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說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悠然見東山


在無奇不有的民俗傳統文化長廊裡,婚姻禁忌、飲食禁忌、服飾禁忌、居住禁忌,各種禁忌不一而足。


在民間,它是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生活經驗。人們更相信,對自身採取的禁忌行為,更有利於家人和自己的人身安全。


民以食為天,而人們的飲食常常和精神需求綁定在一起。


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不盡相同,千百年來,飲食禁忌成了我國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人常說的“羊不姜,牛不韭”,就說的是飲食禁忌。意思是說,在膳食搭配中,羊肉不能用調料生薑做調味品,牛肉也不能跟韭菜一起配菜。


類似的說法,還有“羊不喜姜,牛不喜韭”“羊不姜,雞不香”。



《民間俗信與科學文化》從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和《黃帝內經》的“五禁”分析了這種說法的合理性。


“羊屬火,味苦;姜屬金,味辛;牛屬土,味甘;韭屬木,味酸。按照五行相剋相生原則,火克金,木克土”,所以羊肉和生薑相剋,韭菜和牛肉相剋。


《本草綱目》也有記載:“牛肉合豬肉及黍米酒食,並生寸白蟲;合韭薤食,令人熱病,合生姜食損齒。”


補氣助火的牛肉和大辛大溫的韭菜等食物烹調食用,容易引發口腔炎症、腫痛、口腔潰瘍等。

關於“牛不韭”,日常飲食中也不乏牛肉韭菜包子、餃子,牛肉炒韭菜等不同的做法。



但營養學告訴我們,韭菜不能和蜂蜜、菠菜、牛肉等食物一起吃,否則會導致腹瀉、上火等不適症狀。牛肉和韭菜一起食用,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關於“羊不姜”,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在羊肉中放點生薑,也很美味。


從營養學角度看,羊肉和生薑搭配,可以補充氣血,溫補腎陽,還可治腰背冷痛、四肢風溼疼痛等。


加之生薑的止痛祛風溼等作用,同時生薑既能去腥羶,又能助羊肉溫陽祛寒之力。


我認為,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牛不韭”是有道理的,而“羊不姜”不盡然。


今天的我們,對飲食禁忌要用科學的眼光,多角度進行辯證的分析。


有書知道


農村相傳一種說法,叫“羊不姜,牛不韭”,意思是羊肉不能和生薑一起吃,牛肉不能和韭菜一起吃。這種說法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且聽老給慢慢的道來。

先講講“羊不姜”。為什麼羊肉不能和生薑一起食用呢?我們知道,羊肉補陽生暖,生薑吧寒保暖,二者相互搭配,暖上加暖,同時還可驅外邪,並可治寒腹痛。如果二者在一起,由於都是大熱的生髮之物,恐怕會太過激情了。

再說說“牛不韭”。牛肉性甘溫,具有溫氣壯陽的功放,而韭菜性味辛溫,具有溫中助陽的作用,二者若同食,如火上澆油,讓人發燥動火使虛火上升,哥致牙齦腫痛。

但有一點,中國人很講究五味調和,陰陽互補,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謂曰中庸,也就是所謂的度。老徐個人以為,食物相剋是有的,但不是絕對的。雖然任一食材都含有藥性,各有其功能,溫涼寒熱,補瀉宜通,但食物畢竟沒那麼大的勁,偶爾吃點羊肉配生薑、牛肉配韭菜之類的菜品,也未嘗不可,只要不過量,只要不是天天食用,您就大膽地享受美食吧!

如果您對“羊不姜,牛不韭”還有其他獨特的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發表!



