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導致李煜被毒死的原因是什麼?

咱是好人


李煜是南唐最後一位國君,人稱李後主。我們這位李後主精書法、繪畫,還通音律,在詩文上都有一定的造詣,其中以詞的成就最高。

《虞美人》、《浪淘沙》等都是他的代表,可是這位皇帝卻讓南唐的江山敗送在了自己的手裡。

也就十幾年的功夫,李煜兵敗降宋,做了宋朝的俘虜,南唐亡了。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把李煜虜了過來,並賜了給他一個諷刺的封號“違命侯”。雖然趙匡胤一直在政治上諷刺李煜,但是並沒有要他的性命。

認為他不過是寫幾句詞,失意呻吟而已,趙匡胤也就由著李煜而去。好吃好喝地對待著他,李煜倒也沒有性命之憂。

但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當上皇帝后,他加重了對李煜的欺凌,並且還多次凌辱他的妻子小周後。

這給李煜的心裡也是造成了無比的痛苦。

其實作為亡國的君主,李煜知道自己活不長,那一天早晚都會來到的。最後,李煜在七夕那天,被毒死了。

那導致李煜被毒死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李煜寫的《虞美人》是他被毒死的最直接的原因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不加掩飾地流露出李煜對故國的思念。春花秋月是很美好的事物,但是身為階下囚的李煜此時心很煩燥。

他在小樓中,遙望著遠方月光下他的故土,不禁故國之思,悽楚之情全都湧上了心頭。

明朗的月空,李煜愁緒上來,往昔他為君時的美好生活,全都化為了泡影。

如今他是階下囚,只能苟延殘喘。他的故國江山如今怎麼樣了呢?宮殿應該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了。

想到這,他的悲恨之感就上來了。所以他不敢思念他的故國,一想起就感覺心像被撕裂了一樣,好痛好痛。

最後他只能把自己的滿腔幽憤發洩出來,也就是今天我們知道的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愁緒綿延的,讓聽者都為之動容。

這首詞寫完後,小周後讀了也無不悲哀,把它譜唱出來。宮人們也都相互傳唱著,訴說起懷鄉的悲哀之情。這一幕,被監視著李煜的人看到並傳報給了趙光義。

趙光義知道後大怒,知道李煜會懷念故土,但是沒有見過他這麼明目張膽地寫詞來懷念。

既然李煜這麼思念故國,那就成全他好了,一杯毒酒賜了下去,李煜就這樣死在了大宋的國土上。

二、趙光義嫉妒李煜的文才也是李煜被毒死的原因

趙光義其實也比較重文,他大力發展書院建設,使北宋達到了中國文化發展的巔峰。他還彙集眾臣修編了非常有名的《太平廣記》等。

趙光義本身呢也喜歡詩賦和書法,他還開創昇平詩歌。

他開創的詩歌並且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了非常積極的響應,也成為了宋朝詩歌的一個特徵。

但是他的詩賦水平與李煜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作為一個帝王,他怎麼能忍受別人的詩賦水平比他高呢,況且這個人還是他最瞧不起的亡國之君。

趙光義非常喜歡李煜的妻子小周後,總是欺凌她。

每次欺凌後,還總是愛問小周後,他和李煜誰的詩賦水平高。

當然他是想在小周後的面前威風威風,他想讓小周後知道,自己在政治方面李煜是沒得比的,而且 在詩賦方面,也是不輸李煜的。

但是小周後的回答是否定的,也許趙光義在政治上確實有一手。但是在詩賦方面,自己的夫君李煜那還是很強的,趙光義自是不會是李煜的對手。

趙光義不想在自己喜歡的女人面前丟份,所以也早就對李煜有了殺心。

三、李煜對徐鉉哭訴,觸了趙光義的逆鱗,是李煜被毒死的原因

當年還做為南唐君主的李煜,在奸臣徐鉉在誘騙下,每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在國家日益衰敗之下,他玩物喪志,不思索救國的方法。

這時中書舍人潘佑上書七次,談及當時的政治形式。

並且指責一些大臣的不作為,而且還指責李煜袒護著他們,說這是亡國的先兆。

李煜聽見後當然是十分的不高興,在徐鉉的慫恿下,李煜殺了忠臣潘佑。

亡國之後,李煜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他很後悔,可是後悔也來不及了,國家終是亡在了他的手裡。

