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欣赏


林散之草书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欣赏


林散之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南京经典2012秋拍 成交价322万元

作品鉴赏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因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他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后人为其建立了纪念馆和艺术馆。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

林散之中年时代的行书基本面目是米芾、董其昌和黄宾虹的 合成。后又钻研王铎的行书与草书。关于他学草书的年龄,其自 言:“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没有写碑的底子, 不会有成就。”他学书数十年,常写碑,旨在锤炼其书法线条的力 度、涩度、厚度与拙朴趣味。所谓“六十岁后才学草书”当指其六十 岁后才以草书为专攻。现存他三十余岁时的草书作品已颇见功 力,四十余岁所作草书已形成其个人风格的基本模型,大抵为黄宾虹笔法与怀素草书体势相渗透。六十岁后,他将主攻目标转向了 草书,对书体中难度最高、艺术抒情性最强的草体作最后的冲刺。以攀登书法艺术的最高峰。

在这最后阶段,他谋求诸家草法的溶合,尤其是将怀素与王铎 两家草法加以变通。他对王铎草书有深刻的认识。王铎草书承继二王、怀素,并合以米芾笔法,精熟至极,奇巧至极,真可谓无以复加,走其老路,恐难以再创新境。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加以变 长法。其以隶意入草,涵溶于笔墨之间,无一生硬之迹,非深识其书 者,难以看破。他以深厚的汉隶功力来改造王铎草法,返熟为生, 以拙破巧,从而造就了属于自已的林散之草书。’林体”特点是瘦劲飘逸。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瘦劲圆涩。主要说的是林散之先生的用笔。笔笔中锋,线条瘦劲,圆中有方,方中见圆,柔中有刚,遒健雄浑,力透纸背,牵丝引带,字字相连,以及生宣纸和长锋羊毫笔的选用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效果。二是璀灿华滋。主要指林散之草书的墨法。包括墨破水、水破墨后形成枯湿浓淡的墨像,还涵盖宿墨、枯墨等。三是偏正相依。主要讲林散之草书结体布白的变化,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指林散之先生盛年大草的体态有正有偏,偏正相辅。另一层指七十年代作品中有的字是以偏为正,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字是以正为主。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合在一起就是“偏正相依”。四是飘逸天成。主要从气息上分析,指林散之先生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总和,尤指林散之先生书艺高超,人书合一,自然所为。如果对“林体”再作进一步概括,可能就是4个字:瘦劲飘逸。瘦劲主要指线条等方面,飘逸大体指墨色、结体,还包括林散之的人文思想和人品等。

款识 “闻”误“逢”字,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散耳。

释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逢。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林散之草书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欣赏


林散之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局部

林散之草书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欣赏


林散之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局部

林散之草书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欣赏


林散之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局部

林散之草书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欣赏


林散之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