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林黛玉死時,賈寶玉到底在哪裡?

時光深度旅人


《紅樓夢》續書裡,黛玉最終在寶玉迎娶寶釵當天魂歸離恨天,這廂幽怨憤恨、滿目淒涼,那廂花團錦簇、紅飛翠舞,對比之下,更顯黛玉之死的悲涼,令讀者痛心入骨。故而《紅樓夢》續書中,黛玉之死是被讀者接受最多的情節。那麼這情節符合作者的原意嗎?黛玉死時寶玉真的在大婚還是另有隱情?我們不妨根據前八十回的線索做個釐測罷。

開宗明義,我個人認為“金玉良緣”結合一定是在黛玉死後,原因是在紫娟試寶玉一回,眾人都已看出寶黛兩人不了分離,生生拆散兩人等同於直接要兩人的命;二來以寶釵的涵養和見識,她在知道寶黛兩人情深義重的情況下,她絕對不會橫刀奪愛,害了兩人更害了自己。



那麼,黛玉死時,寶玉到底在哪裡?

在第二十六回,寶玉前往瀟湘館看黛玉時,

只見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甲戌雙行夾批:與後文“落葉蕭蕭,寒煙漠漠”一對,可傷可嘆!】

此時瀟湘館一派生機勃勃、風華正茂,到了寶玉後來再見瀟湘館,卻已人跡罕至、寥若晨星。而瀟湘館蕭條如此,說明黛玉已香消玉殞。這“落葉瀟瀟寒煙漠漠應該是寶玉在黛玉死後才姍姍來遲,見到此情此景,怎能不可嘆可傷?所以黛玉死時,寶玉並不在黛玉身邊,這在第十八回便有暗示。

元春省親時,點了四齣戲,其中一出《離魂》脂批:《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牡丹亭》是以杜麗娘和柳夢梅愛情故事為主線的一部劇本,女主人公杜麗娘夢裡與柳夢梅邂逅到相愛,最後相思成疾以致藥石罔效,魂歸天外。杜麗娘從春天相思到秋天,在中秋之夜想寄情明月,不想卻見那秋雨淅瀝、落葉紛紛,心病湧上心頭,帶著對愛情的無限渴求告別了人世,愛人柳夢梅卻不在身邊。

黛玉的死大抵是與杜麗娘相似的。我們知道《紅樓夢》很多詩詞都可以暗示主人公的人生軌跡,又言:“詩讖”,黛玉的《葬花吟》就是她最貼切的“詩讖”。

曹雪芹有一位好友富察明義,其著作詩集《綠煙鎖窗集》中有《題〔紅樓夢〕絕句二十首》,這二十首絕句是最早正面提到《紅樓夢》的資料,在紅學界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黛玉的《葬花吟》,富察明義題:

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



意思是《葬花吟》就是黛玉的預言,黛玉卻不知道,如何才能得到讓黛玉起死回生的還魂香,再續其與寶玉的紅絲。用“續”紅絲而不是用“系紅絲”,可見黛玉與寶玉的紅絲早已續上了,紅絲是指姻緣,指訂婚,所以,黛玉死前,“木石姻緣”已有結果,可惜黛玉香魂早斷,“紅絲”便斷了。

關於黛玉的訂婚,我們從《葬花吟》可以窺見,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意思三月時兩隻燕子的雙棲之巢已築城,可惜另一隻燕子卻無情離開,等到他再回來時,已人去樓空。



我們可以想象,寶黛二人最後在賈母的支持下訂了婚,可寶玉卻因急事只能離開一段時間,回來時物是人非了。那麼寶玉去了哪裡?我想可能有兩個去處:

其一,寶玉送探春遠嫁

我們根據探春發判詞知道她最終遠嫁,而且是在清明節,這時節正是寶黛三月訂婚後,探春遠嫁三千里外,古代車馬慢慢,路途遙遠,寶玉在途中的幾個月可以發生多少事?而這些事就是促進黛玉死亡的原因。

其二:寶玉因蔣玉菡、柳湘蓮等人被“醜禍”纏身,只能暫時出去避禍,黛玉在賈府牽腸掛肚,日日夜夜下淚盡而亡。



所以,黛玉在寶玉離開的幾個月裡,相思成疾,又兼府中有心人的“風刀霜劍嚴相逼”,加劇她的病情,最終在中秋之夜“揉碎桃花紅滿地,玉山傾倒再難扶”,正應了她那句“冷月葬花魂”。


