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現代的閱讀方式很難讀懂《周易》?

keuloo


《周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總結宇宙、自然、人倫運動變化規律的哲學鉅作。《周易》有它自成體系的自我生態系統和其獨特的邏輯系統,如果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及閱讀方式,確實很難讀懂《周易》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用現代分析式思維無法讀懂《周易》系統性生態化知識體系。現代人讀書,基本上有一套固定思維方式,那就是分析式思維。喜歡把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分段分層,逐層分析,然後再歸納總結。但用這種方式卻無法讀懂《周易》的,因為《周易》是系統性的,它自身就是一個生態知識體系。六十四卦,卦辭,爻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整體思維,剛分析式閱讀是沒有用的。


二、用現代推理式思維無法讀懂《周易》感悟性自然化知識體系。現代人還喜歡用推理式思維,即三段論式思維讀書。但讀《周易》若用三段論式思維去讀,肯定也是一知半解的了。《周易》更多地要用發散性思維,同一卦象可以取很多象,所以說想象可以讓《周易》活起來。因此發散性思維加上想象是讀懂《周易》的兩把鑰匙。


三、用現代理智式思維無法該懂《周易》心靈性感悟化知識體系。現代科學,許多都要以理智式的實驗來證明對錯,一切都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以尋根問底,追根溯源以求得標準答案為自豪。但《周易》講求的是心靈感悟,以事物關聯為紐帶,以喻體為例來揭示宇宙自然人類運動規律的。《周易》可以告訴我們目前正處於什狀態,這種狀態下要注意什麼,卻很少去追究太多太深的原因。

由上可知,如果現代人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及閱讀方式去讀《周易》,那麼確實很難讀懂的。我們只有轉變觀念,轉換思維,發揮想象把自己放入《周易》的成書環境中,或許可能真正讀懂《周易》。


冰骨心風水


想讀懂《周易》。首先,要遍讀儒家和道家經典。然後,再買個比較適合初學者版本的《周易》。

我推薦中華書局楊天才註釋的《周易》。


有了這本書後來,先認真讀前言。【當然,前言中有一處錯誤。如果你最後能發現這處錯誤。就OK了】

先說《周易》的成書。

《周易》的創作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卦畫的產生;卦爻辭的產生;《易傳》的產生。一般認為,伏羲作八卦的卦畫;文王作六十四卦的卦和卦爻辭;孔子作易傳。據文史專家的研究表明,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而《易傳》主要作者是孔子,後又經其弟子補充。即便爻辭確實是周公所作,而文王乃周公之父。周公將授自父親的爻辭補入《易》。稱卦辭和爻辭均為周公所作,也不為過。同樣孔子傳《易》於弟子,弟子們將孔子所授之精義補充進《易傳》,補充的內容亦是孔子之言。說《易傳》為孔子所作,亦不為過。

故曰:《周易》歷時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人更三聖(伏羲、文王、孔子)而成。

再說六十四卦的卦畫。


《周易》六十四卦最基本的組成元素是陰爻和陽爻,即“--”和“—”。又以初、三、五爻位為陽爻位。以二、四、上爻位為陰爻位。《周易》就是通過陰陽兩種符號的組合與變化,來對未知事物的發展變化做出預測。

每卦有六個爻位。以二、五為主爻位。

我做的讀書筆記中,初九是最下面的‘一’。而非最上面的。千萬不要顛倒。


楊朱學派


現存的《周易》是周文王、孔子等註解整理後形成的,是一部講述易理的著作,加註了三聖的理解,裡面有爻辭卦辭,系統歸納了在每一卦的背景下處於每一爻的吉凶情況以及該如何做。事實上這部著作基本不能用於占卜,不適用於象數派,只適用於易理派。所謂易理派是研究易經中的道理,以幫助我們在人生中如何自處的,若想往易理方面發展,可以下載《周易》的白話解說來看,網上百度一下有很多,而所謂象數派,是利用易經的象數原理起卦占卜人生吉凶的,無論是梅花易數,還是六爻預測學,都不會用到《周易》的爻辭、卦辭,只是在梅花中偶爾會用到卦名而已,若想自己有一定預知吉凶的能力,可以往象數派發展。下面重點講述象數派。

象: 八卦有八個基本的三爻卦,由一陰一陽所組成,形成天地人三爻,用以象徵世間萬事萬物。而八個卦中任何兩個上下結合,又形成了六十四卦,我們起卦占卜事情的吉凶用的就是這六十四卦。古人有個別人是用爻辭卦辭來占卜的,偶爾會對,但準確性應該不高,現代人已經捨棄這種方式,而轉用卦、爻的五行生剋及卦象定吉凶,諸如梅花易數、六爻預測學。

數: 乾1,兌2,離3,震4,巽5,坎6,艮7,坤8,知道卦數(比如說名字的筆畫數),就可以根據卦數起卦,得到相應的梅花卦(六十四卦之一),進而利用五行生剋或卦象直讀等定吉凶。

所以說我們現在並沒有留傳下來的《易經》,而只是《周易》。現在網絡上雖有易經八卦的萬物類象含義,但是大多數人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些含義如何來的卻不知道,哪怕是很多學易多年的人有些也說不清楚,只能死記硬背,玄運後續會在玄運風水講堂中詳細註解易經卦象,以使大家對易經卦象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想進一步學習易經,可以關注玄運風水講堂!





