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上,年羹堯臨死前和牧童下棋有什麼寓意?

蔚藍天空36966888


年羹堯是清朝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

他一生驍勇善戰,屢建奇功,但卻居功自傲,驕橫跋扈,最終以悲慘收場,令人慨嘆不已。

就連電視劇《雍正王朝》也以其“死前和牧童下棋”的方式給人們留下了思考。

年羹堯(1679—1726),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

公元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授職翰林院,並多次擔任四川、廣東鄉試考官,累遷內閣學士。

康熙年間,年羹堯就深得康熙賞識,不到3 0歲就被破格提升為四川巡撫,成為封疆大吏。

在四川他“甘心淡泊,以絕徇庇”,提出了許多興利除弊的措施。

他增驛站,增駐防,治事明敏,且因巡撫無督兵之責,被特授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統領軍政和民事。

他還請纓親赴沙場,協理軍務,平定西藏;用“以番攻番”之策,平叛青海。

之後任川陝總督,成為西陲的重臣要員。

公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因撫遠大將軍奉詔回京,受命與管理撫遠大將軍印務的延信共同執掌軍務。

雍正即位,年羹堯更是倍受倚重,與隆科多並稱為雍正的左膀右臂。

雍正曾發出上諭:“若有調遣軍兵、動用糧餉之處,著邊防辦餉大臣及川陝、雲南督撫提鎮等,俱照年羹堯辦理。”

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十月,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西陲戰火再起。

雍正命年羹堯接任撫遠大將軍,總督各軍,駐西寧坐鎮指揮平叛。


年羹堯不負眾望。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初,橫掃敵軍及殘部,大獲全勝。

從此“年大將軍”威震西陲,享譽朝野,且加封太保、一等公,集高官顯爵於一身。

然而深受特殊寵遇的年羹堯,自恃功高,不懂約束,做出了結黨營私、貪戀財富、擅作威褔等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

最終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於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賜自盡。

縱觀年羹堯的一生,可謂是飽讀詩書,才識過人。

既有廉潔自律,治理地方的作為;又有平剿叛亂,安定邊陲的戰功。

甚至還留下了“聞聲識賊、料事如神”的軼事。

但卻因恃寵而驕,無視法度而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想必不僅僅是品讀歷史的後人會為其哀嘆,就連年大將軍自己面對這樣的結局也會有幾番感慨和悔悟吧。

就如臨死前選擇與牧童下的那場棋一樣。

1.人生如棋

棋者,弈也。

人生所有的經歷就如下棋,都是在黑白之間、楚河漢界裡的一場博弈。

唯一不同的是棋可以下多局,人生卻只能有一局,而且輸贏只在一線間。

就如年羹堯的一生,赫赫的戰功卻毀於居功妄為。

如果當初他能夠對自己多一些約束和把持,能夠懂得多一些隱忍和退讓,或許不會丟掉性命,或許還能夠很好的把控前途。

但落子無悔,無論是誰,都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2.孑然一身

年羹堯曾是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賜黃馬褂,享一等公爵。

在他位高權重的時,定是車馬盈門,高朋滿座。


而當他失勢時,身邊卻只有一個放牛的小牧童陪他說話下棋,這又是何等的悲涼。

同時這悲涼也顯露出年羹堯平日驕橫跋扈,盡失人心的一面;更道出皇權至上和世態炎涼的殘酷。

3.得失無意

在與牧童的這場對弈中,年羹堯選擇的是故意輸棋。

之所以如此,就是在表明年羹堯不僅已看清楚了自己的人生,也放下了全部的得失。

而且更加清楚的明白,“當生命不在,得失又有何意”的道理。

同時選擇與牧童對弈,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年羹堯對曾經純粹和純真的懷念,對歲月已不再回頭的悲嘆。

繁花落盡終成空,空到盡頭憶繁華。

無論是年羹堯一生的經歷,還是文藝作品中的那場“對弈”,都無不在警醒當下的人們應該有一種曠達的人生態度。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有書課堂


