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設計身後殺魏延?

樊溢明


三國時期,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雖然表面上劉嬋才是皇帝,但實權其實一直都掌握在諸葛亮手中。那麼為什麼劉禪繼位之後還要封魏延為徵西大將軍呢?很顯然那是諸葛亮的意思,當時應該是迫於無奈了,五虎上將,死的死,亡的亡,僅剩的趙雲也老了,所以只能任用魏延了,魏延跟隨劉備和諸葛亮一生征戰,戰功卓越,是一個難得的軍事奇才,只是五虎上將在時,將他的光芒籠罩去了,其實正史上,他是絲毫不遜色於五虎上將的,所以有他在,能為西征多一份把握,也可以說西征需要他。

那這樣再解釋諸葛亮身後所安排的第一件事——除掉魏延,就有理有據多了。我們知道,劉備是一代明君,手底下的人無人不信服他,魏延在他底下也只能俯首帖耳;諸葛亮是名相,善權謀,魏延自然也要聽從調遣,鬥不過他;劉禪是昏君,魏延就很可能會反了,歷史上魏延的性格極其的跋扈,屬於軍人性格,所以這兩大元勳一旦離開,他反的幾率極大。而作為諸葛亮接班人的姜維,由於年輕,無什麼重大貢獻,在軍中基本無人支持,魏延也看不上他,所以他是萬萬不可能讓魏延臣服的。

再有一個方面的原因,那就是魏延和當時主管後勤的楊儀矛盾極大,歷史記載,兩人因為公務經常會吵架,試想,如果諸葛亮離世,這數十萬的大軍全交給魏延,那後勤糧草全有楊儀主管,而這兩人卻經常因為公務吵架,你覺得這仗還能打嗎?那不是白白給敵人鑽了空子嘛,所以殺他也是無可避免。


今明兩日


諸葛亮殺魏延,不是因為他腦後長有反骨、也不是因為對他印象不好而殺他。殺魏延是諸葛亮維護自己的國家大政方針有關。在諸葛亮死去那個時間段裡,魏延是蜀國唯一在世功勞最大的人,威望極高、智勇雙全,按道理來說,諸葛亮死後、他肯定成為蜀國主政的棟樑之才。而諸葛亮一直培養馬謖做接班人,後來發現姜維比較合適,就處死了馬謖,國家有兩個繼承人、就會出現動亂、內耗。諸葛亮絕對不會讓魏延破壞自己的安排,如果自己死了,沒有半點功勳的姜維絕對上不了臺,所以魏延非死不可,那怕他是一個沒有任何汙點的猛將,結局早已經決定。歷史最後給出答案,姜維也不過是庸才,沒有做出什麼大貢獻,諸葛亮的安排是錯的,一代猛將魏延死得冤。想看我的原創文章 添加微信C13924231083 或頭條號 勁料連環爆 精彩不斷




勁料連環爆


至於他反與不反的理由我就不多說了,先說在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諸葛亮臨死的時候說過,要是我諸葛亮死了姜維,楊儀等人就退兵,讓魏延斷後,要是他肯斷後便罷,要是不重,我早就安排好馬岱殺他了。 \n而正史中並不是這樣,但是也是在諸葛亮在快要死的時候就跟費禕,姜維,楊儀等人說,在我諸葛亮死了之後你們就退兵,讓魏延斷後,如果他要是不肯斷後你們就走你們的不用管他了。之後就是諸葛亮死了。楊儀,姜維他們商議讓誰去和魏延說,最後選出了費禕,費禕便去和魏延說,魏延不肯斷後,說我魏延憑什麼給他們斷後,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在,為什麼要退兵,由我帶兵繼續北伐,費禕知道事情不對就和魏延說我去和他們商量一下,魏延答應了,費禕拔腿就跑,魏延才知道我怎麼能讓他走呢,魏延就先退兵往南走,一路之上毀掉了所有的橋和路,並且寫信給後主劉禪說楊儀反了,而楊儀也給後主寫信也是說魏延反了,而費禕就對劉禪說楊儀是個文人,是個書呆子怎麼可能造反,劉禪就讓蔣琬帶兵去堵截魏延,而楊儀也同樣去攔截魏延,王平也去找魏延,並且追上了就對他帶的兵說丞相剛死你們就這樣,那些兵一鬨而散,沒剩幾個,而魏延就一直往南走,到了漢中被馬岱斬其首級,給了楊儀。所以說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說要殺魏延。要是我說的不對樓主可以去證實一下,請不要粘貼複製,我打字也很辛苦的。


