所知道的關於武松的故事就有很多,但無論是生活年代還是故事情節每一個都相差很大,甚至我都開始懷疑歷史上究竟有沒有武松這個人(當然姓武名松的應該不少)。如果我們要找《水滸傳》中武松的原型,那就得和宋江起義扯上關係,而在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協同宋江起義的36個頭領裡恰恰有一位叫武松的,遺憾的是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人物形象,《宣和遺事》中均沒有對武松的記載。到了南宋末年,畫家龔開收集資料寫了一篇《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其中關於武松的贊詩是這樣的:

汝優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

前兩句比較難理解,後兩句大概說的是武松是個喝酒殺人貪財的出家人,有朋友認為“五戒”或許是武松的法號,真偽大家自辯。那麼單從這句詩也衍生不出關於武松的更多故事,畢竟宋江起義也算不上是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這支流寇很快就被張叔夜剿滅。

那麼如果我們心目中的武松真和宋江手下的武松是同一人的話,想必會讓大家失望之極,那麼武松之所以會成為這麼熱門的人物,除了《水滸傳》的渲染外,必然在民間生活中有原型可言。清代的王思厚在其《豆棚夜話》中考證武松本不姓武,而姓李,是個放蕩囂張的富二代,在家鄉殺人後逃亡到少林寺,住持問他姓名他看到了在松樹旁練功的武僧,因此就說自己叫武松。在寺院裡的武松並不安分,惹出許多事端,住持賜其法號“五戒”,卻也難以抑制他焦躁的心。這個故事其實有一股濃濃的原創既視感,況且《豆棚夜話》也是野史味更濃些,我們只當欣賞就行了。

所以想要探究真實的武松,著實不容易,但古代民間的武松粉絲也願意為偶像編故事,甚至是造墓地,比如周恆之在《西湖茶餘錄》裡就說:

石碣既得,武松當葬其附近,於是四周深掘,獲一巨人骷髏,缺左臂,蓋必武松也。

你看,武粉都把小說裡的斷臂片段加進來了,自然是不合適的。

最後說下西湖武松墓,其實去過西湖的朋友都知道,西湖武松墓只是一個觀賞性的景點,裡面並沒有什麼屍骸。而建造武松墓的人則是大名鼎鼎的杜月笙,也別想太多,杜老大就是想讓偶像有個虛擬的安身之處,所以就這麼建造了一座空墓。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武松~


邏輯文史游


這個墓就是民國修建的紀念墓,並不是南宋流傳下來的,所以必然只會是假墓,而不是真墓。

西湖武松墓,其實是當時上海青紅幫頭子杜月笙、江浙財閥虞洽卿他們修建的,根據的不過是清人筆記中一些捕風捉影的傳說。比如清朝朱梅叔的《埋憂錄》就說,清初時西湖西泠橋邊曾出土一塊墓碑,上書“武松之墓”四個字。到後來,清朝周恆之的《西湖茶餘錄》還說,在墓碑出土後,附近還出土了一個只有右臂的大人骨,那麼又符合《水滸傳》武松的記載了。

當然,這些說法明顯是稗官野史,缺乏可信度。如果清朝初年真有發現武松墓碑和武松屍體,那也算是一個熱點新聞了,為什麼當時的官方史料和文人筆記都沒報導,反而在之後的小道消息才流傳開呢?再說了,武松不是做和尚了嗎,那應該和濟公、弘一法師他們一樣火化吧,哪來的屍骨呢?而且這些都是小說的記載,不要說武松是否在六和寺出家,事實上連武松這個人是否存在都是這個問題。



林屋公子


我用三段內容回答這個問題:第一,小說裡武松的結局,出家杭州。第二,歷史上的武松,嫉惡如仇,葬於杭州。第三,今天的武松墓,舊地重建,聊寄情思。

第一,小說裡武松的結局,出家杭州。

《水滸傳》第一百一十九回: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魯智深在浙江六和寺聽潮音坐化圓寂,修的正果;跟他一起的武松也看破紅塵,原本武松就是一個野和尚,這下索性做了真和尚。小說原文:

所有魯智深隨身多餘衣盜及朝廷賞賜金銀並各官佈施盡都納入六和寺裡常住公用。渾鐵禪杖並皂布直裰亦留於寺中供養。當下宋江看視武松雖然不死已成廢人。武松對宋江說道:"小弟今已殘疾不願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閒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宋江見說:"任從你心!"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後至八十善終這是後話。

所以在小說中,武松的歸宿是在杭州。

第二,歷史上的真武松,嫉惡如仇,葬於杭州。

那麼杭州現在的武松墓是紀念梁山好漢武松的麼?

