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會開啟國產科幻片的新徵程嗎?

盤紹東


宣傳海報和預告片來看,特效還是相當不錯,劇情也給人想看的衝動,該片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尋找新家園一路克服困難的故事。

至於題主說的會不會開啟國產科幻電影的潮流,這就要看該電影的票房以及口碑如何了,如果票房口碑雙豐收,那麼很多電影投資人就會藉著流浪地球的這股東風,國產科幻電影暫時性爆發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大家也都樂於見到。

但是有一個問題,國人急功近利心理太強了,跟風拍的都是慘不忍睹的可能性相當的高,總之,如果流浪地球取得成功,那麼這部電影是很有可能成為國產科幻電影的風向標的。

當然,還是希望電影製作人們把重心都放在劇情以及特效的塑造上,流量明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觀眾的口味也越來越挑,一部電影的好壞也不是單靠某個明星就能撐起來的。


銘電影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定於2019年2月5日上映,該片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化,霍爾果斯登封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承製。

1.該片是由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此小說一直很受讀者喜愛,因此也為這部影片的上映,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該片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在地球表面製造出了巨大的推進器,尋找新的家園,流浪地球時代的年輕人挺身而出,展開爭奪之戰,這一主題內容很吸引觀眾。

3.該片的海報,以淡藍色色調為主,整個畫面給人一種神秘感,讓人有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慾望。

4.該片的預告片,以及行星的海報,將原著作品中的文字活靈活現的展示在人們面前,吸引了大批的觀眾。





橙子講電影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這部將在2019年2月5日和大家見面的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


該片由劉慈恩同名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在太陽即將毀滅之極,地球上的人們為了生存,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推進器,將地球推向宇宙深處來尋找新的家園。

具有開啟國產科幻片新徵程的潛質


從目前爆出來的消息來看,《流浪地球》具有開啟國產科幻電影的潛質,首先製作團隊在拍攝之前就製作了8000餘格的分鏡、30多分鐘的動態預覽以及詳盡的製作流程和拍攝方案。而電影中所需要的道具是沒有辦法直接獲取的、都需要製作組一件一件的去做,目前已經完成10000多件的道具,可見這個團隊對這部電影的重視,全都是奔著做出目前中國最好的科幻電影去的,所以小編個人覺得他們有這個潛質。而最終能不能實現我們只有等到電影上映以後在做判斷了。

從《戰狼2》到《我不是藥神》再到《流浪地球》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電影人們在不斷的嘗試,也取得豐碩的成果,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國產片也能做到和國外大片一樣的水準。


穿女裝的小娘們兒


我覺得,《流浪地球》對於原作的還原程度,決定了這部電影的成敗與否。從發佈的海報來看,這次電影對行星發動機的還原度較高。如果保持劇情,會成為中國科幻一個新的開始。

1,《流浪地球》是劉慈欣的一部短片小說,雖說只有短短10000餘字,但故事設定及其有深度,可以說是除《三體》在它作品的巔峰所在。

2,近期,《流浪地球》發佈了一組關於行星發動機的海報,從海報來看,還原度還可以,至少畫面風格是正確的方向。

3,有很多參與電影的大咖曾經透漏過,這次的劇情還原度挺高,不會是爛片。

當然,有了大劉的原著小說這個好劇本,剩下的就看導演的把握能力,雖然不能肯定說是新紀元的開始,但這也是國產科幻正確進步的一個方向了。

希望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野梨樹電影


吳京新作《流浪地球》將要上映?國產影片開啟科幻電影新里程!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往往給人無限的遐想,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他的科幻小說三部曲《三體》,《三體》原來是準備拍成電影的,但是看過小說的都知道,故事的時間跨度太大,情節內容太多,場面太過宏大,如果要拍攝《三體》電影,並非易事,因此,這件事就被擱置了。但是根據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被提上了日程,如果《流浪地球》上映,國產片將開啟科幻電影新里程!

《流浪地球》由郭帆導演,吳京主演,很多網友都戲稱:這次吳京要在太空“雖遠必誅”了。《流浪地球》如果拍成,場面必定恢弘壯闊,在小說中,故事發生在太陽即將毀滅的未來,人類為了生存,打算進行星際移民,這種移民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乘坐宇宙飛船離開,而是把地球裝上了發動機,讓地球成為一個載體在宇宙中航行,經過千年的時間移民到另一個星系。不用多說,想想就知道這是多麼巨大的工程了,如果這樣的場面在電影中體現,那一定是前的所未有的。

因此說,如果《流浪地球》上映,國產影片將開啟科幻電影新里程。因為我們的國產電影,迄今為止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更多的是奇幻片,然而很多質量也並不是很好。劉慈欣曾說:“雖然不可能要求第一部就拍的跟《星際穿越》一樣,但中國應該要有自己的科幻大片,兼具文學品質與市場潛力,套用姜文的名句:科幻電影要飛著把錢掙了。”確實,中國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科幻大片。

