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什麼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

似水年華76144396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一鼓作氣拿下趙國首都邯鄲,但是秦王卻選擇了與趙國議和,給了趙國以喘息之際,後來趙國未能履行和約,秦王於是怒而伐趙,但此時趙國已經做好了準備,白起則認為攻打趙國的時機已經不存在了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圍繞上黨地區展開了著名的長平之戰,此戰直接決定了秦趙兩國的國運。

長平之戰在打響之初時,秦軍的統帥是宿將王齕,而趙軍的統帥是名將廉頗。平心而論,趙軍的戰鬥力顯然不是秦軍的對手。在頭兩次交鋒中趙軍皆遭慘敗,為此廉頗決定依託有利地形固守疲敵,與秦軍打持久戰。不過在實際上秦軍的糧道要比趙軍更加暢通些,雖然長平遠離秦國腹地,但秦軍此時已經控制了長平附近的丹河,通過水路可以很快的將關中的糧食送往前線。而趙國只能走旱路運輸糧食,效率要低很多。

眼見前線已成僵局之勢,後勤保障吃力的趙孝成王對廉頗十分不滿,甚至想要親自到前線督戰,但被大臣們給阻止了。最後趙王採取了大臣樓昌的建議,派人與秦國議和。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故意擺出積極議和的假象,從而拖延時間。

之後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散佈流言聲稱秦軍不怕廉頗,獨懼馬服君之子趙括。趙王這時早有換將之意,只是苦於名將李牧在代郡防範匈奴,不能調回。而剛剛投奔趙國的名將樂毅又新附不久,實難信任。因此一時無將可用的趙王立即相信了秦人散佈的謠言,下令召趙括前往長平代替廉頗禦敵。

趙括為人自大,好紙上談兵,接到趙王的任命後也沒有推辭,表示除了秦國名將白起以外他誰都不怕。趙王對趙括的勇氣表示了嘉獎,立即催促他赴長平統兵。而在得知趙國換將之後,秦王大喜,也立即秘調白起前往長平接替王齕擔任秦軍統帥。

(戰神白起)

趙括一到前線就改變了廉頗的固守政策,決定主動進攻秦軍。而白起則命令秦軍佯裝敗退,由於趙括不知秦軍已秘密換上了白起,於是輕敵追擊,直接攻到了秦軍大營。

不過面對秦軍堅固的營壘,趙軍一時難以攻破。白起見趙軍已經孤軍深入,於是調集2萬5千人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5千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一分為二,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之後秦軍開始對趙軍發起反擊。

趙軍無力招架秦軍的進攻,只能轉攻為守,就地修建防禦工事等待救援。在得知趙軍被圍後,秦昭襄王迅速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男子上前線,阻擊趙國援軍。趙軍被圍困一個多月後糧草皆已斷絕,被逼無奈之下趙括只得率軍突圍,但趙軍的突圍行動皆被秦軍擋回,而趙括也在突圍之時被秦軍射死。

失去主帥的趙軍軍心崩潰,餘部選擇向秦軍投降。

趙軍投降之後,白起擔心趙軍士卒不好控制,隧將趙軍45萬降卒全部殺害,只放回了年紀最小的240人。《史記》原文稱:“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長平之戰後白起原計劃一鼓作氣消滅趙國,但是趙國此時也對秦國使用了離間計,趙國委派蘇秦的弟弟蘇代前往秦國賄賂丞相范雎,蘇代對范雎遊說道:如果白起拿下了趙國,則秦王必拜其為三公,屆時白起的地位將在丞相之上,丞相您自然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

蘇代的話深深刺痛了范雎,於是范雎便向秦王建議接受趙韓兩個國議和的請求,秦王採納了范雎的意見,允許韓國割垣雍,趙國割六城,達成和議。

而白起在聽聞秦王與趙韓議和的消息後非常氣憤,也就此跟范雎結下了樑子。

秦國在撤兵之後趙國並沒有如約向秦國割地,趙國大臣虞卿認為趙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不如將土地割讓給齊楚,聯合抗秦。趙王聽從了虞卿的建議,拒絕割讓六城給秦國,反而遣使與齊國聯合共謀抗秦。

