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寫好科學論文的關鍵

科學論文寫作是一項嚴肅、意義重大的工作、是交流經驗,傳播科技成果的重要方式。那麼,如何才能寫好科學論文呢?下面,我們就來淺談一下其中的關鍵點。

一是材料、觀點和文字。材料是寫好論文的基礎,觀點是論文的靈魂,文字是論文的外在表現。材料和觀點是論文的內容,文字是論文的形式。形式是表現內容的,內容要通過形式來表現。三者的完美結合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一般來說,材料來源於實驗,而實驗設計的好壞直接會影響材料獲得的效率與質量。整篇論文是由若干工作單元組成的,每一工作單元又是由每次實驗材料積累起來的。因此要善待每天的實驗,每天工作時都要考慮到這一數據在將來論文中的可能位置,對每一張影像記錄都要認真收集保存。材料要真實可靠,數據要充足。有了異常,要及時分析處理,要保證所得結果可信,排除假象。一篇論文總要有新現象、新處理、新效果、新觀點。

觀點應明確,客觀辯證。不要、也不能迴避不同觀點。從論文定題到結論,處處有觀點,所以觀點是論文的靈魂,是貫穿始終的。討論觀點時不要強詞奪理,不要自圓其說,力戒片面性、主觀性、隨意性。要和國內外文獻上的觀點相比較,也要和自己實驗室過去的觀點相比較。在比較中分析異同,提高認識。也不要怕觀點錯誤,不要怕改正錯誤。要百家爭鳴,通過爭鳴,認識真理。

二是準備和動筆。論文寫得好壞,關鍵在於準備。會寫論文的人,一般都會經過論文寫前深思熟慮,全局在胸;充分打好論文腹稿,提起筆來,一氣呵成;寫出論文初稿後,放一段時間,反覆吟讀,千錘百煉。

1.近期準備,也就實驗結束後到著手寫作論文前一段時間的準備。應當收齊材料,處理好數據,製備好圖表,完成統計處理。然後打好論文腹稿,列出論文提綱,明確基本觀點和主要結論。其中“打腹稿”是寫論文的關鍵階段,這時應將所有工作和數據通盤考慮,全局在胸。

2.中期準備。會寫論文的人不是做完實驗後才開始考慮寫論文的,而是在研究工作的全過程中都考慮著寫論文。大多時候,論文題目和引言是論證時各種思考的凝鍊;材料和方法是在找方法、建方法時形成的;實驗結果是在實驗設計、實驗操作、階段歸納、資料整理等過程中不斷積累、整理而來的;討論是綜合平時的思考,同周圍人員經常討論商量,查閱和分析文獻等過程後歸納而成的,一般是將平時思考過的眾多問題集中幾個主要觀點以討論的形式表達出來;結論則是將最終結果歸納得出。

3.長期準備。如果只是著力於做好論文近期準備和中期準備,往往還不能寫出上乘的論文,這就要看論文作者的長期準備,也就是學習階段的基礎準備了。這種準備是指對研究動態的掌握,專業基礎的積累和邏輯思維、文字表達、分析綜合等各方面能力的總體水平。這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企及,而是長期積累訓練而就的。可以說,這些平時積累的功夫,決定著作者論文的寫作水平,而論文寫作水平又影響著論文的傳播。

三是審稿與修改。寫好論文稿件後,還應進行反覆修改,這不僅是要自己反覆錘鍊修改,還應請有關人員提意見,而且還要通過編輯部請相關專家審閱。一般情況下,論文修改時凡是屬於寫作規格和篇幅方面的問題應按刊物規定的要求修改。對於作者而言,自己辛勤努力取得的實驗數據一般都希望在論文中儘量呈現,但審稿者可能往往會提出一些合併或刪除的意見,這時作者應當冷靜考慮,該列入論文的列入,不必列入的不要列入。

審稿者通常也會對論文觀點提出意見,這時作者需要認真推敲決定是否採納修改的,作者畢竟對自己的工作己有過長期實踐和思考,逐漸形成了觀點,應該說這些觀點是有相當根據的,只要言之有理,述之有據,可以對審稿人的意見進行解釋,保留自己的觀點。但有時論文作者自己局處一隅,想法越來越鑽牛角尖。論文審稿人從更高的角度宏觀審視,一針見血地指出論文立論和觀點中的問題,這種情況也是有的。這時論文作者就應該認真思考意見的實質,調整思路,反覆推敲,決定取捨。既不固執己見,也不曲意迎合。抱著探討真理的態度,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科學論文寫作,歡迎諮詢達晉編譯,達晉編譯是一站式醫學科研學術服務平臺,主要專注 於醫學科研服務,包括SCI論文翻譯、SCI論文評估、SCI論文發表、SCI論文潤色、醫學基金申請等,可以協助廣 大醫務工作者順利完成學業或者職業從容晉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