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王朝為什麼大多都只有200多年的壽命?

孤獨王子青蛙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富不過三代”,其實中國古代王朝的興衰道理也是一樣的。古代的王朝最大的特點就是家天下!王朝的最高權力是通過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傳承的。另外,各個朝代的開國皇帝為了保證自己的子孫能夠繼承皇權,於是設計出了一套以皇帝為權力核心的權利制度體系。所以王朝的興衰與皇帝的賢明與否密切相關。

很多人都認為中國古代王朝的興衰週期,其實是因為每一個朝代在建立過程中,戰爭會消耗大量的人口,使得王朝初期地多人少。為了恢復生產,於是前幾代的帝王,都會勵精圖治。使得人口逐漸恢復到前朝的鼎盛時期,經濟開始重新繁榮起來。後來因為土地兼併嚴重,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以致流離失所。

最後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起義,最終推翻了舊的王朝,然後建立新的王朝,開始下一個輪迴。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王朝的興衰輪迴並不是由人地矛盾所決定的。決定王朝興衰週期的,其實就是封建制度本身。封建專制制度下的皇權及其傳承模式和結果,其實和民間的富豪財富傳承方式以及結果沒什麼兩樣。

都是前幾代努力的打天下,為後代掙得一個豐厚的家業。後代繼承了家業以後就守著祖宗的家業過日子,如果後代子孫爭氣那麼這個家業就可以守住,或者更甚者能夠壯大家業。如果後代子孫不爭氣,家業就會逐漸的衰敗,直到最後被敗光。

與民間富豪財富傳承不同的是,王朝的統治者,所留下的家業是一個國家。這個家業更大,也更難以掌控。至於人們所認為的人口與土地的矛盾,他確實是影響王朝更替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卻不是決定性因素,我們先來說一下人口問題,雖然經過前幾代統治者的勵精圖治,人口逐漸恢復並快速增長。


但是其實每個朝代並不是因為人口,已經增長到了國家無法承受的地步才出問題的。在人口達到國家無法承受的地步之前,就出了問題。至於土地兼併問題,那就更不是問題了,地主們兼併了大量的土地,但是他們也需要僱傭農民去耕種。只不過土地的所有權發生了改變,失去土地的農民依然可以租種土地,雖然這會讓生活變得更艱難,但也不至於活不下去。

真正讓國家走向滅亡的,其實是封建專制制度下的權力本身。因為皇帝是權力的核心,後來繼任的皇帝如果能力不夠,無法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就會使得這些矛盾逐漸積累,日益擴大,最終達到積重難返的地步。明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面對積重難返的大明,即使他再努力也無濟於事,最終無法改變滅亡的命運。


江哥眼中的世界


美國人每4年,最長8年更替一次政權……這種更替是文斗的結果;中國過去的統治者一般200多年更替一次政權,那種更替是武鬥的結果。中國過去的統治者自己明明都不行了,還賴著不下臺,所以武鬥是必然的……


冷靜先


直接的說:一個新朝代剛建立,百廢待興,地方很窮,油水很少,這個時候的官員上進心是最大的,大多數都公正廉明,一心一意做本職工作。隨著時間發展一切興旺了,有油水了,當官的就開始慢慢的開始貪了,這樣幾代以後貪的越來越多,導致冤案重重,怨聲載道。軍事上,當兵的大部分都感覺安逸了,沒什麼威脅了,戰鬥力下降,也欺壓百姓。這種情況一出現,只需要一個契機就會造反,這個契機比如:天災、人禍(貪官制作的冤案,官兵欺壓百姓)外敵入侵,民與國家不同心,官兵戰鬥力不行,內部造反,外敵入境,這就是所謂的內憂外患!無論哪個朝代都必亡!(也許不全面,參考其它)


東出太平洋


軍人干政、篡位自立、橫徵暴斂三位一體,成為短命王朝之所以短命的原因。 短命的王朝不一定由篡位而來(如秦),但篡位而立的王朝大都短命。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只有一個王朝例外:它雖由篡位而立卻長壽;雖由武人秉政卻很仁慈,這個王朝就是宋朝。 在諸多短命王朝中,以秦朝、隋朝、中華民國三個時代最富戲劇性也最耐人尋味。 這三個時代共同的特徵是:都十分強大;多具有制度性創新。 秦朝同一了六國,結束了戰國以來中國分崩離析的局面,創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郡縣制封建國家。使帝制綿延兩千多年。 隋朝結束了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了強大的封建國家,創立了科舉取士制度。這一制度後來延續了一千多年。 中華民國推翻了封建帝制,結束了清朝的統治,創立了“共和”制度,並...


