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沐王府最後一任主人是誰?他最終的命運如何?

文史磚家


答:提這個問題的人,可能是個金庸武俠小說迷。

因為,金老的封筆之作《鹿鼎記》有提到過雲南沐王府。

書中寫,雲南沐王府的小王爺沐劍聲帶一票人馬潛入皇宮行刺,以嫁禍吳三桂。他們與天地會眾訂立誓約:沐王府和天地會誰殺了吳三桂,誰就可以令對方聽命,從朱三太子和朱五太子中選一位作為擁立對象。

這個沐劍聲還有個妹妹,名叫沐劍屏,是第一主角韋小寶的七房美妻之一。

《鹿鼎記》第十四回《放逐肯消亡國恨,歲時猶動楚人哀》是這樣介紹沐劍聲身世的:“沐劍聲之父沐天波為吳三桂所殺,他日日夜夜所想,就是如何殺了吳三桂。”

沐劍聲和沐劍屏都是小說虛構人物,沐天波卻是實有其人,而且,他就是雲南沐王府最後一任主人。

有趣的是,金庸的《鹿鼎記》之外,朱貞木的《羅剎夫人》也有提到過雲南沐王府。

朱貞木是和還珠樓主、白羽 、鄭證因 、王度廬齊名,並稱為“北派五大家”的武俠小說家,《羅剎夫人》是其代表作之一。

《羅剎夫人》不但寫了沐天波,還寫了他的弟弟沐天瀾,並且,男主角就是沐天瀾。

沐天瀾家勢顯赫,揮豪多金,師出名門,武功高強,卻為羅剎夫人所征服,成了羅剎夫人的裙下之臣。

羅剎夫人天縱神功,手下有一大群忠心不二的怪猿,稱霸南疆,根本就不把沐天瀾的身家背景放在眼裡,她這樣告誡沐天瀾:“我知道你小心眼兒,老以為你們沐府畫棟雕樑,一生享用不盡。在我眼內,你們沐府和那敗落戶一般,已經成了殘朽不堪的危廈,經不得一陣風雨,便要倒塌了。”

從羅剎夫人的話裡也可以看出,沐天波、沐天瀾時代的沐王府已經風燭殘年,搖搖欲墜了。

但是,沐天瀾這個人物,仍然是虛構的。

沐天波卻在《明史》中有傳。

該傳開首就介紹說:“黔國公沐天波,黔寧昭靖王(沐)英十一世孫也。崇禎三年,父啟元薨,嗣立,掛徵南將軍印。”

沐天波先祖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義子,在大明開國過程中多建奇功,死後得追封為黔寧王,子孫世襲黔國公,世鎮雲南。

有趣的是,大旅行家徐霞客遊歷雲南,在《滇遊日記》記,他到雲南時,沐天波的父親沐啟元“隕”,沐天波世襲黔國公一爵,擔任徵南將軍,“時僅歲一週支也”。

南明弘光、隆武政權相繼覆滅,永曆政權由粵移桂,由桂入黔、滇,沐天波對天立誓,自己寧舍一命,不捨大明。

果然,隨著吳三桂率領的清軍攻入昆明,沐天波追隨永曆帝朱由榔逃入緬甸,最後死於緬甸人反起的咒水之難中。

《續明紀事本末》記:“緬使招從臣飲咒水”,“殺之無或免”。

《明史.沐天波傳》記:“緬酋莽猛白要百官計事過河,以二十人執一人,無脫者。馬吉翔而下,文武四十二人,惟天波出袖中錘擊殺十餘人,死。”

英國曆史學家哈威所著《緬甸史》對沐天波之死寫得更詳細:沐天波死前奮起還擊,連殺九名緬兵,壯烈殉國。

《明史.沐天波傳》對沐天波之死評價很高:“洪武勳舊同國終始者,魏國、黔國及誠意數家,而致命竭忠,天波尤著!”

一句話,沐王府與大明王朝相始終——大明王朝走向終結,沐王府也畫上了句號。


覃仕勇說史


看過《鹿鼎記》的朋友都知道,在韋小寶七個如花似玉的老婆中,有一位是來自雲南沐王府的小郡主沐劍屏,而沐劍屏的父親、末任黔國公沐天波,是位誓死效忠明朝的封疆大吏。其實,沐天波在歷史上確有其人,那麼他究竟有怎樣一段傳奇的人生?