秦昭襄王見趙國違約,十分憤怒,而這是恰逢白起生病,於是秦王派五大夫王陵率二十萬大軍伐趙,秦軍直取趙國首都邯鄲,意在滅趙。但此時的趙國人爆發了極為強大的凝聚力,全國上下男女老少都抱定必死之心共赴國難。大將廉頗召集了全國僅存的10萬軍人與王陵血戰,由於在長平之戰中秦軍有殺降的惡劣行跡,趙軍官兵都寧死不降,皆願與邯鄲城共存亡,這使得王陵的處境非常不利。

次年秦王準備向前線增兵十萬,並且要求白起隨軍掛帥接替王陵,但是白起卻稱病推脫道: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這段話的大意是:邯鄲城本來就很難被攻破,況且諸侯的救兵不日將至,而秦軍雖然在長平取得了勝利,但士卒死傷過半,國內消耗很大。現在想要跨過山和大海去進攻別國的首都,實在是不可取的行為。

秦王沒有聽從白起休戰的建議,而是派王齕接替王陵繼續攻打邯鄲。

秦軍雖然久攻邯鄲不克,但此時邯鄲的處境也是岌岌可危,在被圍城一年多之後,邯鄲城內糧食已經不多了,於是趙國緊急派人前往魏國與楚國求救。最後魏國信陵君和楚國春申君各率八萬魏軍和十萬楚軍前來救援,並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

白起在聽聞秦軍失利的消息後說道:“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白起的話確實有一些譏諷的味道,這話後來傳到秦王的耳中,秦王大怒,將白起削管奪爵,發配陰密。不過因為白起有病在身,因此遲遲未能動身。

白起在獲罪後不就,秦軍在前線慘敗,不僅沒能攻下邯鄲,反而在長平之戰中奪取的上黨等郡也丟失了。為此秦王遷怒於白起,命令他迅速離京。

見白起已經徹底失寵,白起的老政敵范雎趁機落井下石,跟秦王說白起對於大王口出怨言。於是秦王遣使賜劍給白起,令其自裁。此時白起剛剛走到距離咸陽僅十里的杜郵,在接到秦王旨意之後,白起仰天長嘆:“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遂自殺。

至此,一代將星隕落。

白起一生征戰,殺戮六國士兵甚多,因此有“人屠”之稱。但如此悍將最後卻死於自己人手中,實在可悲。


千佛山車神


長平一戰,白起一舉坑殺40萬趙國將士,可以想象,此大手筆所造成的震撼,在當時足令整個趙國上下軍民甚至各國都是魂飛魄散、肝膽俱裂、聞風喪膽,足以摧任何軍隊的鬥志。此時若進兵趙國,趙國不但無力、更加無心抵抗,就是其他5國也是惴惴不安,擔心惹禍上身,滅趙可說是易如反掌。然一年後,趙國上下逐漸上從恐懼中緩過神來,反而將悲憤結成一股力量,明白了輸了就是個死,哀兵反而能勝。各國也反映過來不能坐視趙亡。此時白起再出山起兵攻趙,絕對是與全世界為敵,激起趙國全國軍民,以及東方各國的同仇敵愾,拼死抵抗,怎麼可能有勝算。一個頂級的名將應該就是知道什麼戰能打,什麼戰不能打,才能做到戰無不勝吧。


歷史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大軍上百萬人次,最終趙國戰敗,45萬降卒被秦軍坑殺。

前260年,秦國撤軍,半年後,秦軍捲土重來,大軍直奔邯鄲而來,意圖徹底消滅趙國,但是秦軍接連攻打三次,都被擊退。

此時的秦昭王想到稱病在家的白起,下詔白起掛帥出征。然而,這位被歷史學家稱為“殺神”的將軍卻選擇了抗旨,並且兩次拒絕了領導的徵召。白起的忤逆和攻趙前線的失敗讓秦昭王急火攻心,最終下詔白起自殺。

