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大英帝國比現在的美國還強大,為何會突然衰落?

無語O__O66078171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世間萬事萬物的理都是如此,所以英國的衰落並不是“突然”的,而是歷史的必然。英國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便發家致富,到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徹底坐實了自己“海上霸主”的位置,知道二戰結束以後,英國的殖民體系才真正迎來了崩潰的局面,前後長達400年,已經非常不錯了。之所以會迎來衰落,也是因為時代所迫。

英國本土面積只有20多萬平方公里,而英國巔峰時期掌握的面積竟然達到了3000多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天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如果不是若有其事,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相信“蛇吞象”的事實。這其實已經預藏“失敗的種子”了,以20多萬平方公里的本土,幾千萬人的人口,又怎麼能夠永久的掌管那麼多的土地。


國際社會的不允許。這種不允許是來自於“新興大國”的不允許,一戰和二戰的爆發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一些國家對老牌帝國(英國)的不滿。這種壓力是很大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英國擁有這麼多的殖民地,本身就是“眾矢之的”,所以才會受到“一次又一次”的衝擊,被迫割捨也是在所難免的。

民族意識的覺醒,獨立浪潮的“轟擊”。二戰結束以後,世界殖民體系都迎來了崩盤,憑藉著英國的實力已經很難再阻止這種趨勢了。這種趨勢甚至在二戰爆發前就開始蔓延了,1921年,愛爾蘭部分郡脫離英國獨立,1931年底,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獨立,在法律上與英國平等。

英國的失敗,看似是一種“斷崖式的下跌”,其實早就已經是歷史的必然,英國人能夠維持400年的霸權統治和霸主地位,在我看來已經殊為不易。

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歷史十二郎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大英帝國的衰落並不是突然之間完成的,即有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演變,也包含複雜的國內外因素。下面就簡單討論一下:

大英帝國真正的衰落應該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大英帝國通過鴉片戰爭獲得2100萬西班牙銀元的賠款和香港島領土的割讓,使大英帝國染上了通過戰爭掠奪獲得鉅額財富的癮,而後大英帝國除了軍工相關產業和金融業,其他產業基本上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在大英帝國忙於通過掠奪獲取財富的過程中,德國異軍突起迅速實現統一併國力大增,挑戰了英國的生存底線。雖然英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成功將德國打倒,但兩次入不敷出的超級戰爭也耗空的英國的國力,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陷入了持續的衰退之中,讓位於美國和蘇聯。

英國的衰落既有其內部原因,也夾雜著外部因素,下面就簡要說一下我所掌握的關於英國衰落的原因。

內部原因:

第一,殖民體系過於龐大。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大英帝國強大在於擁有龐大的殖民體系,但大英帝國的衰落同樣是由於擁有龐大的殖民體系。雖然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能夠給英國提供足夠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銷售市場,但龐大的殖民地也需要大英帝國消耗財力物力去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足夠的武裝力量去維護殖民地的統治和鎮壓叛亂,再加上漫長的海上補給和運輸線需要保護,為了壓制可能的海上對手而研發和製造數量龐大的軍艦。英國資本家滿足於既有的通過剝削殖民地獲取鉅額利潤的手段,不願意消耗資源提升產業技術,更新換代生產設備。這些都嚴重的消耗了英國有限的國力和人力資源,拖慢了科技的研發和進步。

第二,金融業發展異常龐大。由於蒸汽機革命爆發於英國,經過快速的增長是英國汙染日益嚴重,再加上戰爭收益引進的龐大資金使製造業在英國不再受到歡迎,金融業乾淨環保的致富方式逐漸成為主流,製造業向殖民地轉移。但去工業化的代價就是各種工業材料價格飛漲,工人薪酬也隨著國民收入整體提升,本土保留的軍工產業等相關產業製造成本相應增加,加大了英國國防投入的負擔,也限制了英國的戰爭潛力。

