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概念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張楠


從幾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是制度和思想的角度上: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一書收錄了中國的多件文物,其中在商朝的“康侯簋”一篇中有如下的記載:“ 周朝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天命”的王朝。中國人認為上天會庇佑正義的統治者。對上天不敬或昏庸無能的統治者則會觸怒神明,使其收回天命。因此,戰敗的商朝必定是失去了上天的庇佑,神明轉而庇佑德行高尚的周。從此,天命成為中國政治的永恆主題,為君王的統治提供依據,或成為改朝換代的理由。……除天命之外,周朝還留下了另一個影響深遠的概念。三千年前,他們稱自己的國土為中國,意為中央的國度。此後中國人一直將自己看作世界的中心。”周朝在制度上用“天命”解釋王權,並基於當時的統治,稱自己的國土為“中國”,這就是中國一詞最早產生的時期。

說完了思想和制度,我們再從文物的角度尋找佐證

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何尊,是在一個廢品收購站被人發現的,起初並沒有得到多大的重視,直到1975年國家文物局的一次展覽,上海博物館的專家發現了尊內的銘文,其中赫然有“餘其宅茲中國”的字眼,大致的意思是:“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這是“中國”這個字眼最早被發現的青銅器。何尊製作於周成王時期,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是周朝的前期,結合上述第一條的說法,這件文物很好的佐證了“中國”作為周朝確立“以此地為天下中心”政治思想。

我們將歷史的鐘表繼續向前撥進,另一個可以用於佐證的,則是西漢宣帝時期的一件文物。

新疆地區的尼雅遺址出土的一件“錦護膊”,上面出現了這樣的字眼“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結合當時的文獻記載,宣帝給將軍趙充國的詔書中有云“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用兵深入敢戰者吉,弗敢戰者兇……萬下必全,勿復有疑。”。顯然,宣帝將當時漢朝的統治疆域稱之為“中國”,對外邦則稱之為“蠻夷”。據此,我們可以確定,此時,“中國”的概念已經完全成型,和我們現如今沒有太大的差異了。

最後,我們從文學的角度進行補充

《詩經•大雅•生民之什•民勞》中提到了“中國”,“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裡的“中國”與“四方”相對。當時周人認為自己位於大地的中央,四周的民族被他們稱為蠻、夷、戎、狄。在當時,“華”、“夏”也和“中國”一詞一樣,用於區別四方部落。《禮記•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這些中國的字眼都與詩經是同樣的定義。

基於上面三個角度,我們瞭解了“中國”一詞最早的產生時期,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範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但就概念而言,我們可以確定,我們對自己國家的稱謂,完全可以用“中國”來指代。


漁夫之談


三眼看天下,洞察天地人,大奇兄講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可往往不習慣應用"中國"之意,主要以唐宋元明清代表國名!尤其歷史上號稱中原之國的河南。從地下挖掘出的青銅器上,我們找到了"中國"兩字,可河南也不用其二字"中國"而史稱中州。

因此,唐朝政府很熱情地將"中國"兩字,並賜於鄰邦日本。萬萬沒想到,收回之"中國"之艱難!

到了1945年抗戰結束後,尤其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時,何應欽代表國民政府並強烈抗議而聲明收回"中國"國名權利:強烈要求日本政府停止使用侮辱文字"支那"國。同時要求將以恢復中華民國之名簡稱:中國。絕不允許以日本本土內之中國與本國齊名。如用之將必須以日本(中國地區)稱謂。最終日本政府低下頭,而簽下此協議!

遲來的名字!是用血和淚,來傾訴著歷史!


