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是得到秦王的支持的,為何最後是五牛分屍的結局?

輸配電工程


商鞅的變法是得到秦王支持的,他的變法也是非常成功的,如果沒有商鞅,秦國絕對不會那麼迅速的崛起,根據歷史的記載來看,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是非常落後的,和其他國家比起來就相當於是一個土著,可是商鞅變法後則不一樣了,秦國迅速的崛起,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秦始皇統一六國。

按道理來說商鞅是秦國的功臣,他的功勞絕對是非常大的,可是後來商鞅為什麼卻被五馬分屍了呢?(題目中所說的五牛分屍現在只是推測)變法肯定是要觸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商鞅在整個變法的過程中是受到了非常大的阻礙的,可是這一切都不是障礙,因為秦孝公是支持他的,貴族們也只能是忍著。

等到秦孝公死後,商鞅的好日子便要結束了,惠文王本來就是不喜歡商鞅的,在惠文王還是個少年的時候就因為商鞅設置的法律受過罰,他本來就不喜歡商鞅,而且惠文王的兩個師傅都被商鞅給判了刑,當然這只是他的個人原因,他還不至於說殺了商鞅。

秦孝公死後,那些貴族們全部開始彈劾商鞅,一開始秦孝公還能壓著他們,可是新皇帝上臺,這些貴族可不是一個新皇帝就能制服的,他們用各種方式開始陷害商鞅,惠文王看在眼裡,他心裡很清楚,商鞅必須死,否則他無法穩定朝局,這可是大忌諱。

商鞅變法之後,到處都是因為商鞅才得以施展手腳的人,這些人都是非常崇拜商鞅的,而且因為商鞅發明的軍功,就連軍隊裡都有商鞅的追捧者,這就犯了惠文王的忌諱了,他剛剛上臺一切都還不穩定,自然不會留著商鞅這樣的不穩定因素。總的說起來,商鞅的死一是因為犯了惠文王的忌諱,二就是犯了貴族們的忌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取得了成功,變法給秦國帶來了空前的發展,然而,新法的推行大大觸動了大貴族的利益。

在變法實施過程中,有一個叫祝歡的貴族殺了人,按新法規定,殺人者必死。官兵捉拿罪犯時,罪犯祝歡早已躲藏起來。後經多方查尋取證,祝歡原來躲到了太子駟居住的地方。商鞅見到孝公,得到處死祝歡的許可。他進一步向孝公指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按新法規定,匿奸者與犯法者同罰,太子藏匿罪犯,按理還應處罰太子。但太子尚幼,又是君位之嗣,不可以施以刑罰,因此,應該處罰他的師傅。這樣一說,秦孝公口服心服。於是,太子駟的太傅公子虔受到了刑罰處置。後來他再次犯法被處劓刑(割去鼻子)。

秦孝公死後,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惠王繼位不久,公子虔等人便控告商鞅謀反。惠王本來就與商鞅有隙,於是惠王發了一道詔書,宣佈商鞅謀反,逮捕了商鞅。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秦惠王下令,車裂商鞅,但見一聲令下,五輛馬車綁著犯人的頭與四肢朝五個不同的方向拉去。剎那間,商鞅的屍體被撕裂成五塊。為秦國變法圖強立下了大功的商鞅,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





與世無爭209485491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贏駟即位,以公子虔為首的舊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秦惠王遂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倉皇出逃想回魏國,但魏國拒絕他入境,後逃回封邑商地,無奈舉兵叛亂,最終兵敗身亡,後屍身處以車裂示眾。商鞅雖死,然其法猶存。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壯大了秦國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什麼這樣一個有功之臣會得到如此悲慘的下場呢?下面我便為大家講講這其中的緣故!

變法侵犯了當時貴族的利益

商鞅變法一直是遭到當時秦舊貴族反對的,只是因為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實施。為什麼當時的貴族會如此反對呢?這就得從變法的內容來說了。

  1. 在政治方面,商鞅變法加強了中央集權,毫無疑問,這就消弱了貴族的政治權利。

  2. 在經濟方面,變法廢除了當時的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這讓貴族在經濟上損失巨大。

  3. 在軍事方面,建立了獎勵軍功制度,普通百姓可以通過軍功和努力生產獲得爵位,而貴族的爵位不再世襲,若不能立功,只能失去爵位,失去特權。這對貴族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4. 法律上,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打擊了當時貴族堅持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刑罰理念。