一代殺神就此隕落。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能取得坑殺趙國降卒45萬的巨大勝利的白起,會一反常態打死不去進攻邯鄲呢?“靜夜史”認為原因如下:

1、趙國並沒有遭受滅頂之災

長平之戰後,燕國看到趙國兵敗,開始萌生了趁機劫掠趙國一把的猥瑣想法。

《資治通鑑卷第六•秦紀一•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記錄:“燕王喜使慄腹約歡於趙,以五百金為趙王酒。反而言於燕王曰:“趙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所以在前251年,在燕趙剛剛締結了友好盟約,頭腦發熱的燕國就大舉進攻趙國,結果遭到了趙國大將廉頗的迎頭痛擊,燕國被趙國反殺。

史載:“燕師至宋子,趙廉頗為將,逆擊之,敗慄腹於鄗,敗卿秦、樂乘於代,追北五百餘裡,遂圍燕。燕人請和,趙人曰:“必令將渠處和。”燕王以將渠為相而處和,趙師乃解去。”

從長平之戰到燕趙之戰,前後不到10年,趙國就重新成為東方強國。

所以趙國真的收到滅頂之災了嗎?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到底又取得多大的戰果呢?45萬大軍中真正的將士又有多少呢?

答案就是:趙國雖然45萬降卒被坑殺,但是真正的將士遠沒有達到此數,更多的是為趙軍提供後勤保障的民夫等人。

不過,即使是民夫,受到趙國胡服騎射全民皆兵風潮的影響,戰爭時期,這些民夫最起碼也是預備役,是潛在的趙國士兵,所以白起才會痛下殺手。

而既然趙國軍隊損失沒有達到45萬,那趙國就不是遭到了滅頂之災,此時的趙國都城邯鄲,起碼還有10萬左右的軍隊,這是邯鄲之戰能夠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在《史記》中,白起給出了秦昭王三個不去打邯鄲的3個理由,包括邯鄲不好打,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傷過半以及秦軍容易受到東方諸國的合擊。

但是這三個理由都是無法掩蓋趙國實力尚存的事實的,而且經歷了大敗的趙國哀兵,會讓白起敗得很難看,這才是白起寧死不去的原因。

很多人說白起欺君,他在長平之戰中根本就沒有取得如此巨大的戰果,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此時的秦國並不具備一口吞掉趙國的實力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要乘勝攻下邯鄲,消滅趙國,結果秦昭王被範睢的讒言所耽誤,秦軍撤軍半年,趙國恢復了元氣,所以秦軍失去了提前30年消滅趙國的絕佳時機。

《史記》記載: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聽起來好像白起趁趙國長平之戰大敗,再被白起來上一下就一定能亡國一樣。

事實上,趙國遠比白起想得要堅韌很多,因為,趙國的政治中心,不止一個!

準確的說,是三個!

趙國國土南北跨度大,南到河南北部、中間囊括了冀中南、晉大部,直到內蒙古河套地區。這樣的國土範圍內,有太行山、黃土高原、黃河等地形,所以地形破碎,相互之間難以統一協調,只能分化出三個環境迥異的三個板塊,包括以晉陽為中心的西部板塊,以邯鄲為中心的南部板塊和以代郡為中心的雲中板塊。

長平之戰,位於晉陽板塊附近,對於邯鄲和雲中板塊而言,影響不是很大。

這樣的情況下,秦國可以說在長平之戰中摧毀了晉陽板塊,但是對於另外兩個板塊,特別是雲中板塊,基本沒有受到損失,這是同樣在長平之戰中損失大半的秦軍難以拿下的。

此時的滅趙之戰已經不是拿下趙國都城邯鄲就能解決問題的時候了,沒了邯鄲,還有晉陽,沒有晉陽還有云中,想一口吃掉趙國,白起還沒有這副好牙口!

