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大將軍姜維為何殺不了一個小小的宦官黃皓呢?

來不及說再見


劉備一手建立起來的川蜀政權,在公元263年,後主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但是蜀國後期宦官專政,和曾經的東漢王朝一樣的下場,這些宦官無疑加快了朝代的滅亡。

可是為何黃皓會亂政數年,親手毀掉了蜀漢政權呢?

1、政治立場

關於北伐的立場不同,蜀國常年征戰,諸葛亮五次北伐,大業未盡,便病死在了五丈原,可是北伐大業依舊需要蜀漢能臣去完成。

而姜維作為北伐的主力軍,自然而然成了北伐大業的堅定擁護者。

可是陳祗、諸葛瞻、董厥、黃皓這四個人的意見呢?

景耀四年,(諸葛瞻)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

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

這裡面可以看得出來,諸葛瞻、董厥他們兩個是不喜歡常年交戰的,如果說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著想的話,他們是崇高的,正確的。但是倘若他們是怕姜維北伐立下戰功而權傾朝野好像也說的過去。

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

陳祗可是堅決擁護姜維進行北伐,史書中的陳祗和譙周在朝堂之上展開激烈的口水戰就可以看得出來,陳祗和姜維的政治立場是一樣的。

而黃皓雖然不清楚他的政治立場,但是至少他不會是一個反對姜維的人。

他想要擁有的只是權力。

2、姜維的身份

姜維是蜀國的大將軍,手握大權,兵馬大權盡在他的手中,所以這也讓姜維成了黃皓唯一的敵人。

但是即使姜維握有重兵,因為黃皓在朝中亂整居然嚇得不敢回到成都,可見當時的黃皓在劉禪心中的地位已經遠遠超過了姜維。

姜維上書劉禪,勸其做好防守的準備,可是劉禪仍然不聽勸告,將其文書壓了下來。

何其悲哀,一個國家的命運因此掌握在了宦官的手中,視國家的生死存亡為兒戲。

3、劉禪

劉禪在後期的蜀國中,能夠依靠的是誰?我想僅僅是宦官吧!

而黃皓作為劉禪身邊的一級大宦官,理應是不二之選。

也許劉禪因為蜀國人才的強勢,不得已才找一個可以依靠的勢力,這些勢力,不能是荊州的士人集團、東州的士人集團和本土的益州士人集團,所以理所應當的它能夠信任的只有他身邊的宦官。

這也是後主劉禪的悲哀,他不是知人善任之人,亦非治世之能臣,也許他唯一想要做的就是安享一生的榮華富貴。


歷史總探長


《三國演義》裡有姜維提劍入宮,意欲殺死黃皓的情節,所以很容易讓人覺得,以姜維當時在蜀漢政權的地位,殺一個小小的宦官易如反掌,為什麼他不殺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相比之下,《三國志》對這個事情的記述就要嚴肅得多了。

《三國志·姜維傳》:
(景耀)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華陽國志曰;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後主敕皓詣維陳謝。維說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耳。

也就是說,即便姜維對黃皓非常不滿,他也是不能直接殺死黃皓的,而只能建議後主劉禪殺死黃皓,如果後主不聽他的意見,姜維也沒什麼辦法。而《三國演義》的說法中,如果姜維作為一個外臣,尤其是上年率軍在外作戰的高級將領,提劍入宮,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也就是他要造反。

實際上,姜維當時在蜀漢的地位遠沒有《三國演義》給人的印象那麼高,反而是受到各種牽制和制約的。諸葛亮和蔣琬執政時期,姜維的地位本身也不高,到費禕執政的時期,費禕對姜維才越來越難以控制,但也仍然保持著控制能力,姜維並不能為所欲為。

費禕死後,劉禪才開始親政,自己處理政務。一開始的侍中是董允,為人比較嚴正,黃皓始終不敢幹政,一直到董允死去之後,陳袛接替董允,黃皓才開始干政。而黃皓的干政,實際上主要是通過與陳袛之間的合作。如果沒有陳袛的合作,黃皓也很難對蜀漢朝廷有那麼大影響。

陳袛本來地位在姜維之下,姜維也錄尚書事,是當時蜀漢政權中地位最高的大臣,但姜維長期在外征戰,所以劉禪對朝廷的控制主要通過陳袛進行,才導致陳袛的地位雖然沒有姜維高,但實際權力比姜維大的結果。