逗秋雨


中國的國情決定的。一個王朝新興,必定百廢待興,新王朝前幾任皇帝危機感強,往往勵精圖治,經過30-50年的發展(中國的國情一般30-50年都會達到繁榮昌盛),國家繁榮昌盛,實力大增,此時進入穩定期,大約50-80年的光景。此後的皇帝出身深宮,五穀不分,四體不勤,被宮女和宦官養大,沒有管理國家的能力和水平,往往大權旁落,出現外戚和宦官干政的路面,這個期限大約也是50年上下,這個時期是一個王朝的衰落時期。再往後,農民起義、國家內部分裂(地方權力大於中央權力),這個時期也就是20-30年的光景。總體算下來,一個王朝經歷了初創——發展——繁榮——衰落——覆亡五個時期,大約也就200年上下。


老李聊水


我來簡單的說一下我的思考吧。題主問的是為什麼王朝壽命在兩百多年,而不是更長久一些,很多回答著眼點在為什麼會崩潰上。這就好比問你人的壽命為什麼不過百年,而你缺回答人大多死於心臟病一樣,驢唇不對馬嘴。

封建王朝的更替,是由其內在原因的。在一個朝代剛剛建立的時候,社會不是不存在矛盾,而是對立的各個利益群體通過競爭選出了最適宜的那個群體,並執掌了政權。這種競爭是殘酷的淘汰制,剩下的反對派幾乎全部消亡,其政權的權威性和威信度是極高的。打出來的天下,誰敢挑戰?

然而一旦執掌了政權以後,掌權內部的群體必將發生分化。這是利益所致,人的天性在於逐利。利益怎麼分配,都不會是讓人服氣的。有第一代統治者壓制著,暫時還沒有人敢於挑戰,矛盾只是處於暗流湧動。然而人的壽命有限,在面臨當權者更替的時候,各種第二代第三代以致第四代有資格的競爭者,必定會有一個劇烈的撕逼過程。當然也有順利接班的,然而過度到第五代六代,能順利傳遞政權不出岔子的,幾乎沒有。

慘烈的撕逼,必然伴隨著大量的流血鬥爭。這就好比在玩一個飢餓遊戲一樣,只有一個能生存下來的。這就很殘酷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們會選擇比較聰明的博弈妥協。你讓我當皇帝,我讓你當鐵帽子王。這樣各種各樣的勢力又開始野蠻生長。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幾乎每一個長命一點的王朝,在中期都會有一個改革。不改革不行,因為到了那個時候,各種潛規則,各種利益群體,已經把國家的凝聚力破壞殆盡。這個時候,往往是危機四伏的時候。如果繼續放任,朝廷失去了對政權的控制力,繼而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挑戰者出來,這又是新一輪的政權更替了。改革呢,也是一個危險的過程,成功了,就能再繼續續命,不成功就內亂。

這個改革,在王朝的五十年到一百五十年都會有。初期的改革還是難度係數不算大的。然而為什麼改革不能一直持續下去呢?能不能一有危機就及時改革,改變利益分配格局?不能!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第一,每次改革,都會有弊端。就好比你生病了打針吃藥,但是針藥的毒性會留在你的體內。然而致命的是,這個弊端是很難降解分化的。你動了某個階層的利益,他們會持續的記著。然而得到好處的群體,只是會覺得理所當然。這導致每次改革,朝廷的收益為負。第二,被改革的群體會越來越聰明,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使改革流於形式,改革的邊際效益遞減,改革的邊際期望是遞增的。第三,不是每個統治者都會是英明神武的,延綿了二百年的朝代,從概率上來講,出一兩個昏君幾乎是必然的。然而矛盾時刻不會停息,這就會導致朝廷健康越來越差。在第三百年的時候,隨便一個危機,都將會是倒下的第一個多米諾骨牌。

