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療技術下沉發力:“全域醫療”挑戰 5 年生存率

放療技術下沉發力:“全域醫療”挑戰 5 年生存率

醫療下沉 目前,全域醫療將目標定在市級、縣級醫院,做存量和增量兩個市場。圖為四川省腫瘤醫院四地七院遠程會診。

中國小康網獨家專稿 記者尤蕾 5年生存率,在醫學界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概念,但是對於癌症患者而言,這卻是關乎生命延續的大問題。往往,5年生存率被作為衡量癌症治療效果的標準。在建設健康中國的宏大藍圖的設計之中,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更是提出,到目前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為30.9%,而到2020年和2025年,擬將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整體提高5%和10%。

事實上,醫學界已經“跑”得更快了一些,在治療某些癌症上,目前已經轉而開始關注10年生存率甚至更長的生存率,例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通過放射治療(以下均稱為放療)的方式,5年生存率已經從以往的50%提升至90%以上,在此基礎上對於更長生存率的追求並不激進。

癌症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等,在眾多治療方法中,放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所謂放療,就是通過放射線(如X射線、γ射線等)對腫瘤或內照射或外照射,利用正常組織與腫瘤組織對射線的生物敏感性不同而殺傷腫瘤組織的一種治療方式。

但在我國,作為三大腫瘤治療手段之一的放療,一直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應用,正如一位放療科醫生在“丁香園”網站中寫道的,“在地市級最好的三甲醫院裡,放療科患者一般都在 100 例以下。這恐怕是放射治療最尷尬之處。”

放療從夾縫中走出

國家癌症中心2017年發佈的中國最新癌症數據顯示,全國每天約1萬人確診癌症。有關統計數據亦顯示,我國每年新增腫瘤患者429萬人,其中300萬患者需要接受放療,每年癌症放療費用達1000億元。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數據顯示,大約70%的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放療,且接受放療的患者中有40%可以得到臨床治癒。在美國,有63%的腫瘤患者採用放療,但我國這一數字僅為20%。

我國之所以放療採用率低下,並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長期以來的多種因素導致。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放療服務能力不足。放療所需的技師、物理師、醫生匱乏,據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擁有物理師3294人,放射科腫瘤醫師與物理師比例為4.81∶1,也就是說,1個物理師服務近5個醫生,而發達國家早在2011年就已達到2∶1,美國的比例則基本達到1∶1。另外,放療所需的設備保有量也不足,以每百萬人設備保有量計,中國(2臺)與美國(12臺)也有6倍的差距。

另外,放療資源在大醫院與基層醫院之間的配置不平衡,具有高學歷有經驗的放療醫生、技師、物理師大多集中於大城市大醫院,而市級、縣級等醫院不但放療科水平能力偏低,甚至有些連放療科都不設置。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放療科醫生告訴《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在放療與化療的選擇上,即便是很多同行也會向患者首推化療,還有些醫院把放療也劃歸臨床治療的邊緣地帶,“有些同行都不認可放療的醫學價值,更何況對醫學一無所知的患者了”。

談核色變,北京全域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全域醫療)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康世功對記者說,很多中國人對放射本身就存在一種恐懼感,認為放療不安全,也因此,患者往往會首選其他治療方法。

放療可怕嗎?現實將誤解懟了回去。尤其是最近30年來,放療技術發展迅速,越來越趨於精準化,不同腫瘤或腫瘤不同分期都需要放療來貢獻力量。據 Fletcher 報道,75%的腫瘤患者適合放療,50%的腫瘤患者應實行根治性放療,並且它的治療效果顯而易見,副作用相對較小。有些腫瘤,例如鼻咽癌、早期宮頸癌等,依靠放療往往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甚至有望痊癒。

互聯網時代到來後,醫療產業也在大數據、AI浪潮湧來之時發生劃時代的變革,技術創新帶來的問診、診斷、治療以及康復效率的提升已被認可。隨著這股潮流,放療設備、放療信息化系統的完善升級也在逐漸完成,放療正從夾縫中走出,據統計,2012年—2015年,我國放療年產值從114億元上升至257億元。