反過來說,黃皓作為一個宦官,之所以能對蜀漢朝廷發揮如此之大的影響力,一方面可以說是後主昏庸,但另一方面也說明,這本身也是後主想要通過黃皓干政,重建東漢以來皇權之下,內廷、中朝與外朝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以此來保證任何一方獨大,危及皇權。

實際上,不僅蜀漢在後期出現了內廷宦官干政的情況,在曹魏和孫吳兩個政權內部,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的情況。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恰恰是因為,皇權本身受到了威脅,皇帝與大臣之間缺乏相互信任,所以只能任用自己身邊的宦官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歷史上,三個比較強盛的王朝漢朝、唐朝和明朝,在中後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其實都和皇帝試圖以此來加強自己對外朝的控制有關。

比如漢朝宦官大規模干政,主要是在桓帝時期開始的,而這是因為桓帝是從外藩入繼大統的,強臣壓主,他能夠信任的只有身邊的宦官,而宦官最後也確實幫助他消滅了外戚梁氏。這樣,桓帝才對宦官越來越信任,並授予主管宮廷禁軍的權力,宦官才有了足以與外朝相對抗的權力。

這之後,漢朝出現過多次外朝大臣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但最後都是以宦官的勝利告終。比如黨錮之禍,就是李膺、陳蕃試圖消滅宦官勢力,卻失敗了。何進誅殺十常侍,甚至到了必須要藉助於邊軍董卓的勢力的地步,否則他就只能建議自己的親妹妹何太后解除十常侍的權力,何太后不從,他也沒有什麼辦法。

何進是當時的輔政大臣,總統內外軍政事務,在當時的東漢朝廷的勢力要比姜維大多了,但何進也沒有膽量提劍入宮,直接誅殺十常侍。最後的結果反而是,十常侍用計將何進誘入宮中殺死。這之後,袁術才率禁軍虎賁火燒宮門,圍攻皇宮,宮內馬上大亂,皇帝都被宦官劫持走了。

所以說,除非姜維決心造反,否則他就不能提劍入宮去殺黃皓。如果他這麼幹了,那就等於他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樣,要做權臣,架空皇帝,把後主當成傀儡。而這恰恰是後主在費禕死後的政治格局中要全力預防的局面。後主提拔閻宇、諸葛瞻,都有制衡姜維的意圖。

在當時的成都,姜維雖然影響力不小,但如果他想學司馬懿搞政變,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他在成都根本就沒有兵權,沒有兵,搞什麼政變?連司馬懿起事的時候,一開始能夠依賴的也只有司馬師暗地裡招募的三千死士,還沒有武器。更何況,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是得到了曹魏元老群體的支持的,而姜維當時在成都並沒有多少支持者。

所以,姜維勸後主殺黃皓不成,他就很怕了,只能跑到沓中去屯墾種麥,以避免黃皓謀害他。因為在當時的成都,黃皓殺姜維要比姜維殺黃皓容易得多了。


蕭武


最大的原因是受到了制約,黃皓是有後臺的。


一、三國末期,蜀漢宦官黃皓專操弄威權,排擠忠良,一有不順他心的他就要陷害。比如劉禪的弟弟劉永看不慣黃皓,就被疏遠了;而正直的羅憲不依附黃皓,就被髮配到巴東地區去了。

黃皓禍國殃民,陷害忠良,連在前線北伐的蜀漢頂樑柱姜維都受到他的排擠,蜀漢亡國和黃皓拖不了干係。

鍾敬伯曾評價到:西蜀基業,百計而得之,百戰而守之,卒為黃皓所蠱,使與漢火俱燼。

不過這裡就有個問題了,其他人怕黃皓還說的過去。姜維是大將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不能殺了黃皓,還怕了這一小小的宦官呢(後來為躲避黃皓,跑去沓中屯田)?



二、有人說黃皓深得後主信賴,後主只信黃皓,在後主心中姜維是沒劉禪重要的。我覺得這不太有說服力,我覺得如果一定要讓劉禪在姜維和黃皓之間選一個的話,他肯定是會留下姜維的。

姜維實際上曾勸說過後主劉禪殺黃皓,但劉禪以黃皓只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還要黃皓向姜維謝罪拒絕了姜維。從這可以看出,劉禪覺得黃皓只是一個小人物,他成不了氣候,影響不了大局,沒有必要殺。而要黃皓向姜維認錯,則是說明了姜維在後主心中的地位。劉禪雖不願意北伐,但還是不討厭姜維的,姜維這種重臣是黃皓比不來的。