所以,面對膨脹的秦昭王想要徹底吃掉趙國的狂妄計劃,白起也只能以死明志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認真研究白起一生的征戰史就可以看出來,白起之所以被稱之為戰神,絕非浪的虛名。他的一生戰例可謂百戰百勝,而他做到這些不僅僅是軍事天賦,更重要的是他一步一步,從士卒開始硬是憑藉實打實的軍功成長為了戰神。

其間他的成長經驗和領悟讓他深刻的洞察了戰爭致勝的訣竅和奧秘。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很多用兵高手看似兵行險招,卻百戰百勝,其實所謂的險是針對一般人而言,他們自己是對對手、形勢、天時地利進行過綜合評估、精確算計的。



白起就是這樣一個人,既能觀形,也能度勢,所以他的每次戰例不盡相同,卻總能屢出奇兵,讓人拍案叫絕。水淹郢都,火燒鄢陵,常平誘敵合圍,既有形、勢的利用,更有心理戰的成份,如果白起要寫兵書,夠得後人研讀,死心塌地佩服。


常平之戰後,趙軍精壯盡失,已經沒有成建制的軍隊,而且在一次戰役即滅舉國之兵的威勢震懾之下趙國已經是驚弓之鳥,秦軍即便也有巨大損失,就算出動數萬精兵居高臨下,士氣高漲一個俯衝,趙軍也會迎風而降,肝膽俱裂。邯鄲到手其餘諸國都還來不及反應,有白起的威望,秦軍的大勝,趙都的陷落,山東六國根本不敢妄動聯合討伐的念頭。即便有同床異夢的聯合,白起肯定做過算計,也能夠讓他們知難而退。

但是秦王卻聽從了范雎的建議,命令停止進攻,讓趙軍、趙國獲得了喘息,也給合縱連橫創造了反應過來的時機。實際秦國大勝而不乘勝追擊,就讓對手看到了秦國的空虛,反而敢於聯手干預。一旦醒悟過來,集合諸國之力,加上邯鄲的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再去攻打,時機已逝。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錯過時機與士氣,再難有勝算了。

所以,此後無論秦王如何軟硬兼施,白起再不領兵,不是在跟秦王賭氣。而是他本身就是秦國武力的象徵,如果他親自領兵就給了秦國必勝的勇氣,勢必再以傾國之力賭他勝利,而實際上敗局已定也。



倘若邯鄲戰敗,秦國就是趙國的下場,聯軍打敗了秦國柱石白起信心大震必然全力反撲,秦國賭國運一戰而敗,再也難支,滅國之禍真正在眼前了。所以戰神白起不聽從秦王王命領兵實非賭氣,而是老成謀國、以死盡忠而已。


謝金澎


白起的經歷告訴我們,搞軍事的始終無法戰勝搞政治的人。



長平之戰的初期,秦國以王齕為帥,趙國以廉頗為帥。秦國依靠著強大的國力一直壓在著趙國打,但秦國也始終無法戰勝趙國。曠日持久的戰爭讓雙方疲憊不堪,這時秦國的丞相范雎派人攜帶千金去趙國實反間計,最終趙王決定換將堅守不戰的廉頗換成主動出擊的趙括。

范雎的反間計成功之後,秦國將王齕秘密換成了名將白起,從這一刻開始,雙方的勝負已成定局。最終白起在掛帥僅僅兩個多月後便坑殺45萬趙國軍隊。



趙國損失了45萬大軍後,舉國上下一片震驚,所以此時的趙國已經危如累卵。而作為一代殺神的白起也非常清楚趙國現在的處境。所以在長平之戰後,白起也擬乘勝滅趙的作戰計劃,並且付諸了行動。《史記》中記載;

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白起軍事上的節節勝利,讓韓國和趙國感到了巨大的危機,而且也導致了秦國內部的政治家忌憚。這時韓國、趙國和秦國的范雎把白起同時視為了敵人。因此韓國和趙國派蘇代遊說范雎說;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

想到白起地位即將超越自己時,范雎決定將白起拉下馬。最終韓國和趙國同意割地求和,讓范雎遊說秦昭襄王停止白起東進滅趙。昭襄王聽到韓趙同意割地求和,考慮到兵士疲倦,所以便讓白起停止了東進。白起聽聞了此事之後,對范雎也產生了深深的敵意。