所以商鞅變法,使其與當時的貴族成為了仇敵,在孝公死後,新君剛上位,貴族便乘勢將商鞅置之死地,為了穩定局面,秦惠王不得不殺商鞅,也只有殺了商鞅平息眾怒,才能讓新法繼續實施。

其使自古實行變法的大有人在,也沒有幾次變法是不侵犯一些上層貴族利益的,更何況變法利於人民,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像之前的李悝變法,管仲改革都沒有如此之結局,為什麼商鞅卻下場如此悲慘呢?史書對商鞅之死有四個冷血的字記載——“秦人不憐”。其根本原因還是出在商鞅自身性格上。

商鞅刻薄寡恩,極端功利的性格

在我看來,商鞅之所以慘死,究其根本在於其自身的性格,下面我舉幾個事例,大家一看便知。

  1. 據史記記載,在變法初期,對新法提意見的人很多,商鞅於是殺雞儆猴,借太子觸犯法律,將太子傅和太子師分別施以刖刑和黥刑,至此,再也沒有敢批評新法之人。

  2. 為求功利,背信棄義。商鞅在攻打魏國時,因曾與魏國主帥公子卬有交情,便約公子卬和談,公子卬未有提防,過去和談,竟被商鞅扣下成了俘虜,乘機發兵攻打魏軍,以此手段贏得戰爭的勝利。

  3. 他的刻薄寡恩也體現在了新法上,使用嚴刑酷法來約束民眾,鼓吹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據史料記載,商鞅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這也是為什麼“秦人不憐”的原因所在。

  4. 我行我素,不聽良言。商鞅的好友趙良曾多次勸誡商鞅,不能太過霸道,不要積蓄多方怨恨你,但商鞅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以致人心盡失。

司馬遷曾對商鞅評價道:“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賈誼也曾說到:“商君違禮法,棄倫理。”所以商鞅其實是死於自己之手。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變革,它實現了富國強兵,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這一點是值得後世肯定的,但商鞅的為人處世並得不到後世的贊同,在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無可厚非,但凡事都有個度,一旦太過了,也難免以悲慘收場!大家怎麼看呢?


靈魂的感觸


商鞅最終遭到五馬分屍的主要原因是(1)他的變法得罪了新的秦王和大群權貴,秦民也對其反感。(2)他過於看重權勢,耀武揚威,沒有給自己留後路(3)新秦王需要用他的死來安撫人心。

商鞅變法,主要是在秦孝公支持下進行的,持續20多年,極大地提升了秦國的國力。但是,在這激烈的改革過程中,商鞅也成為了眾矢之的。等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後,商鞅失去最大的靠山,於是慘遭五馬分屍的下場。

(1)商鞅變法得罪的是整個秦國。不但傳統的權貴勢力受到嚴重打擊,連普通的秦國民眾,也在嚴刑峻法下苦不堪言。雖然商鞅變法的結果是讓秦國更強大,在客觀上改善了秦國的國際地位,並促成百餘年後秦國統一天下,但秦國民眾是看不到這些好處的。真正直接得益的,是在商鞅制度中得到晉升的那些平民人才,但這些人才一則聲音小,二則也不會因此感激商鞅,只會感激秦王。

(2)商鞅自己人品上也存在問題,耀武揚威,炫耀富貴權威,和民眾距離拉得很遠。在秦惠文王上臺後,他甚至圖謀起兵造反,最後被逮捕後處死。

(3)秦惠文王其實並不是一味報仇的傻子。雖然商鞅變法讓他丟了臉,但他也知道商鞅變法確實有助於秦國國家和王室的地位力量。但同時,商鞅變法也確實引起了民怨沸騰。因此秦惠文王用了非常聰明和厚黑的一手。他一方面保留了商鞅變法的那些內容,另一方面把商鞅抓起來五馬分屍。這樣,隨著商鞅的慘死,秦國朝野上下的怨言被平息了。但同時,商鞅那些有用的制度卻繼續讓秦國不斷強大擴張。

商鞅的制度和商鞅的命,都被秦惠文王做了最大化的利用。


巴山夜雨涮鍋


此秦王非彼秦王,所以先榮後辱,身死族滅。

商鞅自魏國來到秦國,見到了正在為國家積弱致貧的秦孝公。當時的秦國,在六國眼中,什麼也不是。用孝公的話說"諸侯卑秦",就是活生生的生存現實。

秦孝公就張榜求才,虛高位而待能幹有魄力之人。商鞅久在魏國,一直怏怏不樂,主公推薦,無奈魏王不給平臺。商鞅不可能吊死在一棵樹上。聞秦國如此這般,便毅然西入函谷關,進了咸陽城。