秀峰觀世界


說到農村俗語“羊不姜,牛不韭”,我以前沒聽說過,只聽說過“雞不姜,鴨不蒜”的說法,這也許和地方及個人的口味不同而形成不一樣的飲食習慣吧。


在我的家鄉,“蔥、姜、蒜、椒、辣”這五大調料可謂是和我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文化息息相關,我們的菜系和川菜一樣,無辣不香,無椒不歡,其他的蔥、姜、蒜更是蘸水佐料必不可少的。


說“羊不姜”我還有點不太理解,因為“蔥、姜、蒜、椒、辣”這幾種佐料共同的特點就是辛溫、開胃和解膩。我們山區人喜歡養殖黑山羊和黃牛,所以飲食中除了豬肉以外,吃的最多的就是牛羊肉,我們比較喜歡吃“湯鍋牛羊肉”,煮的時候為了去除腥羶味,所以喜歡加入薑片一起熬煮。


吃的時候也是喜歡打蘸水吃,而蘸水的佐料就是由“蔥、姜、蒜、椒、辣”切碎加入熱湯、麵醬和香菜配製而成。老人說,蔥能通陽、發散,姜能暖胃、除腥,蒜能消毒殺菌,而花椒、辣椒能提味,有溫中氣的作用,這些佐料做成蘸水吃牛羊肉,最適合我們冷涼山區的人群食用,有驅寒除溼的功效。


所以,在我們家鄉,沒有“羊不姜”的說法,只聽說過“雞不姜,鴨不蒜”,意思就是雞的蘸水不放生薑,鴨子的蘸水不放大蒜,這也許和我們的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有關吧,並沒有絕對的要求。

另外“牛不韭”,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牛肉不能配韭菜吃。從菜品上來說,牛肉甘溫,能補氣助火,而韭菜屬辛溫之物,如果把牛肉和韭菜放在一起烹調食用,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容易助熱生火,引發口腔炎症、牙根腫痛和口瘡等,所以就有了“牛不韭”的說法,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實,生活中有許多食物是相剋的,不宜同食,譬如我們常說的“豬肉加菱角肚子痛”“牛肉加栗子會嘔吐”“羊肉加習慣傷元氣”“螃蟹加柿子易腹瀉”等很多。

而 “羊不姜,牛不韭”和“雞不姜,鴨不蒜”的俗語並不是食物相剋,而是各地飲食習慣和口味不同,所以選擇的佐料也就不同,就像北方人喜歡清淡的口味,而南方人喜歡吃麻辣的口味。

你是怎麼理解羊不姜,牛不韭”的?歡迎關注花腰妹一起話三農!


花腰妹


農村老人們常說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它們到底有何道理?

小時候家裡雖然不是很富裕,但是每逢冬季快要過年的時候,父親總會擔著一雙簸箕去村裡的屠戶那裡買上半隻羊和十幾斤牛肉。每次上午父親買完肉回來,下午母親就會在院子裡擺上一張大桌子把肉洗乾淨後開始醃製。這時候我會站在桌子旁看著母親嫻熟的手法呵呵的笑著。如果這一天爺爺沒有下地幹活的話,那麼他就會和我講許多關於牛與羊的故事,其中農村老話羊不姜、牛不韭的來歷我也曾聽說過很多次,直到今天回想起來仍然是歷歷在目。



首先“羊不姜”講的是農村過年在燉羊肉的時候不會放薑片。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眾所周知羊肉天生具有滋陰補陽、驅寒的功效,而在冬天裡吃羊肉這種效果會更加的明顯。恰恰生薑在冬季裡也具有很好的驅寒保暖的效果。所以說如果羊肉和薑片在一起燉由於驅寒效果太強,因此對於那些體質比較差的人來說可能會出現上火、心煩意亂、坐立不安等一系列現象。


所謂的“牛不韭”也就是說農村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做各種各樣的菜種類繁多,但是千萬要記住牛肉與韭菜是不可以在一起混吃的。那是因為冬季裡吃牛肉具有補氣、理氣、壯陽的功效,而韭菜也具有很強的壯陽功效。所以兩者在一起混吃非常容易上火,老年人吃多了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是感覺精神頭很大,無法很快的入睡,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得不償失了。


