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的龍袍是黑色的嗎?為何後來皇帝的龍袍不再有黑色呢?

陳修修


確實,通過一些影視劇,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秦始皇的龍袍,還是大秦的軍隊,好像都以黑色居多。但是後來,卻有了一個詞語叫做‘黃袍加身’,意思是披上黃袍就是皇帝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這就涉及到一個根本問題:尊貴!

秦始皇的時候,黑色是最為尊貴的。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崇尚五行之說,陰陽家稱帝王有金木水火土五德。按照前面的皇帝,黃帝屬木德、夏禹屬火德、商湯屬土德、周文王屬金德,分到秦始皇這裡,就是水德了。

水德的代表色為黑色,所以就能看到,秦朝的大部分主題色,都是黑色。那麼很自然,秦始皇的龍袍,就用黑色的。

到了後來,大家覺得黑色不行,認為其不詳,象徵著災難。因此,又重新換了個顏色,即黃色,大概是從隋朝時候開始的。於是後來的唐朝,也沿用了黃色。黃色就成了皇室的象徵。

坊間也有個說法,說是皇=黃。


剎那歷史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皇帝的衣服自然得與眾不同,連名字都得獨一份,叫龍袍!



說來也巧,最近剛寫了一篇有關中國曆代龍袍變遷的的文章,所以對龍袍歷史多少還是有些瞭解的,正好拿出來與各位分享!

正如題中所問到的,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的龍袍確實是黑色!




據《後漢書輿服志》記載:"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減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 袀玄即純黑色,也就是說秦始皇的衣服是全黑色!

與此同時,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衣服錦旗節旗皆上黑。”,這看來秦始皇就是個完完全全的黑色控啊!

那麼為何秦始皇如此偏愛黑色呢?

這得提到咱們常聽說的五行陰陽理論說起。當時有一個叫鄒衍的人,搞出了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這一套。他的理論中,周朝五行屬火,那麼秦取代周,就是水克火,所以秦朝屬水。而北方為水,色黑!



所以,迷信的秦始皇就特別奉水德為正朔,那麼黑色也自然成為了秦朝最為尊貴的顏色,所以秦始皇的龍袍就是黑色的了。

而在秦始皇之後,黑色龍袍依然存在,只是沒秦始皇那麼純了!

比如說:漢代!漢朝皇帝們的龍袍基本上和秦始皇風格差不多。據《後漢書·輿服志》記載: 上衣玄色;下裳纁色。也就是說上面的袍子為黑色,下面的衣服為紅色。此外,龍袍上還繡上了五彩十二章紋,作為修飾。所謂十二章紋,衣服上繡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末、黼、黻這些東西。這是周禮古制,秦始皇討厭周禮,沒咋用,而漢代則是繼承部分下來。



再比如說,明朝。明朝皇帝的龍袍有很多種,不同場合穿不同款式。其在登基祭天時候的通天冠服,就是一大黑袍子,當然,龍袍上面的繡紋圖案要比秦漢時期要複雜得多。

所以,在秦始皇之後,龍袍還是有黑色的,只是已經不再是主流!

在漢朝時期,按照五行陰陽理論,漢朝屬土,而土則對應黃色。所以黃色的龍袍也在那時開始出現,但不知道是不是太過前衛,還是當時的染布技術不過關,黑紅色龍袍依然是主流。



而後,西晉建立,司馬家喜歡紅色,龍袍又變成了大紅袍。

再然後是隋唐時期,"黃為貴"再度興起,黃色龍袍開始流行,並正式成為皇家專屬。李淵曾下令:"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至此,黃袍正式開始了其千年貴族之路,成為了天子的象徵。當初,趙匡胤便是黃袍加身當了皇帝。



雖然宋朝皇帝們因為宋朝屬火,火為赤色,一度流行紅色龍袍。 但黃袍在依然是天子的象徵,只是皇帝穿得少而已。



而到了明清時期,龍袍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完善的服飾制度,有著各種顏色和款式,適合於各種季節與場合。比如什麼常服、吉服、便服。與此同時,其做功也愈發的精細,其繡紋圖案大有講究!

比如龍袍上面的龍的形象,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牛頭、蛇身、鹿角、蝦眼、獅鼻、驢嘴、貓耳、鷹爪、魚尾。龍還分許多不同的姿勢,比如行龍、雲龍、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



總之非常的複雜!