所以說黃皓深得後主寵愛,姜維不敢惹,是不靠譜的。若姜維硬要劉禪在二者之間選一個的話,和劉禪說不殺黃皓,自己就去死的話,黃皓是鐵定被殺的。因為姜維在後主心裡像一個國家,姜維在,國就在,黃皓則像陪自己長大的親人,一個國家和一個親人,孰輕孰重,我想劉禪再傻也會選的。


三、姜維不怕黃皓,也敢殺黃皓,先斬後奏,我想後主也不敢咋滴,但他還是不能殺黃皓,因為黃皓後面有人。

當時蜀漢在陳祗死後,大權落入姜維、諸葛瞻、董厥、樊建四個輔政大臣手裡,姜維不是單獨掌權,他是受到制約的。

而諸葛瞻和董厥覺得蜀漢衰微,並不支持姜維北伐,黃皓是反對姜維的一切,北伐當然也不同意了,他們有共同目標,自然就會相互扶持,所以諸葛瞻和董厥是支持黃皓的,黃皓專政擅權,諸葛瞻和董厥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做沒看見。另一大臣樊建雖表面支持姜維,但比較佛性,並沒有對姜維有實際性幫助,而是中立。

四個輔政大臣裡,一箇中立,兩個支持黃皓,姜維一個人獨木難支。姜維要殺黃皓,諸葛瞻和董厥就極力的保黃皓。兩個重臣都反對姜維,姜維自然殺不了黃皓了。董厥和諸葛瞻甚至曾上表後主,任命他為益州刺史,收回姜維兵權,遷就黃皓。姜維也怕諸葛瞻、董厥為阻止北伐和黃皓再聯手陷害自己,當然就跑去外地屯田了。

諸葛瞻和董厥為了阻止北伐心情可以理解,但庇護錯了人,讓黃皓作威作福,為亡國埋下隱患,確實讓人不敢苟同。

當時姜維不敢殺黃皓,甚至還怕黃皓,黃皓的後臺很關鍵


夏目歷史君




首先,姜維是手握兵權的大將軍,似乎可以帶兵衝入宮中殺掉黃皓,但是這只是理想狀態下的想象而已,帶兵殺進宮中是一件什麼性質的事情?這是逼宮、謀反呀,一般敢幹這樣事情的人都被貼上了亂臣賊子的帽子,如曹操、司馬昭等。尤其是姜維這樣從魏國投過來的降將,一直努力表明自己的忠心,如何敢幹這樣的事情。



其次,黃皓是劉禪私下最信任的宦官,在東漢時代,宦官作為皇帝的親信,很多都是權傾朝野,他們很多時候作為皇帝的一支實力用來平衡朝廷各種勢力。劉禪也用黃皓來對蜀漢的朝堂勢力進行平衡,以利於他對蜀漢朝廷大局的掌控。這樣一個在朝廷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人,不是姜維能夠輕易殺的。



還有,當時由於姜維數次北伐中原,勞民傷財,也沒有取得什麼進展,已經引起了後主和很多朝廷重臣的不滿,此時如果姜維鋌而走險去殺黃皓的話,恐怕會使自己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因此,姜維明白自己所處的不妙形勢,於是向後主自請屯田避禍。


平安讀史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類的問題。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挺逗的,歷史上權宦那麼多,要是能被一個大將軍輕易幹掉,那還有那麼多禍國殃民的太監嗎?姜維雖然是蜀漢政權的大將軍,但他也實在沒那個能力殺掉黃皓。而且殺掉黃皓,也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

縣官不如現管,閻王易躲小鬼難防,這是自古以來的真理。姜維雖然官拜大將軍,但是他基本上一直都在邊境鎮守,負責對魏作戰,並不像東漢時期的大將軍那樣是最高執政者,他自己也不是外戚。他的這個大將軍,不是總理,而更接近於國防部長。

而黃皓就不一樣了,他是天子近臣,最信任的大太監之一,豈是姜維一個武將說殺就殺的?如果姜維帶著人進宮要殺黃皓,怕不是馬上就被扣了個犯上作亂的帽子,自己就先被弄死了?

姜維確實是想殺黃皓,但是他只能勸皇帝劉禪動手,那麼劉禪是什麼態度呢?