趙國看到白起退軍後,覺得如果以地賄賂秦國,秦國將來會更加強大,所以自身的處境會更加危險。所以便將原來準備割讓給秦國的土地轉而割讓給了齊楚等國,並且和山東六國商議合縱抗秦的計劃。

山東六國看到長平之戰後,各自都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所以合縱抗秦成為了六國的主調。這時的趙國也積極的發展生產,整軍備戰,所以已經有了足夠的力量抵抗秦國的入侵。



秦昭襄王聽到趙國反悔割地,感覺到了莫大的恥辱,所以便再次興兵攻打趙國。當時的白起生病,所以無法前去,因此秦軍失利。等到白起病癒之後,昭襄王希望白起可以統帥大軍東征,但此時的白起深深地明白趙國得到了其餘五國的援助,所以根本無法再次取勝,希望秦昭襄王可以停止對趙國的作戰。

秦昭襄王認為即便沒有你白起,我一樣能夠拿下趙國。於是命王齕為將,並且增兵圍困邯鄲,結果因為楚國救援趙國,導致了秦軍的慘敗。



這時秦昭襄王感覺到沒有白起還真不能拿下趙國,於是派遣范雎邀請白起,白起還是稱病不去。並且說;“秦王不聽我的謀略才導致了今天的失敗。”昭襄王聽到白起議論自己的過失,於是貶白起為士卒。

後來秦昭襄王強迫白起上路指揮秦軍對趙國的作戰,白起無奈帶兵出征。這時范雎為了將白起處死,向秦昭襄王進讒言說白起在路上多有怨言,而且還對您非常不滿意。於是昭襄王下令賜死了白起。



實際上,白起已經看透了六國合縱,秦國根本無法再次戰勝趙國,所以他是非常不願意攻打趙國。但並不是寧死也不願意帶兵攻打趙國,最後在秦王的脅迫下也選擇了帶兵出擊,不過卻遭到了范雎的讒言陷害,慘遭賜死。


我是越關


白起,作為大秦戰神,一生無敗績,長平之戰,白起裝病未明掛帥,大秦投入58萬兵力1。趙國投入50萬兵力,主將為廉頗,廉頗老將,死守不出戰,雙方僵持三年,由於沒有進攻的可能,白起一直沒進攻。

丞相范雎見狀,動用了黑冰臺,黑冰臺作為秦國的特種部隊,花費重金,在趙國散佈謠言,說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括。

趙王罷黜廉頗,讓趙括為主將,趙括何人?原為趙奢之子,趙奢正是天下唯一破秦不可戰勝神話之人。趙括上陣之後,一改前發,主動出戰,中白起之計,本來趙括也是熟讀兵法之人,最後以一陣(忘了陣名,孫臏所創)本可跟白起打個平手,但白起何人?中年之後得到師傅傳下來的幾本兵書,所以識得此陣,於是圍而不攻,把趙括困了43天之後,趙軍斷糧,開始吃傷兵。

趙括無法禁止,於是下令把戰馬殺盡,飽飯之後突圍,也是天妒英才,趙括中箭身亡,臨死前對大將吩咐降秦。降秦後,白起上報秦昭王,秦昭王跟范雎明知糧不夠用,趙卒不可放,不可養,於是回白起,自行決斷,白起明白要背鍋了,於是下令殺降,殺降即殺祥,乃天下之大不韙,於是一令之下,把趙括留下的20萬左右趙卒坑殺完畢,天下六國無不震驚。

本來白起可一舉拿下趙國,偏偏秦昭王贏稷下令白起班師,遺恨之下,白起只得回咸陽。

三個月之後,贏稷突發後悔,下令白起滅趙,白起此時已染惡疾,對贏稷說此時戰機已失,將士上戰場三年有餘,剛回國跟家人相聚,已發疲怠,其次一。再者,諸侯都怕秦國,所以聯合出兵抗秦,此其二。其三乃是經過長平之戰後,兵力糧食不足為戰。所以白起說沒有勝算的戰爭不宜為戰,因此拒絕出戰。

