殽之戰中,秦軍意欲攻打的是鄭國不是晉國,為什麼晉國要在殽山伏擊秦軍?

天闕867


秦穆公派一支軍隊遠征鄭國,回師途中卻被晉國伏擊於崤山。晉國為什麼要伏擊秦軍呢?

這裡就要分析一下這一事件的前因後果。

晉文公是在秦國的扶植下才得以上臺,兩國也維持相當好的關係,一起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後來,又一起出兵,發動討伐鄭國之戰。然而,就是在伐鄭之戰中,晉國與秦國的關係惡化了。

鄭國被圍後,派老幹部燭之武在深入潛入秦國營地,秘密會晤秦穆公。燭之武向秦穆公指出,秦國與鄭國並不接壤,鄭國要是滅亡了,領土肯定被晉國吞併,秦國出了力卻撈不到任何好處。這一番話敲醒秦穆公,他不僅退出戰鬥,還派一支軍隊進城幫助鄭國守城。這麼一來,秦國與晉國的關係發生180度的轉變,由盟友轉而成為戰場上的敵人。

當時晉國將領們向晉文公提議:索性截擊返回途中的秦穆公,一舉消滅秦軍主力部隊。晉文公搖搖頭道:“秦國有恩於我,我不能恩將仇報。”為避免與秦為敵,他下令晉軍撤出鄭國,打道回府。

兩年後,晉文公去世,使晉、秦的關係急轉直下。繼任者晉襄公剛剛上任,便迅速調整對秦的政策。

秦穆公當初留下一支軍隊,幫助鄭國守城,並非發揚國際主義精神,而是另有所圖。他企圖發動偷襲,裡應外合,一舉吞併鄭國,因此才有了孟明視的遠征。不過,孟明視遠征最後失敗,秦軍的陰謀被鄭國商人弦高識破,鄭國果斷把留守的秦國兵團驅遂出境。

在沒有內應的情況下,孟明視放棄攻打鄭國,只是順手牽羊滅掉一個小國:滑國。滅滑之戰,不在原先計劃之內,只是一場挽回軍隊面子的小戰。然而,這次開戰,卻給秦國遠征軍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此時,對秦軍行動了如指掌的晉國,在晉襄公主持下,召開軍事會議,核心議題,就是要不要消滅這支秦國遠征軍。

晉軍高層分為兩派:一派堅持遵照晉文公生前對秦國的外交政策,把秦國視為盟友;另一派則力主利用秦軍孤師深入的機會,打一場殲滅戰,一舉摧毀秦國的軍事力量。

中軍元帥先軫是最堅決的主戰派,他提出必須殲滅秦軍的三點理由:

第一,晉文公剛剛過世,秦國人並沒有表示哀悼,還藉此機會東進奔襲鄭國,並滅了滑國,可見秦國是不講道義的國家。

第二,滑國跟晉國一樣是姬姓國,秦國滅掉滑國,就是向姬姓諸侯示威。

第三,消滅秦軍的機會就在眼前,這樣的機會稍縱即逝。上天要讓秦國遠征軍栽在晉國手中,不可以違背上天的意志,放過敵人,就是留給自己災患,要為子孫後代作打算。

先軫的意見獲得大多數將領的支持,最後晉襄公下定決心,殲滅秦師。

恰如先軫所料,崤之戰的確是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戰事。秦國精銳的遠征軍一戰全軍覆沒,這一戰,絕了秦國東進之心。直到春秋結束,秦國也未能踏入中原半步了。


君山話史


首先要知道崤之戰是在公元前627年,在5年前,即公元前632年晉國還打了一場更加著名的城濮之戰。為啥?爭奪霸主!可以這麼說,晉國為了爭奪霸主,算是無所不用其極。遠的不說,就說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公然向周襄王索要陽樊、溫、原、攢矛四地就可看出。晉國地處太行山以西,若要爭霸中原則必須獲得太行山與黃河夾持處的某一基地作為立足點,這四個地方正好可以滿足晉國的要求。可以說,晉文公之所以能在繼位四年之後就擊敗南方強敵楚國,就是因為獲得了陽樊、溫、原、攢矛四地。

