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的面積有多大?

黃炎之帝


錫金,曾經是一個南亞小國,坐落在喜馬拉雅山南麓。還記得2003年,我上初中學地理時,背誦我們國家周邊鄰國,說是有15個鄰國,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其中15個鄰國就有錫金,因為這個國家是我們周邊鄰國最小的國家,離青藏高原很近,所以我經常看地圖的時候非常注意到這個國家。



當然本人十分喜歡看地圖,幾乎能夠背誦出世界所有的國家名稱,對於地圖十分敏感,然而在06年到縣城上高中時,在學校旁邊的新華書店中看到新出版的世界地圖,竟然沒有錫金這個國家,那一塊變成印度的領土,一度讓我搞得很鬱悶,怎麼回事?難道我之前學的不對嗎?

我特意到網吧上網查一下相關資料,在百度知道里給出了答案,原來我們國家在2003年6月23日就承認錫金被印度吞併的事實,而我學的教科書是老版,那時候我們的地圖中還把錫金當成一個國家,之後出版的地圖都沒用錫金這個國家了,消息比較滯後,畢竟在上高中之前不會上網,新聞中也不會特殊報道這個。



以上都是閒扯,言歸正傳。錫金現在已經是印度所屬的一個邦,面積7096平方公里,也就比我國上海市面積大出一個新加坡(上海市6340平方公里,新加坡719平方公里。),人口61萬,錫金居民信奉婆羅門教和佛教,信奉婆羅門教大部分移居過來的印度人,錫金人信奉的是藏傳佛教。歷史上錫金是一個王國,也曾是我們的屬國,不過那是不叫錫金,而是叫哲孟雄,挺好聽的名字。

在清朝乾隆年間,哲孟雄一度被鄰國廓爾喀(尼泊爾)侵略,哲孟雄王室不得不逃往西藏,廓爾喀立即入侵西藏,西藏求援清廷,乾隆皇帝派大將福康安統帥2萬大軍反擊廓爾喀人的侵略,最終打到廓爾喀的首都加德滿都,廓爾喀人投降清軍,也正式成為清廷藩屬國之一,也拯救了哲孟雄和西藏。這一次戰爭勝利也成為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



不過到近代,西方殖民勢力的擴張,英國逐步佔領了印度,錫金自然成為英國的囊中之物,1890年,錫金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殖民者獨立,但繼承了英國在錫金的特權,錫金成為印度保護國。1973年印度出兵錫金,攻佔錫金首都甘托克,1975年,印度軍隊解散錫金王國的宮廷衛隊,軟禁了錫金國王,隨後廢黜錫金國王,正式吞併錫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也就是說錫金作為一個國家,已經消失了40多年。


大正看世界


錫金,曾是靠近中國的最小藩屬國,面積只有7096平方公里,比我國廣州還要小一點。只是,如今的錫金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了。

1788年尼泊爾入侵錫金,攻佔至首都,錫金國王逃至中國西藏。乾隆先後兩次派兵幫助錫金,並越境追擊,一路追到了尼泊爾首都,逼至投降。

中國自古以來就對投靠的附屬國很照顧,不兼併,不干預內政,真正的大國風範,有中國的保護,錫金過得很安穩。但是英國人跑到了印度,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英國靠著強大武力在印度橫行,不斷擴張,稱霸南亞。英國不僅佔領了印度,還有錫金、尼泊爾、不丹和緬甸。1861年英國強迫錫金簽訂條約,將錫金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

錫金王只得再次向清朝求救,清朝自己還亂著呢,內裡慈禧正式上臺,外面太平天國運動正搞得熱鬧,沿海邊境也不清靜,有英法騷擾,還有俄羅斯吞佔北方邊境等等事宜,顧不上這位小兄弟。

等到皇帝換成光緒的時候,錫金被英國強佔吞掉。二戰時間,希特勒把英國打得透不過氣兒,無心再去管理錫金等殖民地,錫金這才得到獨立的機會。

沒想到的是,同樣剛擺脫英國束縛的印度,像塊大號牛皮糖盯著錫金不放了。想來是相中了錫金特殊的地理位置。錫金位於尼泊爾與不丹中間,北上是進入西藏的門戶,南下是孟加拉灣。

於是印度死皮賴臉的學著英國,強迫錫金簽約,1950年12月,宣稱錫金成為印度的保護國。

錫金不甘心就此受印度奴役,希望能廢除印錫條約,恢復錫金原有地位。印度見錫金不願臣服,1973年4月發兵全面接管錫金,強勢宣佈錫金成為印度的聯繫邦。

1975年2月,不服從印度的錫金國王被軟禁起來。1975年的4月,在印度監督下,錫金97.5%的人支持併入印度。被軟禁的錫金國王依然不服,1982年病逝於美國,繼任王儲旺楚克宣稱不承認印度在錫金的一切行為,卻無力改變什麼。