第三,頻繁的戰爭消耗了大量人力資源。在品嚐到戰爭紅利帶來的巨大效益後,英國統治階級愛上了這種感覺,頻繁的發動各種對外戰爭,而19世紀那種排隊槍斃式的戰鬥方式和第一次世界大戰馬克沁機槍的驚豔亮相都造成大量英國青壯年的死亡,使英國人口素質下降,人口發展停滯。

國外原因:

德國統一挑戰英國生存底線。英國一直以來奉行的是大陸平衡政策,即歐洲大陸上不能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威脅英國國的生存。而普魯士在普法戰爭勝利後說是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國,成為歐陸第一強國,對英國的生存底線造成了嚴酷的挑戰。德皇威廉二世繼位後,開始瘋狂的造艦運動,意欲挑戰英國海上霸主地位,為了應對德國的挑戰,英國投入巨量資源與德國開始海軍軍備競賽。更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與英國展開全面廝殺,大量英國青年葬身歐洲大陸,無數英國船隻被狼群般的德國潛艇送入海底,英國本土也被蝗蟲般的德國飛機瘋狂摧殘。殘酷的戰爭耗光了大英帝國幾百年積攢下的骯髒財富,雖然沒有能夠取而代之,卻成功的將大英帝國拉到馬下。

美國的崛起吸走了英國的血液。當美國的工業蓬勃發展之時,英國正在走向去工業化的道路,失去工作的產業工人和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踏上前往美國的輪船,尋找生活的方向,吸引走英國大量的成熟人和年輕勞動力,使英國人口發展出現停滯甚至倒退。更在戰爭爆發後大量吸引英國的資本逃亡到美國,通過破舊的即將淘汰的軍艦換取英國人手中的真金白銀,逼迫英國廉價出售手中的產業和土地。二戰爆發後,更是逼迫英國將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中處於戰略通道附近的200多個島嶼廉價出售給美國,美國對英國的敲詐簡直是穩準狠快毒辣至極。不但吸走了英國人身上大半的血液,還敲骨吸髓斷了英國人造血的能力,以至於二戰結束後英國不得不大範圍收縮,甚至用逼迫的手段讓殖民地獨立自治。

可以說,雖然英國從一戰開始至二戰結束完成了從世界霸主到二流國家的轉變,但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一系列的錯誤決策,就已經註定英國的衰落不可避免。尤其是過度依賴殖民地的經濟體系,不但沒有成為英國前進的動力,反而拖住了英國的手腳。落後的產業體系加上其它歐洲強國的競爭,加速了英國衰落的過程。美國的巧取豪奪斷了英國人繼續依靠殖民地續命的退路,最終被迫放棄遍佈全球的殖民體系,退回到當初那個小島上等待著有一天可能的東山再起。


汪淳浩瀚


美國為什麼迅速超越英國,注意是迅速,而不是很多人認為的長期過程,跟兩次世界大戰沒有必然聯繫。看了許多回答,都繞過了最核心的點,立國的策略。美國建國的時候只有東海岸13個州,人口,資源,面積都不突出,所以需要擴張。當時的北美大片無主之地,所以美國統治層做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決定,類似跑馬圈地,希望大家都去參與國家開發,於是很多美國人,還有歐洲移民湧入美國西部,參與建設。但這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可以看看當時西部大開發的策略,裡面有一條最核心的,就是新開發的土地和成立的州必須擁有和東海岸13州完全平等的權利,這就跟大英帝國完全不同了。論面積大英帝國3000多萬平方公里,比美國大3倍都不止,講人口,比滿清還多,資源不用說了,應有盡有,但是完全採用殖民地的統治思路,除了英倫三島,其他都是不平等的殖民地,龐大的資源無法充分發揮。美國只用了不到20年就超過大英帝國了,而一戰爆發前,美國各項工業指標甚至佔到全球一半,比歐洲加起來還多。




