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兵臨城下,莫斯科紅場大閱兵照舉不誤,這招險棋說明了什麼?

金秋紅葉5


說明了蘇聯已經退無可退!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但是關於蘇德之間的那點事,應該從二戰之前的1939年8月23日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說起,在這次秘密的協議中,蘇德劃分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其實就是團伙作戰。

當然,這也不能賴蘇聯,當時英法等國和德國簽署《慕尼黑協定》也是希望禍水東引,斯大林當然也不會如英法所願,在德國閃擊波蘭中,實際上蘇聯也出兵佔領了波蘭一部分領土。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我們看到的,德國將裝甲從波蘭一直開到法國,迫使法國投降,一直到不列顛空戰,希特勒是橫掃法國、沉重的打擊了英國,但是由於海軍對比英國不佔優勢,希特勒最終放棄了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

當時的希特勒看到蘇聯同芬蘭的戰爭表現太差,與蘇聯相比芬蘭就是一個曼爾小國,結果蘇聯卻慘勝於芬蘭,於是認為蘇聯不堪一擊,在西線無法突破英吉利海峽的情況下,開始著手對蘇聯的進攻。

在當時,英國已經將情報傳遞給蘇聯,認為德國很可能率兵東進,當時的斯大林認為這是英國想要轉嫁禍端的方法,並沒有給予極大的重視,但是蘇聯一直在東歐建立戰爭防備緩衝帶以阻止未來德國可能的入侵。

事實證明在閃電戰面前,一道防線根本就起不到什麼作用,當時希特勒兵分三路向蘇聯進攻,在戰爭開始的第一天德軍就推進50多公里,炸燬蘇聯紅軍1200架,在戰爭開始的前18天由於斯大林的誤判,加上指揮人員素質較差,指揮落後、裝備陳舊,蘇聯損失3000門火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以及大量的軍火和士兵。

1941年7月15日,德軍攻佔斯摩稜斯克,完成了對莫斯科的攻擊態勢,如果德軍一鼓作氣可能就完成了對莫斯科的攻勢,這個時候德軍調遣一部分兵力去進攻基輔,然後佔領烏克蘭,基輔戰役德軍打的很漂亮,但是在列寧格勒的時候卻陷入僵持,也使得德軍錯失了一舉擊潰蘇聯的最佳機會。

在此期間,對於斯大林來說,是否放棄莫斯科也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其實對於德軍的閃電戰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大縱深戰略,而這恰恰是蘇聯最先天的條件,曾經拿破崙率領60萬打擊進攻沙俄的時候,沙俄也戰略放棄過莫斯科,所以,即使斯大林撤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斯大林最後還是沒有選擇撤退,而是選擇正面與德軍剛到底,1941年11月7日在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的時候,斯大林在紅場舉行大閱兵,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週年,更是彰顯蘇聯紅軍的實力,鼓舞戰士的士氣。

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蘇聯紅軍以將近100多萬人傷亡的代價抵擋住了德軍的進攻,從戰略上卻取得了成功。

在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更是簽署了第227號命令,要求蘇軍“一步也不許後退”。更是表明蘇聯已經無路可退了。


史論縱橫


前蘇聯在77年前,也就是1941年斯大林時代隱蔽在日本蘇聯情報人員蒐集到了納粹德國希特勒準備入侵蘇聯絕密消息。之前雖然蘇德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作為最高統帥斯大林還是做了最壞打算。定在1941年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閱兵,並通過無線電臺向全世界直播。此去閱兵直接開赴前線,就連希特勒都被蒙了,直到聽著蘇聯士兵呼喊:鳴啦嗚啦才明白他的計劃被斯大林識破了。斯大林的這次紅場閱兵是面對法西斯德國幾十萬裝備精良師團沒有被嚇倒,通過閱兵提振蘇聯紅軍士氣,因為是戰鬥民族,當時情況危險又威急作為最高統師斯大林心裡明白但他更相信自己的這個決定正確和所有受閱紅軍一定能戰勝德國納粹侵略者。事實也正如斯大林預料的一樣。紅場閱兵開赴前線成為世界經典戰例。莫斯科紅場經歷了大小200次閱兵儀式。俄羅斯總統普京為了紀念1941年斯大林那次閱兵在77週年紅場上出現了身穿蘇聯紅軍當年的衣服和騎兵坦克兵等方隊以示紀念牢記歷史。