玄運風水講堂


易經是觀象出理,大多前人包括孔子,根本不明爻辭遞進關係如何爻變,對應什麼卦象,解易比然諸多附會妄解。

比如水火既濟卦。

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上六,濡其首,厲。

 其中“婦喪其茀、高宗伐鬼方、繻有衣袽、東鄰殺牛”,以現代的閱讀方式完全是雜亂無章,任你想破了腦袋也會不知所云。但跟我用洛書解易,自然迎刃而解。

 首先按京房爻變次序如下圖配以卦象。初九是本卦的背景,配以伏象——錯卦。


 六二是水山象,山是局面,水是用功——合為佈局,則婦喪其茀就是有意設套,故勿逐七日得是週期收網之意。

九三是水風象,風是高調其事(高宗),水是起事(伐北)——合為造勢,三年克之乃由乙經丙丁至山而局成。

六四是習之象,賊船已上,扯掉巽風上爻遮羞布,裹挾前行——擺渡起航。結合美元霸權的形成,自行領悟——謀事三大步:做局,造勢,擺平。

則九五的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就很好理解了——其實是大局已定

莊家剪羊毛之比喻,為新局面開元,賊船易上難下。

每一卦的主旨都圍繞著洛書中宮展開。易經中早就將其發展節點垂象示人了,我們日用而不知罷了。

美國可謂是深得易理既濟卦的操盤高手,但終有陰溝翻船的那一天!


洛書圖解周易


用現代閱讀方式很難讀懂《周易》,這是因為《周易》原本為一占筮用書,它與一般書籍,有以下幾點明顯不同,因此就覺得難學難懂。

1,結構:一般書籍都分章節敘述。而《周易》是以卦辭、爻辭寫成,卦相當於章,因共有六十四卦,全書即為六十四章;爻相當於節,因每卦六個爻,每章即固定六節,與一般書籍相比,綱目不太清晰,也缺乏層次感。

2,文詞:一般書籍文意連讀,詞句貫通。而《周易》文字簡約,相對獨立,文意並不連讀,詞句也不貫通,用字還常古僻晦澀。

3,層次:一般書籍是用文字來敘述道理的層次和相互之間關係。而《周易》是通過每卦中各爻的上下位置及其相互關係,來說明層次和相互之間關係。

4,結論:一般書籍常用文意連續的字句寫明結論。而《周易》卻是以吉凶斷語作結論。

5,排列:一般書籍的排列,可以是平行或者由淺入深的排列。而《周易》的章即卦的排列,是按因果或衍生關係的固定排列。

6,圖形:一般書籍除了相關插圖,通常均無圖形。而《周易》每卦均有卦象圖,通過該卦象的上下卦的卦象,來領悟和想象其隱含的思想內容。

以上分析主要是指《周易》本文,其《易傳》部分,翻譯成現代漢語後,並不太難懂。

掌握了《周易》寫作的上述特點和規律後,閱讀難度就會相對少許多了。


李保正聊易室


不論閱讀任何書籍,當然也包括《易經》,都要保持理性批判的思維。書中所講的道理擺在你面前,究竟對不對,要靠邏輯思辨來把握,決不是因為某個權威說過所以就一定是對的。

三聖作易,無非是借聖人之名來神話經書的內容罷了。所以當我們看到它們就要批判的看。世界上究竟出了哪幾位聖人?哪些聖人的言論是亙古不變的呢?我們讀歷史、學哲學、學自然科學,那麼偉大的思想家,哪家的言論又是放之宇宙而皆準呢?