而這時,奸臣徐鉉投降了大宋,並且還獲取了一個官職。

一天,宋太宗趙光義派徐鉉去看望李煜,也是想刺激一下李煜吧。沒想到李煜見到徐鉉後大哭起來,最後嘆了一口氣說:“我後悔殺了潘佑。”

李煜很明顯地表達了當年的後悔之情,悔不該錯殺忠臣送了江山。

同時,也有復國的意願在裡面。徐鉉聽後,把見到李煜所說的都彙報給了趙光義。

你想,李煜明顯的後悔行為,怎麼能不惹惱趙光義呢。

趙光義只是希望李煜活在他的欺辱下,不允許他有非分之想。而李煜的哭訴,正是觸了他的逆鱗。

李煜的死是多方面原因的,這幾點都是趙光義想除了他的直接原因,而那首詞也算是他死的一個導火索吧。可憐李煜就這樣死在了異國,死在了他的悔恨中。

他雖然做皇帝很失敗,但是他在詩詞方面卻是個天才,成為了後來所有婉約詞人仰慕的標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宋太祖趙匡胤對李煜還是很好,因為李煜喝酒過多,趙匡胤擔心他傷身體,還斷了他的酒。


傳聞趙光義覬覦小周後的美貌,表面對李煜寬厚,趁貴婦進宮拜皇室之際,強幸小周後。並且還命畫師畫了下來。這就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熙陵幸小周後圖》。

李煜只是小聲的提醒小周後不要聲張,周後羞憤難平,並大罵李煜。還寫了一首詞: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不過這些多見於野史,正史並未記載。

而真正害死李煜的是那篇千古名詞《虞美人》。是在七夕時李煜開的宴會上做的。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趙光義聽說後特別惱火,認為他還心懷舊國。所以以祝壽為名賜了他一杯毒酒。


漁耕樵讀


李煜被俘後,一開始宋太祖並沒有殺他的心思。主要是李煜這個人太沉迷於詞作上,對於國家治理方面沒有多少稱道之處。是故在趙匡胤眼裡,幾乎是個可有可無的人物。不殺,還可以給自己帶來一個“仁慈”的美譽。甚至還封賞了一個“違命侯”的爵位給他,也可謂是衣食無憂了。

但是,人都是會變的。亡國前,李煜的詩詞幾乎全是花月之嘆,男女之歡。亡國後,由於“國破家亡”的悽慘,待遇也今非昔比了,所以寫的詞裡時不時流露出一些“家國之嘆”;而此時的宋太祖也換成了宋太宗“趙匡義”了。與哥哥趙匡胤相比,趙匡義更多疑,也更手狠。這是李煜被殺的一個前題。

李煜四十二歲生日那天,也正好是公元978年的“七夕節”。可能喝了點酒,更加有今不如昔的感慨。如是寫下了著名的《虞美人》和《浪淘沙》兩首詞,原文如下: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兩首詞也可以說的李煜的“絕命詞”,都有極其濃烈的國故情懷。比如“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可是刺果果的懷念故國啊。“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同樣也是對祖國山河的無限嚮往。作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大宋,怎麼能繼續容忍?

於是,一副牽機藥,成了李煜最後的晚餐,享年42歲。


文家四少燕無衣


直接導致李煜被毒死的詞是《虞美人》。

李煜被押往北宋京城,他住的地方是宋太祖趙匡胤親自選的,並且還翻修了。宋太祖赦免了李煜的罪行,同時還封他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宋太祖對李煜還算是比較好的。

宋太祖死後,宋太宗趙光義登基,李煜的命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宋太宗早就看上了小周後周駕敏的美貌,後來趁小周後進宮請安的機會宋太宗臨幸了小周後。這使得小周後生不如死就將怨氣都撒在了李煜身上。

後來南唐舊臣去看望李煜的時候,李煜責怪自己錯殺潘佑,宋太宗聽說之後勃然大怒認為他有迴歸故土,捲土重來的志向。978年七夕正好是李煜的生日,他舉辦了小型宴會,並讓樂工彈唱他剛填的詞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太宗聽到這首詞很生氣,以慶祝生日為由給李煜賜了御酒,酒中下了“牽機藥”,李煜喝完就被毒死了。


