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軍事天才出身貧寒又沒學過兵法,但是卻很能帶兵打仗?

暈暈的Honeybaby


一些出身貧寒而又沒有學過兵法的人卻很會帶兵打仗,原因有二(1)天資(2)戰爭實踐中學習。兩者缺一不可。

戰爭可以說是人類社會中最複雜莫測的事件,勝敗的決定因素比經濟還多。軍事才能,尤其是戰爭才能,也是人最摸不透的才能。一些將門虎子,潛心學習實踐,最後可能也就成就一個才能一般的持重之將,或者一個優秀參謀。而那些真正成就千秋名將的,往往還需要有特別的天資,或者際遇。

簡單來說,一個人的軍事才能,可以從三方面獲得。其一是戰爭理論的學習,包括書本或者別人傳授;其二是戰爭經驗的學習,包括自己親歷的和別人轉授的;其三是天分,有的人理解力就是有高低。當然,理論本身也是從戰爭經驗中提取而出,理論本身也用於指導戰爭實踐。這幾方面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不能截然分開。

光是讀兵書,如果缺少實踐的話,可能會因為自己出色的天分理解,融會貫通,一下子成就一個天縱英才。但更大可能則是成為一個紙上談兵的書呆子,成就馬謖和趙括這樣的成績。

光是實踐,不讀兵書,那麼憑藉豐富的經驗積累,再差也能成為一個宿將,比如王平這種。如果想要更近一層,那麼一定是天分很好,善於從這些實踐中總結出正確的理論,用於指導自己未來的實踐,這樣才能走一步看三步,獲得超出水準之上的成就。

還有些人可能比較特殊,他們專門的兵書看得少,戰爭實踐也少,但能夠從其他與戰爭類似的活動中,比如商場、官場,領悟到一些通用準則,然後將其化用到軍事指揮中成就事業。不過,這樣的一般總也離不開針對軍事的專門理論學習和實踐體會。畢竟,至少還需要將這些其他類型的能力轉化為軍事能力,認識上的突破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如果說一個人沒有讀兵書,就能成為軍事天才,那麼一定是離不開他本人的天分,以及通過戰爭實踐中自己推導的理論。這時候。他自己根據當代戰爭總結出來的軍事理論,實際上比別人讀的兵書上,那根據不知道什麼時候的戰爭提取出來的理論,要更加務實,更加適合他自己的風格。所以,雖未曾讀兵書,但讀兵書的好處他都有了。


巴山夜雨涮鍋


無他,實踐出真知耳。理論跟實踐有很大距離,紙上談兵的趙括就是典型。以我軍歷史為例,沒學過兵法卻很能打仗的軍事天才很多,粟裕是最突出的一個。

十大元帥裡最能打仗的有5個人,朱德上過雲南講武堂;彭德懷上過湖南陸軍講武堂;徐向前是黃埔軍校一期;林彪是黃埔軍校四期;劉伯承讀過蜀軍將校學堂,熟讀兵法,後來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進修。

再往下數,十大大將之首,最能打仗的粟裕,一輩子沒有讀過軍校(在職學歷也沒有讀過),也沒有專門學過兵法,卻堪稱我軍最會打仗的將帥。

粟裕是小地主家庭出身,父親粟周亨是清末一個落第秀才,祖上有30畝薄地,供養著一家7口(粟裕共有4個兄弟姐妹)。因為父親的文化底子,粟裕從小得到良好教育,他6歲讀私塾,後來讀小學、中學,18歲進入湖南省立第二師範讀書,這在當時已經是高學歷了,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則是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讀書。

粟裕出身並不貧寒,但他沒有讀過軍校,什麼黃埔軍校、保定軍官學校、各種講武堂,統統沒有讀過,跟那些出身貧寒卻讀過軍校的人相比,這其實是一個劣勢,因為這決定了粟裕進入部隊不能直接當軍官,只能從一個最普通士兵幹起,一直拼到開國大將之首。

粟裕和林彪有很多相似之處,個子矮小,體格瘦弱,性格內向,不好交際,不善言談,這種體格和性格其實在軍隊裡很不好混,因為很容易受到那些兵痞兵霸的欺負和鄙視。

不過粟裕和林彪還有一個共同優點——喜歡沉靜,勤學好思。

比起那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大老粗,他倆心無旁騖,善於學習和鑽研,喜歡思考和總結,因此對戰爭規律的認識比別人要深刻得多。