  • “陽樊”,在今河南省濟源縣皮城。

  • “溫”,亦書蘇,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西南。

  • “原”,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濟源縣西北

  • “欑茅”,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剛剛繼位。這時,周王室發生了一場內亂,史稱“王子帶之亂”。周天子被王子帶糾合的狄人軍隊擊敗,一路敗逃到鄭國的汜地(河南襄城)。晉文公聞變,立即發兵攻滅了王子帶。周天子很高興,於是便設宴款待晉文公。席間,晉文公提出了一個要求:向周天子“請隧”。周天子不肯,遂用以上四地做為賞賜。

  • “請隧”:天子的墓有隧道通墓室,下葬時通過隧道將棺柩放入墓室,稱隧葬。晉文公是諸侯,諸侯有羨道通墓室。二者的區別在於隧道全部在地下,羨道是半地下,露出地面。當然,普通人的棺槨是用繩子吊下去的,什麼道也沒有。

同時,鄭國地處中原,乃是四通八達的戰略要地。無論先前齊楚爭霸,抑或後來晉楚爭霸,再者秦滅六國,鄭國都是必須控制的地方。所以從大方向上來說,鄭國是塊燙手的山芋。若是被秦國攻滅,那麼秦國無疑會取得一塊飛地,可以與關中遙相呼應。這讓晉國如何能忍受?


此外,秦國地處關中,欲進入中原一則可以走武關道,二則可以走崤函道。

武關道出口為楚國所控制,公元前635年,晉國為了滿足秦國東出的要求,曾發兵聯秦攻滅了武關道出口的楚國屬國商密(今淅川荊紫關)。當然,這不過是晉國一石二鳥之計,一則可以平復秦國染指中原的激烈心情,二則可以利用秦國牽制楚國。可以看出,城濮之戰以前,秦晉雖然表面交好,但是實際上卻爾虞我詐。正是因為武關道出口連接著楚國,距離中原過於遙遠,所以秦國最後還是冒了一次險:偷越晉國控制的崤函道,攻擊鄭國。

前文已述,晉國為了阻止秦國東出,曾故意將秦國導向武關方向。這恰恰是因為崤函道乃是晉國的命脈咽喉,輕易不可假手於人。所以,晉國不可能讓秦軍活著獲得崤函道的第一手地理資料帶回國內。當然,晉國發動崤之戰也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告訴秦國,晉國才是中原的主人。


大福讀史


崤山這個地方十分險要,後來建了兩個關隘,一個是潼關,一個是函谷關。現在你知道這個地方有多險要了。

發生崤之戰,一是晉國要繼續稱霸,二是教訓秦國。

崤之戰的誘因,是在晉文公的時候,秦晉兩國聯合攻打鄭國,但秦國在關鍵的時候背叛了,跟鄭國站到了一條戰線上,問了秦國的利益,完全不考慮晉國的利益與感受,背棄盟約。晉國很受傷,導致伐鄭失敗。晉國作為霸主,肯定不會吃這個啞巴虧,一定要找回來。

第二個原因,秦國滅了滑國。滑國是晉國的小弟,小弟被欺負,晉國肯定不會不管,不然,誰還跟你混。

崤之戰是一次全新的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伏擊戰。

之前的戰爭,要遵循周禮,周禮對戰爭由嚴格的要求,戰爭就變成了貴族之間的遊戲,而這次戰爭完全擯棄所謂的禮儀,是一次戰爭史上的革命。這次戰爭,完全斷絕了秦國染指中原的想法,轉而向西發展。正是秦國戰略方向的轉移,才造就了秦國成為西方霸主。春秋五霸,秦穆公在晉文公之後,是因為稱霸西戎才被尊為霸主的。


鳳凰花兒開


殽之戰是晉國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情形下發生的。

先來看看秦穆公和晉國國君的關係:

1、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的兒子夷吾以割讓河西為條件交換秦穆公支持他回晉國即位,即晉惠公。但晉惠公即位後,以大臣不同意割地為由,拒絕履行諾言。之後晉惠公更趁秦國饑荒時不但不借糧食反而攻打秦國。

2、晉惠公的兒子圉,在秦國做人質,娶了秦穆公女兒懷嬴,最後在懷嬴的勸告下逃跑回到晉國即位,是為晉懷公。

3、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護送下回晉國即位(是殺晉懷公奪位,還是晉懷公死後才即位,都各有說法,事情不清)。沒有秦穆公的支持,晉文公是大可能即位的。因此對於晉文公甚至是繼位的晉襄公而言,秦穆公都是大恩人。


