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偉:上只角不是一天建成的

若論【上海地段的進化論】,就好比遴選上海最長壽老人才有資格去服眾。

儘管如此,TA也未必有明確的定義來對於上海獨有的“上只角和下只角”這個敏感問題進行精確定義和劃分。

黃欣偉:上只角不是一天建成的

一、上只角【史記】:我的同學叫吳斌

對於上只角和下只角的問題,從來不是來自於書本,而是來自於被歧視——

曾經有個吳姓同學,住在大世界背面的永壽路。

那條路在N多年以後給我的印象無外乎“每到黃桃上市的季節,那裡三三兩兩的站街小販處,有比城市超市更正宗的黃桃”。

但我和他的四年同窗,他灌輸給我:

1、 上海分上只角和下只角,對於全市招生的學校而言,這是比成績更重要的背書,或者“區域血統”

2、 只有黃浦、靜安和盧灣的全境都是上只角,徐匯只有半個(上只)角,所以上海只有3.5個“高檔地段”,當然,他在這3.5的範疇之內

3、 (我當時的居住地和戶籍所在地地)長寧區,在他眼裡“比閘北楊浦是好一點,但也不能算上只角”,這句話我一直沒聽懂:

長寧區(在他眼中)肯定不算上只角,卻也比(他嘴裡的)下只角閘北楊浦和寶山要“相對好一點”,莫非還有“中只角”?

看起來的上下(只角)之分,其實也有模糊與清晰——

若論模糊:

從來沒有一本書、一種概括,能明示(並服眾)標註上只角和下只角的劃分標準;

上只角與下只角往往靠得很近,在一條河兩對面或這條街那條街中形成了,一街(或一河)之隔,彷彿兩個天地,比如江寧路的這邊是靜安區,那邊是普陀區。

也算清晰:

上只角和下只角是從人群成分為標準的,而人群又和人群所在的城市容器相匹配:十里洋場的大上海,租界多在西南,有錢人也多住在西南面,而大型工廠多在東北部,貧苦人多住在東北面。

上只角與下只角之間的區別,並不是造幾幢漂亮房子,而是一種生活方式與社會文化習慣的不同,這也是這幾年上海的最高建築大多數在浦東,但至今還沒有人認為浦東是上只角的原因了。

黃欣偉:上只角不是一天建成的

二、不可否認,上下只角的微妙和生動

文明罵人的鼻祖魯迅先生,曾經這般刻畫上海的下只角:“倘若走進住家的弄堂裡去,就看見便溺器、吃食擔,蒼蠅成群地在飛,孩子成隊地在鬧,有劇烈的搗亂,有發達的罵詈,真是一個亂哄哄的小世界”。

著名的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看起來都是狹窄弄堂,同樣人口密度高,卻不可否認,地段即使在當年,也是歸屬於市中心,只不過是市中心的所謂下只角,但“人群的純和雜”是分界線。

站在偉光正的立場和高度,自然會把上只角和下只角之分歸於封建腐朽,但更多時候在實踐中卻有那些“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比如:曾經以“看看逛逛其他路,買賣只到四川路”自居的四川北路,它的中路部分在黃浦區,北路延伸在虹口區,坊間也只能把它像長寧區一樣,勉強歸算為“中只角”!

比如:同樣做美食,虹口區的乍浦路和黃浦區的黃河路,壽命先天有長短,當然區域消費、菜品定位、人群包容度,內裡看不見的都是天差地別;

即使老靜安區,也有下只角(象萬春街,昌化路,曹家渡,大自鳴鐘後面),所以兩個靜安區的碰了頭,還要話中有話地問一下:“你靜安區哪裡啊?”

今天閘北歸了靜安,估計這種“你靜安區哪裡啊”的詢問,更加圖窮匕見。

黃欣偉:上只角不是一天建成的

三、

上只角是龍王廟,房地產就是那盆大水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城市管理的必要命題,行政曾經試圖改變:上只角和下只角的辯證,城市被時代發展“打開了”

1、地傾西南,由南向北發展,是大多數城市的發展中心

2、市區空心化在形成:

看起來,“把市中心留給商業辦公”的城市資產管理思維一度風行,或者說邏輯是可行的,因為——市中心是最旺盛的流動購買力,讓他們來消費形成穩定高額的現金流,遠優於“把房子一賣了事”,但事實並非如此

曾經沒有住宅的陸家嘴,開放超過20年,成功成為了上海的新名片,但對於上海人而言,詬病其的張口就來:“陸家嘴到了晚上人都沒有,哪比得上我們淮海路?!“

“一條腿衝超”的城市管理思維,不能算錯,只能說理想主義遭遇現實反抗,“城市兩翼的平衡”必須要感謝引發巨大 爭議的湯臣一品,沒有這個樓盤就無法反對“陸家嘴晚上有沒有人”的問題,當然隨著陸家嘴住宅的開發,今天幾十萬常住人口是最好的反對陳詞。

