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創始人改國籍,民族企業變外企,這就是它該被拒絕的理由嗎

歡迎捧場照理說事,最近我發了一個微頭條,提到了海底撈要跟日本松下公司合作,在北京開設第一家智能化火鍋店,這本來就是個科技加娛樂的消息,結果沒想到在評論裡,湧現出大批的愛國網友。我簡單看了一下兩個吐槽點,第一你怎麼跟日本人合作,關於這個問題我就不聊了,有點理智的正常人心裡都明白,不明白我跟你廢話你還是不明白。


海底撈創始人改國籍,民族企業變外企,這就是它該被拒絕的理由嗎



第二個吐槽點我覺得值得聊一聊,這第二個槽點是啥呢?跟我這微頭條沒關係,是被網友們給引申出來的,他們說這個海底撈已經上市了,在香港上的市,最關鍵的是創始人張勇夫婦已經加入了新加坡國籍,也就是說海底撈現在是外國公司,你咋還給它做宣傳呢?我們不吃海底撈,聽到這我覺得就有必要掰扯掰扯這個理了。


海底撈創始人改國籍,民族企業變外企,這就是它該被拒絕的理由嗎



到底張勇夫婦有沒有加入新加坡國籍,我不清楚,我覺得加不加入都是人家的自由,咱們外人無權評論,我要講的是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在意一家在中國經營的企業,它是不是外國人擁有的呢?我想很多人在意這件事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他們希望我們國家的民族產業能夠發展壯大,給民族產業更多的機會。


海底撈創始人改國籍,民族企業變外企,這就是它該被拒絕的理由嗎



這種心情我完全理解,而且非常讚賞,但是我也必須指出,您的這種做法不一定就正確,比如說如果一家外資企業,它來我國建廠只是為了利用廉價勞動力,利用我們的自然資源,而核心技術和競爭力,並沒有放在我們國內。對於這種企業,我在做產品選擇的時候,在同等條件下,我會把它排在民族品牌的後面,我會把民族品牌置於優先選擇的位置,我想這也是多數人的選擇,這也是理智的愛國。


海底撈創始人改國籍,民族企業變外企,這就是它該被拒絕的理由嗎



但是還有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選擇,外資企業的產品是獨一份,或者只有它們的產品,才能滿足消費者或者下游企業的需要,那麼當然要採購它的產品,因為只有買性價比最高的,買最合適的產品,才能保證下游企業產品的質量,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如果不這麼做那簡直是愚蠢。


海底撈創始人改國籍,民族企業變外企,這就是它該被拒絕的理由嗎



咱們說回海底撈,海底撈作為一家土生土長的中國企業,以自己精細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務,贏得了全國消費者的青睞。現在實現上市,老闆賺得百億身家,這是理所應得的無可厚非,現在就算老闆本人移民國外了,但是海底撈的核心技術配方,它的管理經驗、它的團隊都在中國,它是我們中國服務業企業的驕傲,我們為什麼不應該支持它呢?


海底撈創始人改國籍,民族企業變外企,這就是它該被拒絕的理由嗎


這種情況下,企業的股權在外國人手裡還是在中國人手裡有什麼區別?企業在中國經營,不管大股東是哪國人,它首先要在中國合法經營,要給中國照章納稅,要解決中國人的就業,如果做得再好一些,它還會肩負起一些社會責任,做到這我想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就已經足夠了,我們還要什麼呢?企業賺的利潤是股東的,無論這股東是哪國人,您也別惦記,肯定不給你。


海底撈創始人改國籍,民族企業變外企,這就是它該被拒絕的理由嗎



另外我還想順便說一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石油、中國石化,都在海外上市了,都有很多的外國股東怎麼著,你是不打電話了不上網了,還是以後改坐牛車。

節目中咱們提到了海底撈的成功,那麼這家企業有著一個什麼樣的傳奇經歷呢?我們特別給您準備了一篇文章,感興趣的朋友請到我們的頭條號《照理說事》中回覆“海底撈”三個字,我們推送給您瞭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