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未來

1

2017年7月,江陰市一名22歲女孩被兩個熊孩子從頂樓上扔下的磚塊擊中頭部,當場死亡。

但熊孩子家長說自己孩子還小,是被其他玩伴誘導的,才會做出荒唐的行為,還把責任推給了物業。

“孩子還小”“還是個孩子”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都讓人氣不打一處來。

如果被搶劫割傷的、被砸死的是你的孩子,你還會說對方孩子小,沒事麼?

肯定不會,因為這已經是在犯罪了,而且罪不可恕。

但是面對自己已經犯錯、甚至犯罪的孩子,這些家長卻依舊縱容、庇護、溺愛。

難怪有人說,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

孩子還小,還不懂事,心智發育還不健全,所以法律和社會才會對孩子犯的錯誤多一些寬容,多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但現在這種寬容,正成為許多家長最不要臉的藉口和依仗,不道歉、不悔過。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未來

2

知乎上有個問題“熊孩子的家長平時是怎麼教孩子的。”

一個護眼康復中心的老師講述了自己與熊孩子家長的交流過程,她向家長反映孩子不聽話、不配合治療。

但家長卻說:我覺得還好啊!平時在學校很聽話的,只要她不犯什麼大的問題,我覺得都還好啊!

這就是熊家長的心理,只要不出大問題,不殺人放火,就沒事。

正是這種縱容,在一步步毀掉自己的孩子。

一位老師曾給我講述過一起校園暴力案件,罪犯是個不滿17歲的孩子。

當他得知自己會被判重刑時,嚇得嚎啕大哭,問坐在法庭裡的媽媽“不是說不滿十八歲不會被判刑麼?”

人居然可以無知到這個地步,但這種無知不都是父母害的麼?

這個孩子,從小就被溺愛,惟我獨尊,受不得一點氣,動不動就跟同學打架。

打贏了,父母一邊表揚他勇敢,一邊輕飄飄對老師和受欺負的孩子家長說:“孩子還小,不懂事。”

打輸了,父母就齊上陣不依不饒,想方設法地為他撐腰。

漸漸地,這孩子成了出了名的打架大王,還跟校外的混混勾連在一起,簡直無法無天。

這一次,是因為懷疑同學打小報告,就要教訓教訓他,結果棍子剛好砸到了同學的後腦,導致同學不治身亡。

老師嘆氣說:“如果父母不是這樣嬌慣,他怎麼也不會落到今天的下場,不知道現在他的父母會不會後悔。”

你總是把“還是個孩子”掛在嘴邊,那孩子就永遠把自己當“孩子”;

你總是用“孩子還小”為他開脫,他就永遠以為自己“還小”,不用承擔行為的後果。

直到有一天,被狠狠地懲罰了,才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溫室,任何錯誤都要付出代價。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未來

3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也不是一天變壞的。

就像生病,一定是之前就已經潛伏在身體裡,然後一點點發酵的。

今天偷500沒事,明天就會偷1000;

今天打架可以,明天就會動刀子。

如果沒有從一開始就糾正孩子的行為,這種錯誤的認知就會固化在他的思維裡,一點一點地演化成他的人格和行為習慣。

所以,比起已經定型的大人,更不應該被原諒的是孩子,因為他們還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有很強的可塑性。

越早的不原諒,就能越早地讓他走上正途,這也是教育界的一個共識。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所說:

一個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制止,在沒有制度約束、懲罰機制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野蠻的舉動,生物性中的惡便傾瀉而出,併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而不原諒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才是一個聰明的、合格的父母最應該做的。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未來

4

《三字經》開篇明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意思就是,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的,而最後如果變壞了,責任就是父母的不管不教。

正因為這個道理,劉備才會對兒子諄諄告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因為他知道小惡犯得多了就會成為大惡,小善做的多了方能成為大善。

而每個孩子都處在這樣的十字路口,往左走,是成為一個善良的、有品德的人,往右走,就可能一步一步地滑入到犯罪的深淵。

而從不輕易原諒孩子的父母,就是在用一道道底線指引孩子走上正途。

父母的底線在哪裡,孩子未來的方向就在哪裡。

*來源|有書(ID:youshucc);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