彌勒佛2181


英國的衰落離不開二戰,當時英國還是還是海上霸主,二戰德國封鎖了英國的海上通道,這時候以殖民而強大的英國弊端暴露了出來,殖民地無法援助本土,本土又被封鎖,面對強大的德國,無法在空軍和陸軍的幫助下抵擋德國,面臨著國滅的危險,當時丘吉爾幾次向美國求援,美國都當做看客,不得以向美國交出了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軍事基地,來換取美國的援助,美國也因此成為一個眾多海外軍事基地的國家,英國從此開始衰落,軍事力量一落千丈,二戰後民族獨立成為主流,世界各地開始軍事獨立,英國有失去大量的殖民地。從此英國的世界地位一落再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還是一個老牌的強大的國家,


你好1朋友


其實兩場世界大戰是有意無意的跟英國有很大關係,一戰時期德國在八國聯軍侵華後得到了青島的權利,可後來發現自己的領土面積跟英國比簡直冰山一角,他不甘心,所以他發起了對英國的戰爭,挑戰英國的霸權,最終爆發世界大戰,雖然英國勝利了,德國敗的一塌糊塗,但英國也沒好到哪裡去,德國在一戰後軍隊只能擁有十萬,在1930年德國出現了經濟危機,在戰爭狂人希特勒的領導下拜託了危機很快德國又成為了一個經濟強國,軍隊也訓練有素,結果德國又因為領土問題導致了二戰的發生,這一戰遠遠比一戰更慘,德國差點統一歐洲,英國被打的只有自保,法國馬上投降,雖然二戰最終還是德國敗了,可英國永遠的失去了世界老大的寶座,美國在戰爭時期發了橫財加上軍事實力也強大,戰後就成了世界老大,英國失去了很多領土,到現在只有英國本土上的領土面積了


千古嬴政71


大英帝國的衰落不是突然,是一步一步的走向衰落。英國崛起源自海洋時代,憑藉堅船利炮搶奪了廣袤的殖民地,又與法國戰爭搶奪了法國大片殖民地,版圖空前膨脹達到巔峰。後來經過幾番爭奪,美國的崛起令英國在北美地區失去了話語權。


一戰前德意志帝國迅速崛起,但此時殖民地已被搶光,只有發動戰爭,重新瓜分世界。一戰中英國所在的協約國雖然取勝,但英國遭受重創,加上戰後經濟蕭條,已經無法恢復元氣,只能自保,此時已有部分殖民地脫離英國,美國更是避開一戰,取代英國成為西方世界的領袖。


二戰時,法國淪陷,英國無能力阻止德國,只有縮在本土不出,是一個傷亡非常奇特的案例,二戰比一戰死的人還少的國家。二戰英國的這種策略,徹底令自己顏面喪失。無能力和美國爭奪領袖,也不能夠再有效控制殖民地。


冷戰期,殖民地掀起獨立潮,英國99%的外海殖民地獨立,現今只保有極小的海外領土。面積縮回英倫三島的英國,再也沒能力發展,雖然被西方控制的聯合國,為給美國增加砝碼,將英法拉進常任理事國對抗中蘇,但僅僅是作為曾經大英帝國的面子存在。


現代英國不僅軍事實力羸弱,只排在世界第28位,經濟上也遇到困難,整個世界經濟發展重心從歐洲移到了東亞,政治上更險些失去蘇格蘭。英國從海洋時代崛起,到現今本土都不穩定,經歷了200年,若沒有海洋優先技術,也沒有它的上次的輝煌,如今世界人民已經覺醒,老牌帝國主義再沒有機會死灰復燃了。


博古又通今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會永遠強盛,在經過極盛之後,它會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大英帝國也是如此,它只不過和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的所有的強國一樣,勝極而衰罷了!

那麼,如此強大的大英帝國,為什麼突然就衰落下去了,有幾個原因是很值得後人借鑑!

