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唱法——突破高音的訣竅!


關閉唱法——突破高音的訣竅!


“關閉唱法”起源於意大利,有人翻譯為“掩蓋唱法”。大約在1800〜1820年間,一些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在高音區發音時,幵始使用“關閉”的方法。

當高音進行關閉時,就在舌根和會厭肌之間形成一個很大的空間。聲音因此在這個空間產生共鳴,並且送到硬顎的前端靠近上牙的地方。這個過程就叫“關閉唱法”。


關閉唱法——突破高音的訣竅!


一位專家曾說從心理學、藝術哲學和醫學觀點綜合一下聲音對人的影響,我們知道組成聲音成分的多少近於 ‘叫喊’,而叫喊是情感天然、直接、完全的表現,能震撼我們的肉體,直接起到‘宣洩’作用,使身心得到平衡。”其實,“關閉唱法”的發聲正是需要這樣“震撼”肉體,身心得到平衡。世界上很多事物的結果很複雜,但往往用最簡單、最切身的曰常現象去分析、解釋它的本源,反而會得到意想不到 的啟迪。

我國一位留意專家,對“關閉唱法”的感受是:上高音時聲帶旁邊有一股力量把聲帶憋住,閉合很牢,越向上唱憋得越緊,把聲音都憋到頭腔,出來就有“關閉”聲,氣息給得越猛,威力越大,音量成倍增長,強弱音進退自如。


關閉唱法——突破高音的訣竅!


在上面專家的講話中,反覆提到的“憋氣”一詞,我以為一定要把它放在歌唱的整體狀態中去理解。不注重整體,就會發生為了憋氣,喉嚨首先緊張起來,搞得演唱者出現臉紅脖子粗現象,這樣唱歌顯然不舒服。根據自己教學體會,我理解一定要在運用腹肌力量方面下功夫,從腹肌處 幵始高度控制住氣、力的有效使用。

注意觀察生活會發現:人們乾重活時,首先會憋足勁, 把氣息最集中地控制在腹肌部分。如:繫緊腰帶向下運氣、 或者像人們形容的“喘不上氣”、“令人室息”等狀態。結合關閉唱法中,有關高音“關閉”或“掩蓋”和我國京劇界“腦後栽筋”等理論,我理解正是讓氣息喘不上來、屏住呼吸, 或者說“密封”在腹肌內最大限度地調動氣息,同時又是,惜氣如金,集中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