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慢怎麼辦?

公子小白白白白


我一直有記錄孩子語言的習慣,即使大兒子現在已經六歲了,我還在記錄,女兒一歲五個月了,開始會說話,我也開始了她的語言記錄。


女兒一歲五個月,會說的話只有簡單幾個複詞:媽媽,爸爸,襪襪,卜卜……

然後,我翻看了一下哥哥一歲五個月的語言記錄,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兒子一歲五個月就“這麼能說”了!

不是自己親手記錄下來,真的不敢相信一歲五個月的孩子能說那麼多話!畢竟,眼前這個同年齡的妹妹還只是在每天咿咿呀呀的階段啊。

我將這個對比發了朋友圈,結果朋友們都來吐槽了:

為什麼有些孩子說話特別快,有些孩子說話就是慢呢?

就算是同一個媽媽生的娃,都有這麼個“天壤之別”。很多媽媽為孩子說話慢更是著急地到處詢問比較。

當初,還沒有生二胎的時候,朋友們問我怎樣才能讓孩子快點學會說話,我一直認為兒子說話這麼厲害全靠我每天不停跟他說話,幾乎沒想過有“天生”這回事。

現在帶著二胎,有這麼明顯的“區別”,我才知道,一個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有先天因素的部分,也有後天的影響部分。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說話也是。

兒童的語言能力是以先天神經遺傳為基礎,並在外界環境的信息交換中逐漸發展的,它包含著非常複雜的大腦神經活動,是一種高級的技能。

兒童獲得了語言,就意味著他們開始學會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喜惡,來認知和探索周邊的世界,來和他人進行溝通。

研究表明,兒童的0-3歲,是第一個語言敏感期。0~3歲是寶寶語言發展最快的階段,也是寶寶語言能力的關鍵期。細心的父母不難發現,寶寶在這個時期的語言學習能力相當驚人。

0-1歲:多和孩子說話,孩子會慢慢明白你的意思。

隨後,孩子會從你說話的模式、節奏中慢慢理解你想讓他做什麼。如果孩子對你的話有相應的動作,他就真正懂得了語言。

1歲以後:孩子學著慢慢地表達自己。

這個順序是:先理解和體驗,形成了自己的感受,然後再表達。對於孩子來說,認知的順序是:從真實世界中學習,然後是圖片,最後是文字。

孩子的語言發育,在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是有所不一樣的,主要有以下幾個規律:

1歲以前:主要是模仿聲音。

孩子最早發的音是雙唇的鼻音,比如m,所以大部分孩子最早會說媽這樣的音節,這是自然發出的音。

1歲-1.5歲:會說一些簡單的字,比如爸、媽、抱、娃。

這些音節是小孩有意發出的。這個階段,他們是沒有語法概念的,說的字就是想象的事情。

1.5歲-2歲:詞彙量開始增加,有時能說出2-3個字,寶貝、杯杯等,有些孩子能說出句子。

2歲-2.5歲:能用準確的詞語去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經常會蹦出很多很有意思的語錄。

2.5歲以後:學會表達順序和因果關係。

寶寶開始進入語言爆發期,語言表達能力有質的提升,之前不開口的一些寶寶也開始滔滔不絕起來。

寶寶在語言表達方面,確實就是有這樣的科學依據和規律的,但它的個體差異其實是非常大的。

從身體發育層面來看,發育早的孩子與發育晚的孩子之間有4-6個月的差異。有的7、8個月就能開口,有的可能要到一歲多,並不是每個寶寶到了某個月齡都齊刷刷開始說話,月齡的差異是很正常的,父母要保持正確的心態。

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幫助寶寶更快地說話,促進寶寶的語言發育呢?

1、鼓勵發音

1歲前的孩子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家長應該多和孩子一起玩耍,模仿孩子的聲音,給予其信心,鼓勵其多發聲。

2、做一個“話癆”媽咪也不錯

很多人認為,剛出生的寶寶什麼都不懂,不需要跟他們說話,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和做法!

其實,寶寶一出生就開始接收信息,不要認為寶寶聽不懂或者還不會說話,就不和寶寶交談。要培養寶寶說話的能力,就應該跟寶寶多“交流”。

可以告訴孩子你在做什麼,每天都用溫柔、平穩的語速跟寶寶說,久而久之,寶寶一定會潛移默化地吸收。

3、及時回應寶寶

幾個月大的寶寶,只會咿咿呀呀說話,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是在模仿大人,而是為了讓你聽到他的聲音,所以,及時回應他,通過微笑和鼓勵增加他咿呀學語的次數。

4、教會寶寶嬰兒手語

孩子在差不多10個月左右就會用手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候家長可以利用手語和孩子多交流,為他今後的語言發展打下基礎。

