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器盤玩後,會變紅嗎?盤紅後會影響價值嗎?

華美的袍2


一般觀察良渚玉的真偽,主要看以下三個部分:一:刀痕很淺,有的已呈模糊狀,有的甚至被磨平了。我想,這主要是因為良渚玉琮的質地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玉,其硬度遠低於玉的莫氏6.5度,所以線紋模糊不清是必然的。相反,下面的這件現代仿品線紋很清晰整齊,這就不具備與真品相彷彿的質地特徵。



二:眼睛中間的眼珠,真品是用竹製的空心鑽在低轉速的動力下磨成,所以圓的內外壁都不規則;仿品是用高轉速的金屬空心鑽磨製的,所以圓的內外壁很規矩。有人說,這不足以構成鑑定依據,因為造假者也能使用低轉速的鑽管仿製呀!我說基本上不可能。原因在於這種仿製需要投人更大的時間成本。


三:通過對眼部的局部放大,可以觀察到,真品的用刀軌跡呈現出的是一種澀勢, 線條不規範,兩條細陰線所擠出的陽線粗細、深淺、斷續不定,而新品給我們的感覺正好相反,線條清晰可見, 一氣呵成。這種差別完全取決於琢玉工具運轉速度的快慢,分別代表了不同時代的工藝水平。

觀察良渚玉器的真偽,上面所講的是幾種很重要的觀察方法,千萬別對照著博物館所藏的精品照片來樹立判斷標準,那種水平的藏品,一般不會出現在交易環境之中,即使有,價位也絕非般收藏實力者所能望其項背。目前高古玉收藏仿品太多,可以從一些粗糙的小件開始,這些小件一般不會引起人們的高度注意,所以比較容易收藏。


風雲說收藏


首先謝謝風雲老師點評,我也是您的粉絲,非常敬佩您。但關於良渚玉器您的一些說法我覺得值得商榷,願與您共同探討,說錯勿怪[祈禱][祈禱]

首先,您說玉質不是透閃石的,所以這件玉器不對。但據杭州日報報道,良渚玉器基本為地方玉,除透閃石一陽起石玉外,還有螢石、葉臘石、綠松石等材質,目前已知的石材類要有十多種,所以單以非透閃石玉而否定,是不正確的。


(大英博物館藏半圓形玉璜。)

其次, 您說外形的扇形不符合良渚文化的習慣。但據公開報道,良渚玉器目前已知器形有40餘種,其中包括這種半圓形玉璜類。我在網上找到幾張大英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館的類似照片,隨後附上,以供參考。


(各類半圓型玉璜)

再次,關於您所說陰線死板,非
手工痕的問題,因為問答只能發三張圖,所以我再將5倍放大細節圖附上,證明為手工刻痕。 至於您說的高古玉盤玩一般不會變色之說,大致因為館藏文物不允許觸摸,民間高古玉又不被認可的緣故。我建議您查一下故宮和臺北博物館的資料,良渚玉器盤變會變紅是有史料依據的。大英博物館也有盤變成紅色的良渚玉器。



(10倍放大可見手工刻痕明顯,眼部有反覆刻劃痕)

我這樣說,並不是為了說我這件一定是真的,只為理論與實際能結合的更好。愛護古玉,不讓任何一塊真古玉埋沒、損毀也是我們愛玉人的責任。 再次對您表示感謝,也希望得到您進一步指點。[祈禱][祈禱]

附部分館藏紅色良渚玉器,供大家欣賞。






華美的袍2


針對您的幾個問題,我來談一下個人對良渚文化玉器的一點看法,希望能幫到您。

1、良渚文化玉器,常用太湖地區地方玉製作,這種玉質比較堅硬,但是透性較差。經過長時間受沁,玉質常呈雞骨白,古玉界有一句俗話“石灰沁下孩兒面”,所以經過盤玩,雞骨白玉器一般都會變紅。

2、您發的幾張圖片來看,應該不是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但是玉料是老料,因此盤玩後,也會變紅,但不能因此判斷是真品。真品古玉,需要從料、工、形、紋、沁色、包漿六個方面綜合判斷,全真為真,一偽俱偽。

3、真品良渚文化的工痕,是徒手刻劃而成,工藝流暢,毫無呆板阻滯之嫌,是現代很難企及的藝術水準。圖片的工痕,稍顯呆板刻意,機器工的可能性很大。

綜上所述,良渚文化真品玉器,盤玩後會變紅,變紅後不會影響其價值,但最好保持生坑狀態,儘量不去破壞幾千年的皮殼與包漿。感謝您的聆聽,希望能幫到您。


養玉


人油,汗沁入就發紅,再用熱水洗又大多還原


博聞閒士


圖示的不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