牛頓算不算得聖人?愛因斯坦是不是聖人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算不算聖人?若要說聖人只能出現在中國是不是有些說不過去吧。

《易經》究竟有多神秘?在我看來只不過是自己為自己設障吧。如果我們拋開《易傳》著《易經反而更容易看清它的真相。有人告許你,乾代表天時,你需要問乾為什麼代表天?這個說法究竟對不對?能不能與《易經》經文中固有的內容相協調。而我們更多的人卻不是這樣的。聖人說過乾為天,那就一定是對的。他不考慮經文究竟在說什麼,或者不管經文怎麼說那都得說天才能行。


《易經》難讀完全是因為讀者迷信《易傳》的緣故。第一批易經的研究者們給我們畫了一個小圈圈,而我們的思就被侷限在裡面,卻沒有想過要衝破的。雖然傳統易學口口聲聲,易窮天地萬物之理。但我們從中從未學到過哪怕一條有效的自然法則。那麼為什麼人們還要繼續迷信它呢?就是因為我們讀書缺少懷疑和批判的精神,缺少邏輯思辨的思維。

道理究竟對不對,不是考證出來的,不是因為別人曾經這樣說過。一個道理要成為一個正確的道理首先要符合邏輯規律,首先在邏輯上沒有矛盾,講的通。還要經得住無限多事實的驗證。科學家創造新學說新規律,都是先在頭腦中經過了思辨的思考後,然後提供假說,最後才付諸實驗驗證。


所以我們讀易經,也要堅持思辨思考的原則,保有足夠理性批判的思維。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學有獲。

我是國學新邏輯,致力於理性解讀《易經》《道德經》等國學經典,探索未來中華文化新方向,歡迎關注交流!


國學新邏輯


《易經》屬於中國的古典哲學,是智慧者在生產生活中的工具。現代人很難讀懂它是因為閱讀的方式存在問題,換言之就是讀此書要始終在一個“易”字上下功夫。這個“易”字要貫穿全書的始終。易就是變易變化,要始終在變化中理解。這就是與讀其它書存在的根本性區別。其實“易”字還有一層意思是簡易,就是簡單。基本原理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任何事物都是永恆變化的。

為什麼說《易經》是工具?是因為你要讀懂巜易經》無論做什麼事包括讀書學習都會以《易經》思想為指導。讀《易經》不以《易經》思想為指導當然很難讀懂。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主導意識的錯覺,認為《易經》就是一本古書,哪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現代中人有科學理念或者說現代人的寫作水平高。別忘了它可是古人一萬多年的智慧結晶。基於這些主觀上的錯誤,就會導致讀《易經》斷章取義、不用心揣摩、思考而真正找到它的精髓和基本的易變原理。


超然智者


往往看著簡單的問題,卻不好回答。

這個問題恰恰說明了一個普遍的規律,你今天的閱讀邏輯不僅讀不懂《易經》這樣的哲學經典。其實也包括一切古文著作,甚至絕大多數的古文小說,如果你不通古文邏輯,你也不可能看懂古代的契約,公文昭告,甚至連地契和借條你都看不懂。

收到這兒,不由得讓我聯想到目前流行的穿越小說,其實都忽略了這個事實。也就是說,所有穿越到古代的主人公,假如不是文學系博士畢業。我估計在古代只能在功能瓦舍裡,和低級的傭人混口飯吃。或者在荒郊野外人少的地方,當個打家劫舍的賊。我相信所有目前市場上,穿越文學裡的絕大多數主人公,都不可能如作品中描寫得那樣,過著風光華麗的生活。

中國古文的發展有幾千年歷史,而古文發展的基礎是文字的創造,演變,進化,改變。比如中國文字是以象形取意,也就是說中國文字是由圖像慢慢進化演變而來。

僅以牛字為例,在週一朝就有三種變化。這之後還發生了,一字多用方法,也就是通用和假借。雖然這種情況是文字發展中的無奈,但是直到今天我們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字是字同音不同。
也就是說古文中經常會出現一個字一個意思,或一個字多個意思。所謂一個字一個意思,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比如看見,今天通常連起來讀,表達了一個動作。而古代只用一個字,看。

比如我們熟悉的老子道德經5000言,這5000個字沒有一個字是沒用的,每個字代表了一個獨立的意義,甚至是一個獨立的物品,一個獨立的情節,一個獨立的故事。假如今天的人寫道德經,恐怕需要50萬字才能表達清楚。

那麼反過來再看《易經》,大多數人認為易經佔僕類,但其實它是一本工具書。它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工具書。它包括天文,地理,立法,生活,飲食,衛生,醫療,軍事,學習,娛樂,傳承,甚至包括生育。想象一下,易經是五經之首。在中國的近2000年中,一直都是中國頂尖的精英才能讀懂到讀懂的。我們如果用白話文的方法,想要讀懂古代經典,我認為是天方夜譚。

忠告,期待穿越到古代作威作福的年輕人,穿越只是一種無聊的僥倖心態,最好不要發生在你們身上。因為以你現在的水平,如果真的穿越了過去,你們休想過上好日子,因為你們根本聽不懂人在說什麼,古人也不一定能聽得懂你們的話。所以你們一定會被當成牛鬼蛇神,或異族蠻人。成為奴隸,還是好結果。


