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簡稱,中國醫大(CMU),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遼寧省瀋陽市,是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教育部與遼寧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入選高校,承擔“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的全國重點大學,入選“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成為“國內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中國醫大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創建的院校,其前身為1931年11月創建於江西瑞金的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和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學校是唯一以學校名義走完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全程並在長征中繼續辦學的院校,也是中國最早進行西醫學學院式教育的醫學高校之一。1940年9月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2000年由原衛生部直屬劃為省部共建。

截至2016年1月,中國醫大擁有教授708人,副教授1008人,研究生指導教師1012人,其中博士生指導教師533人。學校全日制在校生14145人,其中博士生1517人,碩士生4393人,普通本專科生8105人,外國留學生730人。學校總佔地面積137.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70.28萬平方米;該校已有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學科、生物學與生物化學4的學術影響力進入ESI排名世界前1% 。

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文化傳統

校徽

徽志為三角變形,底色為中國紅色,外框由內白外紅三條弧形邊組成,徽志中間CMU三個白色英文字母是中國醫科大學的英文縮寫,白色的中國醫科大學中文與英文全稱上下排列位於徽志下緣上方。

標識造型為三角形,外框由三條弧形邊組成,代表著中國醫科大學、原國立瀋陽醫學院(其前身為原滿洲醫科大學)和原私立遼寧醫科大學(其前身為原私立盛京醫科大學);表示中間CMU英文字母是中國醫科大學的英文縮寫,象徵醫學教育事業為聖潔的事業;郭沫若所寫中國醫科大學中文與英文全稱位於標識下緣上方,寓意中國醫科大學的事業永存並會更加發揚光大。表示顏色採用中國紅和白色組成,蘊含著中國文化哲學理念和中國醫科大學紅色血脈。紅色象徵著吉祥、喜氣、熱烈、鬥志、生命、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創建的醫科大學的紅色光榮歷史。白色象徵著純潔、高尚、神聖、不容妥協、難以侵犯的氣韻。

校訓:政治堅定,技術優良

產生背景:1932年2月22日,中國醫科大學(當時稱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在江西舉行開學典禮,首任校長賀誠作報告,在報告中強調了毛澤東同志關於中國醫科大學要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辦學方針的指示。校訓取自毛澤東同志的指示。

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院系設置

截至2015年6月,該校設有研究生院、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法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中國醫科大學-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聯合學院、中國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中國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中國醫科大學第四臨床學院、口腔醫學院、臨床醫藥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學人文社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醫學影像系、醫學信息學系、病理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運動醫學系、醫學檢驗學系、理工學部、細胞生物學系、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學院、學實驗動物部、中國醫科大學北京分校等33個院、系、部。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6月,該校在6個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6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73個;國家重點學科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40個;遼寧省高等學校一流特色學科6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

據2017年1月的最新一期ESI數據:中國醫科大學國際排名第1163位,國內排名第59位,國內同類高校排名第7位, 遼寧省內排名第2位(第1位是 大連理工大學 );臨床醫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等4個學科領域進入了世界排名前1%的行列。

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6月,該校國家級教學項目有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1項,臨床醫學拔尖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項目1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精品課程11門,精品資源共享課9門,教學團隊2個,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精品教材2本,“十二·五”規劃教材16本。

該校省級教學項目有示範性專業7個,品牌專業1個,本科教學綜合改革試點專業5個,重點支持專業1個,工程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1個,精品課程4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精品資源共享課21門,教學團隊10個,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0個,實踐教育基地(校外)2個,實踐模擬教育基地1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1個,精品教材8本,“十二·五”規劃教材4本。2006年被評為遼寧省疾病預防與控制緊缺本科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學校擁有3所綜合性附屬醫院和1所專科性附屬醫院,開放床位9748張,牙科綜合治療椅270張。

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科研平臺

截至2015年1月,有國家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科技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衛生計生委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實驗室(三級)3個,遼寧省高校重大科技平臺2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16個,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5個,遼寧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遼寧省研究中心6個,遼寧省轉化醫學研究中心13個;有遼寧省醫療中心32個。

歷史沿革

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

1931年11月, 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民主政府。

為了適應革命戰爭的需要,經中央軍委批准,11月20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軍醫學校在江西瑞金誕生,賀誠任校長。

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

1932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在江西雩都舉行軍醫期第一期開學典禮,毛澤東同志為學校制定了“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辦學方針。

10月,學校在設立軍醫期的基礎上,陸續開設了調劑班、看護班、衛生員班和衛生長班。中央軍委將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學校設立政治處、教育處和總務處。

1934年10月,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的第五次"圍剿",中央紅軍開始戰略性大轉移,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徵。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隨中央軍委,於10月中旬從瑞金出發。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隨中央軍委到達陝北。