那為什麼夏商周能持續那麼久呢?第一,他們當時是鬆散的部落,再加上上古時期,節奏緩慢,一般而言社會矛盾不會富集的那麼快那麼劇烈。第二人口稀少,推動有效變革的力量不足。其實從歷史上來說,夏朝的后羿亂夏,商朝的盤庚遷都,周朝的國人暴動,也大都是遵循這個規律的。只是,他們幸運的在慢節奏,鬆垮的政權模式下,拖的更久一點而已。


lewandowski


第一種可稱作“制度崩潰”,就是體制內的人叛亂或者相互衝突導致國家滅亡。比如西漢的漢元帝聲色犬馬,整個統治系統失能,最後被王家篡權。分到這個類別的有,秦、西漢、東漢、西晉、東晉、隋、唐。

第二種可稱作“壽終正寢”,王朝延續到一定時期,民亂四起,軍隊四處奔襲。雖然國家制度本身沒有致命缺陷,最後卻因為長期鎮壓而耗盡軍力,國家覆亡。與制度崩潰相比,壽終正寢模式的主要作亂者是體制外的人員。明朝基本就是這種模式(如果不是民亂四起消耗了明朝的國力和軍隊,滿清也沒什麼希望)。

第三種可稱作“外敵入侵”,時運不濟,被人滅掉了。這基本就是南宋和北宋。

所以,其實可以看出來,中國主要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壓倒性多數的,是制度本身的崩潰。體制內人員站出來謀權篡位,或者由於體制人員的武力衝突而導致國力衰微,最終滅亡。

階級衝突太嚴重,生產關係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每一次的王朝更替只能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百年以後日益不斷激化的階級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再加上統治者通有的腐化昏庸總在國家的矛盾上灑上一把鹽,導致農民起義大規模的爆發。

結語:權利這種東西人人想要,拿著天天都是提心吊膽生怕明天就拱手相讓。


生活那些趣事兒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基本上都是專制制度,專制制度有個最大的缺陷是拒絕權力的監督,沒有權力的監督,就沒有糾錯機制。

糾錯機制可以看成是人生了病,要吃藥,要動手術。人生病不治療,病情發展下去,就會危及生命。

沒有糾錯機制,這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當問題和矛盾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王朝必然走向滅亡,這是客觀的規律,這也就是皇朝專制過不了300年的原因,因為對於專制統治階層,他們是拒絕對權力監督的。

民主制度就不一樣了,民主制度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有監督機制,有糾錯機制,不斷的糾錯改良,這樣就可以制度長期正常運行。


用戶56529715913


有人說,這是制度問題,所謂的西方代議制度總是被人神話。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適合國情的制度。西方代議制能解決王國嗎?那麼為什麼威尼斯共和國不能統一意大利?承擔意大利統一的歷史使命的恰恰是都靈王國!這難道不是一種諷刺嗎?所以我覺得,在相應的經濟文化大環境之下,就會產生與之相匹配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都不是最好的,都只是權宜之計,但是都能讓情況變得更好,包括君主專制制度!

因此,針對這個問題,我得看法是——經濟問題。

中國古代自夏朝以來,朝代更迭頻繁,除去宋朝和西晉在自身問題爆發之前就被少數民族幹掉了,其他的朝代大多亡於自我分崩離析。這彷彿是一個怪圈,沒有誰能逃脫。我認為這個根本問題出在中國封建經濟的侷限性和自我束縛。

中國地處東亞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中國經濟註定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在養育了中華民族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們災難,歷朝歷代黃河的治理都是國家舉足輕重的大事。從氣候上看,我國大部分是溫帶或亞熱帶季風氣候,這樣的氣候遠遠算不上風調雨順。到清朝滅亡為止,從中國官方可查的自然災害情況來看,中國平均每年自然災害達1.4次之多。從規模上看,三年往往大旱,五年往往又有大洪水。這直接影響了王朝的興亡更迭。比如明朝,這位倒黴蛋趕上了人類歷史上最近的一次小冰期,北方連年乾旱,終於釀成了農民大起義。同時,在中國整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始終面臨著北方遊牧帝國的軍事壓力,中原王朝必須時時刻刻不停地奔跑才不至於亡國滅種。兵法裡有句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漢武帝進攻匈奴,動用步卒50萬運送糧草,而真正運到前線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正是在這種惡劣的自然和軍事環境下,中國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強權中央大政府。唯有如此,中國才能有效的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發展水利,抵抗自然災害;唯有如此,中國才能打敗野蠻的侵略者,人民才能安居樂業!所以不要一味的否定中國的專制制度,在中國的客觀歷史條件下,大政府才是中國人最好的選擇!