這是作者的伏筆,即年羹堯後悔了!年羹堯家奴曾勸說年羹堯給皇帝認錯,但是年羹堯說他咽不下這口氣,為了雍正立下這麼多功勞就得到這麼個結果,所以他才會穿著黃馬褂守城門,要給雍正抹黑,直到和牧童下棋這才發現自己錯了!因為和自己下棋的不是皇帝,而是那些小牧童們,即朝廷百官!年羹堯錯就錯在認為雍正是在過河拆橋,卻沒意識到這是文武百官在設計陷害他為難雍正!雍正是有心保他他卻沒領情。

年羹堯自己就是那盤棋,而棋手正是雍正跟百官,百官不僅拿年羹堯說事還拿李衛說事,為的是廢除火耗歸公跟攤丁入畝兩項新政,因為這關係到各級官員利益!只是李衛更加謙卑,沒被拿到把柄。而年羹堯是推行火耗歸公的主官,殺了年羹堯火耗歸公就得不了了之!

雍正曾不止一次問身邊的人年羹堯一定是非殺不可嗎?這足以說明雍正內心的矛盾!假如年羹堯早點服軟,給雍正臺階下,那這事可能就過去了,雍正根本不會殺他!因為他還需要年羹堯!這是作者的打伏筆,作者用年羹堯輸給牧童恰恰是說在殺年羹堯這件事上是雍正輸給了百官!


優己




謝謝!

年羹堯(1679年-1726年),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屬安徽),後改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但翌年十二月,風雲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於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賜自盡。 年大將軍一生戰功赫赫,功勳卓著。一將成名萬骨枯,在自己數萬將士的陣亡的同時,也自然是殺人如麻,嗜血成性。其性格自然而然也是財大氣粗,威風八面!在雍正王朝中,自然也是頤指氣使,不可一視!文臣早有彈頦其劣跡!在當朝眾多武將心中,肯定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雍正作為當朝皇帝,集政治教化於一身,不得不防止功高蓋主者謀權篡位的可能性。從古至今,歷朝皇帝都必須防止政變,估測文臣武將的謀逆的苗頭!然而,年羹堯卻是在軍營武將中一言九鼎,唯我獨尊。連雍正安插入軍中的文人孫嘉誠也殺了!讓軍營大帳針插不進,水潑不入,與雍正已然形成水火之勢!雖然年大將軍自年少追隨先父康熙,四方爭戰,忠勇可嘉!但依然無法消除雍正的猜忌之心,再加上文人的看不慣而彈頦,自然使最高統治者雍正心中疑竇重生,懷疑其謀逆之心,居心叵測! 嬌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個道理在華夏千年文明史中,經久不息,千古迴響,不絕於耳!年羹堯最後被刺死時,與牧童下棋,喻意為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棋乃一種氣勢!棋乃以輸贏為定局,人生揹負功名的同時,以生死為結束! 謝謝!




解悶日記


《宰相劉羅鍋》中,大起大落,大難不死的劉墉最後回家時,也和小孩子玩起了遊戲。

年羹堯這段,導演應該也受劉羅鍋這段的影響了。

在我看來,這樣有如下好處:

1、暗示了年羹堯大限將至。雍正一層一層剝去年羹堯的爵位、利祿,當他只能與小孩下棋時,名利爵位已經被剝的淨光了,雍正已經沒什麼可以再剝了,所以,下一步,就是雍正讓年羹堯死了!