從此,錫金王國漸漸從各國地圖上消失,赫然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地圖帝


錫金面積7096平方公里,人口607688人,人口密度85.6人/平方公里(2011年)。主要民族為尼泊爾族、錫金族、雷布查族等。通用印地語、錫金語和尼泊爾語,英語為官方語言。當地特產是麝香、鹿茸、天麻、貝母等。

錫金原為獨立的錫金王國,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錫金邦東面地理位置與不丹毗鄰,西面與尼泊爾接壤,北面與中國西藏交界,南面與印度西孟加拉邦鄰接。1975年4月,印度政府出動軍隊廢黜錫金國王,4月23日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把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第十三代國王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流亡美國,爭取主權多年無果,中國政府於2003年6月23日正式承認了錫金為印度的一個邦的既成事實。

當地特產


籃球之趣


錫金王國,原本是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部的一個高原王國。歷史上的錫金稱作“哲孟雄”,是古吐蕃帝國的一部分,後來成為獨立大部落。

1975年,錫金被廢,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錫金概況

錫金的面積超過7000平方公里,歷史上的錫金前身哲孟雄面積要更大,只不過近代因為英國的入侵,錫金面積銳減

整個錫金的人口不過幾十萬,全境大部分都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就位於錫金與尼泊爾的邊境地區。因為地形與氣候原因,錫金降水量非常豐富,年降水量超過4000毫米。


經濟落後的高原之境

錫金面積不大,人口不多,雖然戰略地位重要卻交通不便,所以經濟發展水平並不高。錫金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水電開發、森林與農業。

從獨立王國淪為印度一邦

原本的錫金王國,是臣服於西藏的部落王國。清朝時期,被尼泊爾入侵還受到了清帝國的保護。

隨著英國入侵殖民南亞次大陸,錫金成為了英國的保護國。印巴分治後,好不容易擺脫英國的錫金又成為了印度的保護國

獨立後的印度,繼承了英國的“唯我獨尊”思想,曾經作為受害者的印度反而繼承了殖民思想。在印度的管制下,錫金進行了所謂的公投。當時的印度給錫金人兩個選擇:第一種選擇民主制度,第二種選擇君主制度。錫金人以為選擇第一種,錫金只不過是廢除君主制,沒想到成了印度的一個邦,徹底亡國



澹奕


錫金目前是印度國內一個邦,又稱“錫金邦”。不過,錫金在1975年以前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並且採用世襲君主制,擁有自己的王室。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的南部,北面與我國西藏接壤,東面與不丹接壤,西面與尼泊爾接壤,南面與印度的西孟加拉邦接壤。當地面積為0.7096萬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61萬人。


在清代,錫金的名字叫做“哲孟雄王國”,是一個曾經依附於西藏的小王國,所以也算得上是大清王朝的附屬國之一。在乾隆年間,清軍還曾經翻越喜馬拉雅山幫助哲孟雄王國擊退尼泊爾人的入侵。

不過在近代歷史上,失去了清朝庇護後的錫金完全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獨立。不過好景不長,印度總理尼赫魯在1950年又將錫金圈定為了印度保護國,開始了強行干涉其內政的進程。

當年,印度逼迫錫金政府簽訂了《印度錫金和平條約》,實際上是將其變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並一步一步完成對錫金的包圍和吞食。儘管錫金人進行了抵抗,但在印度強大的實力面前還是隻能低頭認錯。

20世紀70年代,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擊敗了宿敵巴基斯坦,解除了自己後顧之憂。隨後,便在1975年公然軟禁了錫金國王,廢除其王國制,將其變成自己的一個邦,也就是印度的“錫金邦”。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是最後一個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的國家。自2003年以後,錫金已經不被國際上任何國家承認,這標誌著印度吞併錫金已經完全合法化。



歷史的荒野


錫金在喜脈山的南麓,和中國西藏,尼泊爾,不丹接壤,曾經是一個世襲的君主國,但是在1975年被印度吞併,03年我國也承認了對錫金的主權,錫金面積不大,只有7096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60萬,即便現在併入到印度,也是印度人口最少的邦。

其實錫金這塊土地,在古代大約七世紀到十九世紀,這期間的一千兩百多年時間其實一直都是西藏的領地,在古代這裡被稱為哲孟雄,後來西尼泊爾人和西藏人開始移居到這裡。到了17世紀才錫金才成立了第一個王國,到了18世紀錫金多次和尼泊爾和不丹的侵犯,19世紀中葉被英軍所佔。英軍佔領了錫金後,開始大量鼓勵尼泊爾人遷入。1918年還政錫金國王。

之後英國開始撤出了亞洲,但是錫金卻沒能借此機會獨立,仍然受制於印度雖然1947年,簽訂了維持現狀條約,但是印度仍然對錫金虎視眈眈,之後錫金爆發了反印活動,印度在1973年駐軍甘托克接管了錫金政權,在這過程中開始削弱了錫金國王的權力,開始逐漸同化錫金。1975年4月14日錫金全民投票,半數人同意併入印度。


玄坤


1975年,在印度的主導下,錫金舉行全民投票,廢除錫金王國,並且加入印度,成為印度錫金邦。印度完成了對錫金的吞併!