秦昭王生氣的拂袖而去,令王齡,王~為將,結果兵敗,六國聯兵攻秦。再令鄭平安為函谷關守將,結果庸才誤國,鄭平安投降。

此時秦昭王又找白起出戰,然白起跟贏稷坦白,只有退守函谷關,放棄河內諸地,才是保本之上策,然則贏稷不聽,反而罷黜白起,令其三天內流放,白起為贏稷出最後一計,讓蒙驁為主將,結果贏稷納言,發王書追上白起,讓其自刎。

白起不出戰,除了身體的原因,另外就是覺得無戰之功不應出戰,所以一直不出戰。




捷克刺客


白起是戰國時期,最有名的軍事家。他懂得什麼時候出兵可以勝利,什麼時候出兵毫無價值。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了趙國四十萬大軍,可以說這時候,白起若是出兵趙國,把趙國給滅掉,簡直就是易如反掌。

但是,最終因為范雎的從中作梗,讓他前功盡棄了。秦王聽了范雎的話,選擇讓白起帶兵回來,休息一些時日,再次出兵。

這是白起所不願意看到的,可是秦王的命令他又不得不聽。所以,他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回去了。

因為錯過了最佳出兵時期,當秦王讓他再次去攻打趙國的時候,白起拒絕了。

因為白起知道,這時候已經滅不了趙國了,一是趙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二是其他國家的救援,已經趕到了趙國。最起碼魏國和楚國的兵,已經到了趙國,和趙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了。

這時候出兵,肯定是打敗仗的幾率比較大的。

因為白起不願意出兵,索性,秦王就讓其他將領去打趙國了,戰果果然如白起所料,秦國吃了敗仗,而且是連著兩次失敗。

這時候秦王還是催促白起去,白起不去。

就是趁著這個機會,朝中的大臣開始落井下石,說白起見到秦國打敗仗,幸災樂禍。當然還說了很多關於白起的壞話。

秦王一怒,就把白起給趕出了朝廷,還削了他的爵位,讓他成為了一個平民。

就在白起被趕出都城的時候,又有人煽風點火,說白起很不服氣,對秦王不滿發牢騷。

秦王只好讓使者去告訴白起,你就自殺吧,也別去別的地方了。

就這樣白起被賜死了。

白起確實是寧願死,也不願意在時機不對的時候,帶兵去打仗。這就是一個優秀將領的氣節所在。

這樣的白起是令人敬重的,其實白起的死,是受了小人的誣告。最起碼范雎這個小人,對害死白起起來關鍵性的作用。


漢史趣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白起高明的地方。

秦國雖然強大,還是抵不過其他幾國群毆的。

秦國和趙國長平之戰大勝,但自己也傷亡幾十萬官兵,需要多年才能徹底恢復。

這種情況下,如果秦國一味追打趙國,雖然可能將趙國重創甚至打垮,卻犯了戰略上的大忌諱。

見趙國的慘狀,其他幾國肯定深感唇亡齒寒,必然聯手攻擊。

當時齊國、楚國尚且實力雄厚,甚至魏國、燕國也頗能一戰。

這4國如果聯手攻擊,配合趙國殘部共5國對付秦軍,秦國是絕對擋不住的。

甚至只要齊國和楚國聯手,秦國就很難對付。

此時消滅趙國並不是時機,反而會導致自己滅亡,白起當然拒絕攻打趙國。

事實證明,這也是正確的。


隨後秦國很快恢復實力,還是削弱各國的戰略部署。

通過一系列的作戰,魏國、楚國、趙國都被嚴重削弱,韓國甚至被吞併。

見其餘各國即便聯手,也不足為懼,秦國才開始統一六國步伐。

秦始皇僅僅用了10年就統一六國,創建了大秦帝國。


薩沙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幾萬精銳部隊灰飛煙滅,國家已是岌岌可危。

白起挾勝利之威,席捲趙國,勢如破竹。此時的趙國,生死繫於一線之間。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秦昭王居然下令白起撤兵,班師回國。