方家說史


其實孔明最大的問題是不識人,魏延的死怎麼會跟孔明沒關係?按當時的情況蜀國國力最弱,每次北伐耗費巨大,不能因為一人死後而退兵。魏延對於蜀漢是何等忠心。馬謖丟街亭,當時孔明就做的很不對,就因為孔明跟馬良關係好,把這麼重要的軍事要地交給他,結果魏延為了救他,差點把自己給搭進去,多虧了王平搭救,魏延才得以活命。在說說子午谷,魏延想帶兵5000出兵子午谷,孔明就是不同意魏延進兵。有人說孔明想穩重求勝,不想讓魏延冒險,事實上當時應該沒人會想到蜀漢會出兵子午谷,後來鄧艾的事應該都清楚!魏延此人不善跟文人打交道,與楊儀關係很不好,幾次揚言要殺他,而孔明很看好楊儀,讓楊儀以為他會接替孔明,孔明下兩道密令,讓他們內訌,結果楊儀把魏延給殺了,還滅三族。再到後來蔣琬接替孔明,把楊儀快氣死,直言早知如此當初就應該跟魏延一起造反了,由此可說明孔明不知人識人。


BruceAi


1、魏延是個將才,魏延的能力並不比傳說中的五虎上將差,後三國時期張郃死後武將第一人,但是魏延和關羽很像都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與楊儀關係尤為最差,但是諸葛亮一直沒有處理他倆的關係,相反每次都是費禕從中調解,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死後是費禕去通知魏延人事安排。

2、楊儀屬於荊州系,是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也是北伐時期諸葛亮的得力助手,相當於諸葛亮秘書,諸葛亮事無鉅細,楊儀是下屬裡對軍中最為了解的;而魏延當初是以劉備家奴的身份隨劉備進蜀的,魏延只服從劉備一人,劉備對魏延的信任從劉備安排魏延駐守漢中、蜀漢的北大門就能看出來,所以魏延對蜀漢的忠誠是不可能投魏的。

3、諸葛亮與魏延的矛盾不是因為魏延有反骨,而是因為魏延與諸葛亮的政見不同,魏延是將才,他需要想的只是怎樣去贏一場局部戰爭,而諸葛亮作為帥需要考慮戰爭、政治、經濟方方面面,諸葛亮政策實際是以攻為守,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計謀他的謹慎只是一方面,從諸葛亮六次北伐也能看出來,諸葛亮每次北伐傷亡都不大並且多次主動撤兵。

4、魏延死後,劉禪並沒有聽取群臣的一面之詞對魏延做過多的評價,而是厚葬了魏延(劉禪前期是很明智的君主,這裡只說魏延,對劉禪不做過多評價)