然而事物的利弊永遠是一分為二的,中央集權恰恰成為中國古代王朝不出三百年的最大原因。因為中國的經濟以農業為基礎,所以一個王朝的強盛與否,並不取決於其對外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領土的多寡,而是取決於這個王朝中央政府的集權程度!多麼的諷刺?而中央集權的強弱,取決於中央政府真正控制的“編戶齊民”數量的多寡。如果離開了這個大前提,中央政府就會積貧積弱。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對外戰爭無法組織起足夠的人力物力,對內就無法應付連年不斷的自然災害。長久以往,中央威權受到損害,法令不行,滅亡也就順理成章了。

瞭解到中國製度的根本,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制度為什麼總是要在幾百年內走一個輪迴。前面提到,中央的強大在於對農民的控制。那對於農民自身來說,首先農民需要溫飽,起碼要能活下去,否則農民會變成流民,反過來破壞中央的威權和社會的穩定。為了維持中央的法令,鎮壓流民的反抗,中央就要調動人力物力加以剿滅,從而更多的農民加重負擔,農民進一步破產,再變成流賊,於是中央再鎮壓。這樣週而復始,匪越剿越多,王朝大廈就此崩塌。

古代社會以農為首,且人身控制嚴重。農民失去了土地,轉業的機會不大,很快就會出現溫飽問題。為此農民就要人身依附於當地土豪,以換取生存的權利。這是中央失去對農民直接控制的開端。當地方土地兼併到一定程度,已是尾大不掉,中央法令不行,中央難以調動足夠人力物力,於是對外難以抗擊侵略;對內難以穩定局面,原來統治走向分崩離析,強大的地方取代中央,開始新一輪的輪迴。

所以,在每個新王朝出現的時候,往往先均田,讓農民有土地;然後定下較低的賦稅,讓農民休養生息,於是國力迅速增強,在開國50年後達到一個頂峰。而維持一箇中央集權政府,需要大量的官僚,在帝國初期,政府機構精簡,經歷大動亂,地方勢力薄弱,然而隨著國力的上升,能夠豢養的官員數增多,官僚機構隨即龐大。而此時土地開始走向集中,原有的土地被再次分配,在穩定的社會發展情況下,從經濟角度講,社會化的大生產必然取代分散的經濟模式。

於是農民失去土地,變成農奴,人身開始依附地方豪強。承擔中央政府賦稅主體的農民開始被地方勢力控制,這樣地方就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威權。農民要麼只向地方豪強繳稅以獲得生存,要麼同時供養中央和地方豪強而失去溫飽。如果中央本來控制力不強,農民容易選擇前者,中央機構逐漸失靈,為了收到足夠的賦稅中央加壓,迫使更多的農民投向地方,中央更加衰落,國家走向分裂;國家控制很強,農民不得不同時向雙方繳稅,農民不堪重負,變成流民,生產力被破壞,就會重複剿匪的惡性循環,在無限的消耗之下,帝國最終油燈枯盡。所以,豪強就是國家的癌細胞!

所以,中國古代王朝壽命只有200多年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農業經濟體制。


如果喜歡,請關注下吧~


司馬武侯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如果不內亂,外敵是絕對攻不破的,戰略縱深又大,開國元勳總是兢兢業業,居安思危,到了幾代幾十代之後,早忘了創業之堅,早忘了外面世界虎視眈眈的威脅,制度腐敗落後,強敵四起,無力守疆,官吏貪汙腐敗買官賣官,拉幫結派,搞分裂搞山頭,百姓哀鴻遍野,一旦有戰事,養尊處優的太子黨們捲起金銀細軟望風而逃,誰願意給他賣命?百姓揭竿而起,外敵長驅直入,軍閥各自為戰,甚至互相拆臺,建立新的政權,如此往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