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簡道123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來說,努力奮鬥的人更容易幸福。

當我們把注意力全部都用在為了實現自己人生目標和夢想的時候我們用在其他經歷就好了,很多時候我們人之所以有很多其他的問題,無非就是我們精力過剩,人一閒下來的時候就會胡思亂想,沒有目標的人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這樣的狀態想過得幸福就特別難。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新聞,有的小夫妻結婚後一起開了一個餐飲店,每天都在忙著餐廳的工作,他們過得特別地充實,夫妻關係也特別的恩愛,所以就明白一點勞動的人是最美麗最幸福的。因為努力工作,造福了家庭經更造福了社會,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一個人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的一定是幸福的。如此不斷的進行良性循環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共同促進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


zxznlp


其實,我不太清楚幸福是不是奮鬥出來的。

但至少,我知道,幸福是靠處理好關係問題,把工作處理好,才會來的。

往往,工作和關係,就是我們生活中,佔比最大,影響最大的兩個關鍵問題了。工作包括(事業、謀生手段、是否合適的工作),關係包括(同事、家人、朋友,愛人)。這些佔有我們幸福的問題比重很大。


比如,這個工作不喜歡,很壓抑你的天性,你不糊幸福的,甚至他佔有你一週6天的時間在上面。如果工資還給的特別少的話。假如,你同事關係處理不好,家人關係處理好,愛人關係處理不好,你怎麼會開心呢,你會孤獨,你會因為關係不好而痛苦。


所以,這個和奮鬥有關麼?其實我覺得未必,其實,更重要的是,怎麼去慢慢面對他,接納他,努力只是一種選擇而已。但是,這些問題,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意味著,你需要如何靠自己的成長,智慧,和捨棄,以及各種提升吧,去適應,去面對。努力奮鬥僅僅是一種途徑,但,人生需要的很多。


貓黍說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出自2017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的二〇一八年新年賀詞。

首先,我們通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解釋我們為什麼要奮鬥?


這個理論展示了人類需求從低到高遞升的五個過程。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高層次的需求出現,遞升的過程就是奮鬥的過程。進入新時代,我們懷揣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在解決溫飽需求後,進入小康社會,各項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守株待兔、坐而論道、黃粱美夢都是不行的,幸福是靠腳踏實地的奮鬥出來的!

既然幸福是奮鬥出來,我們就想一想怎樣奮鬥。心理學中有一些“效應”、“定律”可以告訴大家怎樣“奮鬥”。

1、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了

韋奇定律
:即使你已有了主見,但如果有十個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告訴人們“未聽之時不要有成見,既聽之後不要沒有主見。不怕開始眾說紛紜,只怕最後莫衷一是。”

2、美國職業橄欖球聯合會前主席D·杜根提出了“杜根定律”:強者未必是勝利者,而勝利遲早都屬於有信心的人。

3、美國自然學家、作家 杜利奧提出了“杜利奧”定律沒有什麼比失去熱忱更使人覺得垂垂老矣!告訴人們熱情決定態度。

4、跨欄定律: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於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豎在你面前的欄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這些定律告訴大家,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得到成功,幸福也不是唾手可得。想要得到,就要去奮鬥!甚至要承受一次次的失敗和挫折。


鳳凰令的心理驛站


幸福究竟是什麼呢?

心理學家把幸福分為兩個部分。

一個是消費式的幸福體驗。比如吃到一個想吃到的東西。比如買個自己喜歡的東西。

比如終於得到自己心心念唸的房子。

這種類型的幸福高強度但持續時間短。

也就是來的快也去的快。

還有一種是創造性的幸福體驗。

比如你畫一張滿意的畫,寫一本書。

創造出一個產品。這種體驗的幸福持續性強體驗也強。

但無論哪種幸福的體驗,你都要努力奮鬥。無論是賺錢,還是去創造一個新的的東西。

都不是你一想就憑空出來的。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

幸福確實是自己奮鬥出來的


心理諮詢師小鹿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自己非常非常喜歡花花草草,可是因為生活總是停不下來,忙於生活,忽然有一天沒那麼忙了,想起我可以養養花,栽了好幾盆花,忽然感覺好幸福,居然一下午就在花的旁邊轉悠,我覺得自己都有點傻,可是好有成就感,這就是自己奮鬥出來的幸福感!

當把髒亂的屋子收拾乾淨的時候,這一刻好幸福!

當辛苦了一個月,工資又發了的時候好幸福!

當孩子會自己洗衣服了,我感覺自己好幸福!

一切是自己努力過的,雖然苦點,但是自己努力的,那種感覺很踏實,所以很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