微影悼紅


林黛玉死的時候,賈寶玉和她,近在咫尺卻不能相見。一個在瀟湘館的病榻上掙扎,一個在大觀園外,高興地等著娶林妹妹,憧憬著與林妹妹幸福、美好的生活。

寶玉的房裡披紅掛綵,熱熱鬧鬧,喜氣洋洋,歡聲笑語,大家匆匆忙忙都為迎接新娘子,準備著。寶玉【巴不得即見黛玉,盼到今日完姻,真樂得手舞足蹈】。

瀟湘館外翠竹嗚咽,室內燈影瞳瞳,幾無聲息。黛玉從昏迷中醒來,焚稿斷痴情,斬斷對寶玉的一切念想。當黛玉再次睜開眼時,寶玉正與寶釵拜堂成親,黛玉身邊只有紫鵑、李紈和探春。

黛玉【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當時黛玉氣絕】,正是寶玉和寶釵入洞房的時辰。【只聽得遠遠一陣音樂之聲,側耳一聽卻又沒有了……惟有竹梢風動,月影移牆,好不淒涼冷淡】。

黛玉死時,正應了黛玉的詩“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寶玉真的不知道黛玉已經死了!等他再次來到瀟湘館時,早已人去樓空,寶玉對影悼顰,淚灑相思地……

黛玉這樣的死法,更具震撼力,更悲愴。黛玉之死,是悲劇中最極致的悲劇。

高鶚續書的黛玉之死,真的精彩絕倫,悲傷得不能自已。

唯一與高鶚續書不同的是,主張寶玉娶寶釵,把黛玉逼上死路的不是賈母,而是王夫人。鳳姐不得已獻上調包計,明娶黛玉,暗娶寶釵。

那時的賈母,要麼已經死了,王夫人為所欲為。要麼賈母病糊塗了,已經忘記自己還有一個心肝寶貝的外孫女,也忘記了自己的親孫子,沒有黛玉就會發瘋發狂。

賈母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把黛玉逼上絕路的。


潤楊的紅樓筆記


有朋友曾問我,如果按照曹雪芹先生的本意,林黛玉死的時候,賈寶玉在不在身邊?答案是否定的。按照曹公原意,黛玉死的時候,賈寶玉不可能在身邊。

這一點,原文中是有透露的,原文第二十六回,寶玉去看黛玉,原文有這樣一段文字描寫:說著,(寶玉)順著腳一徑來至一個院門前,只見鳳尾森森,龍吟細細。舉目望門上一看,只見匾上寫著“瀟湘館”三字。

甲戌本在“鳳尾森森,龍吟細細”八個字後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脂批:與後文“落葉蕭蕭,寒煙漠漠”一對,可傷可嘆!這句話什麼意思?這是脂硯齋劇透的八十回後的故事。

此時黛玉尚住在瀟湘館,日常都有婆子丫鬟打理,自然是“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給人一種清爽宜人的感覺,但黛玉死後,院子久無人打理,當寶玉回到家中,首先跑到瀟湘館來時,映入眼簾的卻是“落葉蕭蕭,寒煙漠漠”,已經是一排荒涼景象。

前後十六個字,寫的應該正是黛玉生前和死後的對比,而黛玉死前,寶玉明顯是不在跟前的,且他甚至不知道黛玉已死,所以一從外面回來,立馬就去找黛玉。

黛玉死時寶玉既然不在身邊,那麼他去了哪裡?以下我做幾種猜測,是否合理,大家探討,不喜勿噴。

第一,寶玉出去避禍。

紅樓夢原文到了七十回以後,賈府的敗落之兆已經顯現了,連宮裡的太監都敢明目張膽地來賈府,打著借銀子的名義敲竹槓,要知道,這可是貴妃元春的孃家。如果元春沒有失勢,借這些太監一個膽兒,他們也不敢這麼這麼做。

寶玉作為賈府的男丁,如果賈府出事,或被抄家,或被問罪,或者出了某件禍事,極有會可能牽連到寶玉,那麼以賈母、王夫人等對寶玉的珍愛,極有可能會設法讓寶玉出去避禍,等到事情了了再回來,也許黛玉正是在這時候去世的。

黛玉也許正是聽聞賈府有了禍事,寶玉突然不知去向,因而病情加重才去世的,等到寶玉回來,黛玉靈柩早已回南,一切都見不到了。

第二,寶玉被牽連下獄。

寶玉是賈府男丁,賈府如果出了事,他很難逃脫,尤其如果抄家是突然發生的,賈府之人根本來不及做準備,寶玉就可能面臨被下獄的可能。

通過脂批,我們大致知道,寶玉、王熙鳳等人的確曾經被下到獄神廟中,後來被小紅、茜雪、賈芸等設法營救出來,黛玉會不會正是在這期間因為擔心寶玉,加上自己病重,因而淚盡夭亡的?