晉國為什麼要攻打秦軍如此對待恩公秦穆公

1、公元前630年,晉文公和秦穆公共同率兵攻打當年輕視無禮重耳的鄭穆公,但中途秦穆公不但撤軍,還派軍幫助鄭國防守。晉國和秦國攻打鄭國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城濮之戰中鄭國幫助楚國攻打晉國。

鄭國是除了東周之外的第二個關鍵戰略國,是晉、楚、齊三國交界的地方,因此也是三國展現實力的地方。鄭國加盟哪個國家,就代表著哪個國家實力強大。這也是秦穆公為什麼要不惜千里遠征鄭國的原因——東出爭霸!

攻打併征服鄭國,就表示了秦國能夠在晉、楚、齊、秦、宋五國爭霸中勝出。成功征服鄭國,才能取得當年齊桓公霸主一樣的地位,是秦國東出的歷史性轉折。

但就在晉國和秦國就要滅鄭國時,鄭國派遣燭之武勸說秦穆公不要幫助晉國滅鄭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秦穆公被說動了,不但撤軍,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等三人率軍幫助鄭國防守。

不過說,晉國對此自然非常不滿,但晉文公還是念在秦穆公的恩德上,不予計較。

2、公元前628年東,晉文公去世。秦穆公忙著派遣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人率軍突襲鄭國,沒有派遣使者的慰問國喪的晉國,被晉國認為是無禮。

3、晉國和鄭國都是姬姓,秦國要打我姬姓兄弟——不行。我的兄弟,我愛怎麼打就怎麼打,別人管不著。你要想打我兄弟,得先問過我同不同意——這就是晉國的邏輯。

4、最根本的原因——粉碎秦國東出爭霸之夢。先軫說:

“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晉國沒有發動殽之戰,秦國繼續東出爭霸,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晉國。春秋不會出現晉楚百年爭霸的歷史,只會出現晉、楚、秦、齊四國爭霸。殽之戰斬斷了秦國東出爭霸之夢,迫使秦國不得不龜縮在西部,成為楚國的盟國。而齊國也被迫成為了晉國的盟國。

秦國有東出之夢,齊國有恢復齊桓公霸業之心,在這種情況下,晉楚都必須要分心對付這兩個潛在的敵手。

但不管怎麼說,鄭國和宋國都會成為晉楚秦齊四國爭取的對象。


總的來說,晉國發動殽之戰殲滅秦軍,主要是滅了秦國東出爭霸之夢。跟著我混,可以!想和我搶老大的位置,妄想!兄弟都沒有情面講。

殽之戰的影響很大,它迫使秦穆公不得不向西拓展疆域,最後霸西戎。

秦國東出之夢被斬斷,只能成為楚國爭霸的堅定盟友。楚秦聯盟,迫使齊國不得不放棄恢復齊桓公霸業的野心,加入晉國聯盟,最後形成楚秦VS晉齊的格局,最後又不得不發展兩位制約對方的吳、越。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傳說中的“秦晉之好”,其實是國家利益的權衡角力,秦穆公三定晉君後,晉文公重耳成為中原霸主,晉國強大,堵住了秦國東出之路,只是由於兩國國君政治智慧較高,兩國關係表面融洽。


前630年,為報輕慢之仇和聯結楚國之罪,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向鄭國發起進攻,晉、秦聯軍很快就包圍鄭國,晉國兵至函陵,秦軍駐紮氾南。面臨亡國危機,鄭國燭之武連夜見秦穆公,陳說滅亡鄭國大利晉國不利秦國種種理由,秦穆公動搖了,中途背盟,不但不和晉國聯合,還派大將、軍隊幫鄭國守城,秦晉不歡而散,晉軍回師。(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秦國為什麼出兵襲鄭?首先,鄭國在晉國東南方,在秦國東方,中間隔著周天子直轄地,鄰接晉,衛,宋,陳,蔡,楚等國,在正面東出之路被晉國從北到南嚴密堵死的情況下,攻下鄭國是秦國東出的另一種嘗試。其次,盟友國君晉文公剛逝世,秦國估計晉國守喪期間不敢興兵,是襲鄭良機。