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中國醫科大學

1940年,學校遷至延安後得到迅速發展,經毛澤東同志提議,學校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王斌繼續擔任學校校長。學校設校部。 學校《校章》中規定,學校的性質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事培養技術人才的學校";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培養革命的技術優良的衛生幹部,適應抗戰建國的需要,為民族解放與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教育方針規定為:"培養政治堅定、思想正確、忠於職責、貫徹始終的衛生工作者"。學校對學制進行了調整,軍醫期為四年制,製藥班為三年制,調劑班為一年制。

1945年11月18日,根據黨中央建立鞏固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指示精神,中國醫科大學從延安出發,挺進東北。

1946年7月,中國醫科大學到達黑龍江興山(現鶴崗市),合併了東北軍醫大學(前身為哈爾濱陸軍軍醫學校)。

1947年1月,中國醫科大學合併東北大學醫學院和原哈爾濱醫科大學一部分。學校設有一所設備完善的附屬醫院,醫院下轄4個所,每個所300 --400張床位。

1948年初,中國醫科大學設立4所分校,在龍井將吉林軍大分校設立為第一分校,以內科為主;在哈爾濱建立了第二分校,以五官科為主;將通遼市遼東軍區醫專設立為第三分校;將平谷地區冀熱遼醫專設立為第四分校。

1948年10月,奉上級命令,學校派副校長李亭植率領部分幹部、師生接收原長春大學醫學院,組成長春軍醫大學;第一、第二分校合併為現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三分校合併到總校;第四分校組建為現承德醫學院。

1948年11月,東北全境解放,中國醫科大學奉命進駐瀋陽,根據東北行政委員會暨東北軍區司令部指示,先後合併了原國立瀋陽醫學院和原私立遼寧醫科大學。

1949年5月,遵照東北軍區暨東北行政委員會命令,中國醫科大學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劃歸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任命東北行政委員會衛生部部長王斌兼任校長,衛生部副部長白希清兼任副校長,陳應謙、闕森華任副校長,併成立校長辦公室。學校設基礎一院、基礎二院、內科學院、外科學院、牙科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婦嬰學院等8個學院。

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1949年7月,東北藥學院併入中國醫科大學,為藥學院。

1950年3月,中國醫科大學首次在全國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學生。學制為五年制。

1950年10月,朝鮮戰爭爆發, 根據上級指示,學校部分師生組成手術隊和擔架隊,並在黑龍江省北安縣成立北安醫院,承擔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傷員的救護工作。

1952年10月,根據國家教育部關於院系調整的決定,中國醫科大學藥學院改名為東北藥學院(現瀋陽藥科大學),脫離中國醫科大學建制。

1954年8月,東北人民政府行政機構撤消,中國醫科大學劃歸國家衛生部領導。

1955年10月,中國醫科大學接受國家衛生部分配的研究生培養任務,使中國醫科大學成為中國最早設立研究生教育的學校之一,也中國醫科大學研究生教育的開端。

1955年7月,根據國家教育部關於院系調整的決定,中國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系併入哈爾濱醫科大學,學校設衛生教研組;哈爾濱醫科大學兒科學系併入中國醫科大學。

1955年8月,根據國家衛生部指示,學校建立醫療系、兒科學系。

瀋陽醫學院

1956年9月,根據國務院關於醫學院校調整的決定,中國醫科大學改名為瀋陽醫學院。1962年,公共衛生學系重新併入哈爾濱醫科大學。

1976年,根據國家教育部指示,學校開始承擔培養留學生任務,來至8個國家的留學生入學。學校重建公共衛生學系。

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中國醫科大學

1978年3月,經國家衛生部批准,學校恢復中國醫科大學校名。

3月1日,中國醫科大學召開大會,隆重慶祝學校恢復中國醫科大學校名並掛校牌,國家有關部委和省、市領導親自到會表示祝賀。

1978年9月,中國醫科大學在全國首次設立六年制英語醫學班。

1981年11月,國務院批准中國醫科大學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和導師,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2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21個。

1982年3月,經國家衛生部批准,中國醫科大學成立學位評定委員會,根據國家關於學位授予有關規定,首次授予32人為醫學學位。

1987年5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舉行開院典禮,成為遼寧省第一所大學本科口腔專業教學醫院。

1994年5月,中國醫科大學在原基礎醫學部建制基礎上成立基礎醫學院。

學校是原國家衛生部部屬高等醫學院校,2000年劃轉為遼寧省人民政府管理。

2010年5月,該校沈北新區新校園建設用地獲國務院正式批准。

2010年7月,新校園奠基儀式在沈北新區新校園場區。

2010年9月,該校與英國女王大學簽署教學、科研戰略合作協議。

2010年10月,該校與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簽署合作備忘錄。

2014年11月,老校區搬遷至沈北校區。

2015年12月,中國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學科、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的學術影響力進入ESI排名世界前1% 。

2016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國家衛生計生委、教育部共建中國醫科大學。

2017年,遼寧省計劃生育研究院劃轉中國醫科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