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非銀機構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至關重要

2018年下半年以來,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在各項相關支持政策接踵而至的情況下,小微企業仍然嗷嗷待哺,資金飢渴問題依舊嚴重。

金融城CEO吳雨珊對此表示:“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不能一味指望監管部門出臺政策,更要靠市場機制、靠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去推動解決。對商業銀行來說,小微企業融資可能是'蒼蠅肉',難以調動他們的胃口,但對於其他有一定資源稟賦的機構來說,卻是一片藍海。”

為更好地尋求解決方案,金融城與友信金服近期進行了深入的調研,撰寫併發布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特色化解決方案》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應建立具有差異性、互補性的小微企業特色金融服務體系,併發揮新興金融企業在服務小微企業次級客戶群體的積極作用,努力用金融科技手段解決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效率、渠道等問題。”

小微企業融資的現實困境

報告深入剖析了我國小微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困境。

在我國,民營企業是小微企業的主體,約80%的民營企業是小微企業。且在民營小微企業中,微型企業又佔絕對份額,約85%的民營小微企業是微型企業。自2007年開始,當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以每年10%以上的增速增長的同時,需求缺口擴大的速度也達到每年13%左右。

報告指出,長期以來,勞動力成本高、生產成本高、稅負高,融資難、扶持政策落實難等“三高兩難”問題不斷擠壓著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

2012年以來,我國小微企業融資比例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其中,小型企業在25%-27%左右,而微型企業融資規模佔比極少,整體佔比低於5%,金融機構從貸款發放安全性、性價比較低和抵押物不足等角度出發,對小微企業的放貸力度一直較低。

從世界範圍來看,相比於中小企業,規模更小的微型企業融資普遍更加困難。在世行、國際金融公司(IFC)等機構聯合統計的全球128個發展中國家裡,1.41億微型企業中,受信貸約束的微型企業數量佔比達到40%。

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機構的差異比較

報告系統梳理了傳統金融機構、新興金融企業在服務小微企業融資上的實踐經驗和模式差異。受機構體制、貸款流程、風險控制能力、風險定價模式等因素限制,不同類型機構對小微企業客戶的觸達情況差異較大。

其中,商業銀行佔據了大部分小微企業貸款市場份額,服務的主要是資金需求在5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客戶群體;民間借貸與綜合性互聯網金融機構服務的小微企業融資額度一般在10萬元以下,該類機構對外融資多以消費性融資為主;融資額度在1萬元至20萬元之間的小微企業融資服務主要由小額貸款公司和P2P網貸機構提供。

研究報告:非銀機構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至關重要

報告指出,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金融科技已成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手段。目前,金融科技企業和網貸機構,針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基於小微企業為信用主體的融資模式,二是以小微企業主個人為信用主體的融資模式。

目前市場上採用第二種模式的機構佔大多數。這一模式的優勢在於,針對企業經營的分析高度依賴於對行業的理解,每一特定行業的經營都有十分獨特的組織生產方式,包括成本利潤等指標也不具備統一化的可行性。個人的信用維度相對更標準,支撐平臺可以通過金融科技的手段將其業務規模化。而規模化的運營,可以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主的融資成本。

三大案例解析小微企業融資創新

報告選取了商業銀行、互聯網銀行、新興金融企業的三個代表,對小微企業融資的模式創新進行了分析和比較。

作為傳統金融機構的代表,建設銀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近年來發生明顯變化。獲客渠道方面,藉助金融科技從線下模式發展為線上線下融合模式;產品方面逐步細化,運用全新打造的“新一代”核心系統,創新推出“小微快貸”系列等產品。貸款擔保條件逐漸由抵質押模式向擔保、保證、信用模式轉移,貸款模式從傳統貸款模式轉變為“信貸工廠”為主的模式。

而互聯網銀行的代表網商銀行自成立就精準定位於服務小微企業,推出分別針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群體的貸款產品——“網商貸”、“旺農貸”。2015年至2017年,網商銀行小微企業客戶數量增長11.42倍,向小微企業和小微經營者累計發放貸款金額增長61.94倍。

與傳統申貸流程相比,網商銀行採用全線上純信用貸款流程,用戶無需提供任何抵押和擔保。風險防控方面,藉助金融科技動能,網商銀行的風控體系針對業務各個環節已擁有10萬多的指標體系,100多項預測模型和3000多種風控策略。

作為新興金融企業的代表,人人貸長期專注於服務小微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的小額經營性融資需求。相較傳統個人經營性借款的抵押擔保和較長的申請週期,人人貸通過衡量個人信用提供快速的純信用小額融資服務,最快可以在分鐘級完成批核。風控方面,人人貸形成集團數據共享的數據倉庫體系與內部線下線上各自獨立風控模型的融合機制。從客戶申請進件、系統審核、人工線上審核、簽約、貸後管理等,每一個環節均嵌入經過多重驗證的風控措施,涵蓋貸前、貸中和貸後全流程的風險管理機制。

建立差異性、互補性的小微企業特色金融服務體系

報告認為,銀行集中了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內的優勢資源,作為小微企業融資的服務主體,不斷通過金融科技手段下沉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但受制於體制和風險偏好,下沉速度受到一定限制,小微企業仍具有較大的融資缺口。

新興金融企業由於差異化風險偏好,在風險定價機制下,定位微型企業、商戶客群,可補充傳統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融資的缺口。例如,民間借貸、線上供應鏈融資,以差異化定價和“熟人”融資模式服務特定的小微企業群體;網貸機構採用小微企業主信用甄別代替企業信用審查的創新模式,覆蓋傳統銀行風險容忍度以外的“次級”客戶群體,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力量。

研究報告:非銀機構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