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塑造人格的唯一手段并非教育或读书,而是埋头努力工作


稻盛和夫:塑造人格的唯一手段并非教育或读书,而是埋头努力工作


探明事物本质的人,其散发的气质也与众不同。即便没有在学校里受过高等教育,也能塑造出美好的人格。

——《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

01

只有彻底究明一事一物,我们才能体悟到真理,才能理解事物的本质。所谓彻底究明,就是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物上,抓住其中的核心。有了对一事一物探明本质的深刻体验,就可以触类旁通,运用到所有的事物中去。

即使看起来是枯燥无味的事情,也要把它看作是上苍赋予自己的天职,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这样锲而不舍,不懈努力,真理一定会显现。

一旦明白了事物的真理,那么,不管做什么,不管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自由地、尽情地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探明事物本质的人,其散发的气质也与众不同。即便没有在学校里受过高等教育,也能塑造出美好的人格。

02

我曾受人之托前往美国华盛顿,在美国国际战略研究所主办的研讨会上做了题为《领导者的人格重要性》的讲演。

当时,美国政治中心的智囊团由于克林顿总统的丑闻事件而陷入深思:“作为代表一个国家的总统,应该具备怎样的资质”“美国如今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如何”……对于这些问题,他们抱有困惑和危机感,因此开始思考“领导者应有的品质是什么”。

我在自己撰写的《新日本•新经营》一书中,围绕“领导者的资质”,提出了领导者应具备的数种资质,但我在讲演时特意不涉及该书的内容,而是在开头就提出“人格优秀者方能担任领导要职”的“人格论”,然后阐述了塑造优秀人格的方式方法。

但要注意,人格并非恒久不变之物。相反,“变化”正是人格的一大特征。比如,原本认真严谨、人格高尚之人,成为领导后,在周围人的阿谀奉承中渐渐变得傲慢,最终人格堕落。

又比如,有的人年轻时是黑道混混,整日作奸犯科、祸害他人,但晚年时却幡然醒悟,成为人格高尚之人。由此可见,“不断变化”是人格的常态,环境和状况都能改变人格。

03

那是否能够拥有“永不变节”的人格呢?在演讲中,我引用了内村鉴三【内村鉴三(1861-1930),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和文学家。——译者注】所著的《代表性的日本人》一书中有关二宫尊德的故事。

二宫尊德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一名农夫,他也许上过几天“寺子屋”(寺子屋即私塾,是日本江户时代让平民百姓子弟接受教育的民间设施。也称为“手习所”或“手习塾”。——译者注),但绝对算不上有学问。他靠着一锄一锹,从早到晚、披星戴月地在田间耕作。就是凭借着这样的努力勤奋,他使自己的村庄脱贫致富,成就了伟业。

各地贵族官绅听闻了他的光辉事迹,纷纷请他指导各地农村的脱贫工作。尊德不辱使命,让原本贫寒的村落一个个变得富足。

这样的事迹最终传到了江户幕府那里,于是尊德被邀至将军府中。对于当时的情景,内村鉴三在书中有如下描述。

“尊德仅为一介农夫,出生贫寒卑微,未受礼数教养。当时他穿上武士阶层的和服上衣与裤裙,与将军府中的武将们交谈。其行为举止和言谈内容,却透着高贵与风雅。”

换言之,塑造人格的唯一手段是埋头努力工作,而非接受教育或研读书籍。

在演讲的最后,我是这样总结的:“通过努力专注于某件事而形成人格的人,是一切组织应该选择的领导人物。这样的领导者必定能避免组织陷入不幸。”

延伸阅读:为什么塑造的人格的是劳动,而不是其他,稻盛和夫对此做过更进一步的阐述,详情点击【扩展链接】真正塑造人格的并非天资和学历,而是所经历的挫折和苦难》。

本文摘自《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

稻盛和夫:塑造人格的唯一手段并非教育或读书,而是埋头努力工作

稻盛和夫:塑造人格的唯一手段并非教育或读书,而是埋头努力工作

稻盛和夫

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

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

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是仅次于日本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

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

现任京瓷名誉会长、KDDI最高顾问、日航名誉顾问。

代表作:《活法》、《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思维方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