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43):從“一面坡”到“漢八刀”

斜刀技法是高古玉製作工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在高古的玉作技法中甚為引人注目,曾經兩度躍升為典型技法,成為辨賞高古玉不可或缺的時代特徵。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玉製作之“工”完全由“器”所決定。“斜砣”(圖1)是砣制工藝時代砣具的一種,使用範圍非常廣泛(參見《古玉學步(109):古玉紋飾製作工具——古砣具》)。

古玉學步(143):從“一面坡”到“漢八刀”

圖1

陰刻線的坡線(刀)技法起源於商代中晚期的工藝探索,商代動物眼睛的製作有兩大特點,一是寫意“臣”字眼,另一就是寫實打磨仿生的動物大“圓”眼:先在動物眼部管鑽或者刻劃一個“圓”作為眼睛定位,然後在圓圈外側磨去多餘玉料,形成斜邊線突出眼睛的效果,最初的“大斜線”產生了(圖2),最初的大斜線是磨出來的。

古玉學步(143):從“一面坡”到“漢八刀”

圖2

大斜線使用廣泛後,出現了砣切的斜陰線,這樣的工藝變革具有明顯優勢——1是切琢比磨製大大提高了工效;2是砣切大斜線乾淨利落、剛勁齊整,帶給人一種嶄新的視覺衝擊;3是砣切斜線是有史以來前所未見的全新的工藝效果。於是商代晚期已經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一面坡的工藝——砣琢的大坡刀;只是商代的一面坡比較僵直、不圓潤,大多時候就是單獨的大斜刀(圖3)。所以從工藝痕跡判斷,斜砣具應該產生於商代中晚期。

古玉學步(143):從“一面坡”到“漢八刀”

圖3:商鳳鳥型雙援戈國家博物館藏品

斜砣一出場,即帶來了制玉工藝跨越式的技術大變革,自晚商以來一直延續到西周早期的單獨大斜刀的製法,很快被系統全面的斜琢寬陰線——西周“一面坡”所取代,其出場亮相的效果,堪稱為驚世駭俗;勾、撒、擠陽完美組合的“一面坡”工藝已然成為一個時代的工藝特徵(參見《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詳釋勾撒一面坡》)。欲賞中國高古玉,不可不知“一面坡”(圖4)。

古玉學步(143):從“一面坡”到“漢八刀”

圖4:西周鳳鳥紋璧曲沃晉侯墓地出土

之後的春秋戰國是百家爭鳴、思想大奔放的歷史時期,玉作的寬陰線“一面坡”仍在被延續使用,但是已經退居“非主流”。

秦漢時期,在玉器製作上,一變纖巧繁細的作風,表現出雄渾博大、自然豪放的藝術風格。

秦漢的葬玉之風帶來玉作工藝的重大突破,這就是傳統陰刻線技法的發揚光大。曾經輝煌的西周“一面坡”工藝重回歷史舞臺,但不是簡單的迴歸,而是在大刀闊斧創新基礎上的重新登場——“漢八刀”。

漢八刀是玉雕工藝史上寬陰刻線雕琢的巔峰之技,是葬玉文化帶來的特殊工藝產物。漢八刀工藝的最顯著特點為:乾淨利落,僅用寥寥幾刀,即可給所要塑造的藝術品(玉飾件)注入飽滿的生命力,堪稱簡練到極致;刀法剛勁,鋒芒有力,線條大刀闊斧頗見剛勁挺拔等(參見《古玉學步(141):寥寥幾砣技法高雄渾豪放“漢八刀”》)。當然,漢八刀並非僅僅只用八刀,也並非完全砣“切”出來的,而是劃樣定稿後,精心琢磨出來的。

一塊玉石,大刀闊斧寥寥幾刀,如刀切蘿蔔般切出似同生命的活力奔放(圖5),這是中國古工制玉陰刻線技法的完美詮釋,堪稱陰刻線工藝的完美收官、堪為坡刀工藝的登峰造極。

古玉學步(143):從“一面坡”到“漢八刀”

圖5-1: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漢八刀玉豬

古玉學步(143):從“一面坡”到“漢八刀”

圖5-2: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漢八刀冠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