喀秋莎61589681


多數人都是在答非所問,都在反覆說閱兵的好處。

其實莫斯科紅場大閱兵說明了蘇聯決策層對德軍情況吃的很透。

閱兵固然能提高士氣,好處很多自不待言,其壞處也是極大的,大概如下:

1斯大林等領導人出場,遇到徳軍轟炸炸塌主席臺,可能一下蘇聯中央領導人就一窩端都炸死了。

2斯大林等領導人出場,受檢閱部隊中有可能有斯大林大清洗的受害者,德國間諜,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民族主義者摻雜其中,經過主席臺的時候有可能會突然開槍或開炮,實現刺殺薩達特樣的奇蹟,一舉消滅蘇共中央。

3人群中有可能有反對者或者間諜使用迫擊炮攻打主席臺,或者在主席臺下暗藏炸藥。

4有可能受到德國彈道導彈的打擊

一旦蘇共中央被通過上述各種打擊形式一舉團滅,蘇德戰爭的歷史就有可能改寫!

對於這種情況蘇聯中央也是進行了充足的考慮

1,首先已經知道德軍前線的飛機數量不多,又選擇在天氣條件特別惡劣的日子進行,從而避免了德軍的大規模起飛轟炸。

2提前組織了嚴密的防空網配合大量的戰鬥機,進行防空

3派出情報部門清查德軍間諜,避免間諜為德軍飛機導航,以及使用爆炸物威脅主席臺的安全

4對參加檢閱的軍隊,行嚴格的政治審查,並且不允許攜帶彈藥

5通過情報已經獲取德軍的導彈並未進入實戰化,從而不必擔心德軍的飛彈威脅

6因為距離較遠,經過研究確認主席臺不太得勁超遠程巨炮的打擊範圍內

7閱兵的時間嚴格保密,時間非常短,儘量填減少德軍空軍的反應時間,即使不過天氣惡劣強行起飛轟炸也在閱兵結束之後才能趕到。


超甲巡2


說起二戰就不得不提起蘇聯莫斯科紅場大閱兵,

1941年6月22曰深夜,德國希特勒戰爭狂人大舉進攻蘇聯,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1800公里的戰線全面鋪開發動突襲,希特勒集中180萬兵力,17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1400架飛機向莫斯科進攻,蘇聯紅軍全線敗退,28個師被殲,70個師人員死傷過半,德國近衛軍巳經攻進斯大林格勒,兵臨莫期科城下,全蘇聯危在旦夕,

斯大林被激怒了,在克里姆林宮裡暴跳如雷,發誓要堅決徹底全部的消滅德國法西斯,1941年11月7日上午,天上下著鵝毛大雪,蘇聯莫斯科紅場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閱兵式,幾十萬蘇聯紅軍雄糾糾氣昂昂的組成方隊通過莫斯科紅場,接受了戰爭之神斯大林元帥的檢閱,斯大林檢閱完部隊後直接由朱可夫元帥帶向了戰場,



在閱兵式上斯大林發表了著名的演說,紅軍和紅海空軍的戰士,指揮員和游擊隊員,全世界都注視著你們,你們進行的保家衛國的戰爭是正義的解放戰爭,前進!


隨著檢閱部隊雷嗚一般吼出烏拉烏拉,在閱兵進行曲中,幾十萬部隊邁出整齊的步伐越過紅場直接開赴前線,氣勢如虹排山倒海,、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把德國法西斯趕出了蘇聯,斯大林由此成為了蘇聯的民族英雄,全世界的民族英雄。


永遠是學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斯大林懂得宣傳和士氣的重要性,這是他的高明之處。

薩沙最近看了一本日本作者寫的甲午戰爭的書。

戰爭中的日軍很驚訝,因為其實清軍傷亡並不大,很多所謂大戰不過傷亡幾百人甚至幾十人。

為啥?就是清軍士氣低落,對前景不看好,一旦日軍殺到附近,清軍就跑了,丟下大量武器和輜重。

日軍認為,清軍數量和武器裝備並不亞於日軍,雖然指揮官比較無能,士兵作戰戰術呆板,但絕非不能打。

然而,平壤戰役打了一二天,清軍就放棄平壤潰敗,一路站不住腳,逃了數百公里到鴨綠江才停下來。而日軍在平壤繳獲了大量新式武器裝備,很多比日軍的都要先進,把日軍都看傻了。

薩沙上面說的這番話什麼意思?