家長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簡單動作或手勢表達自己的需求,如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拒絕,揮手錶示再見等。家長可以將動作做給孩子看,並讓孩子進行模仿,也可以直接帶領孩子做動作。

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如果能使用正確且有趣的手語跟父母進行溝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也會增加寶寶的信心。他越能正確使用手語,他內心儲備的語言詞彙就越多,等到合適的時候,他就爆發出驚人的語言能力了。

5、不要說娃娃語

很多父母覺得跟孩子說話就應該使用“娃娃語”才能讓他聽得明白,例如:“吃飯飯”“睡覺覺”“肉肉”等,覺得這樣跟孩子說話很好玩很可愛。

娃娃語並不能好好培養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會讓寶寶不能真正感受平等的對待,讓孩子有錯覺,覺得這才是正確的說話方式,長大了還改不掉說娃娃語的習慣,到時候要糾正就比較難了。

6、播放合適的兒歌

爸媽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選擇適合的兒歌作品。

每天都給孩子播放不同的音樂和歌曲,跟孩子一起律動,讓孩子經常沉浸在音樂海洋裡,並慢慢教導寶寶適當運用高音、低音和不同的語氣來表達兒歌內容,這對寶寶的學習語言有著非常好的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兒歌要有趣味、能琅琅上口,篇幅不能太長。

7、多一點耐心

家長要多一些耐心,主動創造孩子說話的機會。例如在孩子想要某樣物品時,不要直接幫他表達“你是不是想要什麼”,可以嘗試問他想要什麼,引導他自己表達。也可以輕聲說出物品的名稱提示孩子,讓孩子複述。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講不清楚就催促、打斷孩子說話,甚至嘲笑辱罵孩子,而是要給孩子說話的信心。

語言來源於生活,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他一定能在某個時刻迸發出他的語言天賦。

要記住,孩子的語言發展都有屬於自己的規律,我們做父母的,不能比較,不需要著急,多引導,多努力,然後,等待花開就好了。

更多育兒知識,歡迎關注小馬快跑國際早教!


小馬快跑國際早教



大家好!我叫任春光,是一名語言康復老師,從事語言康復工作17年了。

首先,根據您的描述,我感覺,您孩子非常正常!

1-2歲,是孩子語言開始發育的階段,一般孩子也只是會說爸爸、媽媽等簡單的一些詞語。可能有些孩子語言會發育早一點,會說一些簡單的詞語和句子!

您孩子1歲半,已經會說爸爸、媽媽這些詞語了,而且很聰明,也能正常理解大人的語言,完全在正常發育水平!

其次,我覺得您孩子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是家長太關注孩子的語言了。

建議家長放平心態,不要關注孩子講話,個人認為,一般過上1年左右,應該會正常!

最後,如果家長還是不放心,可以帶孩子去語言學校做一個語言評估,看看孩子語言發育水平的真實情況!

個人感覺,完全不需要!

如果大家還有什麼語言問題,可以關注我,給我留言,我們一起交流。


口吃大舌頭語言矯正


建議帶到醫院測試一下智力,只要智力發育正常,晚一點說話沒關係的。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孩子就是說話晚一些,但其實他心裡是有數的,他其實也是在一直不停的吸收,不停的學習!平時看到的、聽到的累積的詞彙量都會記在腦子裡,等到願意開口聽時候,立馬就會說很多話了。

我孩子小的時候,我喜歡給她唱歌,一開始的時候也不知道她聽沒聽進去,但這大概也是我表達對她愛和陪伴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就反覆不停的唱我所會唱的兒歌。後來等到孩子長大一點會說話了,立馬就能唱我曾經給她唱過的歌曲,而且連哪個地方我唱跑調了,哪個詞唱錯了,她都跟我錯的一模一樣!

我有一個朋友在幼兒園上班,班上有個不到三歲的孩子剛開始去的時候也是不願意說話,一度家長還以為孩子有語言障礙呢,但去醫院檢查又說沒問題。老師教班裡孩子認字,前半年時間這個孩子都不願意開口說話,但半年後的一天突然就開口說話了,所有老師教過的字他居然都記得,而且比別的孩子記得的都多。

所以像你孩子這種情況家長千萬不要著急,你一著急自己的情緒就會傳染給孩子,孩子就更不沒有自信開口了。還是要很耐心的多多引導孩子,多鼓勵孩子,多給孩子講故事,或者用手機給孩子聽故事。也許遇到一個合適的契機,孩子立馬就願意開口了。


陪寶寶寫日記


有的寶寶開口早,大家都誇孩子聰明機靈;有的寶寶2歲多了還不怎麼會說話,大人就說“貴人語遲”,也沒多管。真正屬於“貴人語遲”的孩子很少很少,要警惕孩子說話遲的信號。

多大說話算遲?

