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燒賣

燒賣,簡單到只是一張麵皮、裡面一團米飯的美食,但也可以精緻到“內有乾坤”。為什麼還要打上“上海”兩個字?翻翻資料就會發現,它還真是一樣地域不同而各異的美食。

上海烧卖

比如粵菜點心裡的燒賣,小巧透明的皮子裡結結實實地包著豬肉餡或蝦肉餡,蒸出來,皮和餡已經不分家了,這樣,我就不大喜歡,不是不好吃,上海人說起來“吃起來悶牢”的感覺——在我心裡的燒賣,永遠是那份有韌勁兒的皮子裡,包上醬油糯米、香菇、豬肉碎的“上海燒賣”。

01“邊賣邊燒”

上海烧卖

內蒙古羊肉燒麥

燒麥,不僅做法不同,甚至寫法也是各式各樣:現在用的最多的其實是“燒麥”和“燒賣”兩種,另外還有“稍麥”、“捎賣”、“稍美”、“幹蒸”、“燒梅”、“肖米”、“鬼蓬頭”等等稱呼——不管叫法如何,做法基本上都是以麵皮帶餡,上籠蒸熟的。

至於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各地有各地的版本。北方有一種說法:早年的燒賣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賣,所以,“燒賣”又稱“捎賣”,意思就是“捎帶著賣”。

上海烧卖

廣東牛肉餡燒賣和幹蒸燒賣

這種說法,有點像上海人說“下沙燒賣”的起源。

相傳明嘉靖年間,倭寇屢屢騷擾時為東海邊境地區的下沙,老百姓對此深惡痛絕。當朝派兵邑居下沙抗倭時,深受下沙百姓擁戴。

為了犒賞朝廷軍隊,老百姓便用精美的點心慰勞將士。由於平倭大軍人多,鄉人們和粉捏皮,剁肉拌餡,裡面還加上了新筍,包起了餛飩不像餛飩,餃子不像餃子的點心,上籠蒸熟。

新出籠的美味點心,深得將士們喜愛,有人問這是什麼,鄉人頗為風趣地回答:“邊燒邊賣!”

“燒賣”由此得名。

02“精打細算”的上海燒賣

上海烧卖

上海人秉承一貫的精打細算,燒賣裡的餡比較經濟,外面一張燒賣皮,裡面是可憐巴巴的一團米飯。但就是這一團米飯,也可以做出別樣的滋味來!

上海燒賣用的是糯米、一點香菇、一點肉末加醬油“燒”出來“賣”的。其餡看著與粽子的餡相似,其味卻大不相同。粽子裡的米有荷葉香,燒賣裡的米有什麼香呢?香菇香、醬油香、糯米香,三香合一。

北萬新的三丁燒賣

淮海中路上的北萬新,招牌“北萬新”下,有“包子店”三個字,但是,老上海都知道北萬新還有一絕——“三丁燒賣”。

上海烧卖

普通上海燒賣,吃得出糯米味、香菇味和一點點醬油肉湯味。北萬新的燒賣,吃得出什麼味呢?香菇味、肉丁味、筍丁味、醬油味、糯米味,五味合一。

普通上海燒賣賣8毛一個的時候,他北萬新賣1.8!後來又漲到了2.5一個——哎,就是這樣,食客依然趨之若鶩,就因這些不俗的“小丁”。

上海燒賣還有一大特色,就是“肥而不膩”。

上海烧卖

上口的感覺很肥厚,但是,此“肥”是糯米的豐肥,非葷物的腴肥——其實,更多時候裡面也沒肉;而燒賣外面的那張皮,起到很好的“不膩”作用,猶如吃北京烤鴨,外面包的那張皮,去膩。

沒肉,照樣讓儂吃出“葷”來!或許,這就是上海小吃的一種境界。

03“心心念念”的下沙燒賣

說起上海燒賣,肯定要說說近年來,紅遍整座城市的“下沙燒賣”。紅到啥程度?一年只賣幾個月,但是,一到冬季,便會讓人心心念念!

百年點心

下沙燒賣是浦東南匯地區特色點心,自明代沿襲至今。

上海烧卖

與普通燒賣以糯米為餡不同,下沙燒賣的代表品種是湯汁鮮美的鮮筍肉餡,還有一種用豆沙、核桃肉、瓜子肉和陳皮橘制餡。

過去,下沙燒賣每年僅在春季上市,品嚐時間通常不足兩個月,尤以第一場春雨後至清明前春筍上市時風味最佳。

如今的下沙燒賣,也突破了傳統,過去以春筍配鮮肉為配料,一年只能供應短短兩個月;如今,下沙燒賣會隨冬筍上市的時間,足足提前了兩個月,12月便開賣第一籠。

燒賣皮子先由機器軋成,再用人工擀薄成桃花形狀。餡料配方上,鹹的採用春筍嫩料和精瘦豬肉輔以精油合成,甜的則以炒制的赤豆細沙,佐以陳皮橘。

上海烧卖

成形的燒賣上籠旺火蒸10分鐘即可端出,滿街飄香……因為做法上的不同,下沙燒賣在吃法上也和其他上海燒賣不一樣。

食客們拿起燒賣,要先搖一搖,小小咬一口,熱氣騰騰,咬一口美味的汁水,瞬間充溢口間,再蘸點醋,味道會更好。

(本文部分節錄自“秋葉飛起”2011年發表在《新聞晚報》上的文章)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上海烧卖上海烧卖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