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為什麼孩子們都不願照顧老人呢?

現在有多少人瞭解老人?有多少人知道孝順是什麼?

還有多少人知道尊重老人啊,很少了,大家都是被大環境下刷的差不多冷漠自私到極點了。

每天要是有不順心的事兒,都恨不得把不順心的人掐死。很少有人能維持住好的脾氣秉性了。

同理,很多人說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公公婆婆,這不好那不好,總是挑剔。請問,當你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可是做的比這個過分的多!!!剛才回覆裡面有一個女性是二婚,對老人那個態度,我真的是隻能送您一句話,女子無德婚夫不合。

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你能說自己到老的時候就很好麼,並不能。

人都是越活越自私,越活越自我。年輕人如此,老人也是如此,就是小孩都是如此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不順心的事都想解決掉,都希望自己是快樂的,老年人也是如此。

所以,因為自私,從生活習慣,到飲食,到聊天等等都是矛盾的。不順心多了,就煩躁了,也就不想待在一起了很少有人天生喜歡照顧老人。

父母年齡大了,需要陪伴,孩子還小需要陪伴,妻子需要陪伴否則我們可能都知道,這一切的陪伴還需要你有錢,是,我掙錢陪著你們!可能嗎?

不是我們不願意,真的是有太多的無奈逼迫著我們。那怎麼辦呢?父母康健的時候,多打電話問候問候,一有時間抓緊回去看看,父母行動不便的時候請假回家照顧,有至親的話,你們可以輪班兒。實在不行,就只能辭職了,總之再難都不能棄父母而不顧。

現如今為什麼孩子們都不願照顧老人呢?

我們是很難,情有可原,但我們不能沒有良心,付出總會有回報的。上帝會眷顧那個愛父母的你!

1、老,是一種衰敗的狀態:說話慢、耳背、記性差、囉嗦,與時代和社會難以同步、總是習慣於舊事物,有些老人由於長期服藥、衛生無法保證等原因,身上還會散發令人望而卻步的怪味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人味兒”

所有這些人老化後表現出來的特徵,都阻礙著年輕人接近、親近老人。所以,年輕人本能地不願意照顧老人,其實是很自然的情況。

2、喜歡和願意是有區別的,我認為,中國的年輕人未必“喜歡”照顧老人,但大多數還是“願意”照顧老人的,只要對方有需求、提出需求。

3、照顧老人分兩種情況:

(1)短期行為:面對需要幫助的老人,偶爾照顧一下、提供協助、奉獻愛心,大多數年輕人是願意的。

(2)長期行為:如果需要長期照顧老人,還從心底裡非常願意的,就是少數了,這裡面又有兩個因素——

① 父母、近親屬和陌生人:

如果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是自己的父母,那麼責無旁貸,絕大多數中國年輕人是願意的,因為孝文化是融在我們血液裡的基因;

如果是近親屬,則要看關係遠近,有的是有恩情於自己的長輩,那麼年輕人極有可能會像照顧父母那樣去做。如果沒有那麼大的恩情,只是單純的近親屬,又必須解決照顧問題,一般年輕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傾向於僱保姆來照顧,反映的是“不太願意”的心態;

如果是陌生老人,需要長期照顧,如果沒有特殊的情分,一般是絕不願意照顧的。原因如前所述,人性常態是排斥老的,既非義務、又無情分,怎麼可能願意照顧呢?

從人性上講,年輕人是不願意照顧老人的,但親密的情分會戰勝這種本能的不願意,讓年輕人去照顧。

② 職業需要:隨著現代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照顧老人變成了一種職業——養老護理員。據我所知,這個職業目前的離職率是比較高的,也反映出從人性上來講,年輕人只要有更好的選擇,很難留下來。

4、專業性問題

由於人老化後,從生活能力、行動能力、語言能力、記憶能力、情感能力等多方面都逐漸衰退,因此也產生了綜合的、多方面的照顧需求,也就是說,照顧老人其實需要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勝任。

有的年輕人剛開始僅僅出於一顆愛心,走上了照顧老人的漫漫旅途,半路上往往會由於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專業難題,而碰壁、退卻,最終轉身離去。

美好的願望還需要專業知識、技能、經驗的支撐,才能走下去,甚至越走越喜歡。一些做得好的家屬、養老護理員能和老人成為最知心的密友,達到忘年交的雙贏狀態,就是由於愛心和專業結合的結果。

5、經濟依附問題

在古代或舊社會,孝道存在的根基還有一個父母子女的經濟依附問題,因為以前社會經濟不夠發達,人們對於職業、人生道路、存在方式沒有那麼多的選擇,甚至出路很窄,導致父母、親戚成為了最容易獲得的生存資源,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兒女靠父母養活,父母養兒以防老。那麼,年輕人不管願意不願意,都必須照顧好父母、甚至祖父母。

而當代社會,父母子女的經濟依附關係非常微弱,在很多家庭蕩然無存,子女照顧父母徹底變成了單純的是否“願意”的問題,因此這件事就顯得特別突出,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