2、故意輸給小孩,也說明他臨死前,總算明白月滿則虧,要取中庸之道,收起鋒芒的道理,可惜為時已晚。

3.警示意義。權力是把雙刃劍,它讓年羹堯榮華富貴,飛揚跋扈,忘乎所以,人性迷失,嗜殺成性!到最後一無所有,只能與孩子對奕。也算是臨死前,返璞歸真,找回做人的純真,為生命畫上一個句號吧。


一筆一紙一個人


這是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最後出鏡,任何一個細節都深入人心,卻也透著悲涼

身披黃馬褂,卻髒兮兮的坐在城下看門,早年時美酒佳餚伺候,現在卻只能在城樓門邊的角落裡自己起火做飯,昔日睡覺翻牌子讓美女侍寢,現在只有城邊的一張破床用於休息,而上千裡外的京城,呼喊著要處決年羹堯的摺子堆得如同小山,年羹堯是從裡到外,徹底走向落魄。

最後跟放牛孩童的遊戲,更是讓人感慨萬千,昔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眾多人等在下面吹捧供奉,回京甚至要跪拜迎接,可現在卻只有一個放牛兒童願意與他玩耍,前提還可能只是那個銅板的作用,看著一個孩童為了一個簡單的遊戲和銅板而開心,年羹堯這個一生都在為權利而奮鬥掙扎的人,不知該作何感想。

那個遊戲小時候也玩過,但已經記不清叫什麼了,以年羹堯的閱歷來看他未必會輸給那個孩子,從見面的簡單對話似乎年羹堯跟那個孩子的遊戲對決並不是第一次,但年羹堯還是輸了,其實對於那時的他而言,獲勝早已沒有任何意義,也許他是故意而輸,故意想看看孩子獲勝而喜悅的心情,不知道在那一刻,他是否已經完全放下了權欲,忘記了進入仕途以來的種種回憶,又回到了年輕時不問世事的青蔥歲月,當然,現在醒悟已然完矣。

孩童贏了銅板喜悅之至,可隨後就發現自己身邊站著一個官員,沒見過世面的他自然嚇得落荒而逃,這也透漏出了另一個諷刺,最後能“戰勝”年羹堯的人原來是這麼一個不入流的人物,這一時刻的年羹堯,更是到了自己人生的最低點、也是最後一段,任人宰割!


遼寧資深球迷


其實這一個橋段正是體現了年羹堯的人生落差感。他和牧童下棋,還故意輸給了他一局,給了他一枚銅板,牧童十分開心。年羹堯故意對小孩放水的態度正像當年雍正對他曾經故意縱容一樣,他一直是一個只看得到一時輸贏,卻始終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子而已。

雍正王朝還有一處下棋,有一次四爺和十三爺下棋,下的是象棋,下棋只是消遣,棋盤上的輸贏並不算什麼,他們商討的大計才是真。年羹堯和小牧童下的棋十分簡陋,一根棍子在地上劃兩道,再用石頭下個棋。但是這兩人是在真下棋,沒有什麼爾虞我詐。

牧童牽牛來時,唱了支童謠。“牛兒,牛兒,為誰忙”,年羹堯的一生又是為誰忙呢?他一生功績,皇帝曾經如此重用他,寵到賞無可賞,其實從來沒有造反之心,但是因為恃寵而驕、殺害忠臣最終引起了聖怒。即便是淪落到了守門的位置,他依然穿著黃馬褂,對外宣告他的功績,就是不願對人低頭。從前年羹堯身邊圍著無數拍馬屁的人,如今敢跟他說話,找他解悶的只有一個牧童,何其悲慘淒涼。

年羹堯是何等人,朝廷上的大部分官員他都沒給過好臉色,從來都不知道低頭和認輸是個什麼滋味。這個吃白菜只吃一點白菜心,吃小炒肉只吃一點點肉還要將豬活活打死的御前紅人,淪落到看門的時候,連個像樣的棋盤和棋子都沒有,住的房子也是落魄地讓人看不下去。

一方黃土一方天,山又高來水又長。這同樣是童謠之中的一句話,山高水長,風水輪流轉,誰也不知道人生的走向會如何。牧童剛剛接下年羹堯輸給他的一枚銅錢,李衛就已經送來了賜死年羹堯的聖旨。年羹堯在昏暗的小屋子之中大笑數聲,最終失魂落魄地嚎啕大哭,縱使他罪有應得,但是依舊讓人看了十分辛酸。

其實雍正皇帝給了他白綾自裁,已經是非常體面的死法了。年羹堯的死並不能全怪雍正過河拆橋,雍正給過他很多次機會,總體來說已經是非常仁慈的了。雍正知道他奢靡無度,故意將自己簡單樸素的飯食給他看,這樣的暗示還不夠明顯嗎?年羹堯是真的不懂?