姚宇


說實話,倒沒覺得有多難。

解讀《周易》,應該像玩某些電腦遊戲一樣,不是說通一次關就夠,而是一次之後再次,不斷重複,逐漸發掘其中本質。

現代的書籍都很淺顯,是有固定順序的,看過一次,基本上都能理解個差不多。而《易》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固定的閱讀順序,經常需要從後往前倒著看才能理解,其中的牽連性既強,涉及內容又很廣。由於其內容裡實質性的連貫意思很難被讀出,靠現代的理解方式,很容易越看越糊塗。

比如說,卦七講【師出以律,否臧】,卦八講【比之自內,貞吉】,講完戰爭講團結外交,這很容易理解。但是,卦十【素履,往,無咎】卦十一【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卦十二【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就是不挨著的,講完做夢忽然又跳回講團結,這種跳躍性就跟玩人一樣。若是按照現在的閱讀習慣,中心思想肯定是連不上的,哪也不挨哪,自然會懵逼。

剛開始看,不要理會那些卦幾什麼乾屯蒙師,只拿那些當普通的序號就好。總之,先理解其考古學層面上對社會意義的分析,接著再研究它的哲學描述和玄學分析。那些拿《易》當卦書看的人,最好先學學什麼是“模糊統計學”。

還有,之前市面上雖然有現代文版的《易》,但是很多版本毛病相當大,除了最常見的缺字錯字包括以黑白方塊代替字體裡不存在的字,最糟糕的地方是,很多版本的斷句就跟嗑了藥那麼沒譜,如果以現在的閱讀習慣,先入為主去相信那些斷句,那肯定難以解讀,就算解讀出來,也是非常牽強的,純粹穿鑿附會,也因此,讀《易》需要人有一定的文言文水平。

我曾經在網上解讀過幾句諸如《論語》《道德經》之類的東西,發現了這個問題,就是說,古人經常用一段話、兩段話、三段話囉裡八嗦只講了一個意思,但是現在有很多人習慣於看一句解一句,這也使得解讀出來的內容與原意大相徑庭。

《易》是很靠譜的,但不能用現代慣有的方式去解讀。

而且,這種事確實是見仁見智,不論前人是多麼大的學問家,他解讀出來的東西未必是正確的。不要輕信其他人給出的現有內容,而要結合自己對古代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哲學、玄學的知識,自己去看,這樣你就會發現,實際上現有的解讀內容不靠譜的特別多。

或許應該這麼想,他們自己都沒能解讀成功,跟著這些失敗者的思路,那不非掉到坑裡不可嘛。別懷疑,那些頂著什麼專家教授名頭的人,水平未必比你高。論文職稱都能造假,只有自己腦子裡的東西才不會騙你。

另外,在讀《易》時要時刻提醒自己,當時的社會制度與現在決然不同,不能用現代人的身份、尤其是平民身份去理解其中的思想。讀《易》的時候,起碼要把自己當成個一國之君,視線從上往下看,不然,很容易造成階級傾向混淆,也就把自己搞糊塗了。


純鈞LHGR


現代人為什麼很難讀懂《周易》?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文言文導致的閱讀障礙。現代人從小接受現代白話文教育,日常工作生活中絕大多數使用白話文,文言文學得不多,自然存在閱讀障礙。更何況先秦的文言文又特別得難懂。可能你能熟練閱讀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甚至《古文觀止》也能不借助詞典通讀下來,但還是難以輕鬆讀懂先秦散文。特別是一些專用的名詞或者人名、地名,你古文功底再好,也看不懂。

二是《周易》本身就沒寫清楚。中華文明先天缺乏形式邏輯基因,比如諸子百家的文章,很少有邏輯推理,也缺少準確的概念;再加上古文沒有標點符號,句讀不同,文章的意思就不同,所以造成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論語》的文字應該不算難懂,但孔子他老人家自己也說不清什麼是“仁”,後學者只能瞎猜,並把瞎猜上升成了“學問”。《周易》也如此。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像《周易》等上古經典著作,有其歷史價值,但歸根到底不過是祖先對世界樸素而粗淺的認識,並不包藏著什麼驚天的智慧。對於今天的國人來說,可以當作古代思想史、科技史來研究,但不應該誇大其辭,甚至走火入魔,把古人含糊不清的看法當作終極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歷史與現實已經證明,只有放下身段,虛心學習其他先進文明,主動融入人類文明發展的大潮,才會有未來的民族復興。

PS補充一句,那些對《周易》推崇備至的網友,不知道你們看不看得懂先秦的文言文?如果看得懂,你可以去大學中文系當教授了;如果看不懂,那你怎麼知道《周易》很牛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