或者說,黛玉正是在賈府被抄家寶玉被下獄之時死亡的,而寶玉根本不知情,而是通過小紅等人告知,或者瞞著不說,等到他重新回到大觀園,到了黛玉的瀟湘館,才知道黛玉早已去世?

第三,寶玉搬出大觀園。

襲人其實很早就給王夫人提了建議,他認為寶玉漸漸地大了,跟寶釵黛玉這兩個姨姑表姊妹,日夜一起起坐不方便,於是就建議王夫人“怎麼變個法兒,以後竟還教二爺搬出園外來就好了。”但王夫人沒有這麼做。

直到抄檢大觀園一回,王夫人終於對寶玉身邊的丫鬟大開殺戒,並在最後吩咐麝月襲人等人:今年不宜遷挪,暫且捱過今年,明年一併給我仍舊搬出去心淨。王夫人這話自然是要襲人說給寶玉聽的,因此八十回後,寶玉很有可能被王夫人勒令搬出大觀園。

明著王夫人是說男女大防,其實此時寶釵也已搬出園子,防的是誰?誰都知道。畢竟曾經紫鵑的一句試探,也曾引起王夫人內心極大的波瀾。所以她勒令寶玉搬出園子,也許是要寶玉黛玉再也不能見面,甚至黛玉去世,為了怕寶玉瘋魔,都瞞著他,直到他與寶釵婚後才知道實情。

第四,寶玉與寶釵大婚。

這一點跟高鶚續本紅樓設定的情節就有些類似了,即“黛死釵嫁”的情節,到了後來,寶玉在朦朦朧朧中與寶釵結了婚,但他心裡一直以為跟他結婚的是黛玉,直到他認清了現實。

另一方面,在寶玉與寶釵結婚之時,應該正是黛玉淚盡夭亡之時,因為只有木石前盟姻緣已盡,接著才會有金玉良緣的延續。同樣,黛玉死亡一事,寶玉是不知情的,直到婚後他去看黛玉,想要說明原委,才知道黛玉早已去世。

我有種感覺,如果讓曹公來寫,擅長於大喜之中寫大悲的他,應該也會寫出“黛死釵嫁”這樣類似的情節來,這樣才能把寶黛的愛情悲劇推向高潮,接著木石姻緣隨著黛玉的去世,寶玉寶釵的成婚而煙消雲散,最終留給我們無盡的喟嘆。


少讀紅樓


自寶玉失玉後,他已經失失魂落魄了。雖然後來幾經折騰玉被癩頭和尚送了回來,但已失去了光澤,也就是說從此“玉無色”啦!什麼意思?寶玉已經不是原來的寶玉了!從此,寶玉渾渾噩噩,唯有見人傻笑。他的情感世界徹底崩潰了。至於以後的所有一切都是任人擺佈的。如果我們認真分析一下,不難看出,此時的賈寶玉已經由失望、抑鬱、自我封閉到了精神崩潰。就全書看,這就是必然性結局。此時,黛玉的命運,自己的婚事她已全然不知。只是殘存一點:那就是她是和黛玉結的婚。黛玉在死亡線上掙扎之時,寶玉已經是幾近魂飛魄散了。這個結局實際是不能怪任何人的。怪賈母嗎?寶玉是賈母最溺愛的孫子。她並不想讓自己的孫子不幸福,只是她無法跳出封建觀念的窠臼;怪王夫人嗎?自打寶玉大了一點,王夫人無時無刻不懸著一顆心。她的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不是為了寶玉。唉,人為時囿。怪不得任何人。在那個歷史環境中,所有人都是犧牲品。我們研究不能把人物從歷史中提出來孤立地去分析人物如何如何!不少研究的人——如李希凡、周汝昌,也包括後來的劉心武等人也總想在之外去找答案,我認為都是走彎路。是“形而上學”,不是研究問題的好思路。