否!杭州武松墓紀念的是歷史上真實的好漢武松,也可以說是打虎英雄武松的真實原型。在歷史上,北宋年間在杭州真的出了一個為民除害的壯士武松,據說在《臨安縣誌》、《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中都記載了他的事蹟,可惜我沒有查到原始的資料。只有民國時期的《杭州全書》中有“宋義士武松墓”的條目:

《水滸傳》所載之武松、貌奇偉。嘗使技於湧金門外,被知州高權所見,悅其藝、招之為部頭,逐漸以功擢提轄,後高去職,武以辭事隨之。未幾,蔡京子鋆繼任知州、籍父勢蹂躪杭民,上峰不能言,松 獨怒形於色,挾刀俟諸途,狙殺之,卒以眾寡不敵,被捕死獄中杭民感其德,乃集資營葬於西泠橋畔。”

這位武松原本是個江湖藝人,在擺攤賣藝的時候,因為武藝高強,被知州高權賞識,在高權手下做了提轄,可惜沒多久高權丟了官,武松隨後也失了業。新任的杭州知府蔡鋆是太師蔡京之子,因為欺壓百姓而被稱為“蔡虎”。由此看來,把壞官員成為老虎,也是一個有傳統的事情。武松畢竟骨子裡面是以為江湖人士,有一顆俠義的心,居然揣著一把尖刀,蹲守在蔡鋆必經之路上,出其不意將其狙殺,民間稱之為“武松打虎”。所以

武松打虎的原始涵義,是殺了一個壞官惡霸。

後來武松寡不敵眾被官兵活捉,受重刑慘死於獄中。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武松打死“京虎”蔡鋆的故事迅速在民間流傳,也被人添油加醋改頭換面,到了《大宋宣和遺事》中,已經有一篇專寫武松的話本《武行者》。說明在元朝,武松已經成了家喻戶曉的民間英雄!《水滸傳》中武松的故事,也是從這些民間傳說加工而來,所以說,水滸中的武松,既是虛構,也有真實的原型為依託,並非空穴來風。

第三,今天的武松墓,屬於原地重建,聊寄情思耳。

現址武松墓位於西泠橋畔,修於1924年,1964年被平毀,現在的墓園是根據老照片依原樣重建的。並且請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撰寫了一幅楹聯

“失意且伍豪客,得時亦一英公”

總結重點:歷史上的確有一位英雄武松,西湖武松墓原本是為了紀念這位真英雄。武松打虎,原本打的是一位惡霸官僚。


鐵錘歷史


武松墓位於杭州北山街西泠橋畔,離蘇小小墓西邊大約50米左右,面對的是湖光山色的西湖。

武松墓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

我曾到杭州遊玩,特意去看過武松墓,武松墓牌坊兩邊的石柱上刻著的一副楹聯“失意且伍豪客,得時亦一英公”。

你可能覺得奇怪吧,武松是山東陽穀縣人氏,曾在景陽岡打過老虎,他的事蹟大多發生在北方。醉打蔣門神,大鬧蜈蚣嶺等故事耳熟能詳。

還別說,武松平方臘是在南方,梁山好漢得勝後,武松不願和姦臣高俅,蔡京之流同朝為官,武松看破紅塵,憤而在杭州六和塔出家,最後死後葬在六和塔旁邊,和林沖、魯智深的墳墓相伴。怎麼西湖旁還有武松墓呢?

其實,杭州西湖旁的武松墓,不是打虎英雄武松的墓,那麼這個武松墓又是怎樣的來歷呢?