大家好,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指教


白話歷史君


在《周禮·冬官·考工記》中有明確的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

所以玄色代表的是天,黑色代表的是北方,兩者是不同的。而在五行理論中,因為北方屬水,所以水德的顏色也是黑色的。

黑色我們好理解,那麼玄色到底是什麼顏色呢?玄色是一種複雜的顏色,實際古人也無法詳細的描繪,最好的理解就是看天空,在古代沒有汙染的情況下,群星璀璨的夜空是什麼顏色,玄就是什麼顏色。

如果一定要文字描述的話,很難準確,《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記載:

“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淳而漬之。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漢鄭玄注:“凡玄色者,在緅緇之間,其六入者與。”

纁為黃中帶赤,就是落日餘暉的那種顏色,古代被認為是大地的顏色。緅是青中帶紅,緇就是純黑色。鄭玄認為玄色正是在緅緇之間的顏色,黑中帶紅。

宋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則有更詳細的記載:“世以玄為淺黑色,璊為赭玉,皆不然也。玄乃赤黑色,燕羽是也,故謂之玄鳥。熙寧中,京師貴人戚里,多衣深紫色。謂之黑紫,與皂相亂,幾不可分,乃所謂玄也。”

玄鳥即燕子,我們仔細觀察燕子就會發現,燕子的羽毛其實並非單純的黑色,因為比較接近夜色,所以被古人成為玄鳥。沈括不僅解釋了玄為赤黑色,更表示北宋京師裡的達官貴人,多穿深紫色的衣服,顏色深到近乎黑色,才是玄色。

瞭解了黑色和玄色的區別,我們來說秦始皇的龍袍到底是什麼顏色?

秦朝沒有消息的史料記載,但是漢延秦制,我們研究漢朝就能知道秦朝的龍袍是怎麼樣的。

《後漢書·輿服》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巛。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黃。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漢承秦故。“天子、三公、九卿、特進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

從中可以看到,秦朝以前禮服都是上玄下黃,表示上天下地,但是到了秦始皇的時候,聽了齊國人五德終始的一套,認為秦國是水德,就直接弄的一身玄色了,到了漢代的時候,雖然繼承了秦制,但是還是在服色上改回儒家標準,上玄下纁。

那麼後世的龍袍是不是玄色的呢?

《舊唐書》:“大裘冕,無旒,廣八寸,長一尺六寸, 玄裘纁裡,已下廣狹准此。”“袞冕,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玄衣, 纁裳,十二章, 八章在衣,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 粉米、黼、黻,衣褾、領為升龍,織成為之也。”《宋史》:至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滅去古制,郊祭之服,皆以袀玄。至漢明帝始採《周官》、 《禮記》、《尚書》諸儒說,還備袞冕之服。魏明帝以公卿袞衣黼黻之文,擬於至 尊,復損略之。晉以來無改更也。天子禮郊廟,則黑介幘,平冕,今所謂平頂冠也。 皂表硃綠裡,廣七寸,長尺二寸,垂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衣皂上絳下,前三幅, 後四幅,衣畫而裳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 之象,凡十二章也。素帶廣四寸,硃裡,以硃緣裨飾其側。中衣以絳緣其領袖,赤 皮蔽膝。蔽膝,古之韍也。絳袴,絳襪,赤幹。未元服者,空頂介幘。其釋奠先聖, 則皂紗裙,絳緣中衣,絳袴襪,黑幹。其臨軒亦袞冕也。其朝服,通天冠,高九寸, 金博山顏,黑介幘,絳紗裙,皂緣中衣。其拜陵,黑介幘,緌單衣。其雜服,有青 赤黃白緗黑色介幘,五色紗裙,五梁進賢冠,遠遊冠,平上幘,武冠。其素服,白 夾單衣。《漢儀》,立秋日獵服緗幘。晉哀帝初,博士曹弘之等議:“立秋御讀 令,不應緗幘,求改用素。”詔從之。宋文帝元嘉六年,奉朝請徐道娛表:“不應 素幘。”詔門下詳議,帝執宜如舊,遂不改。《明史》:“十六年,定袞冕之制。冕,前圓後方,玄表纁裡。前後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採繅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紅絲組為纓,黈纊充耳,玉簪導。袞,
玄衣黃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織於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繡於裳。”《清史稿》:“遼、金、元衣冠,初未嘗不循其國俗,後乃改用漢、唐儀式。”“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謂禮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說,至遼、金、元諸君浮慕好名,一再世輒改衣冠,盡去其純樸素風。傳之未久,國勢浸弱。況揆其議改者,不過雲袞冕備章,文物足觀耳。殊不知潤色章身,即取其文,亦何必僅沿其式?如本朝所定朝祀之服,山龍藻火,粲然具列,皆義本禮經,而又何通天絳紗之足雲耶?”“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

關於這些史料如果大家懶得看,我給大家總結一下,龍袍,或者清以前其實不應該叫龍袍,祭天一般用的是大裘冕,重要場合穿的正規禮服應該叫袞冕是要嚴格按照禮制的,上玄下纁,繡十二章。

不過平時皇帝穿的便服,或者上朝的服裝相對就沒有這麼講究,各朝代也都有比較大的變化,也會遵循不同朝代的喜好,還有五德終始說,顏色就不一定是玄色了。

到了清朝的時候,清朝的皇帝認為遼、元、金等朝代後來都改用漢唐的服侍是忘本的,失去了原來樸素的作風,所以自己設計出來了一套,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袍。

那沒為什麼會認為秦始皇的龍袍是黑色的呢?