全域醫療正是放療市場變革浪潮中的一個“弄潮兒”。康世功表示,全域醫療主要客群是市級、縣級醫院,將放療從大城市大醫院真正下沉下去,讓身在小城市乃至縣城、村鎮的最普通腫瘤患者享受技術紅利,不用出當地不用到大醫院就能接受知名專家的同質化診療。

“硬件+軟件+服務”全方位下沉

目前,全域醫療將目標定在市級、縣級醫院,做存量和增量兩個市場。在存量市場方面,醫院本身設有放療科,全域醫療幫助做升級;在增量市場方面,全域醫療則提供放療科建設的整體方案,包括科室籌建、設備採裝、維修質控、信息化產品等,幫助醫院建立放療科。無論哪一種模式,全域醫療都在提供“硬件+軟件+服務”的全方位協助。

據悉,全域醫療開發的“精準雲放療”已簽約醫院526家,整體解決方案簽約72家,覆蓋全國42%以上的放療單位。

近日,四川省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精準雲放療上線運營。從1978年就開展惡性腫瘤放療的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為滿足患者需要,拓展科室業務技術發展空間,斥巨資引進全球頂尖放療設備之外,還與全域醫療合作,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了精準雲放療終端系統,通過放療平臺,實現了與國內外,尤其是北上廣各大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等知名腫瘤防治機構的互聯互通。

對沒有放療科的醫院,全域醫療幫助醫院實現放療科從“0”到“1”的跨越。8月13日,全域醫療與重慶厚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和京東物流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將共同建設全域萬州腫瘤醫院和全域萬州醫學影像中心,向萬州及三峽庫區腫瘤患者提供全方位腫瘤精準治療。醫院將重點設置腫瘤放療、腫瘤介入、腫瘤外科、核醫學等科室。將引進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腫瘤診療管理經驗,採用腫瘤診療首診負責制,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引進北京、上海及川渝等地優秀的腫瘤行業專家,引進核醫學、放射影像學專家團隊,搭建三峽庫區醫學影像中心,提供集中診斷、在線培訓、設備託管等綜合支持服務,為患者提供長期的、一站式綜合服務。

放療下沉至市縣醫院,正是通過雲放療系統提供的遠程協作平臺將基層醫院患者的病歷信息通過加密數據遠程傳輸給專家醫生,專家醫生可憑此開展遠程會診、靶區勾畫以及計劃審核等工作。由此,優質的醫療與專家資源得以被基層患者共享。

在放療過程中,最為耗時和有技術含量的環節,當屬靶區勾畫和放療計劃設計。全域醫療的ARPlanner靶區勾畫系統將原本需要一天的靶區勾畫工作縮短至幾分鐘。據瞭解,全域醫療與美國排名第一的癌症治療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共同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為TPS系統。TPS系統可以根據醫生的診療單自動調整視線角度、劑量並生成治療計劃,物理師可根據自動生成的計劃進行調整和執行。給出放療計劃的過程,物理師原本需要1—2天,全域醫療mdaccAutoPlan放療計劃設計系統只需要15分鐘。這樣就提高了工作效率。據瞭解,mdaccAutoPlan系統在天津市腫瘤醫院已實際使用超過一萬例,與重慶市腫瘤醫院等大型腫瘤醫院亦有所合作。

“我們的核心能力有三點,一是有專家集團,可以通過雲平臺下沉基層;二是有mdaccAutoPlan自動放療計劃算法,提高效率;三是有很多培訓,包括與蘇州大學、美國第一環球腫瘤醫學有限公司(GlobalOncology One,Inc.)等進行合作,組織業內的培訓直播。”談到全域醫療在放療領域的比較優勢,康世功如是說。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報道)

本文刊登於《小康》2018年12月上旬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