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師為何為自己的茶室、書房命名?

解強強


看到這問題,我頓時想到一個人——乾隆,當年的他不僅是蓋章狂魔,凡看過的名畫都要蓋戳,比如這樣的:

同時,還特別喜歡寫詩,一生中寫了上萬首詩,比如這樣的:

但令各位不知道的是,他還特別喜歡“取名字”,比如給自己的書房,自己的臥室,自己的茶室,下面,小君就給大家挑選幾款他取得名兒,各位看看風不風雅。

“如果,我是水裡的海藻”

在故宮的御花園裡有這樣一個小的書屋(如下圖)

它的名字叫“摛藻堂”,第一個字“摛”,音同“吃”,這裡曾是乾隆皇帝在御花園讀書的地方,建的很雅緻。

而摛藻兩個字,摛,即擴展、散步、傳揚、弘揚、傳播之意。這裡的“藻”並非大家想的水裡的海草,而是文采,文辭之意,比如我們常說的辭藻。

所以摛藻堂,大意就是弘揚文華之意,也意指這裡肯定和書有關。

乾隆當年集全國人力、物力來修《四庫全書》,而他怕自己生前看不到這書出來,於是乎他命人先將書中的精華挑選出,編輯成《四庫全書薈要》珍藏於此,而他自己也經常來這裡查閱、翻看。

“三希堂”

故宮裡乾隆最常待的書房莫過於此——三希堂!

在這間不足10平米的小房間裡,乾隆閱讀、思考、吟詩、賞畫,而在整個堂中,“三希”兩個字最為顯眼。

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

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這是取自“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這句話,即士人希望

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

第二種說法認為,希通“稀”,有稀世珍寶的含義,因為這裡曾在乾隆年間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這三幅作品乾隆那是相當喜歡,時不時拿出來把玩欣賞。

除了這些,乾隆還在自己的秘密花園——寧壽宮花園中點綴起了清新雅緻的小館,它們有的用作臥室、有的用作茶室、有的用作書房,共功能不同,但無一例外的,名字都超好聽,比如:

古華軒、禊賞亭、旭輝亭、遂初堂、萃賞樓、延趣樓、符望閣、竹香館、倦勤齋、三友軒等等。


宮殿君


沒那麼刻意,闊綽點的書房,叫個樓,堂啊啥的。比如乾隆的三稀堂,有三件傳世名帖,所以叫三稀堂。再有用建築物命名的,某房,某草房,某廬,某屋,某館,某舍,某亭等。比如魯迅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梁實秋父親覺得梁實秋讀書不努力給他刻一枚印,飽蠹樓,意味梁讀書不努力,書都喂蛀蟲了。

叫齋的比較多,不論貧富,一席之地就了以稱作齋。比如聊齋,五栁先生專門接待客人與客人閒聊獲得素材之所。最小的齋當屬北京包袱齋,現在人很難理解包袱,那會物資匱乏,少有現在的箱包,就用一塊布包裹瓷器文玩古董,在集市上展開來售賣就是包袱齋了。

本人的大癮齋,是為了寫字過癮這麼取的。








大癮齋


有根據自己的名氣來取。 有所在地來取名字的,還有住的地方,附近有什麼東西來取名。


韋德310


梁啟超的“飲冰室”,取意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呆梨有個小法老


其實取什麼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書房購藏了哪些書。


五彩呈祥946


蘇軾的陋室銘,準備的表達了自己對於自己書房的看法,和自己想象中自己書房的樣子。


依舊的歷史


最有名的:菊香書屋。知道在哪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