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藥企再曝裁員潮:賽諾菲業務員調整,全球大裁員!

作者 | 小米

來源 | 健識局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法國製藥商賽諾菲公司本週三表示,計劃在法國裁員670人。公司發言人證實,該裁員計劃將在2020年底前完成。

賽諾菲公司的發言人表示,該計劃在自願的基礎上制定,將涉及外聯事務、人力資源、財務、審計、法務和技術支持等幾個部門。除此之外,計劃會有80個IT工作崗位被外包出去。

為了平衡已經宣佈的重組,公司發言人強調,該集團將在未來兩年內加強對法國工廠的投資,主要偏重於生物技術和疫苗產業。發言人表示,在過去五年裡,平均每年對法國工廠投資2.4億歐元,未來將繼續投資7億歐元用於技術研發。

健識君梳理發現,2016年2月,賽諾菲在法國就取消了500個工作崗位。EPVantage的報告顯示,2016年製藥巨頭裁員計劃中,賽諾菲最“狠”,員工總數減少8%。

而今年1月下旬,賽諾菲又裁減了美國糖尿病和心血管銷售團隊的400名員工。

與此同時,諾華、葛蘭素史克、輝瑞等多家公司也發佈了裁員計劃,跨國藥企扎堆裁員已引起市場關注。

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政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外資藥企裁員已經成為趨勢。在其看來,外資藥企裁員分為三步:其一是非醫藥專業人員;其次是非主營產品人員;第三步是壓縮專業營銷隊伍,即醫藥代表。


跨國藥企再曝裁員潮:賽諾菲業務員調整,全球大裁員!


業務“瘦身”

跨國藥企裁員成趨勢


今年以來,跨國藥企的裁員消息不斷襲來。分析人士表示,這些跨國藥企裁員的主要對象分別是醫藥代表、高失敗率的新藥研發部門人員、非核心業務部門人員。

瑞士製藥巨頭諾華製藥日前宣佈,計劃未來四年在瑞士裁減約2200個工作崗位,整合生產並將崗位轉移到其他地區,以提振盈利能力。諾華集團首席執行官瓦斯·納西姆汗(Vas Narasimha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裁員是2016年戰略的一部分,該戰略將在2020年為公司的生產網絡節省約10億美元。

另一家外資藥企巨頭葛蘭素史克也宣佈,將在美國裁減650個職位,包括200個內勤人員,以及450個醫藥代表職位。

據路透社報道,GSK已經就裁員項目向美國商務部和各州報備,裁員帶來的資金結餘將投入到新產品的研發和商業支持,據稱這是葛蘭素史克全球重組計劃的一部分,重組計劃最初是在7月公佈的財報中披露的,當時,GSK表示,它將“顯著提高集團的競爭力和效率,主要通過供應鏈優化和降低行政成本”。

早在今年1月,輝瑞宣佈停止目前所有的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的新藥開發,並裁員300人,節省下來的資金將會被用於其他領域的藥物研發。

而禮來也在2017年宣佈裁員3500人,並關閉位於中國上海的研發中心和新澤西中部Bridgewater市的分部。此舉估計可為禮來節省開支5億美元。去年10月默沙東宣佈重組銷售隊伍,裁員1800人。


跨國藥企再曝裁員潮:賽諾菲業務員調整,全球大裁員!



聚焦業務

醫藥產業格局即將重塑


重磅專利藥是大型外資藥企業績的主要推動因素。然而,近年來,這些企業面臨的現實是,不少重磅原研藥專利到期,仿製藥對原研藥的市場銷售構成衝擊。而新藥研發的資金需求量很大,且通過審批需要耗費時間較長。

事實上,未來藥企們專攻細分領域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業內普遍認為,十多年增長紅利過後,跨國藥企曾經“躺著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而當市場紅利消失殆盡,跨國藥企僅靠“瘦身”是顯然不夠的,要活得更好還需不斷“強身”。

值得注意的是,跨國藥企產品線外包後,接盤俠中總是不乏中國藥企的身影。當跨國藥企通過裁員、外包等措施,聚焦細分領域發力新藥研發時,國際人才和市場佔有率必將迎來重塑,跨國藥企和中國藥企之間的格局分配也將迎來重構。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外資藥企還是部分國內製藥企業,都面臨著經營的壓力。“外資藥企裁員會成為趨勢”。

截至目前,國家4+7的帶量採購正在各地實施,這一政策的實施將減少企業的銷售環節、降低企業的銷售費用,企業也沒有必要設立太多營銷人員;而兩票制之後,監管部門對商業賄賂的督查力度加大,製藥企業、尤其是外資藥企也逐漸減少這部分投入;對於外資藥企來說,其在中國已經完成了市場教育,醫生和患者比較認可外資藥企。”

業內人士認為,外資藥企裁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來自於仿製藥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此外,人工成本的上漲也將導致外資藥企裁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