國家的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大英帝國一共強盛了200多年,在這期間它打敗了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將它的海上利益據為己有。又打敗了海上馬車伕荷蘭,從而壟斷了世界海洋貿易。在最強盛的時期,大英帝國在全球各地擁有總面積達3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比它的前輩西班牙日不落帝國還要強大得多。

(極盛時期的西班牙帝國)

(極盛時期的大英帝國)

但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比如中國歷史發展到清朝的時候,經過2000年的磨合,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雖然成績看上去無比耀眼,可是由於沒有在大航海時代獲利,沒有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再強大也只不過是農業社會一個古老封閉的強大,和那些完成了工業革命的強國相比,仍然是相差甚遠,在面對工業強國的時候只有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待遇。

(第一次鴉片戰爭,封建帝國大清被資本主義大英吊打)

大英帝國雖然強大無比,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是一種無敵的存在,其地位甚至要強於今天的美國。可是到了十九世紀末的時候,大英帝國也逐漸落伍了。19世紀後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崛起的時期,很多國家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加持後發先至,從而超過了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當時的美國是最典型的,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美國的工業產值要遠低於大英帝國。但是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生地是美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美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工業國。而另一個後起國家德意志雖然在19世紀後期才統一,也是藉助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讓它在20世紀初的時候,已經趕上英國。比如到1913年德國的電氣產品佔世界總產量的35%,英國僅為16%!英國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吸收並不樂觀,致使它被德國和美國趕超。

(20世紀初的美國)

可見,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

英國人在一戰二戰中的損失,讓他們不可避免的衰落

雖然在20世紀初的時候,英國的工業能力已經不能和它之前的殖民地美利堅合眾國相比,甚至和德國相比,優勢都已經不在。但畢竟幾百年的積累,讓大英帝國仍然是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其他國家想要在短期內超過它並不容易。

但老態龍鍾的大英帝國已經不能壓制朝氣蓬勃的德意志帝國。這個新生國家希望像當年的大英帝國一樣,靠武力擊敗前朝老大,取代它的位置,成為新的世界霸主。

於是,雙方開始了漫長的軍備競賽,並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種戰爭和大英帝國當年的所有戰爭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擊中的士兵)

當年大英帝國征服世界,雖然進行了無數戰爭,但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利益,實現自身力量的增值。比如征服孟加拉地區,是因為要將孟加拉地區的貿易權壟斷搶到手裡,並且將孟加拉的稅收據為己有來完成它的原始積累。所以,這種戰爭如果獲得勝利,將會得到十倍百倍的收穫。

包括大英帝國在17世紀的時候與西班牙帝國的戰爭,雖然戰爭一度讓大英帝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只要它打敗了西班牙帝國就能夠獲得海洋霸權,從而在未來獲得無數利益。

(英國和西班牙的霸主爭奪戰)

也就是說,以往大英帝國發動的戰爭,只要勝利就會賺錢,哪怕前期投入比較大。

可是這一次不一樣,這一次大英帝國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霸權,贏了也沒有收益,輸的話將會一無所有。

這場戰爭是隻賠不賺的戰爭,這樣的戰爭大英帝國竟然進行了兩次!

第一次大英帝國欠了美國一屁股債。第二次在希特勒的攻擊下,大英帝國差一點就舉手投降,雖然後來在美國的支持下獲得了勝利,可惜戰爭結束以後,它發現海洋霸權已經不是它的了,遍佈世界的海軍基地全都換成了美國人。

所以兩場世界大戰,讓大英帝國賠了夫人又折兵。


本來就已經落伍的大英又遭到了兩次無意義戰爭的拖累,不衰落才怪!


歷史風暴


在大英帝國馳騁海上,控制國際市場,廣佔殖民地之時,確實是1500年以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海洋文明達到的國力巔峰。相比之下,諸如海上馬車伕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歐陸一哥法國等都明顯遜色。

英國在國力最高峰時期,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人稱不列顛治世、日不落帝國,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所謂的英王子民遍佈世界,同時,主導國際事務,旗幟飄揚於七大洲、四大洋。

自人類步入全球時代,世界格局與權勢轉移有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英國的強大、海外帝國的成長頗具曲折,斯圖亞特王朝時代已見端倪,之後不斷擴張,最終走向全球,英屬殖民地幾乎成為一個國際秩序的代名詞。當然,英國的衰落也不是突然的,和國際形勢與殖民地經濟發展社會開化息息相關,英屬北美13殖民地的喪失,意味著美國時代的來臨。二戰之後,英國基本已經喪失了競逐霸主的國際競爭力和實質性影響力。