但是年羹堯已經不是當年心甘情願為雍正打洗腳水的奴才了,他自認為是雍正的恩人是大清的恩人,一個臣子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況且這個皇帝又不是白痴。一個用度和排場都比皇帝還要大的臣子,連挑小妾都要學雍正翻牌子,就算他沒有謀逆之心,這些罪狀就足夠被有心人彈劾一百遍了。


木劍溫不勝


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簡單的瞭解一下年羹堯這個人。

年羹堯,自幼讀書,才思敏捷。21歲中進士,30歲便被封為四川巡撫,深受康熙帝的賞識和垂青。為了表達康熙對自己的破格提拔和重用,曾經專門寫奏摺給康熙,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圖報”。後來在平定四川叛亂和打敗準噶爾部落試圖入侵西藏的企圖中,充分展示了年羹堯傑出的軍事才能,地位節節攀高,從此平步青雲。

到了雍正即位後,年羹堯倍受倚重,和隆科多並稱為雍正的左膀右臂。此後更是平定青海,受封一等公。威震西北,同時又管轄雲南,此時的年羹堯儼然已成為雍正在外地的主要心腹大臣。

雍正和年羹堯私下也是相交甚篤。一次年羹堯的妻子病了,雍正親自命人帶著人參等滋補藥品前去探望。更有甚者,雍正為了讓年羹堯吃到新鮮的荔枝,不惜八百里加急,下令六天之內必須把荔枝從京師運到西安。

在雍正的寵信中,年羹堯志得意滿,漸漸地覺得自己了不起,作出了一些超越本分的事情。他把自己看成是愛新覺羅家族的貴人,大言不慚的對皇帝說,自己的軍隊只知道年羹堯卻不知道皇帝。試想你是皇帝,聽到這句會作何感想?


二、

雍正皇帝對年羹堯已經產生了警覺和懷疑,先是下令讓孫嘉誠隨軍,進而監視年羹堯。可年羹堯對這一舉動絲毫不以為意,沒過多久便殺了孫嘉誠,公開的向皇帝叫板了。這讓皇帝徹底的下了決心,要殺了年羹堯。

被奪了軍權的年羹堯,出任杭州將軍。越是處境不佳,年羹堯偏要大講排場,試圖用這種舉動來表達對雍正的不滿和不屈。晚上翻牌子決定去哪裡睡、頓頓大魚大肉,生活好不愜意。在他看來,自己越是被打壓,越要過得硬氣。朝中參他的大臣越多,他越要鬥爭。可能年羹堯的心中,是不相信這個從小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不會殺了自己。他的手中還拿著曾經雍正皇帝送給他的那串念珠,也許年羹堯自己也沒想明白雍正送自己念珠的用意,更是把它當做了兄弟之間的一種情義的寄託。


三、

在城門口,穿著破舊黃馬褂的年羹堯,神色萎靡,沒有人和他說話,孤獨的他躺靠在城牆邊,閉著雙眼,不知道心中在想些什麼?或許回想起自己過往的豐功偉績,再看到自己如今的破舊不堪,呵呵,人生就是這樣的戲劇性。這巨大的落差足以將一個人擊垮,也足夠一個人明白自己的過錯在哪裡。

作為一個年近古稀的老者,或許在此刻心中忽然有了一種徹悟,明白了自己一生苦苦追求的權力,榮華富貴到頭來不過是過眼的煙雲,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那自己這一生,究竟還有什麼意義呢?繁華落盡處,或許只有一絲童真才是最為純潔,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吧。