地之北1


淺談《紅樓夢》中的賈寶玉。

賈寶玉生活在燈紅酒綠的賈府中,可稱得上是一個“紈絝”子弟。但他的性格善良純樸,對人生抱著玩世不恭的態度,厭惡腐朽的古板的傳統的封聿封道德教育。他同情女孩子:他愛黛玉的純潔;賞識寶釵的豐美;喜歡湘雲的活潑敬重妙玉的品格;同情晴雯的遭遇,併為她寫下《芙蓉誄悼文。他有充沛的精力,但無用武之地,所以他“無事忙。他的愛憎之火強烈的炎燒,所以他被折磨得瘋癲、痴呆、疾呼。無可奈何用消極的辦法離人世而去。

他的身份正像他自上佩戴的“通靈寶玉”一樣,成了賈府眾人愛不擇手的的一塊美玉一樣;他也好似女媧拋到青埂峰下的那塊石頭一樣,是無用之材!


陳相因631


黛玉死時,寶玉不在“大觀園”是一定的。應該是王夫人逐晴雯後不久,王夫人就命寶玉搬出“大觀園”了,為的就是保住寶玉的名聲。因為“大觀園”的女孩一天天地都大了,而寶黛二人又深陷於愛情的漩渦,這正是王夫人最為擔心的。連襲人都怕寶玉絲毫差錯,落別人口食而毀了一生的名譽,更何況是母親王夫人呢!而黛玉又是賈母的心肝,惹不得。可偏偏王夫人又極不喜歡黛玉,如果任由他們的情感發展,讓賈母說出什麼來,或因此想去促成了寶黛婚事而發表態度,王夫人可就被動了,而天天盼著的“金玉良緣”可就白盼了。所認王夫人必快快命寶玉搬出“大觀園”

但黛玉死時,寶玉不僅是不在“大觀園”,而且也不在賈府。所認黛玉死時,寶玉確實不在其身邊。這就表明寶玉離開家不是一天,二天的,是應該有段時間的。那麼寶玉又為何不在賈府呢?寶玉這麼尊貴的人物,怎麼會離開賈府這麼久呢?這個問題很簡單,那就是送妹妹探春遠嫁。探春是清明節那天出嫁的,而書中表明黛玉是在“春殘花漸落”時死去的,也就是四月底的時候。正是探春出嫁二十幾天的時間段裡,而探春是遠嫁,來回必然需要一定的時間。

而寶玉和寶釵結婚的時間是在“荷花出水喜相逢”的夏天,可見寶釵是在黛玉死後才順理成章地嫁給了寶玉的,並不象後續書寫的用什麼“調包計”娶了寶釵。這也就佐證了寶玉決不是因什麼坐牢,充軍等原因而離開了賈家,他就是送探春“遠嫁”了。


彩霞滿天949


不請自來。事先聲明,這裡按照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時進行個人的推斷,不喜勿噴。

在《枉凝眉》中這樣寫道:“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我在之前的問題裡答過,這裡基本可以斷定,黛玉應該是從秋天開始大量還淚的,為什麼要開始大量還淚呢?因為寶玉在此時離開了賈府。黛玉日日思念,故而不斷流淚。

但是賈寶玉為什麼離開了賈府?

筆者認為,寶玉離家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他被迫從軍,或者是因為戰亂而產生了其它原因。賈寶玉具體在哪裡並無法確定,但是賈寶玉離開了賈府,這是可以確定的,具體細節如下:

1、第五十四回中,鳳姐對寶玉打趣:“別喝冷酒,仔細手顫,明兒寫不得字,拉不得弓”。

2、第六十三回中,寶玉給芳官改了番名,大談特談“匈奴”、“犬戎”,於是芳官就對寶玉說:“既這樣著,你該去操習弓馬,學些武藝,挺身出去拿幾個反叛來。”

3、第七十八回中,林四娘捐軀報恆王的故事和寶玉悼念晴雯的故事在同一個回目當中,林四娘看似是在明射晴雯,卻是在暗示黛玉,隱射後來寶玉離家,黛玉還淚。

因此,寶玉在秋天去從軍,黛玉在次年的春末淚盡而亡。黛玉去世時寶玉正在“馳城逐塹勢猙獰”(五十四回中黛玉的燈謎),到了寶玉再回到大觀園時,只見“落葉蕭蕭,寒煙漠漠”,於是只能“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寶玉燈謎)。


薇的深度文藝之旅


我和樓上那些觀點正好相反,認為賈寶玉很有可能是在身邊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脂硯齋批註裡有一條“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脂硯齋批的是:晴雯、黛玉一干人。

還有一點就是,脂硯齋不是經常說“晴為黛影”麼?