職業農民小強的故事


農村俗語“羊不姜,牛不韭”說實話之前我還真沒聽說過,不知是哪裡的民間俗語,估計那裡的人吃羊肉不放姜,吃牛肉不放韭菜,不管是哪裡的說法吧,咱們一起來看看有沒有道理。

“羊不姜”,意思肯定就是做羊肉不好放姜,這個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產生誤導。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國中醫藥膳裡有一道很有名的補氣養顏的湯,叫當歸生薑羊肉湯。當然就是羊肉湯里加入生薑和當歸來補氣驅寒,如果說“羊不姜”,那麼有怎麼會有這樣一道名湯呢?其實羊肉是溫補之物,而生薑也有驅寒保暖的功效,二者放在一起對女性來說是一道溫補的好菜,很適合秋冬季節喝,但是對於男性來說或者體內火氣較旺的人來說,就不太適合在羊肉里加生薑了,會補到你流鼻血,故曰“羊不姜”



“牛不韭”就是說牛肉裡不要加韭菜。不知別的地方是怎麼做牛肉,我好像是從來沒吃過韭菜炒牛肉,沒有探究過到底為什麼不能炒韭菜,總之沒有這波操作,而且不光牛肉,羊肉、驢肉都很少聽說有放韭菜的,農村老人說“不喜”,不過至於到底怎麼不喜,我也不知道,也不能亂說,畢竟我也沒有吃過韭菜牛肉,加在一起吃有什麼危害就不得而知了。


農村還有很多關於膳食的俗語,到底有沒有道理,待我們一一探究,如果大家實在想看看韭菜和牛肉能不能一起吃,可以做一道燉牛肉,再來一盤炒韭菜,哈哈。


小十六123


小編問的意思我不知道,我說說一下我的個人看法,不妥之處,望眾君包涵!“羊不姜”是諧音,姜jiang 的方言是生,不姜就是不生,羊不姜就是羊不生小羊羔。牛不韭,韭jiu的意思懷,不韭是懷不上,牛不韭是牛沒懷孕,也是生不出小牛犢的意思。是農村俚語中的髒話。


支援西北的河南知青


中醫一藥湯.名叫生薑羊肉湯.用於產後補身子.我們吃牛肉時.要放香菜.韮菜.蒜.蔥.生薑`味道才好


老神仙174724235


農村老人常說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隨著冬季的到來,人們又開始大補起來,各種牛羊狗肉紛紛都搞起來,因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適合補身體的時候。很多農村地區,一到冬季,開始大範圍的宰殺牛、羊、狗,因為只有在冬季這麼寒冷的季節,才適合吃這些溫補的食材,不至於是身體上火。

那麼農村老人常說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

羊肉和牛肉這兩種食材,其實很多地方一年四季都會吃的,不過是一些北方地區,因為他們有吃牛羊肉的習慣,而且不怎麼吃豬肉。但是在內地尤其是南方地區,像牛羊肉這種溫補的食材,並不適合在一年四季都吃。畢竟南方的天氣比較熱,再吃溫性食物,更容易上火。

羊不姜

這句話意思就是吃羊肉的時候不要放姜,其實說實話,也不知道這是哪裡的說法,雖然姜確實是熱性的食材,但是也是很多菜裡面必須放的調味料。不僅是羊肉,煮牛肉的時候同樣也離不開姜。尤其是像羊肉這種羶味比較重的肉類,如果不放一點姜進去,羶味會很重,很多人都吃不習慣。

所以雖然按道理來說,放姜會提高上火的幾率,但是其實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還是會放姜的。因此羊不姜個人覺得沒有什麼道理。

牛不韭

很明顯,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在吃牛肉的時候不和韭菜一起,其實還是一個意思,就是韭菜大補的熱性食材,牛肉也一樣,兩者一起會加重身體上火的幾率。其實生活中牛肉和韭菜同時食用是非常常見的,有些地方還有韭菜牛肉餃子呢?這完全要看當地人的飲食習慣。