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後主敕皓詣維陳謝。維說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耳。——《三國志(裴注)-姜維傳》

阿斗認為黃皓就是個小丑,根本不足為慮,還勸姜維也別慌。而姜維已經看出黃皓的黨羽密佈宮內,害怕自己失言被殺,所以只能退席。後來劉禪讓黃皓去找姜維溝通,結果姜維更怕,主動請求去外地種麥子去,不趟這攤渾水了!

所以,姜維不是不想殺黃皓,而實在是他沒權力、也殺不了黃皓啊!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不正面回答,大家思考下自然明白。 皇帝身邊的近臣僅僅是一個宦官的身份嗎?

皇帝的近臣個個都是一言九鼎把持朝政之能人,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君不見現在的某某單位辦公室秘書,那出去就直接代表著一把手。誰敢不給面子?

兩把菜刀鬧變天的大人物某某龍 厲害不?為何鬥不過一個婦人jiang 青?

大將軍岳飛厲害不?為何都鬥不過手無縛雞之力的秦檜?

秦國大將軍蒙恬厲害不?為何鬥不過宦官趙高?

很多事情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現在任何一把手跟前的一條到個,出去下面的人誰敢不給面子?


中國人文歷史


當蜀漢丞相費禕遇刺身亡之後,當年由費禕越級提拔的陳祗代替董允為侍中,後加封尚書令、鎮軍將軍。掌握了蜀漢內政實權的陳祗雖說才幹、人品一般,是一個憑藉“多技藝,挾數術”、對上逢迎劉禪所好,對下勾結宦官而上位的重臣,所以他後來實際上與“黃皓互為表裡,黃皓得以干預朝政”。

很多人都知道黃皓這個三國時期蜀漢禍國殃民的宦官,史載他“便辟佞慧,甚得劉禪喜愛”。蜀漢故丞相名臣董允在世時,恪守正直,他每每正顏厲色地匡諫劉禪,多次責備黃皓;因此黃皓十分懼怕董允,始終不敢幹政。

董允謝世後,接替他的侍中陳祗為人諂媚,接納黃皓,慢慢讓他逐漸得以干預朝政。特別是陳祗死後,黃皓從黃門令升為中常侍、奉車都尉,迷惑劉禪,操弄威柄,獨專國政,最後導致了蜀漢的覆滅。

黃皓其人阿諛獻媚,非常受劉禪寵信。

於是賢人漸退,小人日進。蜀漢大臣要麼依附、交好黃皓,要麼隱退。大將軍姜維在侯和再敗於鄧艾後,蜀中對其頗有不滿,黃皓早已想將姜維拿下,一度想換上自己的親信——右將軍閻宇。

早已對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不滿的姜維得到秘報,勃然大怒,向後主劉禪上奏,直言要殺掉黃皓。

劉禪的回覆耐人尋味: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並語含機鋒地反問:“過去董允對他切齒痛恨,我常常感到遺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劉禪命黃皓向姜維謝罪。皇上的調子雖低,但是隱含的壓力讓姜維膽寒:難道你比過去的董允丞相還有能力、更權威?他尚且能講究我給我留下這個倖臣,你想怎麼樣呢?

姜維本非蜀人,中途因歸降而託身蜀國,加上連年征戰,功績不顯著,所以頗遭保守反戰派的非議。當時蜀國後主劉禪無能,諸葛瞻、董厥和樊建等掌權,姜維常年征伐在外,宦官黃皓是天子近臣,整日陪侍左右,隨時可以進獻讒言。黃皓想尋機廢掉姜維,扶閻宇掌管軍政大權。諸葛瞻、董厥等本來一向對姜維好戰無功頗有微詞,一度想召還他做益州刺史,奪其兵權。

姜維由此看出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對此感到非常害怕,恐怕自己在朝中遲早會遭到暗算。在秘書郎郤正的指點下,姜維上奏請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作為大將軍的姜維帶重兵在外,別人不敢輕舉妄動,或可倖免於難。這實際上是名為屯田,實為避禍。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一、姜維、諸葛瞻父子等人都想殺黃皓

想殺黃皓的不止姜維,還有諸葛瞻、諸葛尚父子,還有很多正直之士。姜維跟諸葛瞻關係並不好,但他們都恨黃皓:

黃皓屢屢弄權,設置操作以閻宇代替姜維,姜維厭惡黃皓擅權,建議後主誅殺黃皓,被拒絕。姜維恐懼,帶兵到沓中屯田,實為避禍。

諸葛瞻臨終嘆息道:“我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抵抗鄧艾又失去戰機,有何面目見皇上和臣民呢?”