茻淺離


李煜肉袒出降,成了階下囚他被拘北方受盡了屈辱,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精神上和物質上都很痛苦,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拒降,便封他為"違命候"他的行動受人監視,且時刻有被奪去生命的危險,環境和身份的急劇轉變,極為深刻地影響了李𤋉的思想和性格,伎他產生了悔恨,怨痛,想掙扎而又無能為力的內心苦悶,這在他後期詞中有著充分的表現。他降宋以後,對往日的豪華生活仍不能忘情,在留戀之餘還發出人生如夢的感嘆:這種思想無疑是消極的。

李煜的詞今存三十多首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首詞在藝術上的特色以快速的調子,刻繪出詞人悲恨相續的的心裡活動。

《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這首詞敘述了作者夢中所見和夢醒以後的感受,作為一個亡國之君,李煜並沒有掩飾自己對故國的懷戀,他所思念的只是往日的豪華的帝王生活,由此他不僅對導致自己失國的所作所為抱著無窮悔恨,這種不滿情緒的表露,成了他遭到北宋統治者殺害的主要因素,趙光義覺得受到威脅用毒酒毒死了他。


秋閣一憑欄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通常認為正是這首詞,直接導致了李煜被宋太宗趙光義所殺。寫一首詞就丟了命,這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的事情,李煜算是倒黴透頂了。

李煜為什麼身下別人屋簷下,手無寸鐵,偏偏胸懷世界,明明命比紙薄,卻心比天高,要胡亂寫些沒啥用處,只會激起趙光義痛下殺手的文字呢?

原因有二:

1、說到底,是宋太祖趙匡胤給慣的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趙匡胤深知李煜的人性,遠在江南擁有一國軍力,尚不能自保,何況身為階下囚了能翻起多大的浪?因此,趙匡胤對李煜的故國傷懷詩詞並不在意。在寫絕命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之前,李煜還寫有很多類似的作品。

隨便舉個例子。曹彬攻下金陵把李煜解送開封時,李煜在順河而行的舟裡大哭著寫下一首詩: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門今冷落,廣陵臺殿已荒涼。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孤舟淚萬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間坐細思量。

如果這首詩還有些含蓄的話,再來看一首: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本是一國之主,因為國破山河碎,只能淪為臣虜,無論是離別故國、哭辭宗廟、淚別宮娥還是面對錦繡江山的“細思量”,李煜這兩首初為階下囚的作品,給任何一個人看都會讓人犯嘀咕:看來這個南唐國主怨氣挺大,要小心這傢伙再搞點事情出來。

但是人家宋太祖趙匡胤呢?不僅沒搞獻俘儀式,還給了李煜一個“侯”的稱號,該有的待遇一點沒少。然後呢?李煜開始不停販賣自己故國情懷,來看看下面這四首: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憶江南·多少恨)

多少淚,沾袖復橫頤。心事莫將和淚滴,鳳笙休向月明吹,腸斷更無疑。(憶江南·多少淚)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

看完你有何感想?難怪有人說,不向蜀漢劉禪當俘虜後“此間樂不思蜀”學習,放著好端端侯爵日子不過,非舞文弄墨專寫自己過去多牛、多厲害,不明擺著讓趙光義不痛快嗎?不殺你,殺誰?說到底,還是宋太祖趙匡胤給慣出來的壞毛病。

2、說到底,是趙光義沒有哥哥的胸懷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趙光義文韜武略差哥哥不止一檔,皇位來的也不明不白,論膽識、定力和氣度胸懷,都不足以同趙匡胤相提並論。因此看到李煜的詩詞,無法忍受這種嘰嘰歪歪。當然,也有對李煜萬一復國的擔心,畢竟留著個前朝舊主總是心腹之患。

曾有一事對此作了註解:話說李煜舊臣徐鉉歸降後,任北宋的左散騎常侍、給事中。趙光義有一天問他,沒去見李煜嗎?徐鉉答,哪裡敢不經允許就見他!趙光義說,你去吧,就說是我讓你去見的。