就像廣東人很多不吃辣,動不動就是吃辣椒會上火。那作為一個無辣不歡的人,如果沒有辣椒,根本就吃不下飯。所以這些規矩其實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不適合所有人。


少三番


農村老人常說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飲食習慣嗎?還是口味有出入?這個羊不姜牛不韭到底是指營養還是別的什麼,我們今天好好分析分析它。

在農村,養生雖然不是強調的很厲害,但對身體有傷害的食物,一直是很被重視的,所以也就有了很多關於飲食方面的老話。


羊不姜,大家是知道羊肉的,冬天吃羊肉對人體十分有益,屬於溫補食物,羊肉有溫補脾胃、肝腎,有保護胃粘膜,補肝明目,補血溫經等作用,是體虛者的天然補品。

也就是說羊肉屬於溫補食物,再看看大姜,大姜有發汗解表、溫經通脈、助陽通水的作用,也是溫補品。

如果羊肉和姜一起做了吃,對宮寒女人來說那是再好不過的食物,但對於陽氣重重的男人來說,那就補過了,陽氣過大容易生火,火大則傷肺腑。

所謂的羊不姜純粹是針對陽剛之氣的男人來說的,女人陽虛陰重,恰好需要羊肉和姜搭配做出來的食物。看來過去老人這話是有針對性的,也表明了那些年老人們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

牛不韭,牛肉是大部分人喜歡吃的肉類,它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具有補鐵補血,抗衰老等作用,牛肉中含有的鎂則可提高胰島素合成代謝的效率,有助於糖尿病的治療。

牛肉甘溫補氣助火,是而韭菜是農村裡的發物菜品之一,是大溫大辛物,兩者一起做的話,屬於互助滋熱生火,韭菜具有溫中助陽的作用,牛肉具有益氣壯陽的功效,二者同吃易使人虛火上升。



吃羊肉放姜不放姜可因人而異,女人喜這一口,有利於祛除體內寒氣,男人最好不要食用,免得肝火太旺,而牛肉最好不要同韭菜一起吃,免得虛火上升引發疾病。


悠然見東山


農村老人常說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牛羊肉是我們主要的食用肉類之一,不但味道鮮香,而且營養豐富,在很多時候如果誰身體不好,會經常聽到去買點牛肉或者羊肉補一補,但決計是不會讓買豬肉去補一補的,其實還真的很有道理存在,牛羊肉確實能夠起到補益的作用,而豬肉則不能。



牛羊肉性溫,能夠起到滋養功效,而豬肉則為陰寒之物,自然是起不到“補”的作用的,尤其是在冬天大雪紛飛的寒冷夜晚,喝上一碗滾燙滾燙的羊湯,添加紅彤彤的辣椒,放上碧綠的香菜蔥花,一口氣喝上幾口,鼻翼上就會冒出汗珠,一碗羊湯下腹,渾身熱氣騰騰,一點也感覺不到了寒冷,羊肉性溫熱,也是被譽為一種發物,而生薑也是一種辛辣刺激的食物,也是具有一定的溫熱性,如果羊肉在搭配上很多的生薑,食用之後容易出現上火的現象,所以也被稱之為“羊不姜”。



“牛不韭”這兩種食材更是難以搭配,韭菜具有一定的補腎壯陽作用,也是屬於溫熱性食物,而牛肉也是相同的作用,兩者搭配食用,很容易造成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或者咽喉腫痛等現象,其實還有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種食材搭配,味道口感是很不好聞的,對於講究味道的吃貨們,這樣的烹飪方式是很失敗的,韭菜可以和雞蛋,豬肉,混搭,但和牛肉真的不能聯姻,所以老話裡面也就有了“牛不韭”。


對於農村很多的老話俗語,其實還真的不單單是順口溜,大多都是一些經驗的累計,很簡單的幾句話就能將很多事情講清楚,對於這句老話俗語,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