就是如果軍隊沒有士氣,沒有鬥志了,尤其指揮官失去信心,戰爭就輸定了。

所以,紅場閱兵就是這個目的。

雖然德軍已經殺到莫斯科外圍,距離莫斯科不過一二百公里,而且紅軍不斷轟炸,但蘇聯人並不怕。

我們敢於冒著被轟炸的危險繼續閱兵,以表示我們蘇聯軍隊和政府都在正常運作。

這對於民心士氣是有極大鼓舞的。

其實,10月15日,蘇聯開始從莫斯科撤離國家機關和工廠,後來連列寧的遺體都車走了。

當時莫斯科周邊官兵和民眾很惶恐,推測斯大林等人已經逃到西伯利亞去了。

這次閱兵穩定了軍心,也是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重要因素。

話又說回來,閱兵其實很危險。

因為德軍的大型轟炸機,還是能夠趕到紅場轟炸的。

即便有1到2架投彈,也會導致密集方陣的紅軍大量傷亡。

實際上,此次閱兵也是很倉促的。28467名蘇軍官兵參加,很多士兵滿臉灰塵、衣著邋遢,閱兵現場也比較混亂,徒步方陣的隊列也並不整齊。因此被有些史學家戲稱為紅場閱兵史上最“不堪入目”的閱兵。

但蘇聯人就是這麼野,我就不怕死了,你能把我怎麼樣?

說白了,德軍沒有蘇軍兇,所以最終才敗了。

斯大林就說過:“這個非常時期的閱兵,不亞於增加幾個師的軍力。”


薩沙


富貴險中求,狹路相逢勇者勝!

敵人已經兵臨蘇聯首都莫斯科城下,但莫斯科城中照常舉辦大閱兵!這樣的決定可以說體現了斯大林作為蘇聯最高領袖的魄力和遠見。紅場國慶大閱兵的照常舉辦,使得城中的百姓以及全蘇聯人看到了希望和受到了鼓舞。也瞭解到了當時的國家領袖斯大林同志對於取得衛國戰爭勝利的信心和毅力。


其實按照國家慣例舉辦國慶大閱兵是蘇聯一直以來的傳統。但是1941年這一年的國慶卻顯得如此的不同。德國在基本佔領整個歐洲大陸之後,在與英國開展了空戰中受挫的德國轉而開始將戰爭的矛頭指向了東歐大國蘇聯。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派遣納粹大軍兵分三路入侵蘇聯,並且迅速的佔領了蘇聯在東歐的大部分地區。莫斯科作為蘇聯的首都,此時卻成為了前沿陣地。蘇聯在歐洲的幾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經濟重鎮全部失去。此時的莫斯科城岌岌可危。

1941年9月30日,德國的先遣部隊已經抵達了莫斯科城下。距離莫斯科城只有不到25公里的距離。莫斯科保衛戰由此打響。一開始德國在充足的準備下,對莫斯科城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大有一舉拿下莫斯科的想法,這也是希特勒在出徵蘇聯之前,便制定的閃電戰征服蘇聯的戰略。因為希特勒便是憑藉著優勢的兵力以及閃電戰的作戰方式,迅速的席捲了整個歐洲,希特勒信奉一句話:“閃電戰戰無不勝。”而蘇聯方面處於劣勢的防禦狀態。

但是1941年11月7日,這是蘇聯舉國歡慶的國慶日。但今年卻顯得十分的特殊,莫斯科城外便是百萬之眾的德國納粹軍隊。蘇聯紅軍則都圍繞在莫斯科城的防禦陣地裡艱苦的抵抗著納粹德國的進攻。要不要按照慣例正常舉辦紅場大閱兵?成為擺在斯大林為首的國家領導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什麼有這樣的顧慮呢?首先舉辦紅場大閱兵,勢必會徵用一部分軍隊來參加紅場的閱兵儀式。這對於戰事十分吃緊的莫斯科城保衛戰來說顯得十分不合時宜。另外一方面,便是出於安全的考慮,舉辦紅場大閱兵是必要讓斯大林等國家元首列席於紅場閱兵臺上。儘管可以鼓舞士氣,但是萬一德國此時派轟炸機以及坦克大炮轟炸莫斯科紅場,則可能會造成國家元首的不必要傷亡!進而影響整個國家下一步的決策和戰略,從而打擊蘇聯紅軍的保衛國家的意志力和信心。