徐鉉就到了李煜府中,一名老兵搬來兩把椅子,相對而放。徐鉉說只留一把就行,意思是自己可以站著。隨後李煜穿紗帽道服出來,徐鉉剛要跪拜,李煜走下臺階握著他手拉著入座。徐鉉不敢接受:“今日豈有此禮?”在李煜堅持下,最後偏過椅子才坐下。

李煜先是大哭,坐下後沉默不語,忽然長吁短嘆:“悔不該當初殺了潘佑、李平。”潘佑是南唐老臣,長相很醜但極有才華。李煜繼位後他曾建議變法圖強,因反對聲太大而失敗。後來因抨擊時政觸怒李煜,被下獄後自殺,李平也因支持變法而自殺。

也許李煜只是見到舊臣有感而發,但徐鉉在趙光義盤問下有話學話後,就埋下了殺機。然後李煜在七夕夜,作詞讓南唐舊女彈奏演唱,“聲聞於外”搞成了露天演唱會,還讓趙光義聽到了,什麼“小樓昨夜又東風”、又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簡直就是挑釁。

這是大腦有病啊!怎麼辦?得治!於是趙光義派人送來了藥,不過藥非好藥,名為“牽機藥”。現在大家都叫它馬錢子,因為吃下後頭腳抽搐、佝僂蜷縮狀似牽機而得名。趙光義可不慣著你李煜又唱又歌、大發故國情懷,一殺了之。

3、說到底,是南唐舊主李煜為大周后還情債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無論是當世還是現世,很多人都知曉李煜、大周后的愛情故事,這也是李煜能得到很多人同情的緣故。不過所謂情種、情痴的李煜,也許並不是你想象中那樣的專情,在大周后病重時,他就已和小姨子——小周後暗渡陳倉了。

南唐昭惠皇后人稱大周后,“通書史,善音律,尤工琵琶”,19歲時嫁給李煜,後為皇后。盛唐琵琶名曲《霓裳羽衣》因戰亂“音律遂絕”,李煜尋得樂譜,在大周后和樂工努力下“訂正訛謬,繁手新音,清越可聽”。

這裡插播個小段:徐鉉聽到《霓裳羽衣》新曲後認為原曲“終慢,而此聲太急”。樂工曹生答,確實本為慢曲,皇后改成了快調,可能這並不吉利吧。1年後,大周后和兒子相繼病死,南唐國運也每下愈況。後世評論:“音之所起,實由人心,而蟬緩噍殺,治亂應之,豈虛言乎?”

大周后育有三子,最疼愛小兒子仲宣。大周后生病後,4歲的小仲宣“暴疾,數日卒”。大周后聞訊大哭,病情加重。李煜則“朝夕視食,藥非親嘗不進,衣不解帶者累夕”。看樣子是恩愛有加,一副模範丈夫的樣子。

最終,大周后交待完後事3天,“沐浴正衣妝,自內含玉”,死於瑤光殿的西室,時年29歲。“後主哀苦,骨立,杖立而後起”。但時人就評論,這只是在做樣子罷了,因為太后還在。也就是說,大周后死時心中應隱藏著巨大的苦楚。

什麼苦楚?《南唐近事》有一首歌謠:索得娘來忘卻家,後園桃李不生花。豬兒狗兒多死盡,養得貓兒患赤瘕。這裡的娘,指李煜後娶的小周後;豬狗死,是說臨近戌亥年。赤瘕,指眼病,貓有眼病不能捕老鼠,是說南唐人見不到丙子年了。所以,後世多認為,李煜之死也是在為大周后還一筆情債。

4、說到底,李煜和小周後都在還債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李煜、小周後在大周后病重時,就已明珠暗結,勾勾搭搭了。儘管在大周后死去不久,李煜就寫了一篇驚世長篇,哀悼愛妻,但今天讀來倍感滑稽。下面就摘秒幾句:

況我心摧,興哀有地,蒼蒼何辜,殲予伉儷,窈窕難追,不祿於世。玉潤珠融,殞然破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終往告。嗚呼哀哉……愛而不見,我心毀如。寒暑斯疚,吾寧御諸。嗚呼哀哉……事則依然,人乎何所。悄悄房櫳,孰堪其處。嗚呼哀哉……絲竹聲悄,綺羅香查。想渙乎忉怛,恍越乎惟悴,嗚呼哀哉……既取我子兮,又毀我室。鏡重輪兮何年,蘭襲香兮何日?嗚呼哀哉……龍一駕兮亡來轅,金屋千秋兮永無主,嗚呼哀哉……號亡聲兮何續,神求逝兮長乖。鳴呼哀哉……

通篇多處“嗚呼哀哉”,可見李煜有多麼悲痛。此後1年裡又多有詩作:比如下面四首:

1、又見桐花發舊枝,一樓煙雨暮悽悽。憑欄惆悵人誰會,不覺然淚眼低。層城亡復見嬌姿,佳節纏哀不自持。空有當年舊煙月,芙蓉池上哭蛾眉。

2、殷勤移植地,曲檻小欄邊。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阻風開步障,乘月溉寒泉。誰料花前後,蛾眉卻不全。此不特敘其幽思,且以興內助之艱難,而不得與之同樂。

3、失卻煙花主,東君不自知。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

4、浮生苦憔悴,壯歲失婢娟。汗手遺香漬,痕眉染黛煙。

感動了嗎?別忙著抹眼淚,來看看這首就知道李煜在大周后病重都幹了些什麼: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需要翻譯一下嗎?月朦朧花嬌豔,我要與郎今晚見。穿襪子踏香階,手裡輕輕提著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了面,依偎在你胸懷,心兒不停地顫。奴家見郎很不易啊,今晚我叫你使勁把我愛。

沒錯!李煜在和小姨子偷情!大周后病重後無法陪伴李煜,小周後則出入李煜臥榻之間。一天,小周後在帳前被大周后撞見,驚問:“妹妹怎麼在這裡?”小周後實話實說:“來了已好多天了。”大周后“惡之,返臥不復顧”。

大周后死了1年,李煜喪服未脫不能娶妻,小周後就住在內宮。次年,李煜老媽鐘太後又死,李煜服喪又1年,小周後仍無法轉正,直到開寶元年才立為皇后。大婚時徐鉉、潘佑等人又對婚禮用什麼禮樂、鐘鼓;是誰先拜禮、用什麼車服“議久不決”。

最後大婚時“民庶觀者,或登屋極,至有墜瓦而斃者”。而小周後多年無名分住在內宮,“衩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之類的詞早已流傳民間,所以大婚只是做個樣子而已。以至於在婚宴上,自韓熙載以下的群臣都引那些詩為笑談,李煜也不責怪。

李煜和小周後雙雙斃命於趙宋,不知道他們見到另一個世界的大周后,將是何等交待?


指動濟南


李煜是否被毒死,難以定論。毒死說主要來自筆記小說《默記》,既然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說法,其真實性有待確定。。

那麼李煜為什麼被趙光義毒死呢?直接原因有三:

第一,宋太宗讓南唐舊臣徐炫去探望李煜,看看他有沒有思念故國的心思。結果李煜有,表達的非常明確,徐炫回去後,把情況告訴了宋太宗,太宗龍顏大怒。

第二,當然是李煜的作品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首詞,直接抒發了對故國、對南唐的懷念,說明他依然看重權力,自然為統治者所忌憚,

第三:李煜太過高調,生日宴會那天,奏樂的聲音特別大,甚至傳入了宮裡,影響了宋太宗的休息。一問,原來是那個亡國之君李煜乾的好事。

多因一果,最後把李煜給毒死了。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北宋的勢力一直在擴大,李煜繼承皇位的時候,南唐的局勢已經很衰弱啦,南唐後主李煜當皇帝時期還把南唐發展好了一些,雖然你們看到的是南唐後主當了最後的帝王,但是知道南唐末年事情的人知道是宋太宗不講道義,邀請唐後主李煜到宋朝談國事,後來綁架了唐後主,半年之後,宋太宗最後賜毒酒毒殺唐後主!
南唐後主李煜最後做的幾首詞甚為優美,意境也非常濃厚,表達思念故鄉,重新振興的思想,心情憧憬未來的意境。正是看到了南唐後主李煜的這種思想,而他的皇后又在宋太宗面前積極獻媚,把南唐後主李煜的一些歸國重新振興南唐,欲與北宋十幾年、幾十年後再決雌雄的想法告訴了宋太宗,宋太宗剛登基,面對南唐皇后的獻媚和述說,宋太宗叫人御賜毒酒把南唐後主李煜毒死!