這道命令著實蹊蹺,明明形勢大好,為何匆匆收兵呢?其中別有故事。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光芒四射,他的聲望與權勢自然水漲船高,直逼權臣范雎。

倘若白起再取邯鄲,滅了趙國,那麼他的功勞更是無人可及,到時范雎恐怕只能乖乖地把相位讓出來了。范雎見不得白起坐大,便忽悠秦昭王說:長平一戰,秦軍傷亡很大,不能再戰了,不如退兵。

秦昭王對范雎言聽計從,遂與趙國罷兵休戰。對於這種結局,白起心有不甘,明明有機會滅了趙國,卻因范雎背後拆臺而未得逞,不由得心懷怨恨。從此,白起與范雎便結下樑子,關係惡化了。

一年後,秦軍已得到充分休整,秦昭王又想攻打趙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次輪到白起反對伐趙。

白起病了,秦昭王前來探視。

“不可伐趙。”白起毫不含糊地說。

秦昭王不解地問:“去年與趙國決戰時,國庫空虛,百姓飢餓,將軍不考慮百姓的負擔能力,一味要求增調軍糧以消滅趙國。如今寡人實行休生養息的政策,積蓄糧食,提高軍隊的待遇,將士的薪俸比以前多了一倍。現在您卻說不能伐趙,為什麼?”

白起分析說:去年長平一戰,趙軍遭沉重一擊,舉國惶恐,只消一擊便可將其消滅。如今趙國上下同心戮力,君臣同憂共懼,勤於政事,邯鄲守衛力量較去年增加十倍,而且積極與東方諸侯交好。趙國國內殷實,外交成功,不可伐趙。

昭王不以為然地說:“寡人已經決定了,軍隊也要出發了。”

由於白起臥病,秦昭王遂任命王陵為大將,揮師進攻趙國。

果然不出白起所料,王陵的軍隊在邯鄲城下遭遇到趙國人頑強的抵抗,進攻屢屢受挫。秦昭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看來王陵水平不行,還是得讓白起上陣,便差人把委任狀送到白起府中。

白起本是性格高傲之人,你秦王不聽我的勸告,自作主張,現在打不贏要讓我擦屁股,沒門!他假稱大病未愈,不肯受命。

白起不肯去,秦昭王沒辦法,派丞相范雎前往傳話。若是派別人去,白起或許還會回心轉意,偏偏是派與他有隙的范雎,這事便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范雎到了白起家中,先是吹捧他一通,歷數白起在伊闕、鄢郢、長平諸役中的偉大表現,最後說:“您以前以寡擊眾,有如神助,何況現在伐趙是以強擊弱,以眾擊寡。”

出乎范雎意料的是,白起仍不肯奉命前往。

白起對范雎說,秦國已經失去滅趙的最佳時機,此時趙國內部團結,“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他還指出,趙國以弱擊強,必定會以堅壁清野的戰術對付秦軍,倘若陷入持久戰,東方諸侯國必定會出兵援救趙國,秦國定然無功而返。

應該說,白起確有獨到的戰略眼光。

不過,他之所以不願奉命前去,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對范雎不滿。倘若不是范雎從中破壞,他早在一年前就滅了趙國。一年前攻邯鄲,如風捲殘雲,勢必手到擒來;一年後的今天,形勢已全然不同,王陵的部隊在前線久戰無功,范雎要讓他出來擦屁股,門都沒有!

范雎對白起一直有很強的防備心,怕他搶走自己的相位。如今白起既不願前往,正好以此為口實,在秦昭王那兒添油加醋一番。秦昭王聽了十分不悅,冷冷地說:“沒有白起,難道我就滅不了趙國麼?”

秦國能征善戰的大將多了去了,不差白起一人。他任命王齕為主帥,取代王陵。

王齕包圍邯鄲九個月,仍無法越雷池一步,他與前任一樣,無計可施。

聽聞王齕的窘狀,白起發了一聲冷笑:“當初不聽我的建議,現在如何呢?”