但是閱兵也有好處。國家按照慣例正常的舉辦國慶紅場大閱兵,一方面可以表明國家領導人對於戰勝納粹德國的信心和決心,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表明國家領導人對於打贏莫斯科城保衛戰的意志力!因此閱兵可以極大的鼓舞城中的軍民百姓低落的情緒,和對前途未卜的擔憂,同時可以利用國慶大閱兵調動起國民的愛國情懷。從而使得更多的人發揮更大的積極性去參與到莫斯科保衛戰的防禦中。


斯大林決定不顧個人安危、鋌而走險,照常舉辦國慶紅場大閱兵,並且自己會親臨紅場上觀看閱兵並發表講話,向英勇的蘇聯戰士們致意!為的就是鼓勵國民和軍隊戰勝納粹德國的信心和決心。

1941年11月7日國慶紅場大閱兵舉辦比往常提前了兩個小時。為的就是防止納粹德國的轟炸和破壞。紅場大閱兵剛剛結束之後,參與紅場大閱兵的軍隊便直接開赴了莫斯科城保衛戰的防禦前線陣地。莫斯科城內的軍隊和百姓在參加完國慶紅場大閱兵儀式之後,深受鼓舞並且堅定了保衛國家、保衛莫斯科城的信心和決心。誓死要與納粹德國法西斯鬥爭到底。

狹路相逢勇者勝!斯大林的這一決定為最終打贏莫斯科保衛戰起到了轉折性的作用!


珞珈山的貓


這個問題非常熱血。

在1941年11月,蘇聯衛國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階段,此時的莫斯科城外,上百萬德軍正在不斷逼近,其前鋒已經到達距離莫斯科僅有25公里的區域,德軍前線指揮官給希特勒發回的報告稱他們已經看到了克里姆林宮的塔尖。

雖然德軍不可能看到克里姆林宮,但蘇聯到了最危急的時刻卻是毋庸置疑的,此時的莫斯科黨政機關都已經撤退到了後方的古比雪夫,偉大導師列寧的遺體已經轉移到了西伯利亞的秋明,斯大林作為最後撤離莫斯科的蘇聯高層人物一直在莫斯科堅守著。

然而,就在德軍鋒芒日益逼近,莫斯科隨時可能淪陷的極端危險時刻,斯大林最終沒有登上接他離開莫斯科的專列,在專列前來回踱步思索了很久之後,斯大林最終決定留下來,和莫斯科共存亡!

不僅如此,斯大林還決定於11月7日在紅場舉行大閱兵,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週年。

此舉令蘇聯高層驚訝萬分,但是卻收到了巨大的效果,斯大林的鋼鐵意志在此次閱兵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正如他在閱兵式上的講話:

“紅軍和紅海軍戰士、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男女游擊隊員同志們!全世界都注視著你們,把你們看作是能夠消滅德國侵略者匪軍的力量。處在德國侵略者壓迫下被奴役的歐洲各國人民都注視著你們,把你們看作是他們的解放者。偉大的解放使命已經落在你們的肩上。你們不要辜負這個使命!你們進行的戰爭是解放戰爭,正義戰爭......

而這次閱兵雖然時間倉促,隊列不齊,但卻發揮了難以想象的巨大效果,蘇聯人民同仇敵愾,將德軍擋在了莫斯科城外。後期在遠東軍區西伯利亞師的增援下,蘇軍終於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消滅德軍超過50萬人,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不過,蘇聯也付出了傷亡180多萬人的巨大代價。

從後來的戰爭角度來看,41年紅場閱兵,絕對是一招險棋。

雖然蘇聯無論是人口、資源還是縱深都遠遠超過德國,但是從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以來,短短四個月時間,蘇聯已經損失軍隊超過300萬。而且蘇聯還損失了不計其數的坦克火炮,96%的飛機,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超過1/4的淪陷人口。

到德國兵臨莫斯科時,蘇聯的武裝力量已經損失大半,士氣低落。就連斯大林本人也不能確定莫斯科到底能否守住,要不是蘇軍元帥朱可夫的一再堅持,斯大林絕對無法創造背水一戰的戰爭奇蹟。

那麼為什麼斯大林執意要走這步險棋的?這招險棋說明了什麼?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蘇聯已經無路可退

