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震:互聯網金融治理需資金流和信息流雙管齊下

12月12日,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第十三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就《金融科技安全支撐探討》發表主題演講。

吳震指出,金融科技可以從技術、業務兩個層面來理解。從技術層面來講,主要涵蓋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移動通信、物聯網等技術。他指出,雲計算已成為很多金融機構基礎設施;大數據、人工智能在智能風控、精準營銷或智能投顧和客服等方面都可發揮較大的作用;移動通信如手機等成為金融機構和用戶溝通的載體;而區塊鏈應用目前比較初期,但實際的成熟大規模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

同時,從業務層面的角度,吳震對金融科技進行了三個層面劃分,第一是用戶側科技,即如何使用戶更方便、更簡潔的獲得服務;第二個為機構側科技,主要是提高效率和安全性;第三則是監管側金融科技,既可以為金融機構所用,同時可以為監管所用。

吳震指出,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概念有很多的相同點,都是強調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區別則在於金融科技更重視科技,強調科技對金融的支撐和優化作用,而互聯網金融更加強調金融。

談到金融科技的安全,吳震指出,金融科技安全分為業務安全和技術安全兩大類,從業務安全來說有三個風險,第一是宏觀風險,主要指金融科技或者互聯網金融產生的不服從國家宏觀管理的一些風險。如資金流向了一些不該去的產業、去產能的產業,或者是提高槓杆率,而非降低槓桿率。第二是社會風險,過去幾年中由現金貸等引發的投資者大規模維權及網絡催收等,都是由於金融科技發展所引發的一些社會風險。

第三則是跑路風險,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為經營不善導致的跑路風險,第二類是很多新金融機構,在剛開始經營時就存在著欺詐風險。

第四是技術安全的風險,其中既有傳統網絡安全的風險,也有數據安全風險。吳震認為,近幾年來,包括數據庫的漏洞、內部數據洩露、數據跨境傳輸等數據安全已成為了重中之重。

吳震表示,經濟數字化和金融科技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從短期來看,還會面臨著很多的挑戰,包括技術不成熟、基礎設施不完善等。他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需要安全和發展並重、管理和技術並重、金融與互聯網並重、資金流與信息流並重。

一是金融科技的發展需要安全和發展並重,安全和發展是一體兩翼,如果只講發展、不講安全,相信一定發展不好。如果只講安全,倡導絕對安全,意味著不要發展,走向自我封閉的路子,導致落後,導致實質上的風險。

同時,互聯網治理比較成功的經驗是管理和技術雙管齊下,技術為管理服務,同時管理也要支持技術,配合技術使技術手段能夠更大的發揮作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一個關係。第三個是金融與互聯網並重,金融是比較集中化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比較獨立、精英的機構,而互聯網側重的屬性比較草根的、開放的,比較講究分佈式的思維,因此金融和科技相結合,會產生一些新的屬性。吳震認為,對於互聯網金融進行治理時,既要考慮金融的屬性,也要善加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解決互聯網金融管理的問題。

第四個是資金流與信息流並重,在互聯網治理中,金融機構治理中比較側重資金流,對於互聯網治理有所不同。即使能獲得資金流數據,獲取的很可能不是真實數據,即使獲得了很多金融數據很多風險是無法防範的,因此單純依靠資金流對於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往往不充分。吳震稱,可從資金流和信息流雙管齊下,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治理。一個是實現對互聯網金融管得住,在管得住的基礎上向管得好方向更好的優化,實現安全和發展的一個雙贏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