武松,1055-1126年.曾在杭州打把勢賣藝。後任杭州知府高權手下都頭,因功升提轄。和當初魯智深的官職一樣。

後來武松的伯樂高權被罷官後,武松被趕出衙門。

繼任的杭州知府是蔡鋆,蔡鋆是大奸臣蔡京之子,和他父親一樣是禍國殃民的主。背後百姓稱之為“蔡虎”。可見是個惹人恨的貪官。

嫉惡如仇的武松,某日深夜,身懷利刃將其刺死。後被捕,死於獄中。

杭州百姓將其葬於西泠橋畔,題碑“宋義士武松之墓”(杭州武松墓)。

民國時,人們在杭州湧金門找到了疑似武松的骸骨。

據美術家姜丹書(字敬廬,號赤石道人,齋名丹楓紅葉樓,江蘇溧陽人)的一篇文章記載,其同年好友吳劍飛曾經見到武松棺槨:“吳劍飛九歲時(1894年),有一天走過杭州湧金門,正巧瞥見一具棺材被修城牆工人挖了出來。初以為此墓是空冢或衣冠冢。不料一經掘發,赫然有棺,而棺木已朽,從朽縫中窺見其骨亦頗長大,乃即壅復原狀。”

綜上所述,杭州武松墓確實埋的是宋代義士武松本人。


秉燭讀春秋


在水滸傳原著中,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大敗方臘之後,108人只剩下了36個。

大軍回到杭州後,眾將都在六和寺內安歇。當天晚上,魯智深聽到錢塘江潮信後,突然頓悟,化身成佛,肉體圓寂死去了。

卻說打虎英雄武松在梁山上並沒有什麼好朋友,而魯智深就是其中之一,兩個人從二龍山結義開始,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感情。

在大戰中,武松也失去了一隻胳膊,目睹兄弟們一個個死去。他對功名利祿也失去了興趣,把自己的畢生財產都捐給了六和寺,自己也出家當了和尚,其實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留下來陪伴魯智深,這位他一生中的好兄弟。書中記載他活到了80歲才去世,在水滸傳中,應該是比較長壽的,也是為數不多得以善終的。

現實生活中的武松墓,就在杭州西湖。位於北山街西泠橋畔,距知名的蘇小小墓,僅有50米。

武松木有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四部分組成。木牌坊兩側的石柱上科的對面是有知名的左翼作家,馮驥才撰寫:失意且伍豪客,得時亦一英公。大致上的意思就是說,不管處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管是失意還是得意,武松都不愧是一條英雄好漢。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武松墓大約修建於1924年,1964年被平毀,2004年在原址上重建。

根據對杭州的地方誌的整理和考察,我們發現這個武松墓裡面的武松和水滸傳裡面寫的武松並不是同一個人,但也是宋朝人,完全有可能是水滸傳裡武松的原型。

地方誌介紹,武松是江湖上的賣藝者,身材高大,武功高強。當他流浪到杭州,是被杭州知府高權邀請進入官府,擔當都頭一職,後來因功被提拔為提轄。

後來高權在政治鬥爭中失利,被人陷害,遭到罷官,武松同時也被免職。

接替高權的事,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跟他老爹一個德性,都不是什麼好人。他在杭州欺男霸女,貪汙腐化,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背地裡稱他蔡虎。

武松為了給高權報仇,也是為民除害,有決心幹掉蔡鋆。

一天,他買到了一把寶刀,武松就帶著寶刀藏在蔡府門口。當蔡鋆回府的時候,武松一躍而起,跳到他的面前,連刺數刀,蔡鋆當場斃命。

武松寡不敵眾,被官兵擒獲,後來在獄中死去。當地的人民為了感謝他的義舉,把他站在西湖邊,並立了一塊石碑,上邊題寫道:宋義士武松之墓。


新知傳習閣


武松墓在西湖邊上,第一次去看時頗為意外,武松的鄰居居然是傳奇美女蘇小小,武松墓離蘇小小墓也就幾十米距離。

打虎英雄武松,死後跟蘇小小做了鄰居?

武松墓裡埋的是不是打虎的武松?