半年前,寫過一篇博客【新華路貴不過楊浦區】,高興的是成就了個人首篇100000+,但背後的非議,更多來自於上只角概念的守望者們。

理性地講,新華路貴不過楊浦區有內在的發展機理:今天新上海人的湧入,新購買力帶來新評價標準

1、楊浦區:地鐵、醫院、學校、公園的“新配套八仙桌”

2、新華路:國賓道、百年人文,“只可意會”的尷尬

價值,只在價值信仰者心中才有價值;

新華路,是賣給懂得新華路的某和某

而在自住者心中,便利是物質文明,文化是精神文明

黃欣偉:上只角不是一天建成的

四、上海跨區大合併背後,各種心情拌一碗麵

看一張最新上海房價,我們不是要看上海房價,卻是看在固有思維被打破之後,各個諸侯(區域)的今天心情:

這裡面的看點如下:

1、 曾經的中只角虹口區,曾經的下只角楊浦區,今天的房價差已經歸於10%之內,你有虹口金茂府,我有新江灣城,地產真的在影響觀念,不承認不行

2、 儘管閘北今天叫靜安,但兩者之間超過⅓的房價差,還是“閘北仍需努力”的敬業符,大寧路漫漫,還要時間來砥礪;

3、 黃浦成功成為了“黃浦+盧灣+南市“的總代言人,被兼併的南市已然不發聲,也應該樂得這種區域刷新,畢竟在市中心區域,南市區這麼多年在幾個上只角的夾擊之下,活得也不輕鬆

4、 盧灣區曾經和黃浦區不逞多讓,今天儘管房價稍遜於後者,但盧灣人骨子裡的傲氣依然不減,對外自稱還是盧灣,被行政併購之後的聲音依舊自由而獨立,人的作用不可忽視;

5、 再看外圍,曾經被上海人戲稱為“新加坡”的莘莊、嘉定和浦東,或者背後被統稱為郊區的松江、青浦、嘉定、金山,拋開浦東今天單獨定義的開發區,從房價來看,

若按上海整體均價5.3萬計,今天的閔行已經和曾經的“難兄難弟們”拉開了距離,這(房價)作用還真的不小呢!

今天,還在用上只角和下只角來對照房價的,內心滋味可以理解:

還在黃浦區住著“黃金地段一間房”的不甘,卻也無力地段換空間,只有等待動遷一條路,等到了他們一輩子看不起的“鄉下頭”,看著黃浦區的方向標榜血統度過餘生;

曾經下只角的憤恨也會存在幾輩子,因為城市開發也因為上海按照“環”來劃分,一度從房價上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但碰到那些“老上只角們”依舊被歧視,這摘不掉的鄙視帽子,即使天冷也燥熱啊!

黃欣偉:上只角不是一天建成的

五、先有配套再等人,上只角就是等待

如果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上&下只角是市場經濟學

那麼至少,關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官僚推諉,在上只角和下只角的問題裡,是有一個終結答案的

別再去說“浦東只有八小時”;

別再去叫囂“文化輸在起跑線”;

更別去高深什麼“財富是一代賺取的,貴族是三代積累的”

要成為上只角,都是時間的產物,所以斷不能用房地產的“把人口導入,配套自然來”理念,成熟區域距離形神並舉的上只角,當中隔著幾代人的底蘊待培育,急不來。

上只角是一門哲學,只有利用無法改變更不能消滅和扭轉

客觀旁觀“上只角”

1、上只角是相對下只角,但不僅僅是歧視下只角

2、上只角背後PK的是地段軟件,而地段軟件不能複製,也不能重塑

所以,上只角不是一天建成的;

就算人可以實現了買房,但房子可以挑人的(氣場)

另一方面,上只角和配套的關係,決定了成就上只角的進階:

1、便利,是上只角的初級階段

2、文化,才是上只角的核心競爭力(為啥藝術場所都圍繞著市政廳)

即使上只角,地段還分地盤:淮海路和古北的人群,為什麼老死不相往來?

更多時候,我們所謂的老外,不僅僅指的是外國人,因為(我們認為)市中心是歐美的,古北是亞洲的,所以“亞洲人不算老外”,這背後是傳統上只角區域和人群的迴歸和匹配。

黃欣偉:上只角不是一天建成的

說到底,因地制宜是王道,因為“優點是自我吹噓的、缺點是對手誹謗的,只有特點是自己的”今天的下只角等不及但也急不來,如果今天的閘北得到了靜安的普羅認同,那麼大寧賣12萬單價,你可別翻臉?!

底蘊如果可以一天建成,底蘊也就不是底蘊。

所以,

上只角就像傳統,它成為傳統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也不斷受到質疑和衝擊,但上只角三個字就是今天的存在感和身份證;

拋開腐朽的偏見,下只角也未必永遠都是下只角,但一代人很難看到翻身的一天也是事實——縱有譏諷起,人生不言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