我認為一是因為一般人還是不區分“玄”“黑”。二是因為黑色是古代最早能夠獲得的顏色,所以原始時期的確也有黑色崇拜。第三個原因是受到了《史記》的誤導。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這來自五德終始說,包括後面歷朝改的是日常使用的顏色,但作為正式場合穿的重要服裝是不會改動太大的。再加上傳說中秦國的祖先也是吞玄鳥卵而生,所以更加崇拜的應該是玄色。

為什麼我們認為後代皇帝龍袍顏色不是玄色的呢?

一是因為,離我們最近的清朝並非按照我們傳統的禮制,所以現代就誤以為古代的龍袍都是那樣明黃黃,前後繡著很多大龍。但恰恰直到明朝以前,衣服表示身份繡的是十二章,這樣大面積繡龍會被認為很俗氣……

二是因為,現在影視劇的無知。比如很多影視劇裡面,尤其我看到有些明朝的劇裡面,皇帝竟然穿著他下葬時穿的衣服……還有把畫像中的便裝當做正裝,更有的直接把清朝的服侍穿越過去的。

所以以上種種造成了我們現在的誤區,但歸根結底,我覺得還是劣質影視劇害人啊……


潘不安講究史


秦始皇的龍袍的確是黑色的。

自上古以來,華夏民族講究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循環不息。春秋時期陰陽家鄒衍提出了“天命有德”的觀念,將五行與“德運”相配,形成“五德終始說”。“五德”第一德為土,黃帝是土德,木克土,繼任的夏就是木德,金克木,商是金德,火克金,周就是火德。

戰國時期各國都想取周天子而代之,鄒衍的學說大受歡迎,秦始皇上位以後,為彰顯得國的合法性,把秦定位水德,五行中水主黑,龍袍遂以黑色為主。

注:鄒衍就是古天樂版”尋秦記“中琴青的師傅!

劉邦斬白蛇起義,自稱赤帝之子,按說應該是火德,但他土包子出身,對陰陽五行這種高科技缺乏瞭解,被御史張蒼忽悠,認定漢雖代秦,但天命不變,故仍應為水德。所以西漢初年,龍袍依舊是黑色的。

漢文帝時期,政治清明,百姓樂業,五行學說又被拿來討論,大家一致認定漢代秦,“當悉更秦之法,如此亦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秦是水德,五行循環完成,漢朝從頭開始,應該是土德。

漢文帝認同了這一說法,但他是個不喜浪費的賢君,認為百姓尚且窮苦,不宜大動干戈,但龍袍卻藉此改為明黃色,至武帝即位,把漢定為土德。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為承繼天命,找了個叫劉韶的陰陽家重新編排陰陽順序,定漢為火德,可惜他的改動沒有帶來天命,自己的命卻早早丟掉了。

劉秀即位以後,不知道是受王莽影響還是打算有別於西漢,確定漢為火德,但龍袍顏色依舊為黃色。

此後的魏晉龍袍顏色不一,魏喜黑色,晉喜紅色,怎麼高興怎麼來。

隋朝開國以後,黃色被定龍袍專屬顏色,唐承隋制,延續了黃袍這一做法,從此民間不許使用赤黃色,這一做法一直延續到清代。



日慕鄉關


首先,秦始皇嬴政的龍袍是黑色;

第二,後來的皇帝也不是沒有黑色的龍袍,漢高祖劉邦便是一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各大諸侯都是通過自己喜好的顏色來定製自己的袍服,最出名的齊桓公就因為自己喜歡紫色便讓全國的百姓都跟他穿紫色的衣服。

秦始皇之所以選擇黑色的龍袍,其實主要原因還要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有關,因為在戰國後期以及秦漢晉這段時期非常流行陰陽五行之說,而其中黑白青赤黃,正好對應的是金木水火土,而秦始皇在當時就非常相信這種說法並且認為秦朝是水而周朝是火,水能可火再加上秦始皇非常喜歡黑色,所以朝服以及旗幟都是黑色。