林彪好歹是黃埔四期畢業,但粟裕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悟性掌握了戰爭的規律。

1925年春,粟裕從湖南省立二師轉移到武昌參加葉挺的24師教導大隊,正式參加革命隊伍。

由於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參加1927年的南昌起義時,粟裕沒有得到帶兵衝鋒陷陣的機會,而是擔任起義軍總指揮部的警衛隊班長,當時他還是一個20歲的毛頭小夥子。

這個毛頭小夥子有文化底子,打仗很猛,頭腦靈活,經過大革命的洗禮,加上始終追隨者中央紅軍,跟著毛主席和朱老總幹,所以成長速度很快,到1930年12月,粟裕已經擔任紅十二軍六十五師師長,成為獨當一面的青年骨幹。

粟裕在抗日戰爭時期主要和陳毅搭檔,領導新四軍,兩人合作無間,在1940年10月指揮了著名的黃橋決戰,殲滅國民黨軍隊1.1萬餘人,從此躋身我軍優秀軍事指戰員之列。

最重要的是,粟裕在其期間對軍事戰爭規律進行了深入思考,多次提出武裝力量體制、戰略指導和決策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充分體現出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

1945年,粟裕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迎來施展軍事才華的最大機會。

到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審時度勢,提出內線作戰方針,指揮華野在蘇中解放區連續作戰七次,“七戰七捷”,在全軍最早實現由遊擊兵團向正規軍、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

粟裕的成長和毛主席的信任是分不開的,毛主席在《華中野戰軍的作戰經驗》一電中明確指出:“粟裕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

1947年,粟裕擔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繼續和陳毅搭檔。

陳毅元帥並不擅長軍事指揮,但他十分了解粟裕的軍事才能,因此華東野戰軍的軍事決策和指揮基本都是出自粟裕之手。在粟裕的謀劃指揮下,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一個個震驚中外的大戰,徹底扭轉了兩黨軍事實力對比。

綜觀粟裕的軍事生涯,沒有讀過軍事院校,也沒有老資格,卻能以自己的軍事才能讓眾多將帥真心折服,除了與生俱來的軍事天賦,更多是勤學善思。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實際上讀書是培養不出來真正的人才的。真正的人才只有在實踐中磨練出來。以黃埔軍校為例,我們通常都講黃埔軍校的優秀人才都跑到共產黨這裡來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以學習成績論,許多學習成績好的都留在了國民黨。但為什麼留在共產黨的大多成為傑出統帥,留在國民黨的大多則平平常常,區別就在於實踐。林彪在黃埔軍校時學習成績實際上不怎麼樣,可是留在共產黨的黃埔生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要統率軍隊和國民黨進行殊死搏鬥。而國民黨的黃埔生一是這樣的機會不多,二是國民黨處於巨大優勢,國民黨的黃埔生不會進行殊死搏鬥,通常也遇不到。所以共產黨的傑出統帥,包括林彪在內,是在平凡的殊死戰鬥中磨練出來的。粟裕同志沒有上過黃埔軍校,可在南方進行了十年殘酷的游擊戰爭,時刻處於國民黨大軍的圍剿追捕之中,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人,即便沒學過,也會成為優秀的統帥。所以實踐方出真知,實踐才能真正培養磨練人才。我們的傑出將領不是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而是在殘酷的戰爭中磨練出來的。


豬豬俠47047983


粟裕、林彪、彭德懷、劉伯承、陳庚五位是毛澤東麾下的“五虎上將”;粟裕打仗應該是第一,連林彪都說:我打仗一般有60%的把握是不敢打的,有70%把握就敢打,80%、90%的把握最好打但碰不到這樣機會打。粟裕有50%的把握就敢打,50%的把握如果指揮上稍微不當就可能打敗戰的,有時粟裕連30%、40%取勝的把握的情況下也要打,因為、粟裕不主動打,敵人就要消滅他,他只能主動打,還每次都打勝利,這真是一個軍事天才……!