斯大林之所以堅守莫斯科,是因為此時無論是斯大林還是蘇聯,都已經無路可退。

雖然當時的蘇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有著恐怖的戰略縱深,能夠拖垮任何一個敢於侵略蘇聯的國家。

但是由於蘇聯的武裝精銳力量幾乎都佈置在西線,這使得他們在蘇德戰爭前期損失殆盡。到莫斯科會戰前蘇聯基本已經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莫斯科被德軍攻佔,首先在政治上,蘇聯就已經徹底失去了主動權。這會使得蘇軍的士氣更加低落,德軍士氣更加高昂。

雖然蘇聯還有非常廣闊的縱深,但是這裡已經沒有可以抵抗德軍鐵甲軍團的武裝力量。而且莫斯科在帶給德軍重大政治意義的同時,也宣告了斯大林本人政治生涯的結束。

雖然斯大林締造了斯大林模式,使其成為蘇聯地位最高的人,但是丟失莫斯科會使斯大林顏面掃地,而德軍則可以趁機扶持親德派人物作為蘇聯的新領導。

而且一旦丟失莫斯科,蘇聯在國際上的地位將會變得非常尷尬。美英等國可能會重新評估與蘇聯的關係。日本也很有可能趁蘇聯自顧不暇時,從遠東發起進攻。

所以保住莫斯科也等於保住了一切。雖然蘇聯有恐怖的戰略縱深,但這都不足以和莫斯科的戰略價值相比。

所以莫斯科市斯大林及蘇聯的底線,斯大林已經無路可退。

2、斯大林模式非常高效

雖然閱兵並非共產主義國家的專利,但是閱兵卻能體現一個軍隊的整體面貌,對於檢驗軍隊整體素質有著極大的作用。

從這一點上來說,斯大林執意組織的紅場閱兵不僅是向敵人展現實力,鼓舞蘇軍士氣,更是對蘇軍整體面貌的一個瞭解。

蘇軍之所以在蘇德戰爭前期一潰千里,和斯大林30年代的大清洗運動密不可分,正是因為斯大林在各領域的大換血,尤其是軍隊,使得蘇軍上下的軍隊素質大受影響。

到蘇德戰爭前,蘇聯一線部隊很多連級指戰員學歷只有初中水平,對於現代化戰爭的認識極度不敏感,在德軍發起閃擊戰時,蘇軍前線指揮混亂,一潰千里。

但是對於此時的蘇聯而言,雖然軍隊損失慘重,但只要斯大林在,或者說斯大林模式在,蘇聯就垮不了。

對於當時的蘇聯而言,最厲害的武器不是天氣,也不是英美援助,而是斯大林模式下蘇聯恐怖的動員能力。

這步險棋的成功,從側面說明了斯大林模式在蘇聯的成功,也印證了大清洗之後,斯大林在蘇聯國內的崇高威望。

3、軸心國集團貌合神離

1941年莫斯科閱兵的成功,和軸心國集團的有機配合密不可分。

在蘇德戰爭前,希特勒最怕的就是兩線作戰,所以在進攻蘇聯前,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然後德國橫掃了西歐。

而蘇聯也怕兩線作戰,雖然遠東距離蘇聯本部很遠,但是日本同樣可以造成巨大的麻煩,所以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蘇聯得以騰出手來解決日本。

等到德國閃擊蘇聯時,蘇聯和日本也在遠東實現了停火。

二戰是兩個陣營的戰爭,不過軸心國的合作卻始終有名無實。在德軍最需要日本進攻遠東予以聲援時,日本卻選擇按兵不動,然後南下太平洋。

日本南下的情報被同盟國潛伏在東京的佐爾格獲取,斯大林格以放心的調動遠東地區30萬西伯利亞師馳援莫斯科。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後勝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談不上險棋吧!在當時紅場閱兵的時候莫斯科還在德軍轟炸機的航程之外,德軍轟炸機只能最遠的轟炸距離是在距離莫斯科城30公里的地方。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當年紅場閱兵的時候安全是不成問題的,至於說紅場閱兵的重要性那就不言而喻了。

第一原因,當時的蘇聯部隊需要一個集結地點。整個蘇聯莫斯科周圍已經被難民堵住了通道,那可是幾千萬的人口。按著現代化的說法就是堵車堵車再堵車!把部隊分散到莫斯科的各個角落去不利於整軍出擊,部隊會失去建制。我們回顧歷史,當時斯大林組織紅場閱兵以後部隊並沒有停留而是直接開赴前線,這足以說明問題之所在了。

其次,當時的蘇聯已經進入緊要關頭,蘇聯西南集團軍群被徹底包圍,爆發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圍殲戰,整個蘇聯不論從將士的士氣到軍心民心之上都遭到了沉重打擊與考驗。蘇聯需要一個公開的場合展示兵力展示武力。在紅場閱兵之後,蘇聯集結了235萬的部隊開赴前線,數據能夠說明一切問題!