愛袁說中華真歷史解密


  李煜之死固然是亡國之君的悽慘下場,也與其有個美豔王后--小周後有關。

  這小周後據說名周薇,小名“女英”,她有個姐姐稱大周后,名周薔,小名“娥皇”。

  周薇用現在話來說純屬小三上位,她和李煜又有力的證實了小姨子有姐夫的一半兒屁股這個有趣話題。

  周薔據說長李煜一歲,精通書史,善音律,尤工琵琶。李煜父親李璟都很欣賞她,並賜以焦桐琵琶讓她玩。李煜小兩口還曾重新修訂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可見確有才情。

  李煜曾為她作《一斛珠》:曉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彼時也是你儂我儂,但大多男人是群性動物,從來不會性專一,何況在這方面可以為所欲為的帝王,很快李煜又盯上了含苞待放的小姨子。

  話說周薔遭遇疾病,李煜便對年方十五的幼齒小姨子下手了。當然,這事估計周薇也不是被動的,很可能對這個姿容俊逸(豐額駢齒、一目雙瞳,就是大額頭,一口整齊的齙牙,一個眼瞳孔還發生了粘連畸變)、性格浪漫、富有才華的大姐夫也早有幻想。不管如何,在親姐姐病重期間趁機上位畢竟有些不道德。

  話說周薔在宮裡很意外的看到了妹妹周薇,非常詫異。因為皇宮不是平常百姓家,沒有召見,是不可能入宮的。作為皇宮的主人,能發出召見這個高大上邀請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李煜,一個是周薔。周薔便試探著問妹妹:女英你什麼時候來的?

  畢竟才十五歲,尚是初中生的周妹妹隨口答道:來了很多天了。

  作為熟女的姐姐瞬間崩潰,原先盛傳李煜和周薇私通的謠言原來不是謠言。

  這還要說李煜這個傢伙太那個,你把小姨子辦了就辦了,還做什麼詞?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菩薩蠻)

  這首詞格調泛黃,流傳極廣。我們基本是對黃的東西一邊道貌岸然的批判,一邊樂此不疲的傳頌。李煜同學把和小姨子偷情用詞的形式記錄下來,的確很風雅。

  受此打擊,周薔很快羞憤而死,據說至死沒再看李煜同學一眼。於是這對姐夫小姨子直接黏在了一起。三年後李煜正式迎娶了18歲的小姨子。

  據傳周薇容貌美麗,神采端靜,警敏有才思。李煜對她極其寵愛,二人在宮裡共同研究寫詩填詞、染花布、探討廚藝,很是融洽。

  據說周美女還是處女座、AB血,潔癖很大,還有強迫綜合症,在宮裡到處薰香。不僅如此,她還有和趙光義先生一樣的愛好,熱衷於藥物發明創造。

  據說她發明的鵝梨蒸沉香是房事必備之佳品,聞之荷爾蒙迅速上升,兩人共同取名“帳中香”。

  周美女還酷愛綠色,無論服侍打扮,還是行動起居,滿眼綠色。

  可惜好景不長,趙匡胤的軍隊很快殺到。開寶七年(974年),金陵城破,南唐政權徹底完蛋。

  李煜即位後以金陵為都,繼續得過且過,終至亡國。

  李煜亡國後,周薇陪著他一起成了趙匡胤的戰利品。憑心而論在所有的皇帝之中,趙匡胤應該不算是好色的(以至於有千里送京孃的傳說,如果是個大色狼,傳說也不會有吧),他收納花蕊夫人是在孟昶死後。對這位南唐國主老趙嫌他不太聽話,封他為“違命侯”,周薇為“鄭國夫人”。