1.武松墓裡並無武松

很多路過武松墓的遊客,都會停下來憑弔武松。其實,現在的武松墓裡面是空的。

1964年,西湖邊武松墓、秋瑾墓等都被挖出來毀掉了。根據當時的新聞報道,從武松墓挖出了骸骨,被跟別的骸骨一起,送到一處亂墳崗去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武松墓,是2004年為了旅遊重建的仿製品,裡面並無武松骸骨。

2.杭州武松與山東武松

《水滸傳》中武松是山東清河縣人,在山東景陽岡打虎,山東陽穀縣當警察,所以提到武松大家自然想到是山東人。那為何武松墓會出現在杭州西湖畔呢?

這要說到另外一個武松,地方史志中記載的杭州義士武松。根據《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記載,宋朝年間杭州府來了個賣藝的江湖藝人武松,沒記載其籍貫,只說此人長得挺帥、武功不錯、人品也不錯。

杭州知府高權看中了武松,把他安排在杭州府當了都頭。武松很能幹,不久得到提拔成了高權的得力助手。但是,沒多久高權被陷害罷官,武松也被掃地出門,奸臣蔡京的兒子蔡鋆來當了杭州知府。老百姓苦不堪言。

3.武松墓裡埋葬的是誰?

武松最終走上了為民除害的道路,他潛入蔡鋆家殺死了蔡鋆,但是沒能逃出來,被捕入獄死在獄中。死後被人埋葬,碑刻“宋義士武松墓”。

現在一般認為,宋義士武松就是水滸中打虎英雄武松的原型。所以,武松墓埋的是武松原型。

3.黃金榮杜月笙給武松遷墓

武松墓原址並不在西湖邊,清朝末年杭州修城牆時被挖了出來,後被上海灘流氓大亨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三人聯合出資,遷到了西湖邊的西泠橋畔。


凡塵往事


武松墓裡面埋的本就是武松本人,奈何造化弄屍,最後不知去向,其實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武松墓是重新修建的,模樣是一致的,但是棺木裡卻沒了武松的屍骨,有的只是“印章、光盤、書法作品以及《普庵咒經》經卷”。為什麼會有這些東西?我們不妨看看這其中的前因後果。

一:《水滸傳》《金瓶梅》裡都有隊武松的描述,但都誇大了,不乏藝術加工,增加情節渲染氛圍而已,但是歷史上確實是有武松這麼個人,史書記載,武松在江湖上賣藝,偶然的一次機會被杭州知府高權看中,認為武松體型威猛,功夫了得,便讓他做了提轄,後來高權得罪了權貴,連累武松。緊接著新來的知府是個貪官,專門欺壓百姓,魚肉鄉里,大家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蔡虎”,武松仗義看不慣,三下五除二就把這個“蔡虎”弄死了,所以我們看到的“武松打虎”就是由這件事演變而來的,可這件事卻導致了武松慘死在牢獄之中,後百姓因為對武松的仗義之舉,便把武松葬在了杭州西泠橋畔,墓碑上寫著“宋義士武松之墓”!

二:看到這裡大家心裡肯定想,好歹死後能長眠於地,上面我也說了造化弄屍,1894年時,有人偶然看到了武松墓被修建城牆的人挖到,棺木被抬了出來,打開後從朽縫中窺見其骨亦頗長大,乃即壅復原狀。這應該是武松棺木第一次被打開,好在當時上海灘流氓大亨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三人出資,又把武松墓在原來的墓址上重建了。

三:到了1964年,“拆墓運動”興起,不僅武松墓被挖,還有秋瑾等人的墓也被挖掘,當時他們把這些人的屍骨分開裝到骨甕,最後被送到雞籠山的亂墳堆中安葬,在到了2004年,要挖掘杭州的歷史文化,此時很多的遊客和學者都要求重建武松墓,於是國家下令重建,依葫蘆畫瓢,做的和之前的武松墓一模一樣,但唯一不同的就是棺木裡裝的已經不再是武松,而是我開頭所提到的那些物件,裡面也詳細記載了武松的事蹟以及墳墓的情況。

但是此時的武松應該還在“雞籠山的亂墳堆”裡安眠,希望不再受是人打擾!