想要拍好一部科幻大片,最重要的就是錢。科幻電影,顧名思義就是特效,特效的製作時非常燒錢的,據悉《復仇者聯盟3》製作共花費3.5億美元,僅僅特效就佔了2億美元。因此,國產科幻電影能否拍好,就要看是否能下血本了,當然也離不開好的導演和演員。

本來說這部電影將在今年暑期上映,但直到現在也沒有消息,有網友說《流浪地球》將推遲到明年初上映,也有的網友表示怕最後這部電影也不了了之。希望這部電影不辜負大家的期望,打造我們自己的科幻大片。

如果《流浪地球》上映,我們將擁有屬於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大片,國產片也將開啟科幻電影新里程。


好小說天天看


不請自來~以下僅個人小小拙見。

說起這個問題,個人比較傾向於先分析這部電影的改編難題所在,再談談這部電影會不會開啟國產科幻新徵程的問題~

改編的難題

首先,我們要明確《流浪地球》是一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那說這部電影就必須要先從小說改編的基本要求講起。

個人認為,小說改編電影至少地符合以下幾個基本要求才算合格的改編:1、內容上可以對小說內容有所改動,但故事內核需尊重原文的精神內涵。2、人物塑造上可以在原著精神上有所延伸,但必須要符合原本的人物設定,打個比方:孫悟空的形象就不能改成一個豬八戒。3、故事邏輯要尊重原著架構與題材,好比原著是個科幻就不能改成個言情吧。

故事精神、故事邏輯、人物塑造,可以說是一個作品的靈魂所在,凡大動其一,很可能會使改編的作品偏離了原著的內涵。可能這樣說來看起來挺簡單的,但實際上做到的作品非常少。反觀今年許多改編影視劇,《鳳求凰》、《武動乾坤》、《鬥破蒼穹》之類的文改影視劇,就是非常失敗的例子,這幾部作品可以說是把以上三條要求都違背了,改出來一個四不像的作品,原著粉看了十分憤怒,路人看了提不起興趣。

除了尊重原著以外,改編作品還要延伸出一個好的外延,才能算得上是優秀的改編作品。說得簡單一點,改編不是原文照搬,那樣毫無意義所在。好比是最經典的超級英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這是一部漫改作品,一個尋常的超級英雄故事,卻被導演諾蘭拍出了另外一個深度。之前我在頭條號上寫過一個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點擊我的頭像瀏覽~

話說回來,目前國內的改編影視劇作品良莠不齊,優秀的作品非常少,積累的經驗也是十分有限的。改編雖說是再創作,難度與原創相比大大降低,但如何拍的精彩出色,既能給原著粉一個交代,又能足夠吸引沒有接觸過原著的觀眾,卻十分考驗導演編劇的功底。


原著的難題

上面我分析了小說改編電影如何成功的基本要求,現在我們來看回這部小說內容本身。

流浪地球本身就是一個一萬字左右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人類在發現太陽即將爆炸(這個即將也是幾百年後~)後,憑藉科技的力量將地球“推”離太陽系,流浪宇宙尋找新的家園。

這個故事的時間跨度非常大,歷經了主角的童年到中年,但卻是一篇短篇小說,便決定了他細節描寫十分有限,不僅內容有限,深度也有限,可以這麼說,《流浪地球》是一部故事性並不強的作品。

但商業電影作品卻對作品的故事性有著硬性要求,沒有故事怎能讓觀眾代入呢?所以目前根據已放出的預告信息來看,導演是選取了這個故事的某個節點深入刻畫描寫。

這有一個難題所在,

就是原著的故事性並不強,對情節的細節描寫非常少。那電影的改編依據就非常少,很多情節基本靠“腦補”了。腦補也不是不行,但是要遵循原著精神的腦補確實有難度的,詳情請根據上一點的分析。再加上,原著透露的精神內涵可以有多種解讀,如何能使改編作品中透露的精神內涵不僅不“歪樓”,還要迎合一個大部分讀者的口味滿足原著粉,也是一個問題。


技術的難題

談到國產科幻,最繞不過去的就是技術難題。目前可見我國的影視拍攝技術水平確實有待提高,但個人更加傾向於認為是因為,技術不是不成熟,有很多好萊塢大片的特效外包是讓中國公司來做的,最核心的問題有一個就是:技術投入還不夠。至於為什麼不夠呢?也不方便展開說了,一部電影拍下來錢多花去哪裡了相信大家心裡也有數。目前看來《流浪地球》的選角,走的並非走的是流量明星這一條路線,這還是比較令人欣慰的,至少來說不會把太多的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

除了技術投入不夠,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對於科幻電影題材的特效拍攝缺少相關經驗。這就考驗導演如何分鏡、運鏡,怎樣的表現手法是合適的,怎樣的表現手法才能營造氣氛等等都是一個技術性問題,沒有相應的經驗還是比較吃虧。