奇點歷史


年羹堯的貪婪、嗜殺,雍正可以視而不見,他的傲慢無禮雍正可以一忍再忍,畢竟年羹堯平定邊疆叛亂,是人才難得。但年羹堯與八爺眉來眼去,讓軍中只聞將軍令 ,不理天子聲。此兩條踩了紅線,犯了雍正的大忌,為他的被殺埋下伏筆。

雍正與胤祥暗中躲了年羹堯的兵權後,把年羹堯貶到杭州,做了個有名無職的杭州將軍,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雍正之所以沒有立即處死年羹堯,一是有些念舊,不願背上殺功臣的惡名,二是有以觀後效的意味,想給年羹堯留一條生路。



作為年羹堯此時應該明哲保身,低調做人。但年羹堯卻以為他有擁戴之功,平叛之勞,是雍正的恩人,國家的棟樑。雍正這樣待他,是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他不相信雍正會殺他,敢殺他!所以,到杭州後,明知身邊都是雍正的眼線,他非但不收斂,反而為人處事愈發高調了。好可惜,雍正給了他兩年的反省,他竟一天也不思悔過。這不是明擺著要頑抗到底,死不悔改嗎!公然與皇帝叫板,這不是找死啊!


至於他臨死前和牧童下棋有啥寓意,也許是他童心未泯,也許是他羨慕牧童的自由,感慨自己被長期幽禁!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這個可以叫年羹堯之死,除了與牧童下棋之外,還設計了,由李衛去執行賜年羹堯自盡,小翠給年羹堯做了幾個小菜,年羹堯把雍正送他的佛珠讓李衛轉還給雍正。

這個情節的設計,一方面是展示了小翠,李衛,年羹堯這些人的情義,第二方面,也是給年羹堯保留最後一絲臉面,應該這個是由兩江總督李衛,他很親近的人去執行的。

年羹堯為什麼會死,雍正雖然不滿於年羹堯的所作所為,但是他並不想殺死年羹堯,比較年羹堯是他一手培養出來的,還是他雍正府出來的,年羹堯的事情,就是雍正的笑話。

但年羹堯為什麼必須死,這個張廷玉說出來了原因,年羹堯拿了四百六十萬兩之巨,而且在杭州守城門的時候,還穿著黃馬褂,然後援引了李紱的的話,年羹堯這樣做,就是為了向世人說雍正鳥盡弓藏的意思,連李衛也說了,換了別人,都夠死十回了。

那我們再來回到年羹堯與牧童下棋的含義,秦朝李斯被斬前,他對一同被殺的兒子說:我很懷念在在上蔡東門,帶著黃犬追著兔子的快樂時光。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向橫行跋扈的大將軍王年羹堯,在最後的時光,這個牧童卻是他唯一的玩伴,這時候的年羹堯是與世無爭的,只有與這個牧童的一點童趣。

而且可以看出,年羹堯與這個牧童並非第一次下棋,而是自從在那邊看守城門後,這個牧童就天天來找年羹堯下棋,也正是年羹堯這樣故意一直輸。

這個牧童才會一直來找年羹堯玩,而如果年羹堯直接給牧童銅錢,他也可能不會再來了,而且這個牧童是叫年羹堯“老爹”了。

另外,之所以設計這樣下棋的情節,其實也是寓意著像年羹堯,李衛,鄔思道,田文鏡,他們都是雍正的一個棋子,可用也可棄,顯然,年羹堯成為了這個棄子。

另外還有牧童所牽的牛,還有從年羹堯前面跑過去的狗,也是有寓意的,牛是有苦勞的,狗是有功勞的,也都是指年羹堯。


歷史簡單說


《雍正王朝》中一直跟隨雍正帝左右的大將軍年羹堯,一輩子要強不服輸,面對雍正帝的一再貶黜,仍然放手一搏,不肯認輸,死死扛著!可是為什麼扛到最後,還沒有見到聖旨時跟一個小牧童下棋故意輸給他?這個舉動的背後意味著什麼?