金戈鐵馬已被註冊


第一,諸葛亮沒有想殺魏延,相反,他很器重魏延。當時在蜀漢,諸葛亮的官職最大,其次是魏延,而且出兵就帶魏延。諸葛亮也是個人精,他每天帶個炸藥包辦大事?第二,魏延真有才華。子午谷的事放開不說,就看劉備對魏延的態度就能看出來。當時入川,皇叔帶了兩員大將,一個魏延,一個黃忠。皇叔費了老大的勁拿下了漢中,派的駐守將領就是魏延。要知道沒有漢中就沒有西蜀,可見皇叔對他的喜愛。魏延被殺後,鄧艾就是從漢中偷偷溜進來滅了蜀漢的。第三,魏延並不是殺韓玄投靠劉備,如果是,三國志一定會記載,畢竟這事挺大的。據史學家推測,魏延是劉備從小兵一手一手提拔上來的,當然,三國志也沒有準確的說法。第四,楊儀也不是啥好餅。魏延這個人,有才華,多少有點目中無人,一般人也遷就他。楊儀呢,不買賬。每次開會,魏延在那瞪著眼珠子,拿著一把刀比比劃劃,楊儀趴在桌子上哭哭啼啼,蔣琬他們在那勸來勸去,好不熱鬧。丞相什麼意思呢?丞相就當不知道。楊儀有才華,魏延有武略,整誰都不好,而且不是啥原則問題,就是兩個人性格不合嘛,算了算了。最為過分的是,魏延死了,被滅三族,楊儀腳踩著魏延的頭大罵一通,報復心太強了。第五,蜀漢官方的態度。官方有點模稜兩可,一開始滅了魏延三族,後來楊儀自殺,魏延被平反。第六,楊儀為啥要自殺呢?原本楊儀認為自己被諸葛亮託付後事,又為朝廷誅除了逆賊魏延,所以自己應該會繼諸葛亮後掌政,於是招呼都尉趙正用《周易》卜筮,卦為“家人”,楊儀沉默不歡。而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認為楊儀性情急躁狹隘,有意讓蔣琬擔當重任,蔣琬於是為尚書令、益州刺史。楊儀到京城後,被任命為中軍師,沒有部屬,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楊儀任先主手下的尚書,蔣琬為尚書郎,後來雖然都任丞相參軍長史。楊儀每次隨行,承擔軍中繁重的工作,自認為比蔣琬資歷老,才能超過蔣琬,於是聲色之間經常流露出怨憤表情,斥責他人嘆息自己的言語發自內心。當時人家都畏懼他出言不遜,不敢與他交往,只有後軍師費禕前往慰勞看望他。楊儀對費禕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說了許多以前的事,還對費禕說:“當年丞相去世的時候,我是執掌全軍的,那個時候,我要是帶著隊伍投奔曹魏。怎麼會像今天那樣寂寞失意?真是追悔莫及啊!”費禕便秘密地將這些話向上奏報。於是楊儀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楊儀到了流放地,再次上書攻擊朝廷,語氣措辭激烈,於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楊儀自殺,他的妻兒老小回到蜀地。這進一步論證了,楊儀不是啥好餅。最後,用孫權的話來結尾吧(這點破事都傳到孫權那去了,這倆人也夠可以的了)“

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曾不知防慮於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


說好了不再見69984390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作為三大勢力之一的蜀國,有數不盡的忠臣良將,奇人異士。蜀國除了有五虎上將這一強大戰力之外,還有一名軍事才能十分卓越的將軍,那就是魏延。但是諸葛亮卻一直都不喜歡魏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後蜀是諸葛亮一個人撐起來的,他的功績可以千秋萬代,載入史冊(這也是很多人一生的夢想),他怕死後魏延能帶兵打破僵局,使自己英明有損。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

而姜維有些不同,在那個時期,諸葛亮為穩定益州內部各派系的矛盾,不敢重用益州派系人才,使得蜀漢人才出現斷層,而降將姜維不屬於蜀漢內部的任何派系,又是可造之材。所以諸葛亮和姜維除了上級領導和下屬的關係外,還多了份師生之情,諸葛亮甚至在姜維身上看到了蜀漢的未來。所以在這份關係的處理上就顯得格外的親近。

諸葛亮在剷除李嚴,實施北伐後,已經牢牢的控制了蜀漢的軍政大權,放眼蜀漢朝野,只有魏延對他不服,而且,諸葛亮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接班人(馬謖,蔣琬,姜維),但是,他的接班人無論在能力,威望各方面都不如魏延,即使是為接班人鋪平道路,諸葛亮也必須要排擠,剷除魏延,所以,魏延只能是以悲劇來結束自己的一生。

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延原是劉備倚重的人,資歷和能力均是上上之選,三國演義說諸葛亮言魏延腦後後有反骨,要殺之,劉備保的魏延,所以兩人關係肯定不恰。

反觀姜維,年輕新投賬下,沒有任何背景和勢力,完全是諸葛亮的小弟,能力也強,深得趙雲讚賞。所以諸葛亮更喜歡姜維。


Rockefeller11


都是諸葛亮的粉絲嗎?魏延何其冤枉!

諸葛亮排除異己,只任命對他俯首帖耳的人,所以才會有姜維這個降將接他的班這樣的不可思議的事情。要知道,蜀的人才是非常多的!但諸葛亮都不能用。所以,殺魏延一是魏延的確驕傲,二是魏延和諸葛亮手下的楊芝始終對立,三是蜀中已經沒有可以制約魏延的人,但諸葛亮又不想讓魏延當老大,他做老大,肯定要殺了楊芝,對諸葛亮來說,保護不了自己的小弟,多丟臉!