最後就是斯大林的個人宣言了!斯大林在紅場閱兵的時候對著蘇聯國旗宣誓,與莫斯科共存亡,這種情況下一國領袖的鼓舞士氣十分有必要,而歷史也證明斯大林確實是有說到做到。


優己


1941年11月7日的莫斯科城,德軍正在上演著兵臨城下,而此時的蘇軍則是人心惶惶,因為這場戰爭進行的太快了,蘇軍短短几個月時間裡,上百萬大軍在德軍的打擊之下潰敗,大量的國土被德軍佔領。戰前蘇軍又是進行過大清洗。所以可想而知當時蘇軍的士氣已經是低迷不已,按照當時的說法來說,莫斯科每天都籠罩在恐懼之中。

而且當時不少謠言直指斯大林,說斯大林已經秘密出逃到西伯利亞,還有就是德軍的猛攻之下,很多人居然出現了投降言論,認為為了減少傷亡,應當接受德國的條件。然而這種悲觀情緒,都讓斯大林一場閱兵給終結了,因為斯大林喚起了蘇聯人民的鬥志,讓他們想起了他們光輝的歷史歷程,堅定了抵抗的決心。

斯大林在閱兵中的出面,讓崇尚強人政治的蘇聯人民看到了希望,在終結了流言的同時,也表明了斯大林的抵抗意志。就像斯大林發佈227號命令時說的一樣,蘇聯人民有著這麼多的歷史英雄人物,但是如今面對侵略者,卻有不少人選擇了投降。在這種鼓舞下,蘇聯軍民開始了同仇敵愾。

這次閱兵的意義到底有多大,實在是很難說,在當時那種情況之下,斯大林確實是十分的膽大,因為稍有不慎,那麼蘇聯高層就有生命危險。不過這場閱兵還是達到了理想的效果,當斯大林有些雄偉的身影出現之後,蘇聯軍民熱淚盈眶,連最高領導人都不畏懼生死了,蘇聯軍民自然也能為蘇維埃而戰。


小司馬遷論史


德軍如猛虎出山,猛攻蘇聯。

一路勢如破竹,幾百萬蘇軍被殲滅。

蘇聯已經決定,將古比雪夫作為備用首都。

部份機關和單位開始搬遷至古比雪夫。

若德軍集中力量,一鼓作氣兵鋒直指莫斯科。

按當時情況,莫斯科無法守住。

蘇聯將古比雪夫作為備用首都,不失一步好棋。

但是希特勒缺少戰略眼光。

烏克蘭基輔地區,擁有蘇軍重兵集群。

儘管該重兵集團戰鬥力下降明顯,被動挨打,沒有翻身希望。

但要殲滅,還需一步步走。

希特勒猴急猴急。

將古德里安重裝甲集群,從進攻莫斯科方向調回,轉而協助圍殲基輔蘇軍的德軍。

古德里安冒然犯上,反覆陳述快速擊破莫斯科蘇聯守軍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希特勒來了狠勁,強令古德里安重裝甲集群轉攻基輔。

莫斯科防守的蘇軍,當面壓力減輕。

蘇軍大本營,利用德軍攻擊莫斯科遲滯的有利時機。

加強調兵佈署。

同時緊急調動俄遠東地區的冬季作戰軍團。

加緊趕赴莫斯科,準備莫斯科會戰。

但是這些佈署軍民並不知曉。

免不了擔憂。

故,斯大林同志,高瞻遠矚。

特殊時期,採取特殊措施。

參戰的將士,由斯大林親自檢閱,然後直接開赴前線作戰。

一來,提振士氣。

二來,鼓舞人心。

斯大林同志,首創。

獲得極大的成功。

故,非常之時,出非常之舉。

#凌遠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