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香港,那就是混雜。在城市面貌方面,高樓林立和市井小巷共同構成了香港的天際線;在城市文化方面,西式文明和以風水為代表的嶺南風俗並存。香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在內地人心目中一度代表著繁榮和文明,而現在,隨著兩地合作的增多和內地經濟的發展,香港的精神榜樣作用也在逐漸消退。在現下文化大變局的香港社會里,新一代香港人有著怎樣的思想結構和文化關懷?他們的掙扎和困惑,他們的理想和希冀,到底根源在哪裡?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首先,我們來看內地人眼中的香港,也就是作者自己對香港的理解。在他看來,混雜性是香港文化的重要傳統,主要通過城市面貌和城市文化體現出來。

我們先來看城市面貌。香港經常被我們當作購物天堂,是現代生活的代名詞。各式各樣的大商場,是香港最典型的公共空間。商場之間用拱廊連接,把衣食住行都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走出家門,經過人行道就是商場,商場上層就是寫字樓,底層就是地鐵站。乘上地鐵不到半個小時就可以到中環、銅鑼灣、灣仔,穿過拱廊通道就可以到達另一座商場,看電影、聽歌劇。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這種拱廊連接的交通,甚至取代了傳統城市規劃的方格網絡道路。很多個商場形成了一圈堡壘,在巨型冷氣商場裡沒有四季、沒有冷暖、沒有歷史,有的只是琳琅滿目的商品。購物變成了散步的一種方式,變成了週末消遣的一種選擇。而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就這樣不自覺地落入消費主義的慾望陷阱中。

不過,在光鮮的高樓大廈背後,低矮破舊的建築同樣引人注目。在香港,這些不怎麼好看的建築,主要是住宅樓。香港的住房分為三類:公屋、居屋和私屋。公屋是公共住房,由政府出資修建,然後以很低的租金出租給低收入家庭,有點類似我們內地的廉租房。居屋類似於經濟適用房,私屋則是地產商開發的私人屋苑。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公屋的出現,起源於一場大火災。20世紀50年代,很多香港居民住在用鐵皮和木板搭建的簡陋的木屋裡。這種材質造的房子安全隱患很大,最終引發了一場持續六小時的火災。火災發生後,政府在廢墟上的石硤尾建了29座大廈,用來安置無家可歸的六萬名災民。這些公屋建築造型樸實、整齊劃一,每個單元面積大概11平方米,每層樓有公用的廁所和廚房。雖然還是很擁擠,但對於居住在木屋裡的香港居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改善了。

從此以後,香港政府開始大規模興建公屋,還成立了專門負責這件事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到今天,香港有將近一半人住在公屋,或者至少有過一段在公屋裡生活的經歷。很多電影也會在公屋建築群取材,比如《變形金剛4》中的香港片段就是在公屋拍攝的,真實地反映了香港人居住空間的擁擠與壓力。還有古惑仔系列電影,反映的也是公屋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人際關係,天台和樓梯間是他們最愛談天的地方。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2006年,石硤尾被清拆,不過為了紀念這段歷史,這裡轉型為旅遊景點,房屋署特意保留了其中的一座作為博物館。除了公屋,香港還有很多具有地方風格的建築,桑拿、冰室、堂屋等等,都承載著香港的民間風味與記憶。雖然石硤尾已經只能通過影像、文字和博物館的陳列再現,但是它已經成為了香港人回憶香港的一個重要符號,既是對過去歷史的重視,也是對今天本土意識和身份的認同。

混雜性也體現在城市文化上。香港比內地提前幾十年接觸西方文化,可以說是都市文明和現代性的集大成者,但在很大程度上,香港又受到嶺南文化,包括傳統風水文化的影響。這就形成了一個反差強烈的畫面:高級金融白領在都市街頭忙忙碌碌,大大小小的商家都設有財神位,甚至連外國證券機構都設置了“風水指數”,用來預測當年的股市和樓市表現。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香港最著名的風水大戰,就是匯豐銀行和中銀大廈的鬥法。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樓,以竹子節節拔高為形象理念,結果風水大師們認為,大樓過於尖利的外形是“刀形煞”,又因為這棟大廈高達367米,傳統的獅虎、刀劍都不足以破煞,相鄰的匯豐銀行大樓不得不與時俱進,在樓頂架了兩頂鋼炮,炮口對準中銀,寓意“刀來炮往”。再隔壁的港督府則是以柔克剛,在面向中銀的地方種了六棵柳樹擋煞,並修了一個旋轉噴水池,寓意“時來運轉”。