期待的問題

這裡說的期待主要指的是觀眾以及輿論的期待。

原著作者劉慈欣可以說是中國科幻文學的扛旗人與領軍人物,他的作品有著非常大的粉絲基礎。改編作品如何回應粉絲的期待,怎樣能使他們滿意,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再者,從《流浪地球》公佈定檔日期產生的輿論影響來看,“國產科幻電影”這一個話題的關注度還是非常高的。看慣了好萊塢科幻作品的觀眾,難免會以歐美大片的標準與期待來衡量這一部作品,《流浪地球》至少在製作水平方面要迎合觀眾的標準,才能被更多的觀眾接受認同。

最後,如何將國產科幻拍出“中國”的風格而不落歐美大片的“窠臼”,是一個最大的難題。近幾年來國民普遍對“中國風”的關注度普遍提升,希望國產作品能做出國產的風格,用中國人的角度講述中國人的故事。如何回應他們的期待,是非常考驗製作團隊的功底了。


以上提到的四個問題,都是《流浪地球》改編的難題所在,而這些難題的存在,又是《流浪地球》如何達到優秀水平的基本要求所在。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拍出有靈魂、有水平的精彩的的電影,這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如果能達到這個目標,我相信,《流浪地球》可以成為國產科幻電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開啟國產科幻片的新徵程。

畢竟看慣了好萊塢大片的我們,從心底裡還是比較期望有一部優秀的國產大作,與好萊塢“對標”,彰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文化藝術發展水平是絲毫不遜色於西方的。

最後,《流浪地球》已經列入我的觀影計劃中~作為一名普通觀眾、一名科幻題材愛好者,我希望我能以我的行為去全力支持國產科幻作品。

《流浪地球》,加油!



感謝你的觀看~


影情書韻


作為一個職業影視人,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將近20年三維動畫經驗的動畫師,小編個人覺得,從流浪地球的目前所放出的劇照來看,可以說充滿誠意。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拋棄了國內明晃晃的,唯美但極端不真實的特效。這種特效說好聽話是東方審美,說不好聽話就是不懂美術,讓人很不舒服。而這次《流浪地球》的畫面充滿重量感、充滿細節,而且非常質樸。這是向好萊塢靠攏的節奏,把特效做的不像特效,才是特效的最高水平。這一點小編非常的佩服。

談到思想性,《流浪地球》雖然作為大劉的一個短篇,但所蘊含的人性探討非常的深刻,你可以拿他當做災難片來看,當然也可以當做科幻片。特別是在最後關頭,地球派在最高執政官帶領下毅然放下武器,在人們高唱讚歌歌頌太陽的時候英勇就義。這種強烈的對比,令人感動,也令人窒息!

說實話《流浪地球》不是一部討人喜歡的作品,甚至有點陰鬱、黑色。會有很多人不喜歡,但一定會博得有思想、有靈魂的人的肯定。從我個人而言,小編覺得從宣傳片的質感上看,我並不擔心製片方把片子拍爛,唯一擔心的是特殊原因造成的不確定性:過審!過審!過審!過審!過審!過審……因此我覺得現在談成功或失敗有點為時尚早,但只要上映就是中國硬科幻的里程碑,是我們中國人放飛思想的開始!就像大劉在《三體》中說的那樣,我們都是陰溝的蟲子,總要有人想仰望星空。這是一個開始,一個偉大的開始!請給予一些包容,給予一些支持!

全息解讀《三體》,歡迎喜歡科幻的朋友關注:深度科幻!


深度科幻


中國科幻文學還不太大行其道,這也是科幻文學所面臨的一個尷尬境地。一方面社會對科幻文學的不感冒,一方面又是沒有宏偉壯觀的科幻作品。記得在初讀《三體》時就看見到過一位主編寫的序言,80年代的人被以王小波等一批文學作家喊著做沉默的一代,90年代的流行文學又被以韓寒為代表的作家攬闊,這樣就使得在科幻領域中的作家不得其聲,只能出現以劉慈欣、王晉康、何夕為代表的科幻文學家。

科幻文學需要發揮想象,但想象的邏輯又必須嚴謹,嚴謹的故事結構才吸引人,按照目前來看,國內能以《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文學些寫下去的很少,至少是部分小眾吧。

畢竟,現在閱讀網站上流行的都是天馬行空的玄幻類文學作品。

科幻文學的道路還是任重而道遠!


馬巨擎


流浪地球拍成電影,讓我猜測不會太樂觀,從近幾年的電影水準來說編劇除了主角的名字沒變,故事的內容天馬行空已經和原著沒啥關係了!再說下特效吧!濫!粗!假!滿銀幕的五毛特效,從開始到結束難得幾個實景鏡頭成了亮點。電影拍完審查,按原作深度挖掘人性一定會被卡住,理由很簡單與現實和諧社會不符!為了能通過最後成為閹割版你想看我不攔你!我還是自己看書吧!


老衲來自地球


有可能,光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就夠拍一拍,相比於《三體》,我倒是認為《球狀閃電》更適合拍電影,或者網劇也行,《球狀閃電》的技術要求應該會比三體低很多,比較還講的是地球上的事,但故事意境很不錯,很值得拍。只是希望別被毀了,選演員多選有演技的,別選那些小鮮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