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宋蒙戰爭中的名將孟珙與劉整?

飄逸的歷史


孟拱和劉整都是對宋蒙戰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戰將,尤其是前者,可謂南宋軍事史上罕見的常勝將軍。

孟拱初顯才華,是在金朝末年擊敗南下擄掠的武仙大軍時,遠少於敵軍的孟拱,沒有按照慣有思維,固守待援,反倒是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主動出擊,利用各種方式打擊數量龐大、但士氣低落的武仙大軍,在孟拱指揮下,部將劉全、雷去危、劉整、丁順等,多路襲擊,奮勇爭先,武仙、移剌瑗等金軍大敗而逃,宋軍跟蹤追擊之下,收復了申州、淅川、金州等地,接受投誠兵將達數萬人,可謂大捷。之後,孟拱率軍兩萬,參與了圍攻金國都城蔡州的戰役,贏得了蒙古軍統帥塔察兒及張柔等的尊敬和欽佩。

公元1235年,大蒙古國開始發動對南宋王朝的全面戰爭,駐防黃州一帶的孟拱所部,自然成為了以荊襄地區為中心的中部戰場的主力,在關鍵的江陵之戰中,孟拱虛實結合,在迷惑住老朋友塔察兒的同時,突擊蒙軍水寨,大掠其船隻和淄重,迫使木華黎的孫子塔思國王的大軍北撤。公元1237年,蒙軍以別勒古臺之子口溫不花為統帥、塔思國王軍和萬戶張柔所部協助,捲土重來,連破光州、信陽、隨州、復州等多處城池,目標直取長江邊的黃州。此時,孟拱已自鄂州馳援黃州,這次,孟拱採取了固守之策,親自端坐城樓,斬臨陣畏縮者四十九人,雙方苦戰過月,傷亡都很慘重,尤其蒙古軍負傷者幾近半數,口溫不花只得悻悻而退,整個荊襄戰場轉危為安,之後根據孟拱的要求,宋軍輕易收復了被蒙古軍遺棄的殘破城池——襄陽,並重新加固城防、配以重兵,將整個防線推至襄陽——樊城一線,大大加強了整個京湖戰區宋軍的防禦配置。

公元1239年,鑑於京湖及淮東戰場上的僵持,蒙古軍大將塔海、禿雪重新大舉進攻四川,在連奪川西諸城後,直撲川東要隘——夔門。此時川中宋軍主力被困於重慶、瀘州,夔門危機只能依靠湖廣方面援助,孟拱在其兄知峽州孟璟的請求下,率師西上,在歸州、巴東一帶構築防線,先鋒劉義所部更在清平村擊敗蒙軍汪顯世部,迫使蒙軍沿長江兩岸狼狽西退,此時蒙將塔海、按竺邇對重慶、禿雪對瀘州的進攻,也遭到宋軍守將彭大雅和劉整的反擊,無法前進一步,到了年底,幾路蒙軍全部西退北返。

第二年二月,孟拱因為赫赫戰功和威望,被南宋朝廷加封為四川宣撫使,至此,川蜀和京湖兩大戰場上的所有宋軍,都由孟拱節制,這是南宋政權建立以來武將被授予軍權最大的一次。好在,很快因窩闊臺大汗去世,以及其後蒙古高層內部的激烈內訌,在蒙宋前線的各路蒙軍均呈防禦或撤退狀態,使得孟拱一人負責如此廣大區域,而沒有出現多大問題。到了1242年,實在無法兼顧兩大戰區的繁瑣軍務,在孟拱竭力薦舉下,餘玠成為了川蜀戰區的主將,並創造性地實施了山城作戰的方法,有力地遏制住了蒙古軍的快速推進。得以專務京湖的孟拱,則大膽啟用瞭如李庭芝這樣的年輕將領,對河南蒙古軍進行了主動性的攻擊,使得大批降附於蒙古的原宋、金兵將紛紛來歸,正當局面漸漸好轉之時,朝廷上卻屢見猜忌孟拱“久掌重兵”的議論,這使得孟拱憂心忡忡、抑鬱成疾,1245年9月,這位支撐南宋半壁江山的名將,在江陵治所病逝,享年五十三歲。

至於題目中問及的另一將領劉整,以前曾經介紹過。這裡只強調一點,劉整本是金人降宋之將,因作戰勇猛,(有“賽存孝”的綽號),先後在南宋名將趙方、孟拱手下得到重用。但其人比較倨傲自負、心胸狹隘,在感覺到與自己有矛盾的俞興,有被主帥呂文德重用、對己不利時,悍然於1261年以蒙古軍久攻不克的瀘州,降與川西蒙古軍,但又因與當時川西蒙古軍都元帥紐璘不和,遂奏明忽必烈汗,調離川蜀,訓練水軍,並獻計重點攻打襄陽。可以說,劉整降元是壓垮南宋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無論他的獻計,還是自身後來在淮東戰場上的表現,都為蒙元軍隊的南征立下了大功,反過來,則是對宋朝軍民犯下了滔天大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