  趙光義上臺後在處理政務和調配藥劑之餘,不時還會想起美豔多姿的花蕊夫人,可惜伊人已化作花魂,便又捋把了一遍可下手的美女們後就把目標對準了周薇。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元宵節,早有預謀的趙光義趁命婦入宮朝賀的機會把周薇強行留在宮裡達半個月之久。於是留下千古著名的真正可稱為春宮圖的《熙陵幸小周後圖》(趙光義死後葬在河南鞏縣的永熙陵,故云其“熙陵”)。

  其後趙光義經常宣周薇進宮。

  可憐的昔日大姐夫李煜先生,在飽受侮辱的情況下,只有忍痛含恨把亡國丟老婆的痛苦傾洩於詩詞: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烏夜啼)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

  壞就壞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大約趙光義對公然霸佔周薇侮辱李同學也是有些不安,在李煜同學生日來臨之際,派李煜原來的臣下徐鉉探視李煜,看看李煜有何舉動。不知深淺的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南唐內史舍人潘佑感於國運衰弱,上書極言勸諫李平為尚書令,力圖振作,徐鉉、張洎進言“李平妖言惑眾,煽動潘佑犯上”,李煜遣人收捕,潘佑在家中自殺,李平亦自縊獄中。),悔之不已!”。

  說完慨嘆一聲揮筆寫下了這首生命哀歌《虞美人》。

  這首詞就等於他的死刑證據,很快被徐鉉上報了趙光義,趙光義立時掏出了最新研究成果“牽機藥”。

  於是,這年七夕節當晚,李煜生日之際,他喝了一杯御賜的酒之後手足舞蹈,狀若木偶,最後頭部與足部相接而死,可見此藥性之烈。


趙燕雲


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兇手趙光義

趙光義這個人,本身就是個心術不正的小人。

老哥要遷都,就是他橫加阻攔,編了一套說辭,老哥還真聽了,可見趙匡胤也有不為人道的苦衷。

開封憑藉其水利優勢,經濟發展倒是迅猛,有宋一朝號稱最富有的朝代,也不為過。

但是這地方沒別的優勢,主要是無險可守,北邊的人一旦過河,那就是一馬平川,大宋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可以說宋從建國之初,從都城的選址就已經定下了。

亡國之後的生活

李煜同學被俘之後待遇其實還不錯,趙匡胤雖然把他囚禁起來,但是吃喝穿度一樣不少,李煜同學一天到晚也沒別的事,無非就是想想故國,發一頓騷,喝幾杯酒,寫幾首詞,泡幾個小妞兒。

趙匡胤看在眼裡,也不以為然。

並且老趙還很貼心,他怕李煜天天喝酒搞壞身體,甚至親自下令說少給他點酒喝。

也不是老趙真的菩薩心腸,他是瞭解李煜的,這貨慫蛋,別說興風作浪,連一點點漣漪也掀不起來。

經常被人拿來說事的也就是“違命侯”那點事兒,士可殺不可辱嘛,這擺明了侮辱李後主。

除此之外,也沒別的啥事,李煜感恩戴德還來不及呢。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這不,趙匡胤死得莫名其妙,趙光義就上位了。

這個貨一上位,諸惡做盡,之前那些斧聲燭影的事就不提了。

把李煜的老婆強行帶到自己房間雲雨一番,然後上癮了,有事沒事就把別人的老婆拿來玩。

李煜兩口子也敢怒不敢言,想著能活命就行。所以頂著一頭綠光,每天依然飲酒填詞。

這天李同學過生日,就找了幾個小姐姐一起玩,李煜看著珠光晃動和動人的美女,不禁再次陷入了亡國之痛,遂作《虞美人》一首,懷念故國。

這要放以前算什麼事兒啊,但是放在趙光義身上就不行。

趙光義指著李煜鼻子就罵:你這個亡國奴,逆反之心不死,留下終是禍患,你去死吧。

李煜,卒。

死於牽機毒藥,終年42歲。

趙光義——畫圈圈個詛咒你

前面說了,太祖要遷都,是趙光義領著一幫小人橫加阻攔。

開封無險可守,太祖心裡門兒清,趙光義的說法是:在德不在險

意思是隻要有德行,其他都是虛的。

這相當於畫圈圈詛咒你。

而且這麼個貨談道德,真是笑掉大牙!

你看看別人太祖,優待俘虜,博個美名,再看看太宗,真是噁心到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