全球經略進程中,300多年的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期間伴隨著英國經濟的觸角也逐步遍佈四海,但是最終在國力不支時也經不住各洲民族主義的傾覆,非殖民化運動大大掣肘了英國的控制效率。代表工業革命後先進的生產方式,海上船隊,軍事能力和文化形態,船堅炮利,高聳的煙筒,征服了當時落後的非洲,北美,澳洲乃至亞洲一部分,建立了大量種植園與地方產業,分包給當地人,實施督查式管理。

不過,傳統宗主國和貿易壁壘的舊模式下,間接統治,以土著治土著,技術、商業、語言和管理模式快速流通。後發優勢下,各殖民地建構法律體系,完善社會基礎,英國的經濟霸權不斷喪失和妥協,逐步被新興的美國、德國和蘇聯等國所取代。

二戰最終摧毀了英國原本就已經開始減弱的經濟與財政領導能力,政治經濟秩序開啟重構,屬於英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美蘇成為世界格局的兩極。實際上,20世紀國際關係的形成,與英國的經略與殖民息息相關。

需要補充的是,在不同的時代,英國的國名有別,1707-1801為大不列顛王國。1801-1922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以後,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只是,我們習慣上統稱為大英帝國而已。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第一,當年的大英帝國並不比現在的美國強大,她更像是冷戰時期的美國,因為有法國德國跟她唱對臺戲。第二,英國並不是“突然衰落”,而是有一個漫長的衰落過程。

不過美國不愧為英國的親兒子,他們倆維護霸權的武器完全相同——海軍、貨幣和攪屎棍。

現在的美國海軍強大嗎?

強大,強大到無與倫比,除美國以外的全世界加在一起都幹不過美國海軍,甚至全世界加到一起都幹不過一半的美國海軍。所以坊間一直有一個笑話:

“能打敗一半美國海軍的是什麼?”

“另一半的美國海軍”

但是現在的美國海軍跟當年的英國海軍比,還是差了點兒意思。

從1692年的“大同盟戰爭”到1942年二戰中期,英國海軍一直以世界第一的姿態出現在海洋上。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裡,誰要說要跟英國海軍開戰,那他簡直是瘋了!


一戰中,英國海軍世界第一,德國海軍世界第二。這第一和第二之間曾經爆發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日德蘭大海戰。雙方超過三百艘重型戰艦在北海海面上用巨炮對轟。德國水兵們憑藉高超的戰術素養和巧妙的戰術佈置,重創英國海軍,打出了很漂亮的戰損比。

可是英國海軍的家底實在是太厚了,即使他們的損失遠大於德國人,可是他們仍然能以數倍的兵力把德國人死死的困在自己的海岸線上,終整個一戰,德國海軍再也沒有看見公海的海水,被譏笑為“存在艦隊”(意思是德國海軍的價值僅僅是存在著)。

到了二戰,當德國和英國宣戰以後,一位德國海軍上將對手下人說:“當德國和英國宣戰之後,德國海軍士兵能做的只有體面的赴死”。

不出所料,德國用了幾年時間造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強的戰列艦“俾斯麥號”,寄予了希特勒殷切希望的俾斯麥號第一次出海,就遭遇了皇家海軍的圍毆,當場被擊沉,艦上一千餘人幾無倖存者。二戰中的德國海軍之所以使用潛艇戰術,是因為他們實在是沒法出海。

可是當太平洋戰爭打起來以後,美國開始如下餃子一般造軍艦,海上力量對比迅速失衡,英國海軍的霸權隨著二戰結束而消失。


彭德懷元帥曾經說,帝國主義靠著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英國的堅船利炮不再是世界第一的時候,她的殖民地也就該獨立了。現在的英國海軍,就水面力量而言,恐怕連中國南海艦隊都打不過。

美國不希望一個已經外強中乾的英國繼續坐在世界霸主的地位上。二戰之後,美國和蘇聯共同支持英國的殖民地各自獨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印度等國紛紛獨立,英國勢力從此退回到了本土,只剩下一些海外的小島。

而英國退回到了自己的本土後,就註定了她只能做一個二流國家。

二十四萬平方公里,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省,六千萬人口跟湖北省差不多,這樣的國家稱霸全球?

