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是怎樣最終解決軍閥混戰的局面、建立南京政府的?

風信子feng


民國時期一直未能徹底解決軍閥問題,只不過在中原大戰以後,軍閥混戰的次數少了,規模也小的多。

在北伐戰爭以後,雖然推翻了北洋軍閥,但是新的軍閥崛起,國內大的軍閥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還有馮玉祥的西北軍、李宗仁的桂系、閻錫山的晉系、李濟深的粵軍、張學良的東北軍,小的話有何健的湘軍、龍雲的滇軍、王家烈的黔軍、劉湘的川軍等。

通過中原大戰,蔣介石雖然擊敗了馮玉祥、李宗仁和閻錫山,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軍閥問題。

李宗仁、白崇禧回到廣西以後和粵軍關係緊密,長期以胡漢民為政治領袖和南京政府對抗。閻錫山也控制山西、綏遠兩省,馮玉祥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舊部韓復渠控制了山東,宋哲元控制了河北,變成了新的軍閥。

其他的小軍閥更是沒怎麼受影響,藉著圍剿紅軍的機會,蔣介石消耗掉了何健的湘軍,搞掉了貴州的王家烈,但是其他軍閥依然擁兵自重。

一直到抗日戰爭爆發,蔣介石通過抗日這個大旗,才算獲得了比較統一的軍政大權,但是並沒有徹底解決軍閥問題。




不沉的經遠


1926年至1928年,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基本上摧毀了吳佩孚孫傳芳這兩位北洋軍閥,張作霖也退走關外。從此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但實際上國民政府內外仍然有不同勢力割據,日後又爆發瞭如中原大戰等一系列爭奪統治權柄的內鬥,蔣介石以他過人的手腕或打或拉或拆成功的擊敗了各路競爭對手,原先的內外軍閥也圍繞在他的周圍建立了一個短暫的利益共同體,這時候的軍閥割據與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名義上蔣和他代表的國民政府是正統,事實上來說蔣的南京政府實力最強。蔣憑藉他的威勢成功壓服了各個地方實力派使他們團結在國民政府這個大家庭中,雖然地方上多有異心但他們也沒有太大的實力做什麼,如果一切按照這麼進行下去中央愈發強大,整合能力足夠的時候他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對地方下手以求徹底收權。


永無劫


中原大戰,蔣介石一舉奠定了統治地位。這裡還要說到張學良,因為從實際效果來講,張學良是中原大戰最大的贏家,馮玉祥等反蔣軍閥與蔣介石兩敗俱傷,張學良實力保存最完整,收穫最多。東北軍沒有參與中原大戰,但是因為實力很強,所以蔣介石和反蔣的馮玉祥等人都想爭取他。最後這場大戰的勝利完全取決於張學良的一句話,他公開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基本就鎖定勝局。張學良選擇支持蔣介石,基於兩點考慮,第一,蔣介石開出了令他滿意的條件,經濟上,政治上,地盤上,蔣介石都有承諾,第二,張學良確實也想結束軍閥混戰,因為常年的軍閥混戰鬧的民不聊生,如果他支持反蔣的馮玉祥等人,打敗蔣介石之後,必定還是大家分地盤,然後再打仗,爭來爭去沒個完。蔣介石所謂的統治,其實就是在維持一種平衡,讓各個軍閥各個派系之間能夠有一個相對的平衡,這樣大家起碼不會一遇到爭端就打來打去,進行內耗,他們得考慮蔣介石,說白了就是得先讓蔣介石出來評理,如果大家都同意他處理的方法,那就按他的方法來,就不用打架了。所以說,蔣介石並沒有完全的解決軍閥混戰,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對軍閥混戰的局面起到了掌控作用。


都察院左使


在1949年之前,中華民國始終沒有解決軍閥問題。各個軍閥只是名義上的聽從南京政府,但還是各自為政。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有些軍閥為求自保不戰而逃,但是更多軍閥還是本著愛國心,走向抗日戰場,成為民族脊樑。


土豆先生zz


北伐加拉攏,封官許願,幹掉北洋政府後各地軍閥倒戈易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