石魚湖中魚


戰國秦漢時期盛行的五德學說,認為人類社會按照五行發展規律,五行相生相剋,時間萬物都離不開金木水火土,名字,文字,動物植物,方位,顏色等等,都有其代表的屬性。東方屬木、青色、青龍,南方屬火、紅色、朱雀,西方屬金、白色、白虎,北方屬水、黑色、玄武,中間屬土,黃色。

五行分配到歷史朝代中, 黃帝為土德,夏朝為木德,商朝為金德,周朝為火德,秦朝為水德。每次朝代更替,下一個朝代的五行屬性都會對上一個朝代的五行屬性相剋制,以此來剋制前朝,表明自己所建立朝代順應天意的取代前朝。

秦朝崇尚水,剋制周朝火,黑色的屬性為水,所以秦崇尚黑色,包括軍隊的衣服,也是黑色為主。到了隋朝,文帝、煬帝著黃袍,但未明令禁止他人穿黃色衣服。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年),開始在百官百姓中禁穿黃色衣服,黃袍遂成為皇帝專用之服。《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說,至唐高祖,以赭黃袍、中帶為常服,接著天子袍衫,稍用赤黃,遂禁臣民服。並規定了其他官員的服色:三品以上為紫,四品五品為朱,六品七品為綠,八品九品為青。









聽雨軒晴曦


秦始皇時期,流行的是黑色,主要還是看君主的喜好,在沒有統一六國之前,每個國家喜歡的顏色都不一樣,就想齊國當時的主君齊桓公,他很喜歡紫色,而秦始皇很喜歡黑色,最後秦國統一了天下,很顯然黑色就成為了龍袍的顏色了。

再一個秦始皇喜歡穿黑色的衣服,還和當時的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秦始皇很相信五行的傳說,黑對應的是五行的金。所以這是金貴的命,當然喜歡黑色的了,所以在當時的秦朝,不僅是朝服是黑色的,就連國旗也是黑色的。。

到漢朝的時候劉邦的龍袍之所以劉邦龍袍是黑色的不是因為他喜歡黑色而是雖然秦朝滅亡了但秦朝的制度還是相當先進的。後來的景帝、武帝、昭帝一直到東漢的光武帝到最後的獻帝等等,從電視劇中,大家也能看出來幾乎全部都是黑色的龍袍,當然也不是沒有其他顏色的衣服,但比起其他的顏色來,還是黑色顯的比較莊重了。
另外就是在漢朝之後,統一的就是晉朝了,從那之後,就流傳了黃袍加身的說法,自此大家也能看出來,唐朝的、明朝的以至於最後的清朝的龍袍還都是以黃色為主的。但是這個黃色的流行做龍袍還是正是從晉朝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為止,所以龍袍也成了皇家專用的顏色,百姓是不能隨便用黃色的,就像當年李淵在當了皇帝之後,就給百姓下過嚴令,百姓是不可以穿黃色衣服的,這要是逮起來,後果也會很嚴重。

歷史段子手小王同志


中國人講究五行之說,古代的陰陽家們稱帝王受命有五德,秦朝的王室以黃帝為自己的祖先,最後得到自己的德行為“水德”,其中黃帝屬木德、夏禹屬火德、商湯屬土德、周文王屬金德,到了秦朝就是水德。而水德是崇尚黑色的,秦朝的禮服和旗幟都用的是黑色,這其中也包括秦始皇的龍袍了。

嬴政我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用自己的謀略,結束了幾百年的戰爭,把整個中國都統一,雖然是一個非常殘暴的君主,但不得不承認,他也做出了許多貢獻,他把當時有很多戰爭的局面改變了,讓整個國家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統一度量衡,北方修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長城。度量衡一直流傳到現在。當然我們也不可否認,他再當皇帝的時候,對百姓的治理是非常殘暴的,這也正是秦朝存在如此短的原因。

但是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人們認為黑色是不詳的徵兆,預示著災難,所以皇帝的龍袍也不再使用黑色,改為更加尊貴的金黃色,也象徵著皇帝如同太陽一般普照大地,滋潤蒼生。而且從隋唐時期開始,這種金黃色成了皇室的專屬,只有皇帝才能穿黃色的衣服


雷嶽曄


對,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用陰陽家、五行創始人鄒衍的五德相剋理論,認為秦代周是土克金因此秦國為土德,土對應黑色所以秦朝的龍袍為黑色。後代朝代根據了五行理論來確定本朝龍袍的顏色中途在西漢末年改為五行相生理論。到元朝統一中國後五德理論就不受重視了後世龍袍才統一確定為黃色。

五行論對應顏色,分別為:土→黃、木→青、金→白、火→紅、水→黑。

“五德相生”理論,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德相剋”理論,為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管窺歷史小知識


又看見這種沒有常識的問題,真服了提問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