大奇兄


先回答“中國”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中國兩字最早出現在“何尊”上面,“何尊”是西周早期貴族“何”所鑄造的一件青銅酒器上面。它的內底有銘文12行122字,記載了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於洛陽邑“宅茲中國”,是為迄今為止最早發現“中國”二字。

最初的“中國”包含哪些概念,我想說中國者“中央之國”,代表著文化、政治、經濟上的自信,自信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這群華夏的子民,代表我們站在現世文明的中央。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中國是以國號自稱的,不論是“秦人”、“唐人”、“宋人”一直到後面的“清人”,真正以“中國人”自稱自居,是從“中華民國”時期才正式出現。

這裡講個軼事,在日本有個“中國地區”包含今天日本本州島西部的山陽道和山陰道地區,因為日本國內的“中國地區”這個稱呼出現的時期,遠早於“中華民國”出現的時間。日本二戰時期,日本國內為了區分或為了心裡的蔑視,出現了“支那”的叫法,一直延續到抗戰勝利。戰後的日本,才開始接受“中國”一詞代表“中國大陸”。

最後我想說,只有中華民族真正站起來了,文化上、經濟上到最後的精神上,都站到了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央,我們才能不愧對於“中國”這個“中央之國”的稱號。


櫻花霰


“中國”一詞最早在周朝出現,《詩經》中的“惠此中國”

最初“中國”的概念各有不同,直到魏晉南北朝時“中國”才有了國家概念,帶有國家色。初期“中國”的概念有:

1:首都,如《詩經》裡“中國京師也”

2:所統轄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3:指中原地區,《史記》裡“東甌請舉國遷中國”

4:指內地,《史記.武帝本紀》裡“天下名山有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5:諸夏族居住地,《論語解集》中“諸夏,中國也”

6:漢族和華夏建立的國家,自漢代開始,把漢族建立在中原的政權稱“中國”,有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以後也以“中國”自居,如北魏自稱“中國”,而把南朝稱其為“島夷”,但漢族建立的的南朝雖然遷離中原,但乃稱自己為“中國”自此,“中國”作為國家概念逐步形成。


頭根油條


以前也可稱“震旦”,中國的意思為“中央之國”

而“中國”一詞最早在周朝出現,《詩經》中的“惠此中國”。

最初“中國”的概念各有不同如:首都,如《詩經》裡“中國京師也”;所統轄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指中原地區,《史記》裡“東甌請舉國遷中國”;指內地,《史記.武帝本紀》裡“天下名山有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諸侯夏族居住地,《論語解集》中“諸夏,中國也”;漢族和華夏建立的國家,自漢代開始,把漢族建立在中原的政權稱“中國”,有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以後也以“中國”自居,如北魏自稱“中國”,而把南朝稱其為“島夷”,但漢族建立的的南朝雖然遷離中原,但乃稱自己為“中國”自此,“中國”作為國家概念逐步形成。

現在則相對於外國而言,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東方之木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個禪讓制的延續如果視為一個朝代,那麼這個就是原生1.0版本中國,夏朝初具國的概念,此前還是公天下,夏朝開始,世襲製取代禪讓制,成為家天下,這也是最初的中國概念,隨著夏商周的延續和更迭,國的概念更為突出,以致秦王朝有了這個永冠三皇五帝的始皇帝的,同時,聯邦形式的政治聯合也是升級為分封制的中央集權,此時,出了春秋戰國各諸侯境地以外,也多了些少數名族的戰爭融合,萬里長城的修築也是抵禦外族,到了漢朝初期的和親,漢武帝威震四海才基本解決了外族的問題,可以說秦朝是最原始的中國概念,而到了漢末,三國魏晉南北朝,都是比較混亂的,隋唐民族大融合是2.0版本中國,之後的五代十國,宋朝也是國際關係複雜,多民族共存,直到明朝,最後一個漢人政權,不妨說這個是2.5版本中國,後期的清朝就當是民族融合吧,到了民國以致解放有點說不清了,那就都是中國人,堪稱3.0版終極中國,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自己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外國友人,親切而友好的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中國人!


Carl卡邇


中國的概念早在西周時期便出現,出土西周武王銘文刻有“中或”即中央之邦。時代漸變概念遂開始變化,至民國前的諸王朝以周天子延續的列國和黃河中下游主要由漢族建立的政權使用華夏,中華,神州,中州等名號(非國號)進行代指,此間“中國”一詞也特指帝王所在的國都。直到辛亥革命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將“中華”名號融入國號中,即現在簡稱中國。


空空的佩劍


最早出現於何尊的銘文,宅茲中國,周朝文物,四個字的意思就是住在中國的意思。國是郭,城郭,中國就是中心城市,首都,今天中國的中國就是北京,就這麼個意思


黃千來家長


剛記事的時候媽媽告訴我我是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