所以在英國殖民地體系崩潰以後,美國順理成章的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兩次世界大戰耗盡了英國的財富,讓全世界的黃金儲備盡歸美國,美國於是把美元跟黃金掛鉤成為了世界硬通貨,英鎊作為硬通貨的歷史從此結束。

一個國家的霸權,說到底是貨幣的霸權,貨幣的霸權靠軍事霸權來維持。英國的軍事霸權不在了,又怎麼維持英鎊的地位呢?反觀今日的美國,到現在還是能靠印鈔票換來世界上的真金白銀。

在外交政策上,英國和美國是完全的繼承關係,美國完全繼承了英國那套攪屎棍外交政策。

英國的外交政策基本原則就是——永遠不要讓歐洲大陸出現一個霸主。

法國稱霸就制裁法國,德國稱霸就制裁德國,反正無論誰要稱霸,英國就聯合歐洲大陸的老二制裁老大,永遠讓歐洲大陸陷入內鬥,她坐山觀虎鬥。

結果二戰結束,這套玩不轉了。

蘇聯太強大了,用英劇《你好,首相》裡的話說就是“蘇聯強過頭了”。別說聯合老二,就是把老二老三老四老五一直到老一百八十加在一起,整個歐洲除了蘇聯以外所有的國家都捆在一起,都不可能跟蘇聯抗衡。

無奈之下,英國只能投靠美國。加入馬歇爾計劃,加入北約,給美國人當馬前卒。英國成功進行了從把人當棋子到被人當旗子的轉變。

不過現在美國的外交政策跟英國實在是太像了,原則就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在東亞挑撥中日韓,在中東挑撥沙特伊朗以色列,在歐洲挑撥歐盟內鬥。無論哪邊鬧事,都得請他來當外援,讓美國人在其中漁利。

仔細研究一下英國曆史,你就會覺得美國跟英國實在是太像,絕對是英國的親兒子啊!


小約翰


大英帝國不是突然崛起的,也不是突然衰落的,其衰落經歷了很長的時間。

在17世紀後半葉,也就是和清朝建立大體相同的時間,英國開始崛起,開始挑戰當時的霸主荷蘭。最終通過接近100年的時間,在18世紀下半葉,也就是清朝乾隆時期,英國全面打敗荷蘭,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英國的輝煌持續了200多年,建立了世界上範圍最大的殖民地,也是到目前為止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的帝國,幅員3000多萬平方公里,是現在俄羅斯的兩倍大。

19世紀後期,也就是清朝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時代,當英國奪取了蘇伊士運河,打通了連接非洲南北的殖民大通道的時候,英國的國力達到了極盛時期。極盛時期的英國所向無敵,給世界格局和此後的國際秩序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的衰落也是緊接著極盛而轉衰的,當德國在歐洲大陸崛起的時候,英國的相對衰落就已經開始了。德國的崛起勢頭非常猛烈,在19世紀末的時候,奠定英國國力基礎的工業已經逐漸被德國超越,大洋彼岸的美國隨後又趕了上來,英國在世界上的空間逐漸被德國和美國擠壓。英國的殖民體系也出現了瓦解的裂痕。

一戰以後,儘管英國還維持了世界最強大國家的陣容,但英國同時已經被極大的削弱了。英國通過從戰勝德國獲取的一些利益,得以繼續維持帝國的榮光,不過這個已經是帝國的迴光返照了。

二戰以後,英國全面衰退,殖民體系土崩瓦解。英國的國力也被美蘇等後起之秀碾壓,成為美國的依附國家,曾經的大英帝國終於成為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