但秦國小瞧了晉文公留下群臣的戰略目光和水平,通過欒枝和先軫的朝堂爭辯,主張出兵的先軫勝出,並且道理冠冕堂皇“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道義佔優,戰略上又能堵死秦國東出擴張之路,何樂不為?於是,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帥悲摧了,在殽山被晉軍打得全軍覆沒。(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南方鵬


因為秦和晉只是表面親戚。

秦穆公叫做贏任好,人如其名,試圖通過人好,來取得向東擴張的方法。

為此不惜三救晉難。分別是擁立晉惠公,國際救援晉國災荒,擁立晉文公。

而在這些年之中,秦國不止一次跟晉國發生矛盾。

這第一次矛盾就是在擁立晉惠公後,本來秦穆公擁立惠公的目的就是取得晉國河西的土地!

一開始說好的,惠公登基就把河西的土地送給秦,可是等到惠公當了國君,卻玩兒了一手白眼狼,說“老子我在外面流亡的時候,不是國君送給你地,那是不可能的,就是說說而已!”跟張儀送給楚懷王的六百里地一個意思。

晉惠公不但沒有給秦國土地,還殺了擁立自己的重臣裡克,“亦不與裡克汾陽邑,而奪之權”剩下一個邳鄭因為出使秦國去了,聽了這事兒嚇得不敢回去!跟秦穆公商量擁立晉文公的事情。

結果

使人與丕鄭歸,召呂、郤。呂、郤等疑丕鄭有間,乃言夷吾殺丕鄭。丕鄭子丕豹奔秦,說繆公曰:“晉君無道,百姓不親,可伐也。”繆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誅其大臣?能誅其大臣,此其調也。”不聽,而陰用豹。

翻譯過來就是,秦穆公派人護送邳鄭回國,結果邳鄭被殺,他的兒子丕豹跑到了秦國說“晉國國君是個王八蛋,可以攻打他“秦穆公聽了覺得模稜兩可說”要是他真的王八蛋,怎麼能夠隨意誅殺大臣呢“沒有攻打晉國,但是偷偷的給了丕豹好處!這是秦本紀裡面的說法。

但是在晉世家就變成了“其君是惡,其民何罪!”以來強調惠公不要臉,以來說明秦穆公人好。

你看這時候晉惠公為什麼敢於那麼不要臉,因為晉國整體強於秦國,所以秦穆公只能做老好人!而陰用豹。

這第二次矛盾,就是晉國和秦國各發生了一次災荒。

晉國災荒在前,傾國實行了國際援助。而當秦國災荒發生之後,晉國卻趁飢發兵。這一次秦穆公非常惱火,兩家就打了起來,這一戰,晉惠公被抓。秦國這才要回來了河西的土地!

這第三次矛盾,就是在晉文公稱霸的時候

秦穆公打心底裡不希望晉國強大,但是重耳這個自己的女婿外加小舅子是在太厲害,自己有沒有辦法,只能是絆子,就是和晉國打鄭國的時候單方面偷偷退兵,還派了幾個大將幫助鄭國守成。

而在這之前晉文公還和秦穆公因為擁立周王產生了爭鬥。

二年春,秦軍河上,將入王。趙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於天下。方今尊王,晉之資也。”三月甲辰,晉乃發兵至陽樊,圍溫,入襄王於周。四月,殺王弟帶。周襄王賜晉河內陽樊之地。

這就是搶了秦穆公嘴裡的肉!

你算算秦穆公這個好人在跟晉國打交道的這些年,吃了多少虧!

還好秦穆公命長,熬死了晉國四代國君,等晉文公死了,他的兒子晉襄公即位,這時候秦穆公好不下去了,而且他也看不起晉襄公,覺得自己這個外孫加外甥是個軟蛋。

於是東擴的意願變的無比強烈,加上自己之前在鄭國安排的人,就像拿下鄭國,完成自己的心願,哪知道被一個賣牛的傢伙搞黃了。

被派出去的孟明視,西乞術及白乙丙一看鄭國打不了,回家的時候順手就把滑國滅了!

這時候秦國人忘了當初為什麼保護鄭國了,滅了滑對他沒啥好處。晉襄公一看,好嗎你把滑給我滅了我順手拿過來,可以說是,為同姓復仇,且沒有滅亡同姓的惡名!