寶玉在誄晴雯的時候,突然有個人從花影裡出來了,寶玉還以為是鬼呢,結果竟然是黛玉。寶玉和黛玉在探討“紅綃帳底,公子多情;黃土隴中,卿何薄命”時,黛玉臉色突變。就可見黛玉實際情形與此類似。因為他們商量著商量著,就把“紅綃帳底”改成了“茜紗窗下”,而只有林黛玉的紗窗才是茜紗窗,黛玉隱隱地感覺到了不妙,因為她本來就多病,覺得自己命薄,所以趕緊讓寶玉不要說下去了。

我的推斷是,這個事情應該是一語成讖,黛玉死於寶玉和寶釵結婚前,她應該沒有趕上賈府的真正被抄家。

畢竟,在後來的時候,寶釵和黛玉已經冰釋前嫌了,她沒有理由在明知道寶黛如此交好的前提下去送上門來討人嫌。寶釵那麼自重,那麼聰明,怎麼可能?我的推斷是,黛玉因某事自殺(或因情事不遂,或因遭受冤屈),寶玉一病不起,然後賈母和王夫人等人為了給寶玉“沖喜”,讓寶釵嫁入。

這樣的話,寶釵可以說非常高風亮節了。

什麼“鳳尾森森,龍吟細細”到“寒煙漠漠,落葉蕭蕭”並不能說明寶玉不曾經歷黛玉身死,只是今昔對照罷了。

讓黛玉死在真正抄家之前,死在寶黛結婚之前,死在沒落即將到來之前,我覺得是最好的也最符合原意的!

只是,黛玉多半出於自殺,情志未遂。

這可能和她經歷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有關,以黛玉那樣的孤高個性,必然會有很多人陷害造謠,導致賈府上層發生動搖。也許那個時候,最愛她的賈母已經去世,她眼見和寶玉結合無望,病痛又日漸加深,她便只能自盡。

這就和晴雯類似了。

因為脂硯齋認為,誄晴雯就是誄黛玉。

信然。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愛與美本就短暫!且行且珍惜!

如果寶釵那麼不識時務地送上門去,導致黛玉含恨而死,曹雪芹才不會對她評價那麼高!


半瓣花上閱乾坤


黛玉死時,寶玉就在家。“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之回,湘雲掣的花籤、說的話,該罰寶黛喝的酒,黛玉幾次擲骰出的點數,黛玉掣到的花籤,薛姨媽接黛玉之文以及批語,等等,隱寫了黛玉之死的時間。


黛玉死後,寶玉便才以《芙蓉女兒誄》祭奠黛玉。還可以從諸多批語得知:寶玉出家,是因黛玉夭亡,是在賈府被抄家之前。

作品開篇出現的一僧一道,實則就是情僧,也就是石兄。寧榮兩府實則就是榮國府,寧國府只不過為掩人耳目演生出來。寧府已出家的賈敬,實際就是榮府已出了家的大寶玉。


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


石兄將賈府敗落的主要責任攬到了自己的頭上,還寫入秦可卿的判詞。之前,我早就持這個觀點,可不但說服不了人,還被人噴得要羞死。這幾天,剛好看到靖本的證據。細看以上的圖便知。


夜舞風花雪夜


賈寶玉按照書裡的伏線,應該是的確娶了薛寶釵的,所以啊,他應該是雖然無奈,但是還是低頭了的,向社會低頭,向家族低頭;個人認為,黛玉死的時候,寶玉應該是不在她身邊的,那會,寶玉都身為人夫了,怎麼可能距離黛太近呢,而且他身邊的人,也不可能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另一個層面,黛玉自己的個性,寶玉一旦他娶,就意味著情感的背叛,黛玉如此高潔,斷然是不會接受這樣的褻瀆,寧可孤獨的回憶過去,也不願意委屈的接受現實。再者心灰意冷的人,又必然是容貌憔悴的,這樣的黛玉,應該也不願意面對寶玉,所以,後期的寶黛,應該活在對彼此的相思中,但是,即便相思,也儘量不相見,真愛過的人都知道,愛而不能,就剩下彼此折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