浙金浦


丁盛,江西于都縣人,放牛娃出身,他十幾歲時瞞著家人投了紅軍,在部隊首先認識的兩個字是“革命”,然後才是自己的姓名“丁盛”,是王稼祥教的。

當時教條主義盛行,部隊衝鋒時,都要選拔高大英俊的旗手衝在最前面,而且不能彎腰,一場戰鬥下來,通常要犧牲幾個旗手,而丁勝一直舉著紅旗衝鋒在前,卻安然無恙,被大家戲稱為旗官。 他從基層做起,班長、排長、指導員一級都沒落下。


在婁山關戰役時,他帶領連隊衝鋒,為自己贏得了丁大膽的美譽。 在抗日戰爭期間,無論是平型關還是百團大戰。頂上都有上佳的表現。 真正讓丁勝大放異彩的是在解放戰爭後期的衡寶戰役中,丁勝率領135師急行軍,沒有收到林彪發給部隊的指令,孤軍深入,直到戰略要地靈官殿地區才發現身陷重圍,這裡是桂軍撤回廣西的咽喉要道,林彪直接給丁盛下令,就地展開防禦作戰。


白崇禧為此大為驚慌,急忙調集桂軍主力第七軍和第48軍四個主力師一起向135師陣地發動猛攻。 丁盛臨危不亂,指揮部隊堅守陣地48個小時,知道兄弟部隊到達指定攻擊位置,形成對桂軍主力合圍態勢,135師竟然還能組織力量進行反擊。 經此一役,縱橫中國20多年的桂軍主力灰飛煙滅。直到50多年後,135師全部戰車上還是畫著虎頭的標誌,把自己比喻成衝入羊群的猛虎。
1953年,丁勝率領剛剛改編不久的54軍入朝作戰,指揮了包括金城反擊戰在內的200多次戰鬥,直到1958年,作為最後一支抗美援朝部隊離開朝鮮。 回國後,丁盛率部鎮守西北邊陲, 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丁盛親自指揮了54軍130師擊敗印軍主力第四軍。此戰是中印戰爭之最關鍵一戰也是最後一戰,史稱“瓦弄大捷”。 直到今日,在印度的軍校裡。模擬假想敵的番號仍然是“54軍”。對印戰爭軍事上的勝利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擊潰了阿三們一度膨脹的野心和自信心。那次戰爭印度心理上產生的恐中症延續至今。 鍾偉將軍功不可沒。


蘭臺浪子


粟裕應該算一個。

解放軍裡很多元帥大將是上過軍校的。比如林彪是黃埔軍校第四期。

朱德跟葉劍英元帥上的是雲南講武堂。

劉伯承上的是伏龍芝軍事學院。

大將陳賡也是黃埔軍校的。

以前打仗,可能不需要上軍校,自己看點兵法,然後自己琢磨,比如曹操就是自學成才。但到了近代,因為技術的進步,兵種的多樣化,上軍校確實是必備的。

而那些不上軍校就成為優秀指戰員的,只能靠天賦以及實踐中學習了。

比如粟裕,他就沒有上過正式的軍校。

當年張靈甫之所以敢中心開花,多少還是有點瞧不上沒上過軍校的粟裕。

那粟裕的軍事才能有多高呢?

這裡介紹一下粟裕的一場戰役。

粟裕沒有參加長征,在南方打游擊,一開始並不出名,甚至因為消息不通,以為他犧牲了。直到抗戰的後期,粟裕連打數個勝仗,這才打出了名氣。

這裡簡要介紹一下車橋之戰。

那是1944年,日本鬼子的日子不長了,日軍把華中的兵力都調到湖南等地,準備放手一搏,這時候,粟裕策劃了車橋戰役。

這個戰役一開始很奇怪,大家看不懂,因為進攻的車橋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大據點,非常不起眼,而且裡面的人也不多。但粟裕就決定打這個據點。一打之後,旁邊的鬼子據點紛紛來增援。

一來,就進入了新四軍的埋伏。

原來,粟裕定的就是一個圍點打援的計劃,是用這個點來吸引附近的鬼子。

粟裕的計劃是要消息一大片據點,但如果一個據點一個據點打,非常難,所以他選擇了車橋,這個點是個交通樞紐,跟其它據點的距離都差不多,而且守備不強,可以很容易就圍起來。