諸葛瞻戰死後,諸葛尚嘆道:“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衝入敵陣戰死。

二、黃皓弄權是因為劉禪

黃皓是劉禪寵幸的人,姜維要殺黃皓,無論怎麼解釋都是對劉禪的不敬。歷史上,皇上所寵幸的,要麼是大臣、要麼是外戚、要麼是太監。劉備去世很突然,沒來得及將權力做好交接。

諸葛亮生前,所有政事都歸諸葛亮裁決,劉禪沒有權力,大臣都聽諸葛亮的;劉禪在軍中唯一有恩的是趙雲,一直未獲諸葛亮重用。劉禪生母去世早,他的妻子就是張飛的兩個女兒,實力也比較單薄,沒有強有力的外戚可以依靠。諸葛亮死後,權力歸蔣琬。作為一個皇帝,寵幸太監太容易理解了,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三、董允去世後,無人能管住劉禪,也就無人能管住黃皓

歷史上的黃皓“便辟佞慧”,聰明、陰險,害人不顯山露水。黃皓前期並不敢弄權,原因是諸葛亮的親信董允,是蜀漢“四英”(一說是四傑,包括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之一,一身正氣,經常對黃皓嚴厲訓斥。

董允不僅把黃皓管得很死,連劉禪的私生活都管得很死。劉禪想找幾個年輕貌美的女子補充後宮,董允說:“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董允是道德楷模,動不動拿劉備、諸葛亮的語錄教育劉禪,劉禪毫無辦法。

公元246年,諸葛亮去世3年後,董允去世,黃皓開始有權力;到公元258年,黃皓開始獨攬朝政。


九州歷史


公元262年,帶兵在外的姜維回到成都。此時的蜀漢朝廷已是烏煙瘴氣,混亂不堪,而造成這這種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宦官黃皓。姜維不顧勸阻,上書劉禪,請求處死黃皓。


此時黃皓絕非當年的小小宦官,自蔣琬等一班忠臣良將病死後,他已發跡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儼然是劉禪的左膀右臂。劉禪如何捨得殺他,只是輕描淡寫說一句:黃皓不過一小人,不必太在意,還當眾讓黃皓向姜維謝罪。皇上不點頭,姜維總有天大本事,也不敢擅殺黃皓,那不等於造反嗎!

後來,姜維發現黃皓在朝中的勢力盤根錯節,大臣多依附於他,深感久後必回禍害於自己。就向劉禪請求沓中屯田,從此再也不敢回到成都,這就為蜀國以後的滅亡埋下伏筆。

劉禪為啥如此寵信黃皓,除了黃皓善於阿諛奉承外,還和劉禪特殊遭遇有關。

自劉備死後,劉禪就成為蜀國的第二代皇帝,可偏偏遇上強勢的丞相諸葛亮。他雖名為皇帝,實際上等同於傀儡,朝中大小事務皆取決於諸葛亮,劉禪能不窩心嗎!那時,只有小宦官黃皓是他最好的安慰人,好不容易熬死了諸葛亮,可接下來的蔣琬、費文偉等重臣也比諸葛亮差不到哪去。幸虧劉禪年輕,終於熬到出頭的日子,終於等到真正掌管乾坤的這一天。對於和自己共患難的黃皓,自然不能虧待,自然要委以重任。


所以說蜀國的滅亡,不在姜維用兵無方,而在於劉禪的昏庸無能,在於黃皓的禍亂朝綱。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諸葛亮五丈原歸天,蜀漢大權徹底歸劉禪所控,劉禪能夠重用姜維這樣的帥才,可見劉禪的眼光不俗。姜維經多年征戰,功勳卓著,儼然是諸葛亮的化身。當然劉禪不願意再次受到別人的挾制,黃皓就是劉禪的代言人。他說出了劉禪心聲,所以受到劉禪的極力維護。


其實劉禪見姜維權勢越來越大,更是心存忌撣,維護黃皓就是給姜維一個警告。

姜維雖是大將軍,但是根底不穩固。朝廷上自已的同盟者少,不像孔明資格老,有根基,對蜀漢政權有絕對的控制權。姜維對於劉禪來說,不是心腹。劉禪也是因姜維的才能而不得不用之。姜維對此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劉禪一阻攔殺黃皓,姜維也只好放棄殺掉黃皓的念頭。君臣猜忌是做臣子的不幸,姜維只好沓中屯田避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