為什麼香港人如此迷信?一方面,香港受客家和嶺南文化影響深遠。根據史料記載,最早遷徙到香港的漢人是客家人,之後遷徙來的客家人就把福建、江西的風水信仰也一起帶來了。另一方面,當時的政府採取了不干預的文化政策導向,香港本地的占卜看卦、算命測字等風水習俗,因此有了相對包容的發展環境。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更重要的是,香港人生活在大起大落和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從20世紀70年代起,香港進入了一段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期。股市吸引很多香港人投身期貨、金融和地產行業,很多人一夜之間發了財,在無意之中成了社會成功人士,從而造就了一代人的燦爛與飛揚。而90年代後期,香港受到金融風暴影響,失業人數激增。過去理所當然的一切都漸行漸遠,曾經風光的香港人也因此深深地陷入焦慮與迷惘之中。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因素越多,風險越是難以預測,人就越容易相信迷信。或者說,對香港人來說,風水不單是迷信,它還是一種道地的商業文化,一種習俗,無論是生活起居,還是興辦公司,香港人都要講究風水。

香港也是不服輸的,大起大落面前,港人永遠保持著一種拼搏精神。有一首歌叫《獅子山下》,獅子山是香港九龍塘和沙田之間的一片高地,70年代流行的一部電視劇,講的是這裡的草根階層在逆境中努力掙扎、頑強不息的故事。後來,在經濟蕭條的2002年,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宣讀他首份預算案後,朗誦起了《獅子山下》的歌詞,號召市民發揮獅子山的精神。歌詞是這麼寫的: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因此,獅子山也成為了香港的精神高地。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這就是香港城市文化的另一面,一種基於本土社會發展而來的守望相助、拼搏奮鬥的精神。拋棄了夜郎自大式成功標準的香港人,開始重新認識自我,從迷惘中尋找出路。後來的文藝作品也多少表現了這種精神,比如經典的動畫形象麥兜,他最常說的話就是“大難不死,必有鍋粥”。這隻胖乎乎、憨居居、心慌慌的小豬,雖然在電影裡屢屢受挫,但是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心態。在香港帆船運動員李麗珊獲得奧運金牌之後,麥兜奔赴長灘島,拜師學帆船技術,他在船頭上迎風高呼,“香港運動員不是臘鴨!”這一幕感動了很多香港人,他們從中看到了現實的經濟環境困局背後的希望。於是,從電影院走出來的香港人,一面凝聚自己零碎的集體夢想,一面團結在一起,共同邁過了最艱難的經濟衰退期。

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第一個重點內容,內地人眼中的香港,我們從建築聊到風水,還有香港的城市文化、拼搏精神。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那麼,真正的香港人又是怎麼看的呢?通過八位重要的香港文化人,試圖理解香港人眼中的香港。採訪對象有作家韓麗珠、音樂人 My Little Airport 樂隊的主唱阿 P,詩人鄧小樺,還有出版人、媒體人、劇作家等等。採訪內容涵蓋了方方面面,不過有兩個焦點問題貫穿始終。一個是,香港的本土文化會消亡嗎?另一個是,內地文化是否會影響香港文化?

的確,香港人都很焦慮,文化人尤其如此。香港的生活節奏本來就很快,文藝創作很難深入,香港的大眾傳媒又十分發達,連帶著文藝作品也向大眾傳媒看齊,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理解難懂的內容,加上香港的文藝市場份額比較小,一些更有批判力的作品和其他古古怪怪的東西要怎樣生存下去,這是香港文化人正在擔心的問題。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的二樓書店是一項非常獨特的存在。因為租金上漲,書店們租不起臨街的店面,紛紛搬到樓層較高的地方,結果這些鬧市區的書店反而成了香港的文化地標。在全城最繁華、商業氣息最濃的地段,總能看到一間小小的書店,在頑強地維繫書香。