1歲還不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就算說話遲了。


說話遲的原因有哪些?

說話遲的常見原因:智力發育水平落後、孤獨症、聽力障礙、語言環境差、不正確的代養方式等。

寶寶的語遲信號有哪些?

語遲信號:8個月不會咿呀學語,10個月不能說1個字的詞,1歲還不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18個月不能使用15個單詞,18個月用手勢代替說或表示需求等。

真的是貴人開口晚嗎?

寶寶說話越晚越聰明,是真的麼?不一定,只有少數寶貝真正屬於“貴人語遲”。需要帶寶貝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尋找語遲的原因,方能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孩子王育兒顧問


首先,家長不用過分焦慮,我家孩子,也是1歲7、8個月,突然能說很多短句了,之前也說的不多。每個孩子語言能力發展速度不一樣,這道理跟長牙一樣,有的孩子4個月長牙,有的快一歲才長,可是你看見過天生沒有牙的人麼?早晚都會長,著什麼急呢?同樣道理,說話遲一點,不是大事。

其次,孩子聽得懂,但不願意開口,很可能是因為,之前孩子有什麼要求,剛啊啊兩聲,家長立刻懂了,然後實現了孩子的要求,使孩子處於一種“不必努力表達,也能萬事如意”的環境,也就是說,孩子沒多少使用語言的必要,自然就懶得使用了。

再者,家長還是應該有意識的多跟孩子交流,抱孩子走在路上,家長可以主動找話跟孩子說,比如“你看這樹葉綠了,夏天到了,它們就越長越多了”,比如“哎呀那個人牽了好可愛的狗狗,眼睛圓溜溜的……”說白了,就是要經常在孩子面前自言自語。當然,說的話跟孩子能看到的環境有關聯最好。

不要覺得很多詞彙孩子聽不懂,說了也沒用,很多詞彙的意思,孩子都是通過多個語境下的多次重複,才能領悟準確的。堅持跟孩子多說話,不論他回應不回應,堅持一段時間,一定能看到效果。

此外,要買些兒童繪本,給孩子講故事,色彩鮮豔明亮的圖片,比較容易讓孩子感興趣。順便還給孩子培養了閱讀習慣。

總之,這些都要堅持,才會看到成就,請家長務必耐心。

這些也是我自己的育兒心得,我家孩子兩歲半,語言交流能力明顯強於同齡小孩,也十分愛看故事書,這跟我們堅持給她講故事有很大關係。


悅小狸


沒關係,我女兒三歲上幼兒園時還不太會說話,當時我們也著急,還去醫院檢查過,並沒有什麼異常。上幼兒園後半年,她的語言突飛猛進,什麼話全會說了。孩子的每一項功能發育都有自己的節奏,只要排除病症問題,耐心等待就好。

父母的心情不用過於緊張,也不用與別的小朋友比較,孩子成長過程那麼長,要經過無數的關口,要相信他們有自己的成長步調,如果每個關口都比較,生活會比較焦慮滴,孩子也會感覺到家長的心情,反而也會產生一定的壓力。


Kishi5


才一歲半,不用著急,孩子說話有早有晚,孩子沒問題就行了!我家孩子就是兩歲才開始說話的,說話雖然晚,但是學的會很快,一旦開口就很快了,有可能都不需要簡短的過程,直接就能給你整句的話。一歲半真的不需要著急,甚至有的三歲多才開始會說話的呢!平時多跟孩子交流,即使他不會說也要多跟他說話,這樣孩子才能獲取更多的詞彙,一旦開口就會用了!



高興媽媽聊育兒


先回憶一下小孩的生活環境,是不是每天家長都有經常和孩子說話,刺激小孩的語言發育,我們家孩子我洗個澡做個飯洗個衣服我都會和孩子說:媽媽在洗澡,洗乾淨才好吃飯。媽媽在洗衣服,洗乾淨才能穿的漂亮…………反正不管說什麼,就是要多和孩子說,還有要經常把孩子帶出去和其他大一點的孩子接觸,孩子也會和大孩子學說話的 。一定要進行語言刺激。大人如果不愛和孩子說話孩子也不會喜歡開口說話的。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那就是孩子天生髮育原因,不需要太焦慮,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的,擔心的話可以去醫院做個檢查


敏敏小萌


平時說話太少,媽媽要經常跟寶寶說,念兒歌,叫故事什麼的都可以。時機到了他自然就會講了。專家管這叫沉默期\n查看原帖>>


感情的世界你不懂


很正常,需要實踐和環境來改變的,我身邊都有好幾個朋友的孩子兩歲都不會說話,但是上了幼兒園以後,說話都沒有問題了,都挺正常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