秦孝公認為這人能幹大事,就始終如一地支持他變法,在孝公有生之年,都支持著商鞅變法,成了變法成功的強力支撐。

這期間,得罪了兩幫人。一幫是鐵飯碗被軍功爵制打碎的老舊貴族,宗族。一幫是王太子的一個小集團。太子知法犯法,商鞅處理了他的老師,這邦是未來派,註定了商殃命途多桀。

秦孝公去世後,王太子成了秦惠文君,(不久周天子以秦崛起,賜稱王。惠文君成了惠文王)。這樣,商鞅的處境危險了。新舊勢力聯合逼迫改革家,致使商鞅鋌而走險,這就讓別人抓住把柄往死裡整,商鞅死後仍舊逃不出五馬分屍,族滅的慘酷結局。

他的變法是好法,能富國強兵,人家照收不誤。但他這個人沒有用了,人家不要了。所以趕緊消失的好。但商鞅不想消失,這就悲劇了……





劉一千五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孝公嬴渠梁與商鞅同心變法,並賦予商鞅至高無上的權利
秦孝公死後,新君嬴駟即位,若繼續用商鞅變法,世人只知商君,朝野只尊商君之法,秦國君權將陷入無比尷尬的地位。

鞅為什麼會被車裂?而嬴駟又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我們細細道來

首先,商鞅若反,無人能阻

秦孝公將死之時是為秦國謀劃了很多出路的,但所有出路中都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商鞅,秦孝公明白只要商鞅不死,秦國大業可期。

但他也知道秦國變法二十年,得罪朝野之人無數,六國想要殺商鞅之人更是比比皆是,為保商鞅,秦孝公秘密做了幾點安排

第一、無論商鞅為官為民,商於之地為商鞅恆產,無論任何人不得剝奪。

這實際上是給了商鞅一個永久的後退之路,國中之國,也算是實現了當初求賢令中共享國土的承諾

第二、一萬鐵騎,常駐商於,不聽兵符,唯聽商君號令。

第三、秘密送書信到神農大山,請墨家鉅子力保商君。

秦國朝野上下更是對商鞅得擁戴甚至要超過秦孝公,若商鞅要反也無人能阻。

但為什麼商鞅還是會被車裂?就只有一個原因了,商鞅自請囹圄

秦孝盛年病逝,對商鞅是重重一擊,他第一次感到了失意與沮喪。

除了那天下難覓的君臣情誼和同心同德的默契,最讓他痛心的是他們攜手相扶的大業半途而廢。

自古以來,明君強臣可遇而不可求,堅實厚重的秦孝公從來不怕商鞅得光芒淹沒自己,從來都是義無反顧苦心周旋,為他掃清所有障礙。

新君嬴駟對他有敬有狠,秦國再無他馳騁的天地了。

然則嬴駟於朝野沒有絲毫的勢力擁簇,絕對不是秦國老世族的對手,一旦就此撒手離開,秦國霸業終將反覆於小人之手。

嬴駟初登基,老世族就聯合六國聯盟上書請殺商鞅並羅列了商鞅十大罪狀,若不殺商鞅,六國將聯盟攻秦。

其一,謀逆作亂 其二,蠱惑民心

其三,玷汙王道 其四,暴政虐民

其五,刑及王公貴族動搖國脈根基

其六,無視先君,欺凌國公

其七,任用私人,結黨亂政

其八,軍前私刑,蔑視國法

其九,私掉大軍,威脅咸陽

其十,重婚公主,玷汙王室

嬴駟和商鞅都感到一場危及秦國的浩劫正在孕育當中。

商鞅不甘心自己一生的功業就此夭折。

為成就秦國霸業,商鞅為自己為秦國做了長遠的謀劃

第一步,命大軍鎮守秦國老世族的根基之地義渠,切斷內亂之源

第二步,以六國及世族之罪狀處商鞅極刑,以彰顯六國及世族之惡

第三步,以巍巍秦人護鞅愛鞅之心,剷除老世族及變法阻力

第四部,以六國合謀,逼殺商鞅為由,對東方出師有名,大出天下

秦國沒有了功高蓋主的商鞅,對老世族的滅殺也消除了秦人對車裂商鞅的不滿。

蓋在秦惠文公頭上的所有陰影都一掃而光

而對秦君嬴駟,商鞅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堅守秦法

史上對商鞅的評價“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

可以說是精準表現出了商鞅此人的秉性。

為了功業可以放棄一切,也可以說是兵家的無情甚至延伸到自己的身上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商鞅為什麼會被五馬分屍?