沐天波的先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沐英。沐英因征戰有功,被明太祖授以鎮守雲南的重任,並因功獲封為西平侯。沐英去世後,朱元璋准予其子孫承襲西平侯爵位,世代以總兵官掛徵南將軍印,鎮守雲南等地。明成祖年間,第三任西平侯沐晟因從徵安南有功,被進拜為黔國公,此後子孫世襲此爵位,直到南明滅亡。


從沐英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出鎮雲南開始,到南明覆亡(1661年),沐家為明朝世代鎮守雲南,幾近300年。在此期間,沐家的權勢日漸增長,儼然已成了當地的土皇帝(“沐氏在滇久,威權日盛,尊重擬親王。”見《明史·沐英傳》),而這也是民間將他們稱為“沐王”的緣故。而沐天波,正是最後一任“沐王”。



沐天波是沐英的第十一世孫,黔國公沐啟元之子,於崇禎元年(1628年)襲爵,當時還只是個年僅10歲的幼童。由於沐天波年紀太小,根本沒有履職的能力,所以總兵事務只能交由雲南巡撫代理,府內事務則由母親陳氏及管家主持,數年後才親自履職。


沐天波雖然屬於官N代,但身上卻毫無公子哥萎靡墮落之風,不僅勤於職事,還練得一手好武藝。沐天波擅使流星錘,能將這件兵器舞的上下翻飛、出神入化,每每令觀看的人看得眼花繚亂、膽戰心驚(“天波故善流星錘,常攜袖中...出錘舞,縱橫盤擊,觀者皆披靡。”見《西南紀事·卷八》)。以此可見,沐天波的確是一位難得的人才。



明末雲南的官場生態非常黑暗,不僅大小官員貪汙腐化,就連沐王府也加入其中,由此引發多地土司叛亂,而這種局面到了南明時期,變得愈發危峻。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武定土司吾必奎發動叛亂,令全滇震動。沐天波為平定叛亂,便援引蒙自土司沙定洲等人為援,沒想到卻為自己招致更大的災殃。


原來沙定洲在幫助沐天波平定叛亂後,因為貪圖後者的權勢和財產,加之目睹昆明守備力量單薄,遂於當年十二月發動兵變,將沐天波驅逐出城。沐天波逃出昆明後,先後逃難至楚雄、永昌等地,在得到原大西軍將領孫可望的支援後,才於永曆二年(1648年)艱難擊殺沙定洲。


然而“王者歸來”的沐天波尷尬的發現,此時的雲南早已脫離他的掌控,實際上已成為孫可望的地盤。雖然孫可望名義上臣服於永曆帝,但在事實上仍是雲貴兩省的“土皇帝”,沐天波既然沒有實力跟他對抗,便每日裡謹言慎行,平時只與親友通過書信傾訴衷腸。



永曆帝因在兩廣無法立足,便只好逃奔孫可望,結果被後者扣押在貴州安龍。此時,孫可望與大將李定國矛盾日深,雙方最終兵戎相見,在失敗後便投降了清朝。李定國擊敗孫可望後,便將永曆帝迎往昆明,而在此過程中,沐天波也頗有功勞。


此時的永曆小朝廷僻處西南一隅,不僅要抵禦數十倍於己的清軍,更需要擺平內部紛亂不已的黨爭,局勢之危峻可想而知。沐天波深感大勢已去,但出於維護沐家的傳統,最終決定以身殉國,誓與南明共存亡(“久,知國勢去,誓身殉。”引文同上)。



與此同時,沐天波還把兒子們全部入贅給各地土司,希望下一代能開枝散葉,在保留沐家血脈的傳承的同時,肩負起反清復明的重任(“使其子分贅各土司,冀存先祀。”引文同上)。在《鹿鼎記》當中,沐劍屏的哥哥沐劍聲作為“沐王府”的主人,所從事正是聯合各派別、各族民眾進行“反清復明”的事業。


李定國有心壯大反清復明事業,只可惜獨木難支將傾大廈,沒幾年時間便連遭清軍重創。永曆十三年(1659年),清軍統帥吳三桂攻佔雲南全境,失去賴以存身之地的沐天波跟隨永曆帝逃難到緬甸,於兩年後的“咒水之難”中慘遭緬人殺害,終年才43歲。



沐天波臨死前曾奪取敵軍的戰刀反抗,在連殺九名緬兵後,才壯烈殉國,場面極為悲壯(沐天波死難的情節,見英國曆史學家哈威所著《緬甸史》的中譯本)。伴隨著沐天波的遇害,“沐王府”就此走進歷史。次年,永曆帝在昆明被吳三桂縊殺,南明就此覆亡。


史料來源:《明史》、《西南紀事》、《緬甸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