二樓書店文化經理鄧正健說,逛二樓書店一度是香港文藝青年的標準動作,運營這樣的一家書店也需要很多的心力去選書,去做精心的文化定位,而不能做成袖珍版的綜合書店。不過,他也覺得不能被二樓書店的人潮和書展的熱鬧矇蔽,香港人的閱讀風氣其實非常薄弱,再加上網上書店和臺灣誠品的衝擊,二樓書店不會再有當年的風光。香港最出名的二樓書店品牌,從“曙光”變成“青文”“東岸”,現在80後的朋友可能愛去“阿麥”,二樓書店的更新換代會越來越快。由於資金的問題,現在香港的二樓書店其實已經租不起二樓的店面了,更多的都去了四樓五樓。不過,在擁擠的空間中,總是有書香的一席之地,這也是小眾的集體記憶所在。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從內容上來說,雖然香港政府有一些藝術補貼資金,不過大多數文藝人士都在尋找獨立生存的方式,用盡量低的成本實現藝術夢想,也儘量保持立場的中立。比如,青文書屋的老闆羅志華,他的經營哲學就是“一人主義”,所有事情都親力親為,一個人編輯,一個人排版,一個人印刷,一個人裝訂,甚至一個人搬貨。

知名的 My Little Airport 樂隊也是一家獨立樂隊,他們的音樂都是在自己的房間裡錄的,沒了場地費,樂隊最大的支出就是影碟的費用,一張碟九塊錢。更有意思的是內容上的反叛精神。My Little Airport 樂隊寫過一首《失業抗爭歌》,樂隊的阿 P 老師說,音樂是他們一種幽默的表達方式,一種關注社會議題的渠道。他畢業以後做了兩三年的工作,一直看不到前途,而且還發現自己越來越窮,但上一代畢業生的情況就要好得多,比如他的哥哥和哥哥的同學,過得都不錯。為什麼自己和上一代的畢業生不一樣?這很有可能就是社會機制的問題,跟整個社會僵化有關,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難在一個僵化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很自然的,音樂就成了他發聲的渠道。這種反叛精神在香港音樂人中一直有傳承,阿 P 最喜歡的獨立樂隊就曾經說過,獨立音樂的意義是幫助被欺壓者和窮人說話。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即使艱難,也始終有藝術家在堅持產出有本土特色的產品,但是他們也有共同的擔憂。香港的電影、小說、音樂工業市場份額都比較小,那麼,這些文化人士又是如何看內地對香港的影響呢?香港本土文化會消亡嗎?

我們以出版界為例。在香港,一本書如果可以賣出一兩千本,就已經屬於暢銷書了,而內地知名的暢銷書作家,比如韓寒、郭敬明,他們的作品銷量都是以幾十萬、幾百萬來計算的。在更早的時候,香港文化和流行文化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龍頭,在20世紀80年代大放異彩。不過,這跟當時香港的發展沒有關係,反而是內地改革開放,對新事物極其渴求,香港文化才能嚐到甜頭。而現在,香港文化市場中最突出的電影工業,都已經大不如從前,最好的電影工作者幾乎都投入了大中華這個合拍片市場。但是,合拍片一定會迎合更廣大群體的口味,香港文化中最細膩的那一部分就會被放棄掉。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內地市場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對創作者來說,更重要的問題是,自己創作的動力是什麼。My Little Airport 樂隊中的女主唱已經搬到北京,加入了北漂樂隊一族,但是阿 P 卻沒有類似打算。因為他的作品大多數都跟香港有關,香港是他創作的土壤,音樂中也涉及很多香港本土的元素和名字,如果環境改變,作者和聽眾之間也會面臨文化的隔閡,創作也會困難。

至於內地文化是否會影響香港的問題,其實在文化上,香港也保留了一部分自己的獨特性。就拿香港電影來說,這幾年出現了越來越多本土性鮮明的電影,比如說《桃姐》《歲月神偷》《低俗喜劇》等等。這些電影不像八九十年代的主流,力求將香港本土性高度藝術化,今天香港電影中的本土性是赤裸的、直接的。來自香港的文化工作者,對香港文化有一種巨大的天然憂患意識,因此,香港文化並不會消亡。

迷茫的香港人該何去何從?

就像一位香港作家在他的專欄中感慨過的,他們這一代香港人都是“在甕中長大”,香港文化人可能汲取了世界上最混雜的營養。同時,在香港長大,其實也是在種種限制中長大,但是幸好,甕口總是可以張望天地,甕內也有寬大的圓肚子。香港作為國際化大城市,一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和溝通的橋樑。文化之間的關係,不會是一種文化取代另一種文化,更多是交融互補的關係。香港會從多方面的輻射中,努力向內延伸挖掘出新的含義,來滿足本土文化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