一是秦國新居嬴駟為了自己能夠依託老世族站穩腳跟,並展開自己的治國之路。

二是商鞅為了自己和孝公的千古功業自請囹圄。


伊川智能家居


商鞅變法使得到秦孝公支持的,這個沒錯,甚至接下來的秦孝文王也沒有反對。

沒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變法在秦國是根本沒有辦法推行下去的。

儘管周王室已經衰微,但周公的以禮治國的理念依然在各諸侯國得到實施,並根深蒂固。

法家的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在山東六國都很難實施下去,反對的力量實在太強大。

秦國的貴族勢力,雖然沒有山東六國那麼大,但在商鞅變法過程中,也跟商鞅製造了不少的麻煩。靠秦孝公的全力支持,改革才得以全面推行下去。

商鞅的死,他自己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

商鞅在變法中打擊面太大,引起了秦國上下的一致反對。

秦國地處西方邊陲,長期與西方少數民族雜居。民風既強悍又散漫,不大能夠接受嚴厲的約束。商鞅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在變法中殺人太多,民怨沸騰。

因為商鞅的軍功制度,嚴重侵犯了秦國貴族的權益,秦國的貴族非常反對變法,並且在背後給變法增加了不少難題。

在秦孝公活著的時候,他還能夠乾綱獨斷,把混亂的局面控制下去。

秦孝公一死,殺死商鞅就成了秦國上下的君臣合謀。

接班的秦孝文王需要開創自己的盛世,打造自己的政治班底。之前的大紅人商鞅肯定是不能再用了,這就是他的基本態度。

秦國的貴族想處死商鞅已經很久了,新接班的贏駟的老師因為他之前犯的錯被商鞅處罰過。因此秦國的貴族們強烈要求殺死商鞅,以平民憤。

贏駟剛剛繼位,也希望能夠贏得秦國老貴族們的支持,於是殺掉商鞅就成了他們的共識。他們共同各退一步,達成了殺死商鞅但不改變變法內容的協議。

秦國君臣上下達成一致,共同對付商鞅一個人,結局在這一刻就註定了。

最終商鞅只能是被五牛分屍。


新知傳習閣


歷史上的每次變法都是對利益的重新劃分,必然要損害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商鞅變法也是如此。商鞅必死的根本原因在於:他的改革變法觸動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司馬遷也說:“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

商鞅(公元前390-338年)本名衛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由於封地在商,故稱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商鞅年輕時胸懷大志,最初在魏國供職未被重用,在秦孝公發出“求能臣輔佐,事成同享江山”的求賢令後進入秦國。與秦孝公大談王道、霸道和王天下,兩人相談甚歡,在秦國執政19年,使秦國從一個邊隅弱國成為強國,並最終助秦建立了秦帝國,實現了華夏民族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經過前後兩次變法,採取廢除奴隸制和分封制,頒佈墾草令、建立二十等爵制度、獎勵軍耕、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什伍連坐制度等多項戰時制度,使秦國富民強軍盛,而自秦國以後的漢、宋、明各個王朝均遵從秦制,使華夏民族繁衍至今。

商鞅改革動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

1、政治上商鞅變法加強了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貴族封地的勢力;

2、經濟上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使貴族經濟收入大幅度減少。

3、軍事上建立獎勵軍功制度,普通百姓通過軍功可獲得爵位,貴族爵位不再世襲,貴族不建軍功,只能失去特權、地位,原來人家爵位是兒子當完傳給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這無疑是壓死貴族的最後一根稻草。

4、法律上,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當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成為了一句笑話。

商鞅變法,使其與當時的貴族成為了仇敵,由於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貴族不敢發難,只能隱忍。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秦國政局未穩,外敵虎視眈眈,社會矛盾突出,貴族便乘勢將商鞅置之死地,贏駟剛剛繼位,必須得到秦國老貴族們的支持才能穩住局勢,於是他們各退一步,殺死商鞅但不改變變法內容。

同時由於商鞅在秦國苦心經營多年深得下層階層擁戴,變法成功深得民心,功高震主,秦惠文王也是趁機除掉商鞅,從而穩固自己統治。

公元前338年,秦惠王下令,五輛馬車綁著商鞅的頭與四肢朝五個不同的方向拉去,剎那間商鞅的屍體被撕裂成五塊。。

商鞅變法的時代,此方的匈奴虎視中原,中原大地七國各自為政,戰亂不斷,若無變法華夏民族必將淪落於異族的鐵蹄之下,值此生死存亡之際,商鞅變法使秦國軍強民富,天下一統。才有華夏今天的繁榮與昌盛!