也許很多人會罵我胡說,我也不願費力去粘貼歷史材料。只要腦袋正常的人,想一想趙子龍和馬超,這兩個人在劉備死後也還都年富力強吧,得到重用了嗎?劉備死的時候,託孤的時候,不只有諸葛亮一個,還有一個叫李嚴的人,其資歷和職位都高於諸葛亮,但後來呢,被諸葛亮鬥掉了。即便諸葛亮忠心劉備,但他的做法實在讓人不敢苟同,他的格局太小了。


知我君


魏延謀反,這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疑案,關於這一段歷史,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魏延忠心耿耿,無故受害;也有人說魏延是亂臣賊子,死有餘辜。更有人說,這是諸葛亮一手籌劃的圈套,那麼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歷史的真實?魏延究競有沒有謀反?

“謀反”過程回放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永安宮,他死後,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首先是馬謖被斬,然後是李嚴被廢,接下來的魏延謀反更是震動了蜀漢當局。魏延是蜀漢中後期屈指可數的勇將,多次委以重擔。關於魏延謀反,人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繪,說他是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因而謀反也在意料之中。那麼魏延謀反是子虛烏有,還是確有其事?諸葛亮和魏延謀反有什麼關係?魏延謀反為什麼會觸及到諸葛亮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據《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臨終前,諸葛亮召開了一個機密的榻前會議,參與會議的有楊儀、姜維、費禕等人,諸葛亮遺命.他死之後,不要繼續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國,撤離的時分,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並且說:“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意即假如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不要管他,軍隊本人開拔。做了這個佈置後,諸葛亮就病故了。費禕向魏延傳達了丞相的命令,果真魏延一聽就跳起來:“讓我斷後?不對吧。丞相逝世了,可我魏延還活著,還能夠率領部隊繼續北伐,為什麼由於一個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擱了?再說,我魏延憑什麼要給楊儀斷後?”堅持要跟費禕繼續部署北伐,費禕藉口要去勸說楊儀,跳上馬,掉頭就跑。

魏延才知不該放走費禕,趕快派探子去刺探,探子報楊儀準備依照諸葛亮的部署,先帶著部隊撤回成都。魏延怒火萬丈:你撤我也撤!於是魏延搶在楊儀的前面往南撤,而且還走一路燒一路,把橋、路都給毀了,不斷撤到了南谷口。楊儀帶著部隊往回撤的途中,發現路橋都被破壞了,兩個人的積怨更深,於是都上書朝廷告對方謀反。

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兩封告狀信前後送到了劉禪的御前。劉禪看不明白,就把董允、蔣琬找來磋商:到底誰反了?董允和蔣琬說:“陛下,臣等敢擔保,楊儀是不會謀反的,而魏延謀不謀反,不好說。”於是,劉禪命令蔣琬帶宿衛營北上攔截魏延,楊儀也帶著部隊南下,去追擊魏延,兩路軍隊把魏延堵在南谷口。魏延帶著幾個心腹逃到漢中,被馬岱所殺。馬岱殺了魏延以後,把魏延的首級送到楊儀的面前,楊儀把魏延的腦袋扔到地上,用腳踩,然後誅殺魏延三族。

叛變實為內訌

對此易中天的見地是無緣無故,查無實據,不合邏輯。

為什麼說無緣無故呢?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既然諸葛丞相下令魏延斷後,就該服從,怎能擅自行動,揮師南下呢?是撤回成都還是想回去推翻蜀漢政權呢?百口莫辯。而且為什麼要斷掉楊儀的路?這樣很容易被人誤解為魏延謀反,為避免楊儀救駕才破壞沿途的路橋。所以魏延被誣無緣無故。

不合邏輯是說以魏延當時的才能、實力缺乏以自立山頭稱王稱帝,他要造反只要一條出路就是投誠曹魏,假如他要投誠曹魏的話,應該就近投誠,沒有理由南下。所以陳壽就揣測,魏延的本意不是去投誠曹魏,而是想誅殺楊儀。以魏延當時的位置、聲威、功勞,假如殺了楊儀,接諸葛亮班的應該就是本人:這樣就能夠繼續北伐了。據此能夠判別,魏延一案不是謀反案,是內江,是魏延和楊儀的內部矛盾。

楊儀撤回成都後十分自得,他以為他把丞相留下來的軍隊平安地帶回來了,還除掉反賊魏延,勞而有功,應該給他加官進爵。但是接替諸葛亮職務的是資歷比他淺的蔣琬,楊儀被閒置起來,沒有任何權利也沒有軍隊,所以他怨言滿腹,費禕去撫慰他,楊儀就大發怨言,說:“早曉得這樣的話,我還不如跟著魏延一塊兒造反算了。”費禕將此話照實報告給朝廷,朝廷就把楊儀罷官。楊儀卻還不安分,在放逐的中央還是繼續發怨言,誹謗朝廷最終自殺身亡。所以楊儀和魏延內江的結果是兩全其美。

誰該為魏延一案“埋單”?