如果能幫助到您就請關注下,點個贊吧!我是羽評歷史,關注可以看最新動態!


羽評郡主


西湖美景天下聞名,許多人死後都選擇埋在這湖光山色之中。歷史流傳下來的比較著名的名人墓葬有林和靖、岳飛、于謙、張蒼水、蘇小小、秋瑾、徐錫麟等人;

武松墓裡埋的這個武松是水滸傳中最後在六和塔出家的武松嗎?答案是否定的。

這個武松也是宋朝人,據《浙江通志》記載,武松是個常在湧金門一帶賣藝的流浪漢,當時的杭州知府高權路徑此處,看見武松武藝出眾,於是便帶他到府衙內尋了個差事給他,不久升任都頭。後來又因功升為提轄,成為高權的心腹。

武松的後半生《臨安縣誌》裡記得較為清楚。說後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而被罷官,武松也受牽連被趕出了衙門。繼任杭州知府蔡鋆是京城太師蔡京之子。蔡鋆任職杭州知府之後,虐政殃民,杭州百姓怨聲載道,背地裡都稱其為“蔡虎”。義士武松心中的公憤私仇越積越多,有一天,他懷揣利刃藏匿在蔡府前,等到蔡鋆的官轎回來時衝上前去揪住轎內的蔡鋆,旁邊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武松已經將蔡鋆刺殺,民間稱之為“武松打虎”。武松因寡不敵眾被捕,不久後受重刑死於大牢之中。不久後,武松的屍體在西湖邊上被發現。杭城百姓感其為當地除掉一虎,自發集資為其殮葬,造墓於西冷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自此以後,武松打死“京虎”蔡鋆之事一時間成了街頭巷尾的熱議,根據古籍《大宋宣和遺事》一書記載,其時已經有一篇專寫武松的話本《武行者》。說明在元朝,“行者武松”已經作為書中人物傳遍了千家萬戶。


民國時期的《杭州全書》中也有“宋義士武松墓”條目,曰:“《水滸傳》所載之武松、貌奇偉。嘗使技於湧金門外,被知州高權所見,悅其藝、招之為部頭,逐漸以功升提轄,後高去職,武以辭事隨之。未幾,蔡京子鋆繼任知州、籍父勢蹂躪杭民,上峰不能言,松獨怒形於色,挾刀俟諸途,狙殺之,卒以眾寡不敵,被捕死獄中杭民感其德,乃集資營葬於西冷橋畔。”

1942年,人們根據古籍記載在西冷橋邊重修了武松墓以紀念義士武松,根據《上海老中醫眼裡的杜月笙》一書記載,是由上海灘黑道大佬黃錦榮、張嘯林、杜月笙三人出資建造了墓碑。該書還稱,西冷橋畔“武松墓”當年落款具名的,正是黃、張、杜三人。

歷史風雲變幻,人間轉眼又是千年。人們懷念武松的義薄雲天,更有有心者將其載入史書和民間文學以託名流傳。義士武松到底是不是水滸傳中的武松已經不再重要,人們記住的將永遠是武松打虎的光輝形象。


延士聲華似孟嘗,有如東閣納賢良。

武松雄猛千夫懼,柴進風流四海揚。

自信一身能殺虎,浪言三碗不過岡。

報兄誅嫂真奇特,贏得高名萬古香。


趣說歷史快樂生活,我是今日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感謝您的關注和閱讀,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徒步說史


武松墓穴也有人惦記!真是什麼東西都有人問,為什麼非要關心一個死了幾百年的武松呢!,武松只是個傳說,幹嘛要惦記他的墓穴裡面埋的是不是真武松呢!難道不是真武松埋在裡面嗎?難道是武松打死了老虎,武松把自己的墓穴讓給了老虎,難道是老虎埋在裡面嗎?



WSF22紅心蓮花


這個武松不是水滸傳裡面的武松,或者說,水滸傳裡的武松是真實武松的神話版,這裡埋的武松確實是個劫富濟貧的江湖義士,只是被官府抓住後被處死,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他葬在西湖邊上,水滸傳只是借用了他的名字而已,至於打虎打蔣門神單手擒方臘,都是杜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