於是就找了兩個藉口,第一,秦國人因為我國晉文公新喪,藐視我國;第二,秦國人攻打我的同姓國,是可忍孰不可忍,打。

結果在殽這個地方全殲秦軍,最後收穫了滑國這快土地!

這一戰之後秦穆公還是不死心,既然跟這個外孫加外甥整的清清楚楚了,那就開搞吧

三十四年,
繆公於是復使孟明視等將兵伐晉,戰於彭衙。秦不利,引兵歸。
三十六年,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以報殽之役。

之後就再也沒有時間跟晉國搞了,專心搞西戎,兩仨年後就死翹翹了!還拉了一大堆自己喜歡的大臣一同赴死,他大概想的是死了也要在地下跟晉國那幾個被自己熬死的短命鬼一較長短吧!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

目西


我們今天有一個成語叫秦晉之好,其實在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之間並不怎麼好!

晉國從晉獻公開始已經呈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而秦國到了秦穆公的時代裡,他也一直想著能夠控制晉國,並且進而能夠奪取中原地區的霸權。於是,秦穆公先是扶持了晉惠公,結果晉惠公不聽他的擺佈,韓原之戰,晉國雖然戰敗了。但晉國的實力並沒有什麼損失。後來,秦穆公扶持重耳回國,希望能夠通過對重耳的控制進而控制晉國。但是,重耳非常聰明,回國後不僅沒有把晉國降低成秦國的附庸,而且還拉著秦國一起到處打仗。後來,晉文公拉著秦穆公去打鄭國。秦穆公眼看著自己也得不到什麼好處,沒和晉文公商量就帶著自己的部隊回國了。當時,晉文公手下人就有人勸晉文公去打秦穆公。晉文公拒絕了,他說,畢竟我是靠了人家才回國的,忘恩負義不能那麼快!晉文公也撤軍了。鄭國當然非常感激秦國,秦國也派人幫助鄭國防守國都。

等到晉文公去世後,秦國派在鄭國的人深受鄭國人的信任,掌握了新鄭的城防,於是他們派人對秦穆公說,不如您派兵來,我們一起裡應外合,把鄭國拿下算了。秦穆公就動了念頭,派出了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個將領,帶領秦軍偷襲鄭國。偷襲鄭國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能夠奪取鄭國的財富,更希望能夠打開東方的大門,從而稱霸中原。結果,不僅鄭國得到消息後提前防備,沒有能夠偷襲成功,而且在回軍的途中,遭到了晉國的截擊。晉國之所以要截擊秦軍,就是要徹底堵死秦國人東向爭霸的大門!崤之戰,秦軍慘敗,號稱是“匹馬隻輪”都沒有逃脫。

秦穆公依然不死心,三年之後,又派出部隊征討晉國,要報仇。結果在彭衙之戰中,晉國又把秦國打敗了。又過了一年,秦國幾乎傾國而出,要找晉國決戰。晉國則是見好就收,不再和秦國糾纏,閉門不出。秦國人到戰場上憑弔一番也就退軍了。總算是找回了一點兒面子。

經過這幾場戰鬥之後,秦國人終於接受了現實,實在無法突破晉國的障礙進入中原。在這種情況之下,秦穆公調轉方向,開始向西發展,滅國十二,益地千里,遂霸西戎!

在此後的一兩百年間,秦晉兩國依然摩擦不斷。楚國在北上與晉國的爭霸中,秦國也經常幫助楚國。


野叟雜談


當時秦國和晉國都是大國兩國相鄰,一山難容二虎,兩國為了爭奪中原的霸權,秦國和晉國遲早會打一仗。而這一仗,就是在晉文公去世這一年,秦穆公發動了對晉國的戰爭。

秦晉之好:蜜月期

晉國在晉獻公時,由於寵愛驪姬,廢掉太子申生,太子自殺,他兩國有才能的兒子重耳和夷吾出奔晉國,流亡在外。其中,重耳在外流浪了十九年,先後去了衛國、齊國、宋國、鄭國、楚國,最後一站就是秦國。秦國當年幫助重耳的弟弟夷吾繼位,即晉惠公,答應割讓晉國的河西給秦國,夷吾繼位以後背信棄義,沒有割地。秦穆公認為他忘恩負義,所以後來交惡,兩軍在韓原交戰,秦國俘虜了夷吾。如果不是因為夷吾的姐姐求情,夷吾答應割地,當時就被殺了。秦穆公把他放了回去,夷吾割地道歉,並把太子圉送到秦國做人質。