錫金國土面積約7096平方公里,人口60餘萬,是印度人口最少的邦。

中國古籍中,錫金名為哲孟雄。錫金從7世紀到1890年的1200多年屬於西藏的領地。

18世紀期間,錫金多次受到尼泊爾和不丹的侵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後一件就是對尼泊爾用兵,使這一地區成為中國的藩屬。

181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侵入錫金。

1887年,英國強佔錫金。並在這一時期,覬覦中國西藏。

1918年,英國殖民者把政權交還給錫金國王。

1947年到1950年,印度逐步把錫金變成了自己的保護國。

1973年4月印度對錫金實行軍事佔領。

印度政府吞併錫金後為了防止它再次獨立,每年都撥一筆補助款項給錫金,以拉攏錫金。

而今,大部分錫金人早已認同印度對錫金的主權。


風車車看天下


錫金,中國古稱“哲孟雄”,,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與中國西藏、不丹和尼泊爾接壤,地勢北高南低,全境海拔幾乎都在1500米以上。南部為肥沃的谷地,北部為山區。人口約60萬,多信奉婆羅門教和佛教。錫金面積約7096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



亞馬孫蝴蝶


對於錫金這個名字,相信大家不會陌生。

在2017年的中印洞朗對峙事件中,印軍就是從中印邊界的錫金段進入中國一側的。

在中國2005年以前出版的課本和地圖上,錫金一直是我們的15個鄰國之一。

作為我們曾經的鄰國, 錫金的位置較為特殊,它處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東面與不丹相鄰,西面同尼珀爾相連,北面跟中國西藏交界,南面與印度西孟加拉邦接壤。

是中國和印度邊界的一個交通要道。因為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因而也註定了它的與眾不同。

一、古時的中國藩屬。

早在贊普吐蕃時代,錫金就是吐蕃(西藏)的屬地,被中原人稱為哲孟雄。到了公元九世紀,哲孟雄成了一個獨立的部落,但境內的寺院仍然隸屬吐蕃的各大寺。

1642年錫金的第一任國王蓬楚格·納姆伽爾登基,建立了世襲君主制的錫金王國,相傳他的曾祖父就曾是西藏的貴族。明清時期,錫金王國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

在錫金王國最強盛時期,面積約有1.5萬平方公里,但在十八世紀,尼泊爾和不丹的多次侵佔,錫金的面積縮小了一半。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兩次出兵相助,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後一件就是對尼泊爾用兵,並使這一地區成為清朝的藩屬。

二、英國的殖民地。

181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入侵錫金,之後英國通過手段迫使錫金簽訂條約。

1850、1860和1861年,英軍相繼入侵,把錫金置於英國控制之下,1887年英軍強佔錫金。那時的大清國在鴉片戰爭後,國力衰退,自顧不暇,也就無力顧及錫金了。

1888年英國又出兵西藏,清朝失敗後,於1890年在加爾各答簽訂了《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承認錫金由英國保護,錫金徹底淪為英國殖民地。

三、被印度吞併。

隨著英國在東亞殖民勢力的削弱,1918年,英國放棄了對錫金的控制,將主權移交給錫金國王塔希·納姆伽爾,但錫金並未獲得獨立。

1947年,獨立以後的印度以保護為名,脅迫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並派駐專員“監管”錫金政府。

1950年12月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派兵掌控錫金的全部權力,架空王室。

印度還不滿足於此,1975年4月,印度政府出動軍隊廢黜錫金國王,之後議會通過決議把錫金併入印度,成立了錫金邦。

第十三代錫金國王旺楚克·納姆伽爾流亡美國,錫金無力復國。

2003年6月23日,中國政府最後一個正式承認錫金為印度一個邦的既成事實.

錫金王國從此不復存在。

從2005年以後中國出版的地圖上不再把錫金表示為主權國家。現在,錫金是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最偏遠、最小的一個邦,面積為7096平方公里,人口約61萬。

單從面積看,錫金不大,甚至可用“彈丸之地”來形容,而且大多為山區,平地少,海拔差別大,從兩百多米到八千多米不等,但它卻是個戰略要塞,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此外,作為曾經的“山頂國家”,錫金的環境也是極其優美的。

有皚皚雪山,有高山草原和高原湖泊,動植物種類相當豐富,經濟以農業、旅遊為主。

錫金王國曆經333年的風雨,直至最後被吞併,令人唏噓,也讓世人從中獲得一些感悟。有國才有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有書博物館


錫金的國土面積不大,就像咱們國家一個縣一樣大小 ,人口也不多,最多一百多萬人,領土幾千平方公里,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小國家,名聲也不大,好多人還不知道有這個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