這句話,傳到秦昭王耳中,他勃然大怒,氣沖沖地跑到白起家中。白起假裝生病臥床不起,秦王惡狠狠地放話說:“你即便有病,也要為寡人出戰。若立了功,寡人重賞你;若是不去,寡人跟你沒完。”

哪曾想到這個白起不是吃素的,竟然敢頂撞秦王,他說:“臣明知去了即便沒功勞,也不會受懲罰;若是不去,無罪也可能獲誅。但是請大王聽我的建議,放棄攻打趙國。臣寧可伏誅受死,也不願成為蒙受恥辱的敗軍之將。”

所謂榮譽高於生命,白起寧可抗命不從。

秦王聽罷怒火攻心,他一言不發,拂袖而去。幾天後,最後通牒下達,要麼擔總司令,要麼滾蛋。白起仍拒絕奉命。秦昭王二話沒說,把白起連降十八級,貶為普通一兵,發配陰密,緩期執行。

由於白起始終不願奉命,秦軍在邯鄲城下遭到空前失敗,秦昭王更是把怨氣發洩在他身上,遂執行發配令,把白起逐出咸陽。

與白起有隙的范雎乘機落井下石,誣陷說:白起被貶,心有怨言。秦王大怒,他本來對白起抗命便十分惱怒,聽說這傢伙竟還敢發牢騷,遂心生殺意。白起剛剛出了咸陽十里,到了一個名為杜郵的地方。秦王的使者很快抵達,帶來一把劍。

看到這把劍,白起明白了,賜劍就是賜死,秦王是要逼他自裁。儘管他為秦國立下的軍功,沒有人可以超過。即便如此,他還是難免一死。原因很簡單,他再無利用價值了。


君山話史


長平之後,白起本來是要繼續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的,但是趙國、韓國派蘇代去遊說秦國丞相範睢,蘇代就對範睢說:白起為秦國打下了七十座城池,又打嬴了長平之戰,那麼將來肯定要位列三公的。

那麼到時候,您的地位肯定是不如他,您又怎麼會甘心呢,還不如接受韓國、趙國的求和,獲得幾座城池,就此退兵,不讓白起獲得更大的功勞,範睢同意了,就勸秦王說:秦軍經過長平之戰,實在太疲憊了。

不如接受韓趙的求和,就此退兵吧。秦王也覺得範睢說得有道理,就同意了。白起聽說了這個事情,對範睢十分的不滿,對秦王也有點不滿了。

過了一段時間,秦王又準備攻打邯鄲,剛好這個時候白起生病了,就派王陵做主帥,攻打邯鄲,開始打得不順,秦王就加派兵馬增援,還是打得不順,損失不少,這個時候白起病好了,秦王讓白起接替王陵。

白起拒絕了,他的理由主要有三條,第一,長平之戰,秦軍同樣損失很大,而如今千里迢迢來打邯鄲,十分的困難。第二,邯鄲城城防堅固,確實不好打。第三,諸侯國的援軍不斷到達,對秦軍合圍之勢,比如春申君率領的楚軍,信陵君率領的魏軍。

那麼為什麼白起之前主張打,而現在卻主張不打了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時間和士氣,長平之戰後,趙國上下震驚,而且沒有時間做迎敵準備和向諸侯國請求援救,而這個時候,趙國緩過神來,也爭取到諸侯國的援救,自然是不好打的。

但是說實話,即使不好打,但是如果是白起上的話,肯定要比讓王陵、王齕上的要好得多,雖然很有可能會戰敗,但是至少損失要少一點,畢竟白起要比王陵、王齕強上很多。

那為什麼白起堅持不上呢?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他對範睢和秦王有怨氣。第二,他不想打敗仗,他不想打勝算很低的仗。所以他採取了牴觸賭氣的方式,不管秦王、範睢怎麼請,就是不出來。

而且在秦軍戰敗的時候,還出言諷刺:秦王因為不聽我的話,你看,輸了不是。正因為如此,秦王也生氣了,最終殺死了白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