這樣一來,四面的鬼子偽軍都來了。當然,都被在運動戰中消滅了。

圍點打援也不新鮮,張靈甫也玩過,但奇就奇在,等戰鬥一打完,大家發現,蘇北、蘇南、皖北、皖南四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

粟裕打這一戰,不僅僅為了消滅一些鬼子,也不僅僅是拔掉一些據點,而是要把解放區連起來。那在這麼多據點中,選中車橋,這本身就很牛。

所以,看粟裕打仗,非常有技巧,這一戰打完,老人家就說: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那粟裕沒上軍校,他的軍事知識哪來的呢?

他自己說,是跟朱老總學來的。

這個也是有可能的,關於朱德,大家可能對其軍事能力不太瞭解,其實朱德的軍事指揮也很強的。另外。粟裕的學習能力強,善於總結分析,一步步成為了解放軍系統中最能打仗的指揮員了(之一)


腦洞歷史觀


李雲龍說過“老子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上百個,哪一個是靠文化打贏的”,雖然是影視劇,但我軍開國將帥有不少出身貧寒卻很能帶兵打仗,比如開國大將徐海東“徐老虎”,少時當過數年窯工;上將韓先楚旋風司令,當過放牛娃、學過篾匠;開國上將許世友“許和尚”,因家境貧寒給人當雜役等,都是我軍的一員虎將。

徐海東、韓先楚、許世友都是出身貧苦家庭和鄂豫皖蘇區紅軍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土地革命時期都參加了黃麻起義失敗後,開始組織參加了游擊戰都是無師自通的戰場高手,其中韓先楚曾是徐海東紅二十五軍得力戰將,而許世友最敬佩的、最心服口服的人就是徐海東和韓先楚,許世友和韓先楚曾是我軍中的“兩霸”。

徐海東徐老虎大將

徐海東的紅25軍是紅軍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隊伍,成立於1931年10月,隸屬紅一方面軍,在演麻公路遭包圍後被分割,1934年二次組建,由徐海東任軍長,吳煥先人政治委員。紅軍長征前再次整編,徐海東推薦程子華任軍長、徐海東任副軍長、吳煥先任政委,全軍三千人,下轄四個團,而韓先楚就是在紅25軍224團任營長,而韓先楚很佩服政委吳煥先。


1934年11月,為了配合紅軍主力轉移、分散敵人注意力,徐海東、程子華等率領紅25軍三千人開始孤軍北上長征後,長期處於國民黨追兵的圍剿和阻擊,在多次的戰役中,紅25軍越戰越勇,先後繳獲過大量武器裝備,全軍都配套清一色的東北軍裝備。其中張學良的115、120、129師和楊虎城的第17路均遭到徐海東的重創,打得國軍聽得“徐老虎”的威名聞風喪膽、不戰而逃。

1935年9月再與劉志丹等領導了紅26、27軍會師後,紅25軍改編成紅十五軍團,由徐海東任軍團長,紅25軍由最初的三千孤軍北上、發展到了七千餘人的隊伍,是唯一在紅軍長征途中發展壯大起來的隊伍,也是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和率先到達陝北的長征隊伍。由於徐海東“徐老虎”的威名,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和楊虎城親自點名要徐海東來鎮守西安南大門。


旋風司令韓先楚上將

韓先楚也是在徐海東的紅25軍成長起來的,隨紅25軍長征開始到陝北一直都是營長,在紅25開始長征時在河南獨樹鎮戰鬥中嶄露頭角,政委吳煥先拿大刀親自上陣與敵人殊死搏鬥,這也是韓先楚敬佩吳煥先的原因之一。徐海東組建紅十五軍團時,韓先楚任75師團長,紅軍西征時任78師師長,這是韓先楚紅軍時期最高的職位了。

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韓先楚在林彪115師下徐海東的344旅688團任副團長,參加平型關伏擊戰後,率領688團與徐向前的129師漳南戰役。1939年由於徐海東在紅軍時期留下多處傷口病倒,韓先楚接替了徐海東任344旅旅長,所以韓先楚一直是徐海東的得力干將。1940年未受任何軍事教育的韓先楚任冀魯豫分軍區司令,成為了我軍高級將領。