一、

在真實的歷史中,我們知道,年羹堯並不是雍正潛邸時的包衣奴才,李衛也不是小混混,鄔思道更不是雍正帝的幕僚。他們一個是康熙年間的進士,一個是花錢買的官,另一個則是田文鏡的幕僚!

而且不管是真實歷史中,還是《雍正王朝》電視劇中,這三個人的命運卻又截然不同,在《雍正王朝》中,只有李衛官運一直昌盛,年羹堯丟了性命,鄔思道不知所蹤。

我們接上期的話題,單提年羹堯,前面也提到了,年羹堯人生的轉折點其實並不是當上了年大將軍,而是在他主導“江夏鎮慘案”的時候就開始了。

在回答題目提到的問題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雍正帝為什麼要一再貶年羹堯?而年羹堯又為什麼一直不認輸?

雍正帝處理年羹堯根本就不是因為群臣的奏摺,而是他本來就打算處理年羹堯,群臣的奏摺只不過是他的一個臺階而已!

如果大家和老八胤禩一樣以為群臣可以左右皇帝的決策,那就大錯特錯了,還記得後面的清流彈劾田文鏡事件嗎?

雍正帝可以砍了幾個上書的清流腦袋哦!

所以,群臣的奏摺最多起到導火索的作用,真正引燃的只是雍正帝心中的炸藥而已。

那麼,年羹堯到底做的哪幾件事讓雍正帝感受到了心寒,心中充滿了炸藥呢?

二、

在老四胤禛還沒有當上雍正帝的時候,年羹堯就已經做了幾件讓胤禛心寒的事情了:

比如年羹堯巴結老八胤禩,給張廷玉送禮,私藏江夏鎮財產,一方面向老四胤禛表忠心,一方面又多手準備。對手下人義字當先,要麼站隊效忠,要麼金錢開路,總之無所不用其極,想讓主子知道的,花再多錢,再多心思也要告訴主子,不想讓主子知道的事,就是跪死在院子裡,也半個字不吐。

這種私下裡小算盤打的啪啪響的人,早就讓老四胤禛心中不爽了,後來要不是實在無人可用(老十三身體實在扛不住,不然肯定老十三當西北大將軍),肯定不會用年羹堯的。

可是當上了大將軍的年羹堯,還是不收斂,因為打了大勝仗,自以為對國家有恩,對皇帝有恩,對愛新覺羅有恩,再加上跟雍正帝的幾層親密關係,更加有持無恐,肆無忌憚,最終惹惱了雍正帝:

首先年羹堯在西北那裡飛揚跋扈就不必說了,花錢如流水,根本不在乎財政困難。再比如亂殺官員,為了殺不服他的大將富寧安,寧犧牲了他的軍隊。都說糧草是打仗的基礎,供應糧草的官員是恩人,可是他連這個都殺。而且心狠手辣,雍正帝派了老九跟二十個大內侍衛過去,也很快被年收編了!當然,這些雍正帝都可以原諒,眼不見心不煩,只要能打贏仗就行。

真正的不滿在於年羹堯回朝後對待雍正帝的態度上。

年羹堯趾高氣昂的坐在雍正帝面前,尤其是面對將士時,說了一句“卸甲”讓雍正帝大為吃驚!

雍正帝把黃馬褂披在了年羹堯身上,並且參觀豐臺大營時,雍正帝下達的命令,將士們一個都不聽,年羹堯驕傲的說他的軍隊:

“只知有軍令,不知有皇上”

這就動了雍正帝的底線了,回到後宮後,他氣得不停的跟年羹堯的妹妹年妃說著:

“卸甲!卸甲!卸甲!”

三、

當然,雍正帝也並不是一定非殺了年羹堯,因為他不停地問身邊的人:

“年羹堯真的該死嗎?”