美麗青春您真痘


變法就如同改革,變法說白了就是利益重新分割:使貧者變富,富者變平,貴者變賤,賤者變貴。正是因為商鞅變法傷害了太多老秦世族的權益,因此商君最終被公子嬴虔汙衊成反叛者,兵敗自殺後,老世族仍覺得不解恨,於是將商君屍首處以五牛分屍酷刑,以告戒後來者,切勿變法,切勿取消貴族的特權!

先秦時代,各個諸侯國內部治理也是分封治,除了公室領地外,其它貴族都有封地。這些貴族在他的封地內就相當於國君,有成兵權、有經濟權、有繼承權、有生殺大權,老世族就相當於國中國,當時各個諸侯國的治理方式也大致如此。商君推行的郡縣制改革就是取消這些貴族的封地,全部收歸國有,貴族的待遇改為國家按官階給予相應俸祿,收回貴族的特權,無功不得受爵,有過必然受罰!

商鞅變法受到秦孝公嬴渠梁的全力支持,大部分老貴族都從實權職位退居二線,權力部門都由商鞅的變法派掌控。比如老貴族甘龍就由實際主政上大夫擢升為沒有實權的太師,杜摯則由實權下大夫擢升為沒有實權的太廟令!商鞅變法使國家由貴族精英統治變成士大夫能人政治,這樣權力慾極大的貴族心中十分怨恨!

商鞅治國,依法治國,凡事不能脫離法網,號稱“事無鉅細,皆有法式”,且刑與賞不區別貴賤,貴族犯罪必罰,平民有功必賞。有功於前,有過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惡於後,不為虧法;功臣孝子犯法,以其罪重罰。老世族沒有了封地,等同於財富大縮水;老世族沒有了官爵實權,等同於不再尊貴;老世族犯法同罪,有功方賞,等於取消了老世族的所有特權!

因此商鞅變法於國有利,於民有利,唯獨對世族無利,對五蠹無利。秦孝公死後,老世族紛紛復出,想挾持秦惠文王廢除商君新法;同時秦惠文王少時被商君刑治過,且商君功高震主,在朝在野的威望都是空前巨大的,對於秦惠文王的君權是重大威脅。最終秦惠文王支持老世族斬殺商君,又利用商君死後的威望一舉剷除所有老而不死的老世族。秦惠文王殺商君而用商君之政,用鐵腕護法,確保了大秦六代皆依法治國,商君雖身死但政存,千古之下僅此一人!


大秦鐵鷹劍士


商鞅在位的時候觸犯了貴族階級的利益,這一點還不算,他連太子也不放過。按理說,應該講情面,秦孝公一死,太子繼位以後,就是國君。但是商鞅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都沒有想過這種事情,他被五牛分屍,勾勾手指頭都想得到。

商鞅在秦國是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很多人認為他高高在上,連太子也不放在眼中。假如太子繼位,第一個除掉的就是商鞅,即便不除掉他,他也做不成宰相。

當初太子犯了法,按照法律應該處罰,由於是太子,未來國家的繼承人免除懲罰。因為連坐,所以太子的兩個師傅受到了懲罰,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被刺字,這種恥辱其實比死還難受,畢竟這種傷害會伴隨一輩子。所以,秦孝公一死,太子的老師就誣告商鞅叛亂。太子其實,也忍他好久了,所以立即逮捕商鞅,後來逃跑,走投無路,還是回到秦國,最後樊噲被捉住,被殺以後,屍體被運回咸陽,再進行五牛分屍,而且全家也被誅殺。

商鞅不得罪其他貴族,非要得罪太子,他因為殺雞儆猴,連太子都懲罰,其他人就不敢不遵守法律。其實,這樣的確起到了變法的作用,商鞅成就了秦國,但是害了自己。作法自斃怨不得誰,古人為了富貴其實可以不惜生命,被五牛分屍其實算不了什麼。更慘的王莽,死的時候被剁成肉泥,被百姓分食,連頭顱也被歷代收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