歷史學家的見地多半傾向於是楊儀的義務,楊儀出於個人的恩怨,殺了蜀國一員大將,他的罪比魏延的罪還大。況且魏延畢竟為蜀漢政權立下豐功偉績,有大功無大錯,蒙大冤遭大誣,何至誅滅三族?量刑如此之重完整是楊儀的緣由。可是楊儀也冤枉,楊儀是執行諸葛亮的命令撤離。

那麼,是魏延的義務?依據《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諸葛亮還下了一道密令給魏延,讓魏延代理他的職務,扶喪回成都。義務就追到了諸葛亮的身上,諸葛亮兩道命令一下,不是居心要讓他們內訌嗎?所以就有歷史學家以為,魏延的冤案是諸葛亮一手籌劃。

但是易中天以為,《魏略》的說法不牢靠,裴松之也說“此乃敵國風聞之言”,敵方的行動是不可信的,由於魏延不在諸葛亮身邊,魏延怎樣能夠扶諸葛亮的靈樞往南走呢?而且《魏略》記載,魏延到了南谷口以後,楊儀上疏說魏延準備向北投誠曹魏,投誠曹魏往北走,魏延為什麼要往南行呢?因而,不能說諸葛亮一手籌劃了這個冤案。

魏延謀反一案到底是怎樣回事,我們還得把視野再次回到諸葛亮的遺命上,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下達一個讓魏延斷後的遺命呢?有人又提出說是由於諸葛亮與魏延在軍事道路上有分歧。

魏延曾經向諸葛亮倡議過子午谷奇謀,這個子午谷奇謀是一項極具應戰性的北伐戰略,跟當年韓信的暗渡陳倉沒有區別,全都風險萬分,但是打仗貴在出奇,出奇才幹制勝。但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最終卻沒有采用。 北伐,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最重要的事業。但是他的北伐,正如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所言,是“積年無成”。

易中天先生以為,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不可能勝利的。緣由有三個: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非將略之才。關於這三個緣由諸葛亮心知肚明,他堅持北伐是想把蜀國內部的矛盾轉移到戰爭上,然後靠北伐來振奮蜀國的士氣,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不斷對他的政管理想耿耿於懷,不肯罷休。而作為蜀國後期獨一的猛將魏延,很可能就是他死後的北伐繼承人。

魏延是個堅持不懈的抗曹分子,諸葛亮料定他不會放棄北伐,他一定還要堅持打下去。而且諸葛亮很理解魏延,他自高自大,自視很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分,他總覺得不得志,但是礙於諸葛亮的聲威。他也不敢膽大妄為,如今諸葛亮病故,楊儀等人哪裡還鎮得住魏延?沒有方法,只能隨他去了。由於此時最重要的事情是趕快把大軍撤回成都,捍衛蜀漢政權。只要保住了蜀漢,未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才有希望。這就是諸葛亮的一片良苦用心。他臨終時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漢,但是,諸葛亮逝世30年後,蜀漢還是亡了。


力薦美文


應該說孔明對魏延一直是高度信任和重用的,設計殺害魏延不符合蜀漢利益,孔明如果要殺魏延完全可以在生前動手,其死後無人能壓制魏延,這個時候動手風險是相當大的!相信孔明不會做此傻事,魏延被殺,主要原因是因為孔明生前在制度上沒有確立到底是文官為首還是武將為尊,也許他原意想讓文武相互牽制避免一家獨大!最終釀造文武內訌,終後看魏延死後蜀漢已拿不出一位能力力壓敵國和資歷能服眾的統兵大將,姜維雖有孔明生前提攜,但畢竟是降將和資歷尚淺且能力也不能和關張魏等元老大將相比,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最終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亡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