這就可以看出,雍正帝真正想要的是年羹堯的服軟,以及改變。也就是說,年羹堯的臭脾氣雍正帝可以接受,對別人趾高氣昂也可以接受,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不要不把你的這個主子不放在眼裡!

要知道,雍正帝重用的大臣,跟他脾氣相投的,基本都是另類:

老十三說好聽點是俠義當先,難聽點就是傻;田文鏡也是一樣,一根筋走到底,人際關係處理的極差;李衛也是一個二愣子,哪有張嘴閉嘴就是髒話,跑進刑部大牢赤膊打人的?還有那個孫嘉誠,簡直就是倔驢一頭,雍正帝只不過隨便說說讓他知難而退就行,他竟然真的傻啦吧唧的去求雨了;還有那個劉莫林,要換現在,早就因作風問題處理了!

所以,年羹堯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他的特立獨行,而在於他有沒有在心中把雍正帝當主子?

年羹堯明白這一點嗎?

他又不傻,他當然明白了,他之所以走到現在這一步,完全是雍正帝寵的:

老四胤禛還不是親王的時候,去南方賑災,年羹堯就委婉的提出,想回京任職,胤禛一拍腦袋,準了!

後來又放年羹堯去四川任職,他還提出帶走李衛(雖然是老四胤禛設的一計,但從年羹堯來看,就是自己的面子),主子也是準了。

年羹堯來了個血洗江夏鎮,夠過分了,結果老四胤禛又是一句話打發了:

“出了再大的事,我給你兜著!”

再到後來年羹堯任大將軍,又搞什麼“年選”,雍正帝幾乎都是有求必應,一概恩准。

這就是造成年羹堯得寸進尺的原因,但凡有一件事,雍正帝能制止一下,就像對待李衛夜見失足婦女一樣教訓一番,年羹堯也不至於到達最後的地步!

四、

年羹堯被貶後,他並不認為這是雍正帝對他的警告,他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尋求關注!

所以,他才吃飯講究,睡覺要翻牌,當然後來他不忘把妻子和孩子送走,因為他知道,他最後的籌碼就剩下他跟雍正帝的恩情了。

有人不理解,雍正帝既然要殺他,為什麼不直接殺了他,偏偏要一貶再貶,最後才殺?

其實年羹堯的跟班師爺說出了真相,他讓年羹堯去向皇帝認個錯,可是年羹堯還想拿著黃馬褂再賭一次。

他賭的正是他跟雍正帝的感情!

其實他根本就不瞭解雍正帝,他以為雍正帝就是一個過河拆橋,見利忘義的人,其實並不是!

直到他穿著黃馬褂跟小牧童下棋的時候,他才突然意識到,原來他並不是跟雍正帝在下棋,他真正的下棋對手其實是百官。他其實代表的並不是大將軍,他代表的是雍正帝的“火耗歸公”政策,百官反對的也並不是他這個人,更多的是反對“火耗歸公”,就跟李衛推行的“攤丁入畝”和田文鏡推行的“士紳一體納糧”一樣的。

從雍正帝力保李衛和田文鏡就可以看出,其實他也在力保年羹堯!

原來背後要處死他的並不是雍正帝,只是他醒悟的太遲了,即使皇帝有心,此時也以無力了。

最後,年羹堯輸給了小牧童,也代表著他敗給了百官!

他剛剛輸給小牧童,李衛就站在了他身後,隨帶的還有小翠做的菜,最懂年羹堯的可能只剩下李衛了。他成功地消磨了年羹堯最後的一點驕傲!

隨後年羹堯看完聖旨後,大哭著把代表主僕情義的串珠讓李衛還給皇上,自己從容赴死……

此時伴隨著年羹堯的死,畫外音再次響起牧童的歌聲:

“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風霜雨雪它不怕,搖著鈴兒走四方……”

年羹堯爭了一輩子,最後通過輸給小牧童也不想輸給雍正帝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