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爾沁“神醫”李即升

【聚焦學習】

沙爾沁“神醫”李即升

沙爾沁“神醫”李即升

沙爾沁“神醫”李即升
沙爾沁“神醫”李即升

李即升

(1860年-1923年)

沙爾沁“神醫”李即升

東漢華佗被後世尊為醫聖,唐朝的孫思邈被唐太宗封為藥王神醫。清末民初,在陰山角下的沙爾沁也有一被當地老百姓稱之為神醫的李即升,人稱小李先生。因他醫術高明,“喜交貧賤而傲富貴,視勢豪夷然不屑”,《綏遠通志稿》還專門為他立了傳。

李即升原籍山西定襄人,約咸豐十年(1860年)生於沙爾沁(今包頭市東河區沙爾沁鎮)。沙爾沁位於大青山五當河入黃河口處,土地肥沃,又是通往大青山腹裡的要道口,因此早在明朝時就已被稱為板升地,還沒有“西包頭”(博託、包頭)這個地名時就已有了沙爾沁的地名。小李先生的父親是讀書人,從小教他讀書識字。他少年早慧,性情灑脫,後專攻醫書,成為民間醫生。

小李先生繼承了中醫“望、聞、問、切”診斷疾病的方法,尤其善於觀察形色。一次他從達拉特旗出診回沙爾沁,路遇沙爾沁一當行經理郭某,小李先生將其拉到道旁註目審視,然後問郭某“你病了嗎?”郭某不解,忙答:“我好好的哪有病。”小李先生回村後立即找郭某的兒子讓其安排後事,準備棺木。郭某兒子不信,不以為然。果然不出幾日,郭某疾病歸天。小李先生尤精婦科,鄰村有一老嫗久病求醫無效,病在垂危,兒子用轎將其母抬至沙爾沁,小李先生診後一藥而蘇,再藥即愈。

李即升精研醫學,懸壺濟世淡泊名志,“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貧寒之人求藥問病往往無償相與,所以包頭、薩拉齊一帶求診者接踵而至。每日患者早早等在庭前,開診後病者依次而入。小李先生記憶超人,診後先不開方,患者先到院內等候,等所有患者診斷完才提筆寫方,數十年未嘗有錯,人皆奇之。

1913年,沙皇俄國扶植外蒙古勢力,派出武裝到內蒙古各旗騷擾,外蒙古軍直抵包頭昆都侖山口,袁世凱急電山西省都督閻錫山派軍來包頭堵截。閻錫山速派山西辛亥革命元老晉軍第一師師長孔庚率軍來包。孔庚來包頭後不久,由於鞍馬勞頓身患瘡痍。孔庚遍請包頭鎮名醫皆束手無策,邪氣襲內,茶飯不進。急派差弁至沙爾沁請小李先生。小李先生不阿諛權貴,言明要邀我,須以轎往還。孔庚無奈只好派轎將小李先生接至包頭住地(今東河區四十中學校址)。小李先生見孔庚患處後說:“此病易治,數日即可平復”。

次日,小李先生給孔庚服藥一付,然後讓其騎在馬上。孔庚數日臥床疲意不堪哪肯上馬,小李先生讓差弁強扶上馬,然後猛擊一鞭,馬疾馳而去,往返30裡。孔庚汗透衣杉,氣喘籲呼,把他扶在床上已昏睡過去,等孔庚醒來全身痛楚已消失。孔庚感謝不盡,特送一“扁鵲復生”匾額,以轎鼓樂送小李先生返鄉。

小李先生終年63歲,對其一生中有無傳子授業,有無採用本地山野草藥,有無著書立說,《綏遠通志稿》均無記載。筆者拋磚引玉,有望蒐集到更多沙爾沁“神醫”李即升的史料,以使包頭史上這一璀璨之星光照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