後來晉惠公病重,太子圉得到消息,偷偷跑回晉國繼位,連妻子都不要了。所以,秦穆公認為太子圉和他父親一樣,忘恩負義。秦穆公決定邀請重耳到秦國,還把女兒嫁給重耳,其目的就是秦國和晉國政治聯姻,成語“秦晉之好”由此而來。

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通過秦國的幫助殺死了晉懷公,成為晉國的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秦晉交惡:殽之戰

公元前630年,晉文公稱霸以後,曾經流亡鄭國,鄭國對其無理。所以,晉國和秦國聯合進攻鄭國,鄭國燭之武夜見秦穆公,離間秦國與晉國之間的關係。秦國遂與鄭國結盟,秦國退兵,並留下幾個人與鄭國一起防守。晉文公見秦國撤退,也跟著退兵了。再過了一年,秦國留在鄭國的杞子掌握了鄭國城門的鑰匙,偷偷派人告訴秦穆公派兵襲擊鄭國。

秦穆公是秦國曆史上一個非常有野心的國君,一直想向東擴展,而晉國就是秦國東進的一道屏障。晉文公稱霸中原對秦國來說,並非好事。秦國一直想控制鄭國,因為晉文公在,秦晉聯姻,秦穆公一直不敢動手。晉文公死後,秦國稱霸中原的野心更加膨脹,所以秦穆公趁晉文公去世,任命孟明視為大將,藉機攻打鄭國,然後再攻打晉國稱霸中原。

秦穆公在出師之前,就召集群臣商議,當時遭到了大臣蹇叔和百里奚的反對。但是秦穆公依舊不停,任命孟明視與兩名副將一起,殺奔鄭國。秦國走到滑國的時候,遇到鄭國的商人,這個人急中生智假裝是鄭國的使者,來犒勞秦軍,一面派人叫鄭國加緊防守。所以,秦國以為鄭國有裝備,不敢冒然進攻,只好滅了滑國準備回國。

晉國為什麼會襲擊秦國呢?就是因為晉文公死後,秦穆公沒有任何表示,晉文公的兒子繼位以後,知道秦穆公會東進。首頁,一直防著秦國。當聽說秦國襲擊鄭國的消息時,晉襄公就暗中派兵到崤山埋伏襲擊秦軍。

所以,當秦軍行至崤山谷中,被設防的晉國圍住,全軍覆沒,這一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崤之戰”。秦國的三個將領被俘虜,後來釋放回國。晉國只所以,要襲擊秦國,其實在晉文公聯合秦國一起襲擊鄭國時就有裝備了,所以到晉文公一死,秦國就襲擊鄭國,其目的就是想佔領鄭國,再攻擊晉國。所以,崤之戰擊敗了秦穆公稱霸中原的野心,秦國只好稱霸西戎。


謀士說


秦國因與晉國有姻親之故,且秦穆公三次平定晉亂,而晉軍卻要半路伏擊秦軍,豈不是忘恩負義?其實不然,原因有三,一是晉國認為秦國在晉國國喪期間越境攻打鄭國是對晉國的大不敬,明顯沒把晉國當回事。其二秦國回來的路上捎帶滅掉了晉國屬國滑國,打狗也要看主人呢?晉國咽不下這口氣。其三是秦國與晉國的關注還沒有好到那個地步,晉國要稱霸必須扼制秦國,而秦國要插手中原,必須越過晉國,因此秦晉交惡在所難免。 總的來說,秦國攻打鄭國是秦穆公插手中原想要稱霸的一次嘗試,而晉國看出了秦國的意圖,立馬就給掐死了,晉國如果不分家,秦國還真不一定能統一天下!


梁梁獅子座


春秋無義戰。秦軍攻打鄭國無非是顯示自己軍事實力的強大,與晉國爭奪春秋霸主的地位。由於鄭國提前得知了消息,秦國只能放棄。

在這種情況下,身為霸主的晉國當然不會放過打擊秦國的機會。從崤山之戰可以看出來,晉國依然是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