抗戰結束後,為打破國民黨獨佔東北的企圖,我方從各個解放區抽調了一批部隊挺進東北、組建東北民主聯軍,韓先楚任東北民主聯軍南滿第四縱隊副司令,開始了“旋風司令”的軍旅生涯。其中在新開嶺戰役全殲國軍一個師,在東北夏季攻勢中打破了國民黨“南攻北守”的計劃,打通了民主聯軍南北聯繫。

1948年率先攻克了廖耀湘兵團指揮部,被譽為“旋風司令”,四野大軍南下後,任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兼第40軍軍長,在沒有海陸空的支援下,依靠木船強渡海峽,打破了國民黨固若金湯的伯陵防線、解放了海南。


賽門軍略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組合而成。然而這句話卻被我們許多人曲解了,其實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才是最重要的。靈感又可以被稱為天賦,軍事天才就是這樣極具天賦的人。

1955年被授予十大上將的韓先楚將軍顯然就是這樣的人。他出身於農民家庭,家裡貧窮,時常無法溫飽。韓將軍剛參軍的時候沒有學習過軍事理論知識,加入的還是游擊隊,後面才加入正規軍。他是憑藉戰功一步步提升起來的,屬於很能帶兵打仗的人。

軍事天才都具有天賦加成。軍事天才與一般的將領的根本在於悟性,這個東西很重要。舉個例子,作戰離不開地圖,一般將領需要反覆多次才能熟練使用地圖,然而軍事天才只需要一遍即可熟練使用地圖。另外一般將領看到作戰地圖覺得沒有什麼。軍事天才看到地圖之後,浮現在他們眼前的是立體三維地形圖。天賦真的是個很難得的東西,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被青睞。

軍事天才都擅長總結,並付諸行動。這裡並不是說後天的努力沒有作用,軍事天才也是需要後天努力的。打仗不比其它,沒有永遠的百勝將軍。軍事天才也是從青銅一步一步努力到王者。韓先楚將軍曾經也是個青銅,雖然他一生從未打過敗仗,但是依然善於終結。總結也是我軍一直以來的傳統,這也是我軍能夠永葆勝利的重要原因。


兵說


打仗其實就是打架一樣的道理。是人的本能決定的。最簡單的打架常識就像軍事常識。越沒讀書的人,打架越厲害。你看早期的紅軍戰術,基本是農村打架的遊擊辦法。慢慢的,有文化的人,總結出戰略戰術。我記得小時候晚上與隔壁村的孩子們打架,各村有七八個膽子很大的人,總是愛互相挑釁,然後,在田地裡拉開陣勢,互相扔石頭,土塊。他們那時就知道,掩護,偷襲,後面包抄,假裝失敗誘敵深入,裝投降,然後,吸引注意,突然,有人迂迴到後面發起進攻,還有陷阱,埋伏,大迂迴戰術。這些看起來,就是軍事基本功。越窮的孩子,窮慣了,生存能力,意志堅定,也比較兇猛。這些都是軍人基本素質。


江南之音82137952


看到這個問題,想回答一下。由於本人是將軍縣大悟縣人恰巧又和徐海東一個村的,所以從小對這些歷史比較感興趣,熟讀過很多徐海東的人物傳記。

徐海東出身貧寒上過兩年私塾就輟學了,那時沒有手機也沒有報紙上兩年私塾估計和文盲無異。為什麼一個文盲能帶兵打仗而且相當厲害呢?我認為是學習能力和無路可退的無奈。參加革命了就沒有回頭路可以走,只能一條路走到黑,邊工作邊學習,跟很多人剛畢業參加工作沒經驗是一模一樣的,很多事沒有那麼難就看你想不想學了,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肯定能學出來。人之所以一事無成就是因為缺乏堅持,能做的路太多了所以選擇也太多了,這也搞搞那也搞搞最終結果就是這也不會那也不會!相反革命道路一旦踏上了就沒有退路了,不學也得學不走也得走,只要